167. 赏识 一个计划两条路线

A+A-

    周洵忽略了一点, 元景帝叫他们来一趟就算真的只是来一趟,对他们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不是所有臣子都有资格获得元景帝召见, 在这套皇权为尊、等级森严的体系里边, 他们这些低品级的官员能够参加朝会, 就意味着向朝野释放了一个讯号——

    他们获得了元景帝的赏识。

    果不其然, 第二天宫里就来了旨意。

    昨日朝会之后,元景帝召见萧慈祐、严同等高官会谈的部分结果就体现在这道旨意上。

    朝廷增设“农事处”, 隶属詹事府,太子萧慈祐任农事处正卿,户部尚书钱晧、礼部尚书赵仲明、工部尚书李寄任“三咨询”(无实职), 周洵任从正卿(正四品),林宁宴、严素光任左右少卿(正五品),文靖安任司丞(从五品), 崔琰任司正(正六品), 陈崇章任司副(正七品), 卢玉邻、杨玄素和最先跟着文靖安一起建造工业区的那些官员也都纳入了农事处,各有升职任用,毫无疑问,这这种任用肯定是林宁宴向萧慈祐提的意见,然后转到元景帝和庙堂高官的耳朵里。

    圣旨到最后只有一句话——专司粮食增产事。

    也就是,元景帝和那些庙堂高官经过商议之后,接受了文靖安第一个五年计划之中的第一条——五年内, 争取全国粮食产量翻一番。

    至于其他的什么“全国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京城至东南、西北、东北与西南四大铁路部分通车”、“空余农业人口转变成工业人口”、“朝廷有底气进一步开放剑州与东南州郡港口与西海通商”, 没有反对,但也没有支持,更像是元景帝和朝臣商议之后选取了最保险的一条, 让太子和文靖安这些年轻人试一试。

    其实这很好理解,站在元景帝的立场,他和朝臣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商量出“农事处”这个部门,并且迅速给文靖安等人组织了一套专用的班底,任由他们发挥,这已经算是明主贤臣的表现了,不可能再支持什么“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变工业人口”,铁路之类更是异想天开,不会给他们这些品级的官耗费如此巨量的税收,故此,元景帝选择最为稳妥的粮食增产才合情合理。

    为此,萧慈祐特意召开了农事处第一次全体会议。

    萧慈祐没有拐弯抹角,直言道:“农事处每年的预算定在二十万两银子,这笔钱不多不少,要全部用在粮食增长上,要是五年后没法实现靖安提出的那个口号,我们要负全责,靖安——”

    文靖安:“臣在。”

    萧慈祐:“我知道除了粮食增产,你提出其他的任何一条方略都是强国良策,但目前国家财政困难,局势如此,也只能先拿出这点钱行权宜之计,先委屈你一下。”

    文靖安:“微臣明白。”

    萧慈祐:“不过朝廷有难处不假,我们不能因为这点难处便束手束脚,其他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不能顾此失彼,我们一边办好朝廷的差事,另一边自己想办法做我们的事,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实在没有钱,我的俸禄、东宫的例钱、封地的进项都可以给你。”

    文靖安正要言语,一旁的礼部尚书赵仲明先道:“殿下为国为民之心实乃大盛百姓之福。不过文探花——”

    文靖安:“赵大人请讲。”

    赵仲明:“殿下到底是国之储君,我们做臣子的不能把他的饭钱都拿走,若是这样的话就于理不合了。”

    文靖安:“赵大人放心,我们做这些事本就是为了让大盛富足,让百姓吃饱穿暖,替圣上和殿下分忧,必然不会让殿下失了皇家的体面。”

    赵仲明颔首道:“如此甚好。”

    他旁边的户部尚书钱晧和工部尚书李寄也分别和文靖安讲了几句,基本都是一样的内容,元景帝让他们三个尚书过来担任没有实职的“咨询”,目的是让他们起到监察纠正的作用,盯着太子和这群年轻官员,不要让他们行差踏错。当然,之所以选中他们礼部、户部和工部三位尚书也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考量,比如要是农事处需要用人可以咨询礼部尚书赵仲明,需要用钱咨询户部尚书钱晧,需要动工可以咨询工部尚书李寄。

    农事处第一次正式会议结束之后,文靖安这些少壮派也在工业区的办公室开了第一次会议。

    与会有人员有从正卿周洵、左少卿林宁宴、右少卿严素光、司丞文靖安,司正崔琰、原工部十四位官员、原詹事府两位官员、原户部两位官员、原礼部两位官员、原鸿胪寺五位官员、跟随周洵和林宁宴出使西海的九位官员、司天监等各部门新加入农事处的一共八位官员、卢玉邻和杨玄素九人,加上以文妙安为首的新考进来的国子监监生十二人,加上不能到场的司副陈崇章,他们核心团队已经有六十八人了!

    相对比于刚开始的二三十人,短短半年时间,他们的队伍壮大了,这间办公室已经坐不下这么多人,很多人都是搬凳子坐在门口听讲。

    萧慈祐这个正卿不在,名义上是周洵这个从正卿了算,但周洵自己知道他是沾了原本官位品级的优势才当的这个从正卿,真正的核心人物还得是文靖安,这一点其他人也心知肚明。

    故此,周洵主持了会议开场之后,自然而然把权柄交到文靖安手上,由文靖安来发表讲话。

    今天讨论的议题是农事处之后的办事方向,文靖安的看法基本保持第一个五年计划不动摇。

    “庙堂那边给我们的预算是每年二十万两银子,圣上、殿下和那几位大人的意思是让我们把钱都用在粮食增产上,就是我的‘五年之后全国粮食产量翻一番’,我持肯定意见,这笔钱就这么用,我们以后的首要任务也是为了完成这一项计划,我的想法是从京城附近开始,在每个州郡的府城选取合适的地址创办工业区,这笔钱先用来建造化肥厂和农药厂,六郡十九州,每个州郡至少建一个,然后再慢慢向低一级的府县扩展,诸位大人可有异议?”

    其他人都是在刷刷速记他的话,现在已经没有人会质疑他,向他提出异议,最多会一些建议,严素光便道:“真要这么做的话支出会大到难以想象,二十万两银子太少了。”

    之前筹建这个新华工业区的钱都是她在管,她对这方面有明确的把握,她以这份经验为基础,继续道:“我们这里就花了近六万两,二十万两分摊到六郡十九州,稍微动一下就没了,这是事实。”

    文靖安点头道:“这个我们再具体想办法,比如和当地官府合作,甚至吸收当地豪族的钱也可以,前提是利益分配得当,定价权必须掌握在我们手里,不能让那些人借我们的手吸百姓的血。”

    严素光:“可以。”

    周洵和林宁宴皆不言语,意思是表示赞同,文靖安看无人表态,继续道:“当然,其他项目也不能荒废,工业化进程不能等,我们能等西海人不会等,周大人和林大人还有去过西海的诸位大人都知道,那边完全是一年一个样,要是我们在这里等五年再开始,到时候西海人的战船就要开到我们的港口了。”

    他的意思是原本开了头的水泥厂、纺织厂、炼油厂等等可以组成一套工业体系的项目不能停止,起码要在他们这个工业区建起相对完善的各种行业体系,问题在于这里边的花费是不可能再得到朝廷的资助了,更不能挪用那二十万两的预算,只能他们自己想办法。

    这里就突出了建立农事处的好处,这不是一个流于表面突发奇想而来的假衙门,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行政部门,最直接的体现是文靖安他们可以用农事处的名义来做“财政主体”,比如陈崇章之前不是担心获取太多的盐利会害到他们家么?现在他们可以把盐利直接转到农事处的头上来,把炼盐厂的“股份”也转到农事处来,文靖安和严素光已经算过了,盐厂利润户部拿走三成,当地官府和陈家拿一成,剩下的都可以转到他们手上,这里每年大概可以给他们带来十五万两银子的进项。

    另外一个就是《新华月报》的收益,但一份报纸顶了天也就那点市场,加上广告费每年能有个一万两银子算多了,只能聊胜于无。

    剩下的就是文靖安之前设想的味精、火柴、肥皂之类的收入,这个要慢慢开市场,等老百姓接受之后就会有很好的利润。

    最后就是依靠化肥厂和农药厂的利润了,这一项明年一开春指定能赚钱,有了这次秋收的证明和报纸的大肆宣传,东南那些州郡的大商人已经跟他们预定了上百船的量,就等着明年春耕开始销售。

    文靖安可以借着这些钱来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不至于干着急,白白浪费最好的时间导致落后于人。

    于是,这一次的会议就根据文靖安的法制定了他们农事处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五年内,争取全国粮食产量翻一番;五年内,工业化进程得以推动,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可以总结为“一个计划,两条路线”,以此制定各种具体的方案,所有的预算、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该计划的最终实现。这是重点,以后有人想要进农事处工作,很有可能要先回答这道考试题目。

    在“一计两路”的基础上,文靖安也考虑到人才和研发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不可能光靠他一个人主导技术发展了,要有更多的各领域人才站出来,提出他们的见解,执行他们的方案,扩展各个工业门类,查漏补缺,逐步完善,故此,第一次会议结束之后不久,周洵第二次出使西海。

    这次的主要目的是派遣更多的留学生出去以及招揽更多的西海技术人员回来,在“师夷洋技”的基础上发展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