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开年 尽情欢聚各赴天涯

A+A-

    除夕夜凌零点, 上到皇家禁宫,下到市井巷陌,家家户户都放烟花炮竹, 新的一年就在刺耳的喧闹纷繁中正式开始, 桃符旧换新, 人面喜相庆, 第二日清六时开年,各家各户用各种瓜果糖饼祭拜天神, 然后开门迎客,接受祝福。

    文靖安和林宁宴等人虽然还够不上受邀参加皇家宴会的品级,但到底也是东宫新贵、年轻俊臣, 是执掌詹事府农事处的核心要员,一开门便有许多祝贺送到,首先是萧慈祐代表朝廷送来的红包和慰问, 接着是印书局那些官员、农事处下面那些官员、国子监那些学生以及东南那些大商户都有红包送来, 文靖安也终于充分认识到了什么叫做“位高权重”。

    那些随红包送来的拜帖里边, 上面的名字他看都没看过,也就是这些送礼人他根本不认识,但人家就是投了拜帖送了红包,里边可都是货真价实的银票,可以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更夸张的,有人直接就在红包里塞金叶子了。

    文靖安统统将那些不认识的人的红包退回去, 但收下拜帖表示接受对方的好意, 算是给对面留了面子,之后一概拒收来路不明的红包,只接受那些表示祝贺意义的礼物, 当然,他也要讲究礼尚往来,给萧慈祐、赵仲明等人写拜帖回礼表示祝贺。

    林宁宴和陈崇章也是一样,严素光不用多了,很多巴结丞相府的人听到她住在文靖安家,礼物是一车车运过来的,文靖安终于又认识到为什么那些高官要员需要住在豪宅府邸里边,因为他这种院子压根装不下那么多礼品!

    还好严素光也是轻易不肯收礼的人,只挑了萧慈祐和韩延等人送来的收下,然后和陈三娘、文妙安逛城隍庙会去了。

    京城的新年,初一到初五会举办规模空前的城隍庙会,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春节大卖场”,不止是来自全国和西海的各种货物、美食,还有游神、戏法、戏剧表演等等娱乐节目,反正是怎么热闹怎么来,庙会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将每个人拖入欢娱的海洋,来了就陷进去,不沾一身人间烟火气,神仙谁都走不掉。

    这种热闹从初一的鼎盛一直往初五衰减,人们完成游玩、探亲、拜访等等所有流程,过年储存的食物也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到了初六日,其他行业不敢,文靖安这些当京官的就要继续上班履职了。

    他们农事处隶属詹事府,那么就要先去詹事府报到,然后等萧慈祐和礼部尚书赵仲明等人在庙堂那边参加完朝会,他们这边再开始会,开年第一天相对宽松,太子和一众东宫辅臣都是以有有笑开场,后面的都是些“新年新气象”、“再接再厉报答圣上隆恩”子类的话,然后对去年做出总结,今年做出展望,根据朝廷的安排,一起商讨今年的具体工作内容。

    从初五到元宵节基本都是这种口头会议,做反思、共商讨、出决策、定路线,过了十五日元宵节灯会,后面就开始根据前面的决策投入实际工作。

    文靖安比其他官员忙一些,他要到印书局主编开年第一期的《新华月报》,保证正月十五全国准时开售,新年第一期至关重要,他得事无巨细负责编辑,另外也要到翰林院露个脸,他现在还挂着韩林编修的身份,十五日过后,他就不止是忙一些,而是全面开忙了。

    农事处新年的第一次会议定在正月十六,地点是新工业区的办公区,要求全部官员基本到位,西海技术人员到位,部分工作人员代表到位,史称“农事处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是元景十九年正月十六。

    老规矩由周洵主持,严素光、林宁宴等人各自总结发言,最后由文靖安发表主要讲话。

    这次文靖安提出“两个坚持四个任务”。

    坚持粮食增产为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化进程推进不动摇。

    第一个任务,雍州、苍州、徽州、江州和颍昌郡工业区全线动工,春耕之前完成化肥生产线建设并投入生产,新华工业区化肥生产线日夜开工,目标年产量不得少于1万吨(西海单位)。

    第二个任务,成立“农事处招商局”,吸收民间资本以促进“两个坚持”。

    第三个任务,水泥厂、纺织厂、炼油厂、火柴厂、肥皂厂、味精厂等项目灵活筹划,依次动工。

    第四个任务,继续扩大与西海诸国的交流,继续引进西海优秀的技术和人才。

    除此以外,欢迎农事处司副陈崇章陈大人正式到任。

    少年意气,不但指点江山还要改造江山,第一次会议之后,由文靖安牵头做了一份报告,以奏折的形式递交萧慈祐批阅,萧慈祐同意之后再转交中书省,至于中书省是否上呈元景帝就由严同那些中书省高官来考量了,总之,正月十七他们正式得到批复和中书省盖章承认的预算申请,有了这两份东西,他们就能到户部提取二十万两经费了。

    当然钱也不是拿就拿的,中间还有许多流程和环节,比如都察院御史的监察,户部官员的审问核准等等,这些都要周洵这个从正卿和林宁宴这个少卿去联络斡旋,即便如此户部那边也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发出来,这导致整体效率变慢。

    如此,文靖安根据预算计划做出了灵活的变动。

    他把陈崇章从云州带过来的盐矿收入提前“挪用”,一共有三万两,户部那边挤牙膏挤出七万两之后全部交给周洵,让他马上出海购买四州一郡所需的化肥生产机器,路过江州时,再把卢玉邻他们家牵头筹集的五万两一并带上。

    可以看到,这才刚开了个头就花了十五万两,其中超过一半还是他们自己想办法筹集的,如果全部指望户部那笔钱,什么“两个坚持四个任务”都是扯淡,至少到猴年马月也没个准。

    这再次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钱的重要性,他们的报纸、云州盐厂毕竟都只是能解一时之急,那点收益放在这种大规模工业投资面前连水花都溅不起,所以工业化进程不单要和朝廷绑定,还要和百姓绑定,集天下之资,也就是文靖安之前提过的“股票思路”,四个任务里的开办“农事处招商局”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点,这种事并非文靖安的专业,得请西海人和户部懂税法的官员来操办,同时需要一个他们农事处的人来具体负责。

    毫无疑问陈崇章最合适,云州那边炼盐厂基本稳定下来了,有文靖安那两个舅舅理不会出问题,最多派几个信得过的农事处官员过去和当地官府交道,不需要陈崇章继续留在云州,故此,正月下旬,也不等户部那边全部发放剩下的经费了,文靖安牵头再开了一次农事处的会议,会议决定——

    除去陈崇章留在京城负责“农事招商局”和继续督促户部发放经费以及收取云州来的盐利、各州来的报纸收入,总之一句话就是负责收钱然后发钱,文靖安、严素光、林宁宴、崔琰、卢玉邻和杨玄素各自携巨款,分别带人前往颍昌郡、雍州、苍州、徽州和江州。

    出发的日子定在正月二十九,黄历上写这一日宜嫁娶、祈福、出行、动土、开市。

    诸事不忌。

    得知文靖安要走,陈三娘夫妇主动来找他,道:“靖安,妙安你要去颍昌郡办差是吧?”

    文靖安:“是,这一走得好几个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我正想找你和爹呢。”

    陈三娘若有所思,道欧:“颍昌郡刚好在京城和云州的中间。”

    文靖安:“对,从西门走进入中州地界,过了延陵府就是颍昌郡,颍昌郡与平州接壤,穿过平州就到我们云州了。”

    陈三娘点了点头,道:“那就是顺路了。”

    文靖安:“顺路?”

    陈三娘:“我和你爹住京城也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也帮不上你什么忙,我们商量着是时候回去了,正好你要去颍昌郡,我们就和你一起走。”

    文靖安:“不用帮忙,你们在这住着就挺好。”

    陈三娘笑道:“你有你的事业,爹娘有爹娘的生活,没必要强行揽在一起。我们是这么算的,你公务繁重,云州和京城又远,以后你就在京城安家,每到过年爹娘就来看你,过完年我们就回云州去,你祖父、祖母还有外公外婆年纪都大了,需要我们照顾。”

    文靖安:“我应该回去看看他们的,还有二舅妈、舅舅她们。”

    陈三娘:“崇章回去的时候已经把你这边的情况都跟家里人清楚了,你的报纸我们每个月都托人从府城买回来看,大家都理解你要做大事,你不必专门为我们费时间,爹娘这段时间已经看过你们的工业区,也了解了你们的志向,你尽管放手去做,爹娘不会给你拖后腿。”

    文靖安:“你们没有给我拖后腿。”

    陈三娘笑了笑:“娘就个比方,总之,你放心去做你想做的事,爹娘这边不用考虑,娘只要你答应一件事。”

    文靖安:“您。”

    陈三娘:“你平时忙归忙,一天三顿饭要记得吃,实在没时间也要吃个馒头垫一垫,不能让肚子空着,还要多喝水。”

    文靖安也笑道:“好,我答应你。”

    文三贵道:“爹没什么多余的话,你听你娘的就行。”

    文靖安:“好。”

    一家三口再不多言,下午开始准备一场型宴席,当晚将严素光、林宁宴、陈崇章和崔琰等农事处官员都请了过来,众人又吃了一顿云州菜,就当做是明天的践行宴,今晚尽情欢聚,明日各赴天涯。

    人生就是聚了又散,总没个头。

    (第三卷完,第四卷“尽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