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名士风流(二)

A+A-

    三观再不和,陈喜全也不可能是抛开这具身体的亲人,且不自己到底有没有谋生的能力,就自己真能功成名就,难道还能不管他们不成。

    所以,陈喜全明白,在古代,一家人是无法像现代一样,成家立业自己单住,平日里偶尔回去看看就好,现代社会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如今看来,就是极大的不孝,再怎么彼此不和睦,也必须住在一起,让外人看不出来家宅不宁。

    而现在的做官途径,并没有什么科举之类的,纯粹是靠推荐,这也是世家大族子弟更容易做官的原因。而如果想获得推荐,必然是因为名声在外。

    这也是‘名士’好名的主要原因。

    陈喜全大致了解了整个社会的风俗之后,谈不上三观重塑,但的确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

    而渐渐地,他也从郭母的口中了解到,为何家中如此光景,父亲却依旧不事生产,除了读书之外,做的最多的就是附庸风雅,参加他人举办的清谈聚会之类的,便是想维护住‘名门’之名。

    郭母的丈夫,即郭溪的祖父郭言虽是洛阳郭氏旁支,但是早年也是做过官的,后来郭家嫡系得罪了司马氏,别看司马氏是皇族,却并不敢动洛阳老牌士族之人,但是司马氏都做皇帝了,怎么可能白白咽下这口气,嫡系不动就干脆从旁支开刀,不仅撸掉了郭溪祖父的官职,同时还找借口罚去了一大笔钱粮。

    郭溪祖父非常有傲骨,开口痛骂了司马氏一场,然后头也不回的带着妻子和独生儿子郭远畅来到了郊外,盖起了三间茅草屋安顿了下来。郭老爷子除了两户忠心亲随外,其他城中产业家中财物乃至一干仆人,什么都没带。

    顿时,如此轻忽权贵、不重财物、看淡生死的高风亮节的举动,迅速积累起了名声,郭祖父这一脉终究开始不再是以郭氏旁支这层身份与其他人交道。

    只是,郭氏嫡系并未因为郭祖父的名声而多有援手,高风亮节之举获得名声不假,却也让一家人等顿陷窘境,很快,因为生活条件的关系,郭言身体衰落的很快,撒手人寰,除了半屋子的竹简,没给家中留下任何东西。郭家的情况等张氏嫁进门来才有所改善,但是郭远畅虽颇有才名,更受父亲名声庇佑,但是,如今玄学大行其道,郭远畅则修的是儒家学术,所以根本无法接触洛阳贵族和实权之人,历年经营下来的名声,也不过是‘安贫乐道、不畏权贵、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这些名声罢了。

    这种名声非是不好,可惜它换不来生活物资。

    陈喜全因为‘失忆’的缘故,郭远畅无奈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教导,而陈喜全最开始想做些事情,便是因为习字。

    此刻纸张早已被发明出来了,纸张使用起来比竹简不知道方便了多少,而陈喜全也见过郭远畅房中有字帖,在他看来,竹简这种东西应该早就淘汰了,但实际上,陈喜全他们习字开始用‘竹简’,而原因,原因无非是‘纸’太贵了。

    陈喜全不愿意,挨了一顿,才用‘使用沙盘习字较快,尽快赶上兄长们进度’的借口,换来不用学竹简刻字。

    郭远畅虽然在陈喜全看来实在不是个合格的男人,但是他在学问方面并无多少问题,只是所学正统儒术虽然在这个时代并没有被挤压的失去生存空间,但是如今是结合了道家的玄学更为受欢迎,在贵族之中盛行。

    如今的字体已经从隶书慢慢过渡到楷书,虽然和后世的繁体字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对于陈喜全来,认字的确不是什么麻烦事情,他学的很快。

    就在陈喜全以为自己的未来就是先学习,然后想办法造纸,顺便改善自家生活这种路线的时候,战乱暴起了。

    其实,出事的那天,陈喜全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预感,他实在是对这个世界的安定程度有过高的预估,在他看来,洛阳好歹也是首都,就算局部□□,也波及不到洛阳才是。

    但是不等陈喜全搞清楚状况,一家十几口人,便开始准备逃亡了。

    “是胡人。”郭母坐在木板车上,她年岁大了,经历的事情多:“十几年前,他们也这样冲到了洛阳城下,一路上烧杀抢掠,什么都不放过。”她以为一辈子遇上那么一次就已经足够惊险了,谁知道她还会命苦的遇上第二次,更可悲的是,第一次遇上的时候,她是住在城中的,而这次,却只能像流民一般开始逃亡。

    她也搞不清楚这胡人是不是十几年前的胡人,但是她知道,只要是胡人,就不会心慈手软。

    洛阳城池居住地方有限,城郊之中聚集了很多村庄散落居住,而如今,这些都成了流民,毫无目的的朝着前方流亡,只是为了逃离即将到来的战乱。

    洛阳有守兵,但是不会保护他们这些城郊的人,而攻城的时候,他们这些人很容易就被抓过去充当俘虏用来攻城。

    “为何不向洛阳求救,放我们进城就好。”陈喜全不解。洛阳里总不会全都是人吧,随便找点空地出来安置人也行啊。

    “守城官不会放行的。我们得到消息太晚了。”张氏和女儿彼此扶持着,艰难的走着。木板车上放着一些干粮衣物和一些财物,又有年纪比较大的郭母坐着,没有其他地方坐人了,母女两人只能自己走。好在如今还没有裹脚的恶习,张氏和郭湘体力还不错,至少最近两天应当没问题。

    一家人大概是从早上就开始走了,家奴轮流着拖木板车,大概是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和一帮子流民一样,开始停下来埋灶做饭。

    陈喜全是这个时候发现,他那位父亲一路上沉默寡言,不太对劲的,而停下来休息后,人就更不对劲了。

    但是他当时身体还未成长完全,又走了这么久的路,他吃了点东西就准备睡了,迷迷糊糊之间,听到他那个父亲似乎即兴做了一篇赋,具体的他没太清楚,大概意思是真的隐士,不该为功名利禄动心,也不该畏惧战乱死亡,自己为家人空守一座草庐不过是放不下内心期盼,希望能遇到赏识自己之人,这样是不对的思想之类的,

    陷入沉睡前,陈喜全还在想,这父亲倒是颇有一番傲勇之气,算不得沽名钓誉。

    哪个知晓,第二天醒来一看,他那个便宜爹不见了。

    不过,他爹将自己昨天晚上做得赋写在了因为价值不菲被当做财物带出来的纸上,然后留在了张氏身边,算是离别书信了。

    陈喜全当时只觉得,自己有一句骂人的话特别想脱口而出。

    张氏和郭母也不是真的完完全全期望自己的夫君儿子真的做个心系田园的名士,不,是隐士,更何况是在这种情况下。

    立即就去找流民里的领头人了。

    郭家特殊,准确来,户籍并不在洛阳城外,并且住的地方也不是村落,所以与流民不熟,不过流民里的领导者大多是村长一类的人,算得上有些威望,而经过一天的推选,领导者里还推选出了一位当地最有声望的人做领头人。

    这种政权自然是薄弱无比,是领头人,但是谁都知道,是不可能派人去找人的。

    张氏和郭母不由得陷入了绝望。

    而此刻,其他一些人的法,彻底刷新了陈喜全的三观。

    “我们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却也知道如此有胆色又不慕名利的郭先生乃真名士,此篇赋细细读来真是令人豁然开朗!郭老夫人就不用太担心了,你们身为他的家人,理应支持他才是。”

    而听了众人七嘴八舌的安慰之后,郭母和张氏也真的不再闹了,反而起精神,决定要好好活下去,让郭远畅无后顾之忧。

    是这个世界不正常,还是陈喜全自己不正常?

    战乱里抛弃妻子特么的还是真名士?!你们是脑子被驴踢了吗?!

    但是陈喜全原本以为,这些不过是那些领头人不肯帮忙随口想出来的借口,谁知道,在后面的十几天流亡路程里,他们真的看在郭远畅的份儿上,对一家子颇为照顾。

    最后陈喜全承认,大概不正常的是自己吧。

    但是,这种因为某种陈喜全不知道的理由而得来的照顾并不长久。

    流民逃亡的再有组织性,也是无法持久的,渐渐地,有些流民带出来的粮食吃完了,他们开始做起了歪脑筋。

    不过领导者们带着青壮杀了几个人,还号召粮食多的流民分出一点点,给那些完全没了粮食的人。

    郭母心善,倒是想捐点来着,被陈喜全阻止了,他们家人口多,还多是老弱妇孺,没了粮食根本就支持不下去,更何况,虽然有几个家奴,却没有了男主人,而最大的大哥也才刚刚十六岁,可能在其他人眼中已经成丁了,在陈喜全看来却还是孩子,根本支撑不起事情。若是捐了粮食,别人以为自家这里粮食很多怎么办?

    反正陈喜全是怎么险恶怎么想,拼命拦着。

    最后拗不过他,郭母没有再提这件事,但是张氏却觉得自家儿子的思想不对劲,一边赶路一边教育了整整三天。

    陈喜全非是不知道自己这种做法很自私,是张氏口中那种‘非君子所为,乃人之心’,可是,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在生死存亡关头,人类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