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

A+A-

    ◎随机教育◎

    现代时无神论者邓琳琅, 还从来没听过搬家还得看日子,一脸迷茫的问孙桂英:“看啥日子?”

    孙桂英的声音更了:“虽然破四旧了,可老祖宗多少年了都这么过来的, 谁家搬家不看看日子。你们城里人不讲究,可现在不是在农村吗, 道多着呢。你别不信,要不是你们那院子把村口, 隔壁又常年没人住,婶子也不跟你这话,还是让人看个日子去去心疑。”

    自己都能穿进书里,还附带一个系统外加淘宝商城,邓琳琅再也坚定不了唯物主义信念, 本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想法:“婶子,我不懂这些。我都听你的, 不过不知道该找谁看。”

    “这事儿我给你办, ”孙桂英见邓琳琅没跟别的知青一样,提起这样的话头马上义正辞严的张口就批/判人, 觉得自己没看错这孩子:“我悄悄找人给你挑个日子。也不用多,有二两红糖就行。”如果不是看日子必须主家付帐, 孙桂英就自己把红糖出了。

    “没问题,婶子你问好了哪天,我跟大妮就哪天搬。”邓琳琅很信任的把此事托付给孙桂英。

    孙桂英的动作很快,第二天便告诉邓琳琅, 冬月初十就是好日子, 距今天只有三天的时间, 邓琳琅现在就可以把眼前用不上的东西, 慢慢往新房倒腾了。

    邓琳琅听了, 直接拿出已经包好的红糖纸包给孙桂英,由着她给谁去——如果孙桂英有心骗她二两红糖,一开始直接一斤,邓琳琅也不会发觉。

    该包的早已经包好了,邓琳琅一听搬就的日子迫在眉睫,便上午两趟下午两趟把自己的东西搬到新房子,只留出被褥和必须的生活用品。

    王相臣见她倒腾的欢,带着两儿子帮着把家具各归各位,屋子一下子有了生气。

    饭桌的四把椅子以及炉子摆在客厅,柜子摆在东头的卧室,书桌则进了西卧室,以备将来大妮学习用。碗柜进了厨房,两口灶现在还空着一口,只有一口上面安了邓琳琅在废品收购站淘来的旧锅。

    另外王相臣还按邓琳琅的要求,在厨房靠东墙钉了一排三层木架子,正好把白菜、土豆、萝卜等蔬菜一样一样摆上去,竟十分整齐有序。

    “当初咱们还觉得邓只顾花哨,这么一摆才知道厨房原来可以这么立整。”郑秀敏好几天没来新房子了,觉得最让她心动的就是这个厨房。

    “我稀罕她那个啥,哦,客厅。”孙桂英笑呵呵的反驳郑秀敏:“又豁亮又宽敞,来个人直接坐到椅子上,不用上炕下炕脱鞋,多省事儿。”着,站在门边不停的摸着同样漆过的门,觉得门漆后的确光滑,就是太费钱。

    “邓是城里孩子,就是比咱们老农民讲究。”两个人一致得出结论。

    邓琳琅觉得自己可以反驳一下:“两位婶子,现在我和大妮的户口也迁到生产队里了,我也是地道的老农民,你们不能歧视我。再,咱们农民就不能讲究了?老人家还过工农联合闹革命呢。”

    “知道你是常有理。”郑秀敏经过邓琳琅送青布时一套一套词,早消了跟她争辩的心思,和孙桂英一起,细细给邓琳琅讲起搬家那天的讲究来。

    到了冬月初十这天大早,邓琳琅叫醒大妮,娘两个早早起来洗漱后,就开始用温水和面。怕引人注意没敢全用面粉,掺上了少半玉米面调色,细细切了葱花跟盐拌均,把面团擀成大大的薄饼,倒上油再把葱花铺平,便从一边慢慢卷起,很快就卷成长条的面卷,两头用力捏实防止油漏出来。

    拿刀度着大把面卷分成十份,双手一翻扭一下再用力按平,用擀面杖重新擀薄,就等着上锅烙熟。

    邓琳琅擀了三张饼,面板便放不下了,让大妮把火抽出来一点,开始往锅里倒油,烙上一张饼后赶紧擀下一张,很快便把十张饼都烙好装进了盆里,再心放入大妮平常挎的蓝子里面。

    邓琳琅回屋用篓子把仅剩的一点面粉装好,向还在洗漱的许丽荣和张晓凤:“我今天要搬到新院子去了,两年来可能有过不愉快,但我还是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多谢你们的照顾。”

    许丽荣抬头问:“今天就搬,中午我去给你暖灶吧?”

    邓琳琅笑了:“大家都挺不容易的,现在都要求新事新办、移风易俗,我也不敢请人暖灶的。”

    张晓凤听了也看了邓琳琅一眼,接着低头洗脸,许丽荣又:“你要是有啥事儿,可以来跟我们一声,不管咋样你也曾经是知青。”

    邓琳琅能感觉到这段日子以来,许丽荣有意跟自己修好,也看出她在知青点的日子比以前差,客气的向她点了点头,轻轻关上了住了两年的屋门。

    总算要离开这糟心的地方了。

    大妮心的挎着蓝子,路上邓琳琅不时问她烫不烫,如果烫的话就交给她提,都被大妮严词拒绝了——孙奶奶过,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蓝子里的饼,她要做重要的事!

    院门前郑秀敏带着许建功,帮着孙桂英各抱一床被子已经等在那里,邓琳琅马上快走两步,笑着跟人招呼、开门,推开院门刚想迈步进院,被孙桂英叫住了:“饼在你篓子里呢?”

    邓琳琅摇头:“大妮非得拿饼,在她蓝子里呢。”

    “那让大妮先进。”孙桂英语气坚决,邓琳琅没啥意见,看着大妮嘴抿着严肃的跨进院门,回头看着孙桂英等她下一步指示。

    孙桂英向建功一抬下颌:“建功你去帮邓烧火。大妮,孙奶奶教给你的你记住了没?”

    大妮点点头,嘴抿得更紧了,郑重其事的把蓝子交给邓琳琅。邓琳琅不明所以的接过蓝子,连篓子都没来得及放下,就被孙桂英指使到厨房:“建功把火撤点,邓你把饼放锅里热一热,一张一张的热。”

    许建功已经把火引着了,听到孙桂英的话连忙撤出了一点。邓琳琅正好放下篓子,从里头把油坛子拿出来,在锅底涂上一层薄油,一张还没变凉的饼重新放进锅中,发现嗞啦一声响,葱香带着油香,一下冲出厨房。

    为怕饼被烙糊,邓琳琅飞快的把饼翻了个面,又是嗞啦一声。就听大妮在院子里大声喊:“娘,翻番了没?”

    邓琳琅以为大妮是问她翻没翻饼,好笑的回应:“翻啦,放心糊不了。”

    放好被子的孙桂英和郑秀敏两人出来正听到这句,对视一眼齐齐叫好:“翻番好,日子越过越好,肯定糊不了。”

    原来这也是搬家仪式的一项,邓琳琅同样很喜欢这个彩头,许建功只对她烙的饼感兴趣:“邓姐姐,你烙的饼太好吃了,我娘就没你这手艺。”

    可你娘有拿鞋底子抽人的手艺。

    邓琳琅不动声色的给大妮添白菜汤,那头郑秀敏果然向儿子发难了:“嫌我手艺不好,以后都别吃我做的饭。敢吃掰光你的狗牙。”

    孙桂英自来心疼孩子,见建功脸皱巴到一起,忙给他宽心:“你娘不给你饭吃,你就来找大娘,大娘管你饱。”

    要不建功被教育的很好呢,哪怕亲娘叫嚣不给他饭吃,也没跟亲娘赌气,还向孙桂英:“大娘,你家只有两个人的口粮,我不能抢你的口粮吃。我多饿两顿,我娘气消了就给我饭吃了。”

    到这儿收住的话,郑秀敏肯定觉得儿子给自己长脸,不想臭子竟声嘀咕一句:“虽然我娘做的饭难吃点儿,可我的口粮都在她手里呢。”

    邓琳琅实在忍不住,扭头一口汤喷到水泥地上,孙桂英跟着乐,郑秀敏不知自己该乐还是该脱鞋,只有大妮淡定吃自己的葱油饼。

    孙桂英拦住要教训儿子的郑秀敏,问了个关键问题:“邓,我看你柴火剩下的不多了,别过冬,能顶到过年就不错,你想过咋办没有?”

    邓琳琅能有啥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只能去河边多割点草,不指着烧炕,做饭肯定能用。可牛棚老让大富叔一个人忙活,我太过意不去。实在不行就去买点吧。”

    “你可真是城里来的孩子,咋啥都要买呢。我们家就两口人,人老了抗冻,回头给你抱点柴火过来。”

    郑秀敏看了两个孩子吃得差不多了,对许建功:“建功,你听到没?邓姐姐没柴烧了,你带着大妮儿去给邓姐姐割点草回来。”

    邓琳琅自要拦着,郑秀敏向她使了个眼色,邓琳琅便放两个家伙出门,郑秀敏才自己为啥把两孩子发出门:“你那天给我的青布,有人看着好,觉得供销社卖的都不如你的那块好。邓,你要是还有布的话,悄悄换点柴火,不比为这点事又跑县城麻烦你表哥强?”

    孙桂英听着点头:“对,表哥待你再亲,还有表嫂呢,谁知道人家愿意不愿意。再亲戚也得有来有往,光你一趟一趟麻烦你表哥,时间长了人家烦你咋整。”

    二位,你们没想想那布是不是表哥给找的?

    邓琳琅问出这个问题后,受到两位婶子的鄙视,你一嘴我一嘴告诉她,她们虽然一年做不了一回新衣裳,买盐醋时也看过供销社的布,都不如邓琳琅拿给郑秀敏的那一块质量好,所以那布一定是邓琳琅家里上次包裹寄来的。

    “放心,你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别因为我帮着听为难。”郑秀敏表示自己只是个中间人,不会道德绑架邓琳琅。

    眼前的两位都是诚心诚意帮助自己的人,邓琳琅也不来虚的:“婶子,我还真剩下点布。跟你听的人,没有布票咋换,没布票咋换?”

    郑秀敏听了眼前一亮:“还能不要布票?”

    邓琳琅点头:“能,就是比要布票贵得多。”

    “贵也不怕呀。”孙桂英如土豪般道:“现在布票多难找呀,一口人一年才一尺布票,全家凑一起也就够给一个人做衣裳的。要不那天我咋看着你的布眼馋呢。”

    郑秀敏也问:“你就不要布票多钱一尺吧。”

    邓琳琅想了想:“当着两位婶子我也不虚的,要布票的话五毛钱一尺,不要布票九毛钱一尺。不瞒婶子,我手里总共还有六十尺青布。婶子亲戚家要用的话,不要布票八毛就行。”

    孙桂英与郑秀敏对视一眼,问:“真有六十尺?”

    邓琳琅点头没再别的,由着郑秀敏与孙桂英两人凑在一起嘀咕了一阵子,结果是孙桂英想要二十尺,而郑秀敏则要四十尺。

    孙桂英家没孩子,能存下些钱邓琳琅心里有数,可郑秀敏一下子拿四十尺布,许茂林会不会有意见?抬头狐疑的看郑秀敏一眼,邓琳琅选择不刨根问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她能把布出手就行——前几天买东西邓琳琅发现,新房里缺的东西还多着呢,她必须尽快换点钱,让自己住得舒服点。

    此时便显出客厅与卧室分开的好处来,邓琳琅进了卧室,放心的直接从储物格里拿布出来,一点不用担心有人发现。

    郑秀敏两人乐颠颠把布分好,约定晚上再给邓琳琅送钱,邓琳琅便背上篓子,跟二人一起出门。

    她要到河边看看,如果草少难割的话,就把两孩子叫回来,省得大冷天受罪。

    “不行,你的太少了不能换。”远远就听到许建功在跟人嚷嚷,邓琳琅加快了脚步,想知道郑秀敏只是让两个孩子割草,咋就成了换东西呢,再建功有啥东西跟人换的?

    “凭啥不能换,你一捆草换一块糖,我这也是一捆。”另一个男孩的声音很委屈。

    邓琳琅这才发现,大妮与许建功被好几个孩子围在当中,每个孩子脚下都有直径近一尺的草捆,与许建功对峙的孩子脚边的草捆,则比别的了一圈。

    两孩子都快脸贴脸了,眼睛一个比一个瞪得大,谁也不服谁的叫着:“能换。”

    “不能,我不能就不能。”

    邓琳琅没认出来是谁家的孩子,却听明白许建功明显占了上风,而其他的孩子并没有帮着另一个男孩,都在看着大妮。

    “大妮,建功,这是咋回事?”邓琳琅一开口,大妮抬头看到她,脸上有些委屈:“娘,我跟建功哥哥割草的时候一人吃了一块糖,他们也要吃,用草跟我们换。可是拴牛赖皮,割的草那么少还想换糖吃。”

    许建功也觉得自己有人撑腰了,话的声音更高了:“邓姐姐给我们的可是奶糖,你这么一捆草就想换,做梦。”

    孩子们见了不熟悉的大人,总有些畏惧,拴牛从看到邓琳琅后就没再出声,脚却被钉住一样一步也不让开,低着头倔强的站着不不动。

    邓琳琅向许建功和大妮招手让他们到自己身边来,其他的孩子没拦两人,同样看着邓琳琅三人不话也不动。邓琳琅一阵头大:“大妮,建功,是不是你们答应他们,一捆草可以换一块粮?”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

    邓琳琅又问:“那你们在他们把草送来之前,跟他们没过多粗的一捆草能换一块糖?”

    这回两人同时摇头。

    她猜就是这么一回事儿。邓琳琅觉得是时候开展一下随机教育了:“我们要做话算数的人,朋友们把草割回来了,你们就应该按好的把糖分给他们,对不对?”

    许建功还有些不服气:“可拴牛割的草太少了。”

    “那你一开始也没告诉他应该割多少,是你自己没明白,不应该让别的朋友承担后果对不对?”邓琳琅一边摸着建功的头一边,好缓解他的情绪。

    许建功并未完全听懂,只听明白邓琳琅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有些低落的低头,又被邓琳琅一下一下顺毛安慰到了,觉得邓姐姐是想让自己下次做得更好,并没有生自己的气。

    大妮轻轻拉了下邓琳琅的衣角,让她看自己摊开的巴掌,上头有五块大白兔。邓琳琅蹲下身子,用三个人才能听到的声音问:“你们是因为奶糖不够分,所以才不想分给割草最少的拴牛吗?”

    大妮微微点了点头,同样声:“娘,我们来的时候,这片的草都快被他们割完了,建功哥哥怕我走远了累,才想跟他们换草。拴牛来得晚,本来我们的糖够分的。”

    邓琳琅点了点她的鼻子:“糖不够分,可以带着拴牛回家向娘要,而不是挑他的毛病不换糖给他。娘希望你们做话算数的人,明白了吗?”

    大妮跟建功一起点头,邓琳琅在两人头上一人轻拍了一下:“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两人点点头,转身先给五个孩子分了糖,又对有些沮丧的拴牛:“我今天带的糖不够,你一会儿跟我回家拿好吗?”

    拴牛没想到自己真能拿到糖,反而期期艾艾的:“我,我可以再割些草添上。”

    另外五个孩子拿到大白兔,全都放到鼻子下面闻了闻,没一个往嘴里放。邓琳琅想到一种可能,向孩子们轻笑着:“伙子们,姐姐问你们,下次还想用草跟大妮他们换糖吗?”

    六个男孩,最大的超不过十岁,最的也就六岁,何曾被人称为伙子,一个个激动不亚于刚拿到糖的时候,齐齐点头,十二只亮晶晶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邓琳琅,想知道她接下来会什么。

    邓琳琅当然要平了建功和大妮带来的隐患:“还想换到糖的话,在回家之前就要把糖吃完,不能告诉家里人你们换到了糖哦。要不大家都知道大妮有糖,下次把她的糖都换走了,你们就没得换了。”

    六个男孩懵懂点头,一个个开始扒自己手里的糖纸,一股他们从来没闻到过的奶香气充斥着鼻腔,让人忍不住咽口水,孩子们再也忍不住,一把把糖塞进嘴里。

    邓琳琅心里有一瞬间的内疚,却不得不这么做:糖在现在的农村是奢侈品,别奶糖,就是一毛钱十一块的水果糖,孩子们一年到头不见得能吃上一块。如果大家知道从大妮这儿能换到奶糖,还不得把她新院子挤破了?

    而盯着她们娘两的知青们,一旦听到风声,不定会向知青办举报邓琳琅剥削孩子们的劳动成果,哪怕最后能脱身,邓琳琅仍想把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许建功有些不高兴的嘟嚷:“我娘了,一块奶糖能买十块水果糖呢。”

    孩子们听了,嘴上咀嚼的动作明显变慢了,拴牛含糊不清的:“邓姐姐,我不自己吃过奶糖,下次换给我水果糖也行。”

    另外几个孩子跟着点头,仿佛在,只要能吃到糖,是不是奶糖无所谓。

    觉得自己利用了孩子们的纯真,邓琳琅大手一挥:“只要你们保守我们共同的秘密,大妮会一直用奶糖换你们割的草。”

    孩子们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一个个感动坏了,根本不让邓琳琅三个动手,背起自己割的草,飞快的要给邓琳琅送家去。

    大妮挎起自己的蓝子,里头塞了满满的枯草,邓琳琅也没接手,带着她跟建功跟在孩子们的后面回了家。几个孩子等在院门外,看着院门一脸惊叹:“你们家的院门真宽,门板真厚,还有檐呢。”

    邓琳琅并不觉得朋友的话就不用回答:“家里只有我跟大妮两个人,门板当然要做厚一点才安全呀。”院门留得宽,是为了以后买点农机好停的话,就不必向孩子们解释了。

    孩子们果然以为自己得到了全部答案,最大的许军利拍着胸脯:“邓姐姐你别怕,以后我每天带着拴牛给你巡逻。”剩下的五个孩子,跟屁虫一样也拍自己的胸脯,都会跟着许军利一起巡逻。

    还真有时代特色。

    邓琳琅笑着:“今天你们已经帮了邓姐姐的大忙,只要你们能保守秘密,以后邓姐姐有事儿还找你们帮忙好不好?”

    几个孩子就了一声,恋恋不舍各回各家。邓琳琅则带着建功两个把草捆开,摊到地上晒好,又拿出铁锹来,在院子里铲起土来。

    “现在翻啥地。”郑秀敏的大嗓门从院门处传来:“现在地都上冻了,等开春再翻吧。”

    邓琳琅笑着跟她招呼:“婶子是来找建功的吧,中午让他在这儿吃得了。”

    郑秀敏摇了摇头,向院外的人招呼:“快点推进来吧。”

    作者有话:

    感谢:阿年、半世行走、清清、狂猫、20813666灌溉了营养液,谢谢大家为邓琳琅暖灶。

    ◎最新评论:

    【女主这样频繁的换东西,但是没法解释来源吧?】

    【感觉本文在对孩的法上有点不真实,偏现代理念了,在农村孩子帮忙干点活是很正常的事,更别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了,七八岁的孩子都算半个劳动力了!只要没让孩子干很重的活,谁也不会啥的,因为都是这样的。包括给孩子点甜头,让孩子们帮忙做事,才不会有人有人管的,顶多是家长要觉得吃亏了,才会找上门道去】

    【孩子确实很难】

    【还是怕孩子藏不住话】

    【撒花撒花撒花】

    【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

    【我好恨 为什么我在追连载 为什么我不是在文已经完结的时候再看到它】

    【一下看完了,写的真好看】

    【"蓝"给作者大大捉个虫~

    篮子】

    【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

    【

    【么么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