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对答 千秋功业绕梁三日
难归难, 有了陈崇章从云州那边过来的银子,目前这一关总算过去了。
接下来他们制定的那些计划得以全面展开,首先是化肥和农药生产全线开工, 这是他们的重点;接着由林宁宴主要负责筹办一个水泥厂, 因为他们现在的厂房地面都是用砖石铺成的, 路面都是沙土路, 各种建筑还停留在木质结构阶段,码头也需要混凝土加固, 西海人早就开始使用水泥这种建筑材料了,他们也得跟上;其次由严素光主要负责筹办一个纺织厂,全部使用西海的新型机器, 最重要的一点是文靖安告诉严素光,纺织厂建成之后要开始尝试招收女工。
至于那些味精、火柴、肥皂等等各种“赚钱型”的项目由文靖安统一负责,当然文靖安自己实在分身乏术, 他还要主持翻译西海技术书籍, 还要负责《新华月报》编辑, 化肥、农药生产他得盯着,水泥、纺织厂这边他也是“副手”,林宁宴和严素光时不时就要找他商量,他二十四时连轴转都忙不过来。
所以他定了大概的计划之后,充当一个“总理”的角色,让卢玉邻和杨玄素等人去具体实施,这批学生也别谈什么上课不上课了, 现在是稍微懂一点化学知识就要赶鸭子上架, 他们只能边实践边自学,文靖安最多挤一点时间出来给他们答疑解惑。
在上面的基础上,他们综合统计了缺少什么, 需要引进哪方面的人才,需要哪方面的专业技术,让周洵开始筹备第二次出海,文靖安特意跟周洵做了叮嘱,让他特别留意铁路方面的信息,如果今年一切顺利的话,明年他们或许就可以筹建大盛第一条铁路,这点至关重要。
七月下旬,第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到来了。
京城周边的农户开始播种第二季的水稻。
化工区这边也准备好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
文靖安不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但他知道怎么做实验对照组。
他们借了萧慈祐的封地做对比实验,所有封地的稻田都使用相同的稻种,其中一半使用化肥和农药;另一半依然如故,最后等待丰收结果进行对比。
另外,为了在民间推广化肥和农药,让农民们意识到这种人工肥料的好处,他们免费将部分化肥赠送给了京城周边的农户,要求也是一半水田使用,一半照老方法耕种,等结果出来之后做对比。
同时,他们在报纸上开大版面大肆宣传,将这个对比实验传到大盛所有的州郡,让质疑和争论达到了顶峰,上到庙堂君臣,下至乡野百姓,让所有人拭目以待。
而相对那些对未来的结果抱有巨大不确定性的人来,文靖安已经知道结果了,报纸发出去之后,他提出了另外的粮食增产项目作为补充,比如土豆、玉米的推广种植,比如和周洵商量如何从西海引进更好的水稻种子,或者自己派人研究稻种技术,他们迫切需要哪怕半个袁隆平。
文靖安把粮食放在第一位无疑是正确的,工业社会要建立在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基础上,或者工业社会的建设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这是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将这个巨大沉重的封建皇朝带入工业化进程的第一步。
事实已经证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粮食增产的巨大原因,化肥的使用使得农作物根强体壮,农药的使用有效杀死害虫,而放在这个时代,农药大面积使用之后,还可以间接抑制封建皇朝无论是皇帝朝臣还是平明百姓最最惧怕的蝗灾!
这一年,京郊附近别蝗灾,农户们纷纷表示大点的蚂蚱都很难找到了。
十月底到十一月初,第二季的水稻开始秋收。
文靖安和严素光亲自带人收割,为了公平公正,萧慈祐特意派了人监督,庙堂那边派了户部、吏部、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过来监督,为了壮大声势,文靖安特意准许附近的农户前来观礼,整个过程公开透明,绝对没有弄虚作假。
最后称重统计,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的那一半水田,收成增长了大概一半,也就是原本一亩田只能收两百斤稻米,现在可以收三百斤。
如果有人不相信官府的统计,怀疑文靖安暗箱操作,那么当初免费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的京城周边的上千农户,他们每一家都可以站出来帮文靖安作证,因为他们确实用相同的农田种出了比平时多五成的收成。
十一月十五日,新一期的《新华月报》用整个版面报道了这则消息,并由文靖安亲自撰文全面讲述了化肥和农药的好处。
他当初选择从“粮食增产”入手推进这个朝代的工业化进程是无比英明的决定,事后看来这也是最为准确、最为符合事实的切入口,因为在这样的农耕民族里边,粮食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来必须是头等大事,丰衣足食是所有人的追求,寄托了所有人的美好意愿,谁有能力让百姓衣食无忧,谁就能青史留名。
粮食增产一经成为事实,这个消息从报纸和各种渠道传开,文靖安和他所代表的的这一群“詹事府少壮派”再也不可能低调行事了。
首先的体现是大量的百姓和达官贵人源源不断涌入工业区观摩,京城附近的中州、宁州、雍州等等州郡的商贩最先闻风而动,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文靖安请求做化肥农药的生意,工业区一时间无法接待那么多游客,只得向萧慈祐借了五十个东宫护卫过来维持秩序。
接着,在林宁宴的大力撮合下,萧慈祐动了元景帝,元景帝带着百官亲临视察,由文靖安和严素光负责接待讲解,元景帝看过工业区之后并不表态,也不按照原定的路程返回京城,而是带着百官登上了那艘蒸汽轮船,命人从港口开往淮河渡口。
第二日,文靖安、严素光、林宁宴、周洵被召进宫,特别准许参加朝会,当元景帝听完那些高品级大员的启奏,并没有让内侍官宣布退朝,而是拉着长长的声音问道:“文爱卿何在?”
百官之中也有其他姓文的官员,但那些官员心知肚明元景帝不会叫他们“爱卿”,这是一个君上对臣子的爱称,代表着一种殊荣。
文靖安第一时间也没有反过来,因为以前元景帝都是叫他“文卿”,严素光和林宁宴在左右扯了一下他的袖子,他这才醒悟,低头出列,拱手行礼,高声道:“臣文靖安参见圣上。”
元景帝:“文爱卿平身。”
文靖安:“谢圣上。”
元景帝:“当着朕和百官的面,你可敢把这折子上的内容再一遍?”
文靖安:“……”
他看见了元景帝手中的那份奏折,那是他写给萧慈祐的,粮食增产成功之后他信心大增,写了封奏折给萧慈祐汇报工作,顺便提了一嘴他对未来的看法和几条口号,其实他稍微有一点放飞自我的意思,没想到萧慈祐把折子转送到了元景帝手里。
元景帝看他久久不语,便开奏折,读道:“五年内,争取全国粮食产量翻一番;五年内,全国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五年内,京城至东南、西北、东北与西南四大铁路部分通车;五年内,百姓丰衣足食,空余农业人口转变成工业人口;五年内,朝廷有底气进一步开放剑州与东南州郡港口与西海通商……”
元景帝一口气读完,“吧嗒”一声将奏折合上,身体微微前倾,问道:“这就是你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文靖安:“……”
感觉有点像是自己和太子之间的中二对奏被放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但现在不是尴尬的时候,只得拱手道:“臣一时妄言,人微言轻不该私下议论朝廷大局,请圣上治罪。”
元景帝:“文爱卿何罪之有?你这封奏折朕喜欢得很。”
文靖安:“臣惶恐。”
元景帝:“朕且问你第一条,五年内如何使全国粮食产量翻一番?”
文靖安写这封奏折时虽然放飞自我,用的都是白话文,但里面的内容还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才得出的结果,每一条他其实都考虑过应该怎么做,现在元景帝问他第一条,他略作回忆,拱手道:“回圣上,臣以为一共要做到四点。”
元景帝:“来。”
文靖安:“第一、加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在六郡十九州各府城兴建厂房,给各州郡提供足够的化肥和农药;第二、因地制宜,除去水稻、麦,要大力推广土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另外花生、菜籽等富油农作物也要跟上,甘蔗、甜菜等富糖农作物也要扩大种植面积,除了口粮,油和糖也是重要的粮食组成部分;第三、着手研发培育优良稻种、麦种和各类农作物种苗;第四、兴修水利,特别要在全国建造大型、中型、型水库,此为千秋功业之大计。”
这番话在金銮殿内回响,准确传入了大盛君臣的耳朵,颇有一种绕梁三日的韵味。
不过元景帝听罢还是没有第一时间表态,他的做派就是这样,忽来忽去,让人一时间摸不着头脑,猜不到他的心思,就像昨天视察完工业区,一句话也没,直接乘船走了,然后今天凌忽然派人召文靖安等人进宫参加朝会。
这次也是一样,当着百官的面考察了文靖安之后,他轻轻挥了挥手,示意文靖安退下,然后高声道:“众卿可有异议?”
等了片刻,无人应声。
元景帝给了大内官一个眼神,大内官主持退朝仪式,百官跪拜行礼,元景帝已经从龙椅上离开,不过大内官又从上面下来传达他的旨意,令太子萧慈祐、左丞相严同、右丞相温仪良、六部尚书以及鸿胪寺卿到文华殿听命,至于他召集东宫太子和一众庙堂重臣些什么,那暂时无人得知了。
文靖安退回去之后,和严素光、林宁宴等人一同退出太和殿,出了宫门,确定四下无人,周洵才问道:“圣上什么意思?叫我们来一趟就为了来一趟?就问了文老弟几句,什么旨意都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