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冒名顶替
唐思涵吃了半碗面,见李圃什么都不问,好奇的道:“叔,您难道不想知道,我的祸事为什么出在我从来没去过的盘龙城吗?”
李圃满不在乎道:“你想就,不想,叔不逼你。你一个人隐瞒身份在这古河镇,什么都不敢,很辛苦吧。”
唐思涵叹了一口气:“我昏迷了这么久,估摸着我的真实身份已经被他们知道了,但是我不知道,有几个人知道。”
李圃安慰唐思涵道:“不要害怕,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一句话,叔带你远离这是非之地。”
唐思涵还想在搏一搏:“等他们两个回来,我问问。”
李圃道:“我帮你问,你就当什么不知道就好了,需要灭口句话,这祸,叔背。”
唐思涵被逗乐:“谢谢叔。暂时不需要灭口了。”
李圃当然是笑。
唐思涵道:“我的祸事之所以出现在盘龙城,那是因为徐余达的那篇漏洞百出的赈灾之策,是我写的。”
李圃很是不解:“我听你们两个是死对头,难道是因为他抢了你的赈灾之策。”
也算是徐余达抢的,不过不是光明正大的抢,唐思涵解释道:“那篇赈灾之策,本来就是钓夏无季的吊钩。”
唐思涵师傅遇害之前,夏无季回乡祭祖。
很巧,夏无季老家也在南山镇。
唐思涵有个师兄,姓左名裕,字事成,一心想要当官。
得知夏无季回乡祭祖,就求着师傅唐涵替他找找门路。
唐涵满口答应,又担心这夏无季是个武官,左裕一个无缚鸡之力的人,跟着他不被重视,就让唐思涵也写了一篇赈灾之策。
唐思涵就写了这一篇模仿古今,漏洞百出,只有热闹,没有实用性的赈灾之策,给了师傅。
如果夏无季看上左裕的赈灾之策,左裕跟着夏无季,那肯定是大有前途。
如果夏无季看上唐思涵的赈灾之策,明夏无季没啥真本事,左裕跟着夏无季也不会有啥出息。
两份赈灾之策一起送过去,还没有出结果,左裕就背叛了师门,把唐涵给告了。
只因有人认出了唐涵,把左裕叫了过去,至于了什么,只有左裕自己知道了。
直到那天在鱼鹿宴上,唐思涵一下子就听出来,那个赈灾之策,是唐思涵她自己写的。
得知盘龙城蝗虫灾害严重,徐余达用了这篇赈灾之策,唐思涵也是看了来自盘龙城的文书,一口鲜血喷出。
徐余达担心唐思涵看到自己用这篇赈灾之策,出面阻挠,动用了一些关系,发往古河镇的文书就送的慢了。
写这篇赈灾之策的唐思涵,最清楚他的漏洞是什么,这赈灾之策的最大漏洞就是时间,等粮食凑齐了,人也就饿的差不多了。
毕竟赈灾之策是唐思涵写的,唐思涵在鱼鹿宴上也了,这个赈灾之策有很大漏洞,没想到徐余达会拿一个镇的百姓,闹着玩。
不但拒绝开仓救济百姓,甚至还将整个镇所有的米面都低价收购了,并且疯狂抬高米面粮价。
商人还没吸引过去,百姓先坚持不住了。
好在李圃及时赶到,给灾民免费发放米粮,灾民们才不至于饿死那么多。
听了唐思涵的叙述,李圃也是一阵后怕:“得亏你爹娘给你留的遗产够多,不然真不够你败的,现在知道自己本事多大了吧。”
唐思涵现在回忆起来,心里还是一阵阵的后怕,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不然唐思涵也不至于,一下子就吐血了:“也亏了叔,你帮我看着,我看到盘龙镇的文书的时候,已经过去半年了,想挽救根本来不及。”
李圃喝了一口面汤来压惊:“以后要心行事,你这次,真是吓死我了。”
唐思涵跟李圃并没有多少接触,也就是唐涵走后,接触最多,却愿意豁出一切帮助自己,唐思涵很是感动:“叔,你为什么这么帮我。”
李圃时候是个孤儿,无父无母,没有钱,没有本事,在街上当乞丐讨生活。
当李圃快要冻死饿死的时候,唐思涵的父母出现了,不但让李圃吃饱穿暖,还让李圃去上学读书学本事。
这份恩情虽然不是唐思涵给的,而且恩人早已去世,李圃便理所应当的将这份恩情算在了唐思涵头上。
唐思涵变成通缉犯之后,李圃冒着杀头的风险,保护着唐思涵。
唐思涵走后,李圃没有一天不担心的,每天夜观星象,就担心唐思涵一个人在外头,有个好歹。
今个见薛辰,许飞扬对唐思涵如此忠心,李圃安心不少。
李圃不可能一辈子陪在唐思涵身边,见二人仪表堂堂,对唐思涵又忠心耿耿,李圃很是放心。
李圃又告诉唐思涵另一个消息,是关于徐余达的。
因为徐余达的一意孤行,不听劝告,造成盘龙镇饿死灾民最多,被皇帝召回京城,秋后问斩。
唐思涵听了这个消息,默不作声,不是自己的东西,果然还是不要随意占有。是福是祸还不定呢。
吃了面,唐思涵带着李圃来到客房,拿了扫帚,想要亲自打扫。
但是唐思涵昏迷了那么久,虽然吃了一碗面,依旧提不起什么精神。
李圃给唐思涵度了半口气,早已疲惫不堪,顾不得干净不干净,躺下就睡了。
李圃在休息,打扫卫生容易打扰人,唐思涵就退了出去。
老家来人来看唐思涵了,唐思涵心情格外的好,将衙门的所有捕快都召集起来,大扫除,一定要给李圃,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此时唐思涵就像一个急于向长辈表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