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 0207 经济特区
姚燕并未见任何姚氏族人, 只一心忙着自己开府事宜。
开府当日,钦州文武都过来了,姚静也亲自过去喝了杯酒才走, 待姚静走后,姚静的文官之首金莳恭敬有加, 钦州大部分的文武看明侯姚燕的目光热忱了一些,当然, 最热忱的还属姚氏族人。
然姚燕却没多听姚氏族人的吹捧,而是请了众官吃酒,一起大谈政事和战局。
“主公前些日子问本侯,待战事一了, 何人能定荆州之事?”
百官心顿时提了起来, 何人定荆州之事, 这不就是让明侯推举新的荆州牧吗?明侯真不愧是主公亲姐,能这么直接举荐一州之牧的, 整个钦州除了主公的心腹陈足道、林虞,谁还有这般信任。
饶是大家原本只是观望, 对明侯态度暧昧, 这时候不免多认真几分。
若明侯真能举荐, 便是一步登天。
前汉不也有馆陶平阳公主为帝王举臣, 其权势力压重臣, 朝宇内外,无敢得罪,这如今在天子之位上的还是女君,给了亲姐侯爵,只怕这位‘长公主’未来之权尤胜于馆陶平阳。
这时候,哪怕现在已经被姚静重用的, 此时也不免放低一二姿态,倒不是他们有所求,而是没有必要去得罪一位天子宠臣,至于那些未被重用的,从之后频繁敬酒,且一个个主动出列施展自己才华的就可见他们的态度。
当然也有一二不忿的女流掌权之辈的,只是他们到底未敢表现出现,敢表现出来的狂生,姚燕不是傻子也不会相请坏了自己的开府喜事。
明侯开府一事顺利结束,姚燕正式走马上任,第一日朝会,她也参加了,而且位置靠前。
宗府的品级也在这一日定下,宗长为一品管宗室王法,宗令为二品,管理宗室除法度之外的大事宜,又立宗府中郎四人协理。
自此,有了品级的姚燕,日日也要随着钦州百官参加朝会。
这些时日,因宗室爵位还在拟定之中,姚燕府中日日都有好些姚氏族人拜见,这些姚氏族人都是询问她主公对于宗族爵位的分派。
姚父被册为王,姚燕被册为侯,那是因为主公现在只是王位罢了,待日后女君登基,大家都会提等,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
亲兄弟姐妹能封侯,对于二代族的子嗣后裔应该会给个伯子男等爵吧。
姚燕对此只能姚氏族人想太多了,主公并没有直接册封姚氏后辈爵位的意思。
主公命她组建宗学,日后姚氏族人都得入其学习,不管姚氏族人是皇帝之子,还是王爵唯一嫡子,在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之下,还规定了继承人若不能从宗学毕业,爵位被宗府收回。
同时无继承权的宗亲子弟,在成年后也不再像大齐一样每年发放定量的钱财和田产,只有凭借及格学业才能获得这些补助,而每年还会放出一些优秀的指标指派族人为官。
按照主公的法,生在宗室不愁吃喝地长大已是最大的福气,宗室不会因为一个姓氏养其一辈子。
这个制度姚燕听到后也吃惊不已,她也开始读书几年了,历朝历代,皇室子弟自带爵位,便是隔了十代爵位已失,宗室也会发放钱粮布帛等宗室补助,主公这做法便是废除这一制度了,只要没有出色的子孙,爵位不但继承不了,成年后连保障生活的补助都没有了,这对自家族人这般苛刻的也就只有主公了。
可主公却不认为是苛刻,宗学的宗族人想做官,只需要和族人竞争,这比士子和天下人一起科举才能出人头地要简单的多。
按照姚静之前的想法,不管宗族子弟还是普通百姓,要想出人头地,当然是公平竞争才符合她的期待。只是时代不一样,古代是宗族社会,宗族都不维护,皇朝一二代过后,皇室还有何权力和体面。
姚燕一切的权力都是主公赋予,她自是照做不误。
姚燕在主公赐下的门人和她招收的门客的指点下一步步完善宗府各项事宜,一月的完善,主公批复许可,姚燕正式下达了宗府之制和爵位分封。
姚静的亲大伯三叔,每一家子都因为富贵了有十几口人,也就是大伯三叔家每家都有七八个孩子,嫡出庶出都有,可落到他们的爵位只有一个,姚大伯被封为平侯,姚三叔被封了顺侯,除了这两人直封,后辈嫡长子需得参加宗府考试才能被立为世子,其余子嗣如寻常宗室一样,想要富贵只能靠优秀学业去做官。再也不像前朝那样,可在长辈的上奏的情况下,除嫡长子继承侯爵,其他子嗣能得下降三等的爵位。
钦州百官很惊讶,但这是主公族事,他们最多提一两句,再多也就不管了,因为和他们没关系。
宗室却有些接受不能,虽他们都是农户出身,可他们经过几年的贵族教育,门下也养了些人,最基本的贵族全力他们还是知道了。
姚大伯的次子都求着他去求见晋王,姚大伯被封为侯爵他们是预料到的,毕竟女君还未登基为帝,将来登基为帝了,二叔会被封上皇,上皇的兄弟自然便会封王。他接受不了的是,他们只有一个爵位,按照前朝宗室制度,嫡长子若是继承二等侯爵,其他子嗣下降三等也有二等伯爵身份,现如今这些都没有了,甚至嫡长子的二等侯爵还需要考试才能得到,他们这么几年开始进学了,但成绩如何他们心知肚明,这到手的王族富贵可全没了。
但姚大伯不敢,他是真怕侄女,姚四郎便道:“阿父,这可是关系我们这一支的荣华富贵,你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你大孙子再过我们以前在乡下种田吃野菜的苦日子?”
姚大伯嗫嚅一下,却道:“我和你娘过的,他们怎么过不得了,不是还能读九年书吗?读的好能做官当职,读不好,多学些东西也能干不少事,再有你大哥照料,开个铺子厂子能过舒服的。”
姚四郎没想到亲爹会这么,这怎么能一样?区别大了去了好吧。可惜最疼他的三姐已经出嫁,今日不在家不能为他话,他只好捅了捅姚大郎,姚大郎也怕主公这个堂妹,而且他的学的比四弟好,他又是嫡长子,日后再努力努力,宗学知道他们泥腿子的情况,刚开始应该不难通过考试,他能继承侯爵,未来还能继承王爵,所以他没必要去见主公。
于是他低下头呐呐不语。
看得姚四郎气得半死,疼他的又去瞧七郎,然而七郎是婢生子,如今不过四岁,能有什么用,只能求他娘,他娘自然是想帮他,便斜了姚大伯一眼,道:“你不去,我去见二弟妹,让二弟妹帮忙,这考试改不得,看能不能给二郎也求个爵位。但七郎和九郎,也别怪我不求了。”
姚大伯自知理亏没有反对,自侄女发迹,他虽然不纳妾,但还是不免有了几个美婢,六女,七郎八郎九郎都是几个婢女所出,不过六女和八郎没活下来。
和姚大伯家不一样,姚三叔家和谐多了,姚三叔只有两子,大郎姚金柱和三郎姚铜柱,都是嫡出,而且两个和姚大伯家的孩子待在家里读书不同,他的长子在满十五岁就从了军,现在在幽州做尉,三郎有样学样,今年满十五岁也瞒着他加入了姚银书的军队去了前线。
主公还称赞过他两儿子骁勇,其他二女姚银珠前年已经出嫁,府里头只剩下四个闺女,他们现在只盼着三郎平安回来,凭着主公对于军人的重视,敢上前线的堂弟定然不会亏待的。
不过他们不担心,但还是迎来了堂兄弟们,他们求他帮忙去项,总结起来就是去给他们的次子幺子要爵位,他们比他得到的爵位更低,只封了一等子爵。
姚三叔也就嘴上应了应,决定下午去宁王府吃吃饭,别的自然就不提。
他不聪明,但明白主公是一不二的性子,旨意都下下来了,他才不干蠢事呢?要他,本来就是泥腿子,现在能封侯封爵,未来还可能封王封公伯的,哪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
姚氏宗亲的琐碎事根本没扰到姚静,因为他们没敢直接到姚静面前陈情,姚父姚母被封王很满足了,儿子女儿作为姚静的平辈,也会有个爵位,至于三代以后,他们才懒得管,只能他们还没有孙子,所以感情没那么深刻,加上前些日子姚文庆被杀一事,他们也不敢到姚静面前,所以亲戚们来求,他们想也不想直接推拒了。
他们被扰烦了和二女一声,姚燕除了半点面子呵斥族人扰宁王清净,随后就直接下了宗令,让各家子嗣入学,当天,姚氏宗亲无论成亲的大人还是七岁儿,一个个都在宗学被罚了。
姚静见姚燕都能管束好就将这事放下,现在也不过是个雏形,未来会慢慢完善的。
她现在只关注三件事,一是前方战事,她未出征除了等前线奏报,就只有多加关注军需物资。二是经济特区之事,姚静将特区建立在南北交接处的延襄交界处南邑郡,不过没有建立在南邑城,而是南邑郡最南方的清城。
水泥,玻璃,香皂,制衣,制糖,制盐,短短三日,十二大国营大厂带着人手进入了清城,并带着延州逃荒来的三万百姓和一万钦州军入驻清城开始了扩建新城。
为了让新城尽快为南北所知,姚静让新城建立了一座座统一规格的七层高楼,在这个古代社会,七层的楼房居住建筑显得又好看又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