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章
◎治不了你们?◎
孙桂英听邓琳琅换得值, 已经露出笑容,听她问自己从哪儿换来的,笑容里带了些得意:“原来咱们大队不是划过两户地主吗, 就是从李家换的。是地主,其实就是地比咱们多点, 没做过啥欺负人的事儿,就是成份在那摆着呢, 一般人不愿意跟他们交道,我这人能帮的时候会伸把手,所以私下里有些往来。”
“李家的孙子早该娶媳妇了,因为成份总也没成。这回好不容易成了一家,女方家非得要五十块钱、外加十尺青布、十尺红布做彩礼。”
孙桂英详细告诉邓琳琅, 李家觉得,不管咋地也得把媳妇娶到家, 跟她听过哪儿能换到布。因为成份问题, 李家人下地一年,有时连口粮分都不够扣, 更拿不出钱来直接买布,主动提出用东西跟孙桂英交换。
孙桂英想起邓琳琅提过的要求, 就同意了李家的要求,不过没换给他那么多——以孙桂英的价值观,那张宣纸不当吃不当喝,万一被红袖箍发现还可能有麻烦, 能换一半已经是看在私下的交情上了, 只换给他们一样。
“婶子。”邓琳琅没有立场评价孙桂英的价值观, 只好:“人家也是冒着风险留下来的东西, 你不也他们家没做啥欺负人的事儿嘛, 私下里又有交情,下回再换东西的话,多少让着他们点。”
孙桂英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看着锅开始上气,开口让邓琳琅回去把东西放好,别让孩子们不心撕破了,自己默默烧起火来。
有时候是要相信兆头的,把孙桂英换来的宣纸放进储物格后,邓琳琅发现不管是交上来的鞋垫还是手套,合格率都开始高起来,腊月十四这天,已经凑够跟李卫国约定好的数量。
“李主任,到时候你跟我一起去交货吧。”邓琳琅对李雪梅发出了邀请。
李雪梅自是愿意的,嘴里推辞着:“那个李经理,是你认识的,我去了不好吧?”难道邓不怕自己从中截胡?
邓琳琅正是怕别人觉得李卫东是自己认识的,活是自己揽到的,这次才一定要带李雪梅走一趟,让她当面听清楚工费、原料等问题,看看自己有没有藏私。
样品合格后,接下来肯定要大量加工,前进大队会有越来越多妇女将加入进来。人多嘴杂,邓琳琅可不想天天有人背后议论自己,别苗头了,根都别想生出来。
对李雪梅的半推半就,邓琳琅显得异常坚持,约定好两人第二天在大队部会合,一起骑自行车到县城日杂店。邓琳琅的自行车自然还要向许茂林借,李雪梅自己家里有自行车,骑车去的话比赶牛车快当些。
再到许茂林家,老太太一见邓琳琅连个招呼都不,转身就往屋里走,嘴里嘀咕些什么邓琳琅半点不想听清,只向许茂林:“许队长,我还得借你的自行车用一下。”
许茂林见邓琳琅就有些尴尬的样方:“行,你以后啥时候用自行车,自己过来推就行。其实跟你婶子一声,让她给你推过去也一样。”
邓琳琅笑眯眯:“我婶子不会骑自行车呀,那可得让她好好学学。我带着两个孩子到底不方便,以后我们送货啥的,不定得让我婶子多受累呢。”
许茂林听了把头一抬:“让你婶子去送货,她行吗?”这几天他得了两付鞋垫,还得了一付郑秀敏织了的手套,倒不怀疑加工活不能做下去。
此时许茂林心里想的是,邓琳琅能让郑秀敏送货,是不是更信任郑秀敏,那能不能让郑秀敏挑着做活儿呢?一双鞋垫加工费五分,郑秀敏一晚上能做一双,手套现在两天也能织一付,是一毛二,许茂林觉得完全可以让翠芬帮着她娘做鞋垫,郑秀敏只织手套嘛。
对了,以后家里的活得让郑秀敏少干点,几个子完全可以扫地洗自己的衣裳,让他娘腾出时间来多织两付手套,家里一个月的油盐钱全都有了。
跟许茂林想法一样的,是各生产队妇女积极分子的丈夫、婆婆们。尤其是得知儿媳妇可以马上拿到现钱,婆婆们干家务活的动力十足,就怕儿媳妇缝得时间短、织得慢,好好的活儿被人抢去。
这是也邓琳琅可以这么短时间内交上样品的原因之一。
对许茂林的心理,邓琳琅看得很清楚,故意装做没听明白许茂林的问题,带了些调侃:“许队长,你可有点看不起人哦。郑婶子是所有妇女组长里学得最快的,她都能学会织手套,还能学不会骑自行车?”
郑秀敏睨了许茂林一眼:“他呀就该进学习班,好好接受一下教育,知道知道啥叫妇女能顶半边天。”
许茂林语塞,讪讪的帮邓琳琅推过自行车,又忍不住问:“明天用你婶子跟你去县里吗?”
屋里传来老太太不满的声音:“眼看着要过年了,家里啥都没准备,你还让她到处跑。”
“娘。”许茂林很是不满的往屋里看了一眼:“秀敏忙正事儿呢,哪是乱跑。等她拿回钱来,不一样给家里添东西买年货,快别叨叨了。”
郑秀敏一声没吱,示意邓琳琅推车快走,自己也借送她出门透一口气——经过那天闹一场,老太太虽然收敛了些,可大多时候还是想挑她的刺。
邓琳琅倒觉得郑秀敏现在的策略不错,并不急着离开,笑嘻嘻问:“许队长和老太太一直这样?”
郑秀敏让她笑的跟着笑了一下:“从那回闹过之后,他算是长了点心,他娘再唠叨我的时候,知道替我句话了。她儿子都是当面直接,老太太想我背后挑唆也不成,就是自己一天瞎叨叨,我能当听不见就当听不见。”可耳朵又没开关,有时那些声音还是能传到耳朵里,让人心情烦燥。
邓琳琅一脸坏笑:“老太太就是闲的。等明天样品合格了,让老太太跟着你天天袼褙、缝鞋底,她就没空叨叨了。”
“快算了吧。”郑秀敏觉得邓琳琅是异想天开:“现在家里任啥不干,还嫌弃我伺候得不好呢。要是让她缝鞋底,她敢找李雪梅告我虐待她。”
邓琳琅的坏笑根本没收起来:“你又不图她的钱,只是想让她没空唠叨。等大量加工的时候,你跟她不管她赚多少手工费,都是她自己的,想咋花咋花,想给谁给谁。”
许老太太为啥非得刷存在感,不就是自己不能下地挣工分,口粮工分都得从许茂林、郑秀敏的工分里扣,怕儿子儿媳妇嫌弃自己,于是先把自己武装成不好惹的样子吗?为了武装自己,便拉拢儿子和两个外嫁女儿做帮手,拉拢的手段则是用许茂林家的东西补贴那几家。
典型的不是自己挣的钱不心疼。让她挣到钱,让她体会到手里的钱来得不容易,邓琳琅就不信老太太还肯拿自己点灯熬油赚的钱,一直不停贴补儿子和两个女儿。
郑秀敏虽然不抱啥希望,不过还是承邓琳琅与自己同样立场的情,笑着让邓琳琅明天别担心两个孩子:“有我和你孙婶子呢。”
邓琳琅自然是不担心两个孩子的。哪怕郑秀敏不去,孙桂英也会把两个孩子照顾得妥妥当当,尤其是那天郑秀敏过,邓琳琅与孙桂英相处得如娘两一样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孙桂英和许大富,对两个孩子更上心了。
而邓琳琅现在上心的是李卫东认不认可前进大队做出来的东西。
“鞋垫的厚度可以,平整度也可以,不过针脚有点大不一。”李卫东的话十分中肯,李雪梅有些紧张的看邓琳琅,见她只对自己微微摇头,只好强迫自己静心听李卫东接着讲下去:
“手套粗看差别不大,可有些松紧不一致的问题,希望你们再注意一些。”李卫东向邓琳琅点了点头:“当然你们最好能用缝纫机做鞋垫,不过可能有点难度,我们也就不强求了。”
难道她不知道用缝纫机好吗?邓琳琅没忍住向天望了一眼,把李卫东逗笑了:“褒贬才是买主,要是我一直好好好,咱们就没有下回合作了。”
李雪梅这才松了口气,心里满是对邓琳琅的佩服。邓跟县城里日杂店的经理话一点都不怵,最后还得经理给她台阶下,听大队的好些农具都是从日杂店买呢,搁自己可真不敢这样跟人话。
邓琳琅听到的则是李卫东下次合作,笑眯眯问:“日杂店眼下能跟我们定多少?”
李卫东已经听弟弟讲了邓琳琅找到大量原料的事儿,也得到了邓琳琅关于加工费计算以及原料款如何结算的安排,立刻摆出严肃的神情:“你们纯手工的话,手套恐怕有难度,就先定五百付吧。鞋垫多一些,两千双的话,腊月二十七能送到吗?”
李雪梅心跳的噔噔的,手不自觉的紧紧攥着邓琳琅的胳膊,恨不得自己帮她答应下来。邓琳琅果然点了点头:“没问题。不过这些样品的加工费?”
“现在可以付给你。”李卫东表现得同样不含糊。
一百七十块钱到手,邓琳琅特意让李雪梅去财务收钱兼收条,自己留下跟李卫东别的:“这两件军大衣是李卫党让我帮着找的,就放在你这儿吧。我看了号,他应该能穿。”
李卫东摸着棉大衣厚厚的栽绒领子,终于把自己的不解问了出来:“你有本事拿到别人拿不到的货,就算自己不到黑市,让卫党出面的话赚的也不少,还省心省力。咋就非得要做这点加工活儿?我可不信你光想让大队的人沾光,掩盖你可以提供货的事实。”
“我我想为人民服务,你信吗?”邓琳琅似笑非笑的来了一句。
李卫东果然摇了摇头,不再继续这个问不出结果 的问题,开办公桌开始数钱,即数两个大衣钱,也数鞋垫、手套定价与加工费之间的差额,最终把五十一张大团结推向邓琳琅。
虽然一下子交给邓琳琅这么多钱,李卫东声音里也没有多少羡慕,只是提醒邓琳琅:“下回你来交货可得提前一声,要不我没个准备你不能马上拿到钱。最好每次你都亲自来交货,否则原料钱没法给你。”
邓琳琅直接摇头:“原料钱不急,两头都记帐又差不了,啥时候我来一起算也一样。”
李卫东无法,只好:“那我儿子的奶粉咋办?”
邓琳琅倒没忘了这事儿,从篓子里掏出五袋奶粉来递给李卫东:“这够你儿子喝两个月了吧?”
李卫东装出好奇的样子向篓子探头:“你这篓子是聚宝盆吧,咋想要啥能从里头掏出啥来。再掏两袋行不,你不知道那子饭量大的,前两天就断顿了,我只好从金环那儿又抢了一袋。”
正因为知道他跟杨金环会互通有无,邓琳琅上次才没让李卫党把奶粉捎过来——有些东西,从自己手里给出去和经别人手捎去,效果是不一样的。
比如邓家人围在一起盯着许慧丽一层一层拆包裹,心里的激动眼里的热切,令许慧丽自己的手不由有些轻颤。
“大米?”邓琳琳首先叫出了声:“琳琅从哪儿弄这么些大米,是不是把自己的口粮都跟人家换了,她自己吃啥?”
“白面……”邓晋生的声音快被堵住了,他跟邓琳琳是同样的想法,认为邓琳琅是用口粮跟社员换来的。
“大白兔!”邓林强、邓林壮一齐叫得很大声。
只有许慧丽与邓林胜两个,看着桌子上的东西默不作声。
邓晋生开面袋子,往里看了一眼,转头问沉默的大儿子:“你去琳琅那儿,她每天吃的都是啥,看她仓房里分了多少粮食没?”
这个问题已经被问过好几遍,邓林胜没有不耐烦,又回答了一遍:“吃的就是玉米面饼子,不过比家里吃的磨得细,口感更好一点。仓房里倒是有两袋粮食,还有点红薯、土豆啥的,没看到有白面。”
“这是八五粉,不象是农村能换得到的。”邓晋生很有生活经验的:“那丫头别是自己偷偷上黑市买的吧?”
看着桌上的两袋大白兔,许慧丽的眼圈红了:“不是上了黑市,农村能有地方换到大白兔?那些乡下人不定听都没听过呢。这个死丫头,咋这么不让人省心呢。这是还跟家里赌气呢,咱们给她钱,她就直接买成东西给还回来。呜……”
随着许慧丽的哭声,邓家收到东西的兴奋一扫而空,所有人都低头不话。许久,邓林胜才咬咬牙:“爹,娘,年前我想请两天假,再到琳琅那儿去一趟。她还养着两个孩子呢,这么样往家里寄东西,三个人都得饿死。”
邓琳琅自是不知自己想补偿原身家庭的心理,竟在邓家掀起轩然大波,正在亲手给妇女组长们制造心理冲击。
“孙桂英,鞋垫十二双,手套七付,加工费一块四毛四。”李雪梅对着本子,一脸板正的数钱,又把钱交给邓琳琅数一遍后,示意孙桂英过来领钱。
现钱呀!直接发到手里呀!一分不差呀!
妇女组长们眼睛里恨不得生出手来,替李雪梅看看自己该领多少钱,或是把孙桂英还没揣进兜的钱抓到自己手里。
能当上妇女积极分子的人,都上过扫盲班,多少识几个字,李雪梅登记每个人交上来数量的时候,她们全都认真看过,知道没有记错。可数字一下子变成现钱,哪怕只有一块多,对她们的冲击,仍比每年分红还要大。
这是她们头一次拿到土地之外的收入——把鸡蛋交到供销社在她们看来,与眼前的一块多钱无法相比,因为鸡也是吃土里长出来的菜叶子才下蛋,是土地收入的一种。
如果邓琳琅知道大家的想法,不定会纠正一下,告诉她们养殖业也是大有可为的。可邓琳琅不知道。
现在邓琳琅也被大家的情绪感染,甚至在数郑秀敏钱的时候出了点不差错,不得不重数一遍。
郑秀敏比孙桂英还多得了一毛二,因为她比孙桂英多织了一付手套。
拿钱最少的是二队妇女组长李花,她做的十双鞋垫都合格,手套却只交上来四付,一共得了九毛八分钱。看着手里才不到一块钱,李花有些下不来台:“忙活了快半个月,总共不到一块钱,还不如下地挣的多呢。”
邓琳琅眉毛刚要往一块收,李雪梅已经不愿意了:“你歇冬在家里倒是不用忙,可一分钱也拿不到。要是觉得钱少,这回的订单你们二队就别参加了。”
李花的脸腾地红了:“李主任,我不是那个意思……”
“是不是那个意思,大家伙都长着耳朵呢。”李雪梅不愧是妇女主任,脸一板出来的话完全不是李花这个妇女组长能承受得住的:
“你知道邓为了接到这批活,跟人家了多少好话、搭了多大的人情吗?好话搭人情也就算了,人家邓还手把手教你们织手套。要不是为了教你们,邓能自己只织出十二付来?她不知道把钱装到自己兜里,想买啥买啥好,非得带着你们拖后腿!”
李花一下子不出话来,邓琳琅正好借此把自己的要求明白:“这一次日杂店要求我们,在腊月二十七之前交两千双鞋垫、五百付手套。咱们这些人就算不睡觉,也做不出来。”
“所以大家可以把线、布头带回去,发动自己相信的人一起做。还是那句话,拿走多少布头,必须全成袼褙,做成鞋垫交回来,剩下的袼褙也得交回来。拿回去多少绵线,交回来的手套得称重,不合格的不拿加工费以外,还得赔偿棉线钱。”
李雪梅就在边上哼一声:“都别觉得这是邓一个人的事儿。你们想想,过了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春耕,这段时间干好了,你们就比家里老爷们干呆着挣钱多。”
好象是这个理儿,大家的思想一下子活动开了:“李主任,那一个大队分多少鞋垫、多少手套?”
李雪梅跟邓琳琅路上已经商量过,决定鞋垫按生产队平分,手套先让大家自己报数。结果庄头有邓琳琅、孙桂英、郑秀敏三个熟手,提出可以织一百付手套,其余生产队都有些意意思思不想织手套——她们怕教人的话,织不出来误了挣钱。
李雪梅恨铁不成钢的看着三队妇女组长张红云:“三队有咱们两个,一天还教不会两个?她们学会了不会再教家里人?你算算手套一付加工费多少、跟鞋垫比哪个更上算?!”
连珠炮似的反问,令张红云话都带点磕巴:“要不,咱们织五十、不,七十付?”
李雪梅看都不看她,直接在纸上记下三队七十付手套字样,又用目光扫视其他妇女组长,看的一个个低下头,只有七队妇女组长报了五十付的数目,剩下的二百八十付无人认领。
邓琳琅一笑:“那就都算庄头的吧。”
“邓。”孙桂英和郑秀敏一齐叫了一声,邓琳琅安抚的看了她们一眼,两人便没再吭声。
邓琳琅便如李雪梅一样看向其他人:“这一次手工的分配比例,就是下次的分配比例。这都是大家考虑好的结果,我不希望下次有人看到别人挣到钱,又觉得分配不公平,争多争少的。”
还治不了你们了?这些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商城里有一种叫型纺织机的东西,只要邓琳琅把它换出来,几晚上就能织出二百八十付手套来。
“那,我们生产队织二十付。”四队妇女组长石秀玲觉得哪怕自己教不会别人,加加紧一个人也能织出二十付来。
除了李花之外,其他妇女组长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各报了二十付的手套编织,而光明生产队的郑秀玉则报了四十付的定量,恰好补上了二队的缺口。
如此庄头的定量由三百八十付减少为二百八十付,孙桂英与郑秀敏还是觉得头疼,各自在心里盘算着哪家媳妇手巧,能快速的学会织手套。
任务已定,接下来便是称布头和棉线的时间,李花拿到的东西最少,脸上也有些无光,借口要回生产队快点组织人干活,讪不搭的一个人先走了。
◎最新评论:
【李雪梅帮腔帮得太好了】
【好看!】
【撒花】
【太年轻,不服众,李大姐帮忙盯着点还是挺好的。】
【"付"给作者大大捉个虫~
副】
【有点极品婆婆那味儿了,哈哈,盼更】
【李花之前拿回去做样品的棉线只能织四对手套?
这不是直接拿原料克扣来织线衣了吧?】
【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