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名士风流(四十八)

A+A-

    安宁二年夏末。

    整个大周都紧张了起来。

    疫病, 这是个十分可怕的事物, 如今的医术并不是十分发达, 并且真正的医术这种东西即便上都是为了贵族的服务的, 数量并不多, 知识垄断就是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各种技艺, 各种技术,各种传承, 都因为敝帚自珍而断绝了。

    这也是世家所带来的不好的风气之一。

    这次南方发生疫病, 并且是大规模疫病, 让北方的人无法幸灾乐祸,若是疫病不遏止的话, 穿到北方来也是迟早的事情。

    游鸿吟立即启动了医疗署一级紧急启动方案。

    医疗署是当年葛洪被他连哄带骗带回青州后,就帮他开始拉框架建立的,不过葛洪志不在此, 所以匆匆拉了个框架,帮他紧急培训了一批医术粗浅、主要擅长治疗外伤的军医后,就基本上不太过问。

    后来接受医疗署的人, 是游鸿吟占据翼州之后,发现了两位山野老医。

    这两位老医曾经是军户出身,的确是晋朝的军中军医,最擅长的是外科治疗, 但是后来离开了军队, 便开始自学其他医术, 因为本身资源有限,一生所学并不比葛洪出色,但是他们治病救人的本身愿望却很强烈,无论是责任心还是经验,都有其他人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游鸿吟便请他们作为医疗署的署官,帮助晚善医疗署。

    而两位老医比游鸿吟更为了解该如何找到那些不知是为贵族看病的民间医者,渐渐地,在两位老医的帮助下,医疗署真正建立了起来。

    葛洪虽然不愿意将自己彻底捆绑在医术上,但是并不代表他是个没有医者仁心的人。恰恰相反,葛洪很有济世救人之心,不过他只是觉得医道乃道而已。

    可是他十分乐意,将自身所学传承下去。

    葛洪年少之时虽然出身士族,但是因为贫困求学之路甚是艰难,可是他依旧博闻强识,学富五车。他所读之书,都是自己通过各种方法抄录、背诵而来,这之间受的苦楚,费的心思,如今回想起来都觉得辛苦。所以他主公徒弟中,他最为欣赏霍青峻,只因为他念到寒门之人的苦楚,建立了可供贫寒士子学习的图书集馆。

    因此,葛洪在忙碌之余,经常抽空给医疗署的医者和护工们上课,就算后来调离了青州,他便将自己的行医感悟写出来,算作医疗署的教材。

    有游鸿吟这位开挂,加上多年来鸿雁一直坚持搜集各方情报,这些情报当中,包括了各种书籍,其中就有些记载了医者心得帛书竹简,同时有几位医疗署中的优秀医者在数年间,随着鸿雁踏遍各地,跋山涉水,记录下来了百草集,绘制各方草药,搜集各处药方,同时实践和磨炼自身医术等等多方努力,如今周国的医疗署实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游鸿吟的命令,医疗署很快就运作开来。

    首先是出入边境的限制问题。

    周国的商业流通性很高,所以每天都有无数的商队南来北往,或是从南方贩卖货品至北方,或是从北方流通货物到南方,为了避免南境的疫病蔓延到北方,首先便是对于进出人员的检查。

    倒不是彻底不许商旅之人来往,而是需要有一个‘观察期’,等确认身上没有携带疫病,便可照常进入。虽然那些商旅偶有抱怨,但是却都能够体谅。若是身价稍微丰厚些的北方商人,此刻便不会冒险去南方,只有那些原本是在南方的商客,此刻多是往北境跑了。

    控制了人口流动,然后就是各处预防措施实行了。

    其实这项工作医疗署一直都在做,不过可能是因为观念的问题,平日里并不是如何重视。如今发生了疫病,才彻底按照紧急预备方案执行。

    先是宣传不得饮用生水,随后一些饭后吸收等等卫生常识也都一一传授给了所有人。这时候,青州常年推行扫盲活动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青州的百姓因为生活富足,又大多数都识点字,所谓仓廪足而知礼节,他们很快就将这些举动当做‘礼仪’而执行下去,凡是要点脸面的人家都是这么做的。

    此时的人喝生水,主要是因为烧水需要耗费柴薪,城池中的柴薪比较贵,许多人家都不舍得用,村落镇中的柴薪倒是免费取用,却很花时间,如果家中稻草、秸秆等存下的柴火烧完了,那么就要花费劳力去砍柴了,农户人家一年忙到头,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

    可是这种情况自青州所产的蜂窝煤问世后就被解决了。

    这种煤自然比不上木炭好用,但是却比木炭要便宜许多,普通的农户人家都能用得起,平日里用煮饭剩下的碳火烧水就好,夏日烧上一壶放着冷不费事,冬日还能一直靠着余烬保温保上一段时间,喝热水可不比生水舒服的多。

    而除了青州外,其他几个州医疗署的工作成效就出现了比较显著的不同。随着周国掌握时间的长短而有了不一样的困难。

    特别是刚入手的秦州、雍州,此间人尚未受到教化,可谓是全然随了草原诸部的习俗,常年不洗澡,喜欢用手抓取食物,吃饭前还不喜欢洗手。烧开水?哪里有井水喝的痛快!

    其实这也有当地比较缺水的地理环境有关,虽然地处黄河之畔,但是风沙过度,淡水资源稀少,此间百姓最常用的饮用水是来自于水井。

    这次治理黄河之际,游鸿吟便有意想在这两州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少,让这两州在干旱年份里,吃用水不会缺。

    但是这些东西都还是刚刚起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可不是在青州修建水库。

    不过医疗署好歹也是代表了如今的周国官方,在周国境内大多数地方推行预防疫病方案的行动还是十分顺利的。

    除了让百姓平日里注意预防外,医疗署开始了使用生石灰灭蚊、清理水源、洒扫街道、处理战场残留物等等各种工作,也鼓励百姓进行田间灭鼠、灭虫包等等。

    晋朝疫病病情继续扩大,鸿雁的人有一大部分已经撤回来了,对于游鸿吟来,鸿雁的人都不不是真正承担谍报的人员,他们更类似于风俗观赏使,承担的是各种搜集工作,是鹤鸣谍报工作的补充者。所以,游鸿吟为了避免鹤鸣人员损失,还是将大多数人员撤回了。这个工作并不困难,因为这些人的身份大多数都是些游侠儿、商客之类的,原本就是行踪不定的人员,一直都是四处游走,等疫病过去,再重新布置下去同样也行。

    而鸿雁人员撤回周国,同时也带来了晋朝最真实的国情情况,不定,比那些个晋朝官员更清楚。

    这次疫病爆发的十分突然,具体的原因已经无法去考究了,晋国甚至有不少官员都染上了疫病,尽管他们这些贵族都是有自己熟识的医生的,但是技术高超的医生本就不多,还大多数被皇室和顶级世家给绊住了脚步,而平日里那些世家之人一直都觉得,医道乃贱业,等到自己需要求人救命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做一医难求了。

    至于普通民众,除了听从一些巫医的各种迷信活动,便只剩下的等死了,或者是运气好,乡中出了一位医术交好的医者,人家也有医德,愿意救助疫病,那还好点。可随即,趁火劫的商人提高了药材的价格,就算是有心救人的医者,面对没有药材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即便是王导这样的天之骄子,无论是经验还是智计,或者眼光等等都冠绝天下的世家家主,面对着这种情况,也变得束手无策。

    他能做的,只有下令按照惯例处理。在这种没有多少办法对付疫病的时候,所谓的惯例处理,不过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将病患关在一处等死而已,为了防止疫病蔓延,烧毁一村的情况也是不罕见的。

    南方人口密集,再加上前几年北方大迁徙,无数北方人口流入了南方,更是让南方的人数繁盛起来。

    而这种地方疫病传播起来太快了,死亡人数也节节攀升,真的统计出来,将会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目。

    司马睿十分气愤。

    无论是天下大涝,还是南方大疫,这种东西都是属于‘君王失道’降下的示警和惩罚,原本天下大涝的事情司马睿已经准备好了将所有过错都推到乱臣郭溪身上去,结果自己这边传诵天下的缴文还没发出去,自己治下就出现了疫病,反而是那郭溪治理的北方并没有任何问题。

    先前就有市井流言传他司马睿得位不正,身世之事被传的有鼻子有眼,太后因为这件事情已经气病了数回,恨不得父王重生在世,能替自己母子两人做个见证。

    如今疫病横行,让他更是有口难言,但是天灾是他的错吗?

    自然不是。

    难道还要他这个君主下罪己诏不成。

    非朕之罪焉能认!

    比起晋朝颇有一丝听天由命意味的做法,周国这里要积极得多。

    不过,有些东西并不以任何原因而转移,即使进出管理严格,大规模派发避疫药物,但是与晋朝边境接壤最多的兖州还是开始出现疫病了。

    很快,即便是有医疗署各种防治措施,又有周国大力治疗各方病患,疫病还是朝着司州蔓延开来了。

    好在因为天气缘故,渐渐进入了冬季,周国只有兖州和司州两州出现了疫症感染。

    而司州部分地区出现疫病,却差点闹起大乱!

    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有一些是从三十年前那场前所未有的瘟疫中存活下来的,而如今那些杀人不见血的恶魔又再度降临,让他们这些幸存者都回想起了那时候的恐怖。

    十室九空,家家户户披麻戴孝,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三十年前的可怕情景似乎又开始重新回到了眼前。

    游鸿吟虽然无法亲自前往疫地调查具体情况,但是医疗署送来的病例研究都会经过他的手。

    此次疫病是最为常见的‘伤寒’。

    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而这次发于夏末,水灾之后,正是湿温。

    湿温是因湿热疫疠之邪,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而成。以持续发热,脘痞腹胀,苔腻脉缓,神情淡漠,玫瑰疹或白倍,左胁下痞块,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但是随着环境和接触的人群不同,病患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并不相同。

    有的地方,环境干净,众人身体较好,可能只是几个人发热,并不会造成爆发式流行。但是如果和带有病源头的疫水接触、或者是环境不太好蚊虫较多,那么演变成疟疾瘟疫也是很有可能的。

    这么大规模的疫病爆发,必然不可能只是一种情况,游鸿吟思考再三,写了几道记忆中的药方。他并不知道这种药方对于疫病有没有用,这些方子大多数都是来自异界和后世,他如今无法接触病患,也只能凭着猜想来判断哪些药方是可以一试的。

    好在此时药材虽然储存量不够,但是山间资源丰富,发动治下百姓秋收后集体入山采药还是可以弥补缺口的,因为大量扫盲运动,让百姓能识字,自然也能看懂那些带着插图的药材采集炮制方法,让他们多一种收入来源开心还来不及,并不会不愿意。

    而那些北地不产的药材,则会从晋朝进口,虽然晋朝的朝廷不许,可是走私这种东西,到什么时候都没办法阻止。

    大概是因为司州疫病发生地点距离洛阳并不远,当地的百姓相信周国不会抛弃他们,虽然治疗过程同样进行了隔离,但是这些被放在一起隔离医治的病人并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反而觉得有护工关心照料,有免费的汤剂喝下肚,有明亮干净舒适的屋子住着,每日里的膳食美味又易消化,即便不顶饱,但是多吃点也足够了。

    这种日子,让饱受战火摧残的人有了一种哪怕此时死了也都值得了的错觉。

    而医疗署的护工和医者都表示,只要有活下去的期望,努力对抗病魔,朝廷就不会放任任何一个人死去。

    染病者的确很多,但是经过医疗署上下以及后续各个支持部门一冬的忙碌,病死者只有两成!

    这种湿温病与其他瘟疫不同,它发病最多的人群不是老人,而是幼童和青年人,所以只要消炎降温等药理能跟上,病人自己有生存**,致死率其实并不是太高。

    可是,这种存活率让司州、兖州两州百姓却是大吃一惊,家中血脉得以存活,不仅是游鸿吟这位圣明的陛下,就连医疗署的许多医生都被奉为救命恩人,甚至在过年的时候,曾经贴在门上的桃符都刻上了各个医疗署医者的像,示意来年病邪之气寻不上门。

    一场疫灾对于晋朝来是君王不端,天降劫罚,对于周超来,却是天下归心的最佳契机。

    不仅是受益最大的普通百姓,还有士族和胡人。

    要知道,在疫病面前,是没有身份之别的,而周国在处理疫病的手段上,足以显示出能力到底有多强,同时也侧面反映出了周国国君的深谋远虑和仁心仁德。

    士族渴求权利,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愿意跟随一位扶不上墙的烂泥或者是凶残任性的君主,这样的君主再有能力,实力再强也没有用,大家肯定不愿意顶头上司是个不好伺候的人。

    而周国所实行的各种政策,已经表明了郭溪以‘仁’为核心的执政之道,所以,原本还有所保留的士族纷纷投效,开始准备在周国经营。

    而秦州、雍州两州遗留下的胡人,则看到了周国强大的医疗制度。

    其实草原胡人也惧怕瘟疫,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天花了。天花本身是动物身上的一种痘疮,后来几经演变,才变成了一种烈性传染疾病。

    而胡人不仅以牧养牲畜为生,更是与白种人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所以天花对于胡人而言,代表着十死无生,代表着灭绝。

    胡人并不知道疫病与疫病之间的区别,但是他们知道,只要成为周国的国民,好好生活,未来真的生了疫病,国家不会放弃他们。

    而听闻着各方疫病所带来的危害,见识了医疗署强大的技术之后,原本对于医疗署各种防治手段不以为意的周国百姓,开始将医疗署传授下来的方法奉为律令,不仅自己遵守,还监督着其他人遵守。因为万一生了病,不定就传染给其他人了呢,为了自己也要看紧了那些不肯听话的。

    游鸿吟自己都没有想到,原本只是用来救助更多战场伤患的医疗署,最后会发展成这种情景,甚至,游鸿吟觉得,这个部门已经变成了一种国家操控民俗、开启民智的有利工具,不仅是有关卫生习惯方面的东西,还有嫁去、生育等等方面,再加上当初因为人手不足,护工之中有部分是女子担任的,只要时间足够长,在这种世人尚未被朱理洗脑的时候,可以彻底改变女性的地位。

    当然,这种东西有些游鸿吟会着手去做,有些不会。很多东西并不是强行改变历史进程就有用的,最后还是让它自己发芽比较有几率成长,而不是半路夭折。

    安宁二年的新年,周国是一片欢笑。

    如今,北方彻底变成了周国的领土,甚至曾经汉国占领的部分草原也都特意划分了一郡,并且特意新建了一连串大大的城池,用以驻守西北方的门户,同时监视草原诸部各方势力。

    而游鸿吟觉得与其在国内挑选肥沃土地建立牧场,不如就干脆还在草原上饲养牲畜。只是比起过去追随着水草而不断迁徙的饲养方式,游鸿吟进行了改进。只有用来上战场的战马是采用过去那种放养方式,其他牲畜都将采用圈养。这样做所样牲畜的成本要比过去四处放牧高出许多,但是同样也将牧民们拴在了城池之上,而让他们彻底失去了过去那种让人抓狂的流动性。

    黄河的治理工程已经大体拉起了一个框架,以后的工程只要继续进行下去就行了,两年雨季之前,应当可以完工。

    而北地的百姓经过最少一年的时间,也都适应了周国的统治,甚至有不少随着晋朝搬离北地,前往南方的人又重新搬回了故土。

    在如此欣欣向荣之时,周国上下均是欢腾一片也属于正常。

    而在正月里,周国的大皇子出生了。

    咳咳,游鸿吟做事一项十分效率。生孩子也一样。

    可以,周国大皇子的出身,让周国朝廷上下底气又足了整整一倍!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这的确是此刻所有人的想法,有传承的政权才能持久。

    司马氏天下这么快就亡了,不就是因为司马家上一任皇帝是个傻子么。

    而刚诞生的大皇子,从面相和举止来看,绝对不像傻子。

    二代可保,三代可期,那又有什么理由不跟随其后,在这场天下争夺战的最后关头,帮助未来的天下之主,踏平最后一块绊脚石呢。

    所以,群臣激烈庆贺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家都觉得,二十八岁才有长子,陛下又不肯广纳后宫,实在是有些晚了。

    游鸿吟每日再忙也会锻炼身体,再辛苦也会去逗逗儿子,看着那些被自己指使的团团转的臣子,笑而不语。

    他历来都喜欢,过个轻松的晚年,当皇帝的时候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