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A+A-

    父子两个话题的差不多,只等着其他大臣入宫再仔细商议。

    等人的间隙,康熙细细量起儿子来。又过了一年,这孩子比去年又长高了些。

    想起自己独自养儿子的这些年,他不禁心生感慨。

    皇后,咱们的儿子长大了,如今十分乖巧懂事,已经懂得为朕分忧。你若在九泉之下有知,可要保佑他一直这么顺遂安乐啊。

    胤礽喝完茶水,解渴之后才发现,自己好像把他汗阿玛的茶全给喝了。

    有机灵的太监已经看到了刚才的一幕,又端了新的茶盏上来。

    胤礽从太监手中接过茶盏,顾不上茶水滚烫,亲自端给康熙后,十分不好意思的:“汗阿玛,刚才儿子一时着急…这一杯是儿子向您赔罪的。”

    从他入朝听政开始,日常都是着太子服制入乾清宫。今日杏黄色的太子蟒袍穿在身上,加上多年被养出的太子威仪和矜贵气派,康熙看着看着,颇有一种我家皇儿初长成的欣慰之感。

    他接过茶盏,笑眯眯的:“什么赔罪,咱们父子何用分什么。”

    胤礽也跟着笑。您现在不跟我分什么,以后可就不一定了。父子温情,那抵得过皇家权力诱人。

    气氛正融洽之时,被宣召几人都进了乾清宫。

    除了之前开会的几位,因这次商讨事本是户部的职责范围内,所以这次还多了个户部尚书。

    看着人都到齐了,康熙把胤礽刚才的提议简略过,便让众人商议此策略是否可行。

    “直隶?”明珠抬眼看向站在御座旁边他的新晋弟子。

    直隶总督是他从前的门生,升做总督还是他在背后推了一把的缘故。现在任职不过两年,政绩上倒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不过无功无过罢了。

    太子这?是故意推举此地,还是凑巧选定此地?

    明珠心中升起警惕,他们这对师徒几个月来面上和平,从没有直接过招。难道之前都是为了让他放下戒备,好对他下手?

    但他还没来得及什么,就听熊赐履很捧场的连声赞同:“太子殿下这个主意真是不错!直隶离京城近,快马加鞭不过一日的路程,监管起来也甚是方便。”

    就算太子不提,他们几人之前也商量,要上折子建议各地组织人手开荒。眼下国库空虚,实在得想个法子多些进项才行。

    “可是已经三月,现在开垦荒田,再种麦子怕是已经晚了…”明珠捋着胡须,故作不经意的道。

    “这个师傅不必担心”胤礽换上对师傅们的一贯招牌微笑,“除了麦子,这季节可种的粮食还有很多。如番薯,花生之类的,最适合春季种,成熟期又短,种出后收获量又大,正好给开荒的百姓果腹。如今才是二月,这些东西三月中旬中下也不晚。”

    明珠一下被噎住。

    太子被皇上娇养着长大,因为身份矜贵,从来目下无尘。如今是怎么知道这些俗务的?

    胤礽看够他惊讶的表情,淡定的继续提议:“汗阿玛,儿臣查阅过古书,书上这些农作种植前施肥最是要紧,不如在开荒之前组织人手好好宣讲如何施肥,也好为那些辛苦劳作的百姓省些心力。”

    这下连康熙都忍不住对儿子另眼相看:“你如何连这个都知道?”

    这孩子最近的变化大的出乎他的意料。难道是年前后宫用度减半克扣了这孩子的膳食,逼的他自己琢磨起来了?

    胤礽面带羞赫,“汗阿玛忘了,儿臣去年不是曾在自己宫里种过麦子吗?当时为了养好他们,自然费过些心思。”

    罢又好似更不好意思的:“初时还怕汗阿玛怪罪儿臣玩物丧志,请师傅们帮儿臣隐瞒过一段时日来着。”

    康熙回忆了一下,确有此事。

    他心里默默肯定,看来这几个师傅是挑对了。

    张英震惊的不知作何反应。

    那会儿太子殿下为黎民不受苦才想着种的麦子,三人都以为是个借口。如今看他起耕种之事头头是道,没想到竟是真的。

    熊赐履反应最为夸张,激动的眼眶含泪:“殿下年纪,就有竭尽全力为苍生谋福祉之心!对比殿下,我等真是妄为人臣呢!”

    他用衣袖擦去眼角滚落的泪珠,还心的吸了一下快要掉落的鼻涕。能辅佐这样的太子,真是他们几个老家伙三生有幸。

    胤礽在一旁看的嘴角微微抽搐。若不是众目睽睽之下不能心虚,他其实很想凑过去一句,师傅,够了够了,戏有点过了啊。

    “臣以为”一直在一旁未置一词的李光地突然插嘴道:“还是选定别的地方比较好,直隶虽环卫京城,但大多数地区近海,当地百姓更为依赖渔业谋生。”

    这次倒真不是他想着明珠话。

    皇上可能一时没想到,直隶地区多为皇家所圈之地。畅春园,皇陵,景山猎场。这些皇家所必须的之处可占了不少好地,即使再开荒,空怕也开不出多少地方来。

    “臣附议”高士奇紧跟着:“且直隶地区较为富庶,空怕少有闲田。不若暂且换作其他荒田较多之地,更适宜推行此策。”

    这句话几乎算是明着提示。

    康熙听完眉心微皱,心里换算过李光地没有明言的地方,暗道直隶确实不适合开荒。

    胤礽心里稍微有些不痛快。直隶总督是明珠的学生,是他特地选过的。只要有明珠在,想必他们也不敢太过阳奉阴违。

    到时候这方法在直隶推行的好,汗阿玛看到成果喜人,他就可以建议在多地同时推行了。

    本来都快成了,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但他前世辅政时竟浸淫官场多年,这点养气功夫还是有的。

    胤礽眼神中带着懊恼,似乎很后悔自己没有三思而行,“师傅们所言甚是,是孤考虑不周了。”

    紧接着,他又追着李光地问道:“大人觉得,何处比直隶更合适呢?”

    被否定虽然生气,但他心里刚才也快速的闪过几个备选之地。

    胤礽暗自咬牙,若李光地的是其中之一便罢了,若不是,他可能还要费更多口舌来服在场的这些老滑头。

    李光地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向康熙请示:“陛下,宫中可有舆图?”

    没有舆图,空口来不够直观呢。

    自然是有的,而且宫中的比外头用的都要精细。康熙眼神示意梁九功去取了舆图,又吩咐太监抬了长桌放置在大殿正中间。放好后,太监们把大清舆图平铺在长桌上。

    几人分作两拨围在长桌两边。

    “皇上请看”李光地直指着舆图中河南之地,“此地离京城亦不远,且大部分为平原.中原地区自古就是天下粮仓,沃野千里,可谓上选。”

    他有句话没完,河南巡抚石文辉还是个各处不靠的中间派。石家又是汉军旗里的忠心保皇党,比其他巡抚都更听话。

    康熙紧盯着舆图中各地,心里一一比对直隶周边其他省。

    山东也沿海,且还是朝廷重要的盐产地,安排人手开荒,太过浪费人了。山西离着也不远,但是多山地,也不太适合。

    想来想去,确实是李光地所指的河南更为合适。

    他也不急着下结论,而是看向胤礽,“太子以为如何。”

    “还是大人厉害”,胤礽眼中带着由衷的敬佩,“儿臣目光短浅,不如李大人良多。”

    河南本来不在他的计划内,毕竟石家…是他上辈子太子妃的娘家,本来不想提早跟他们交道的。

    他其实更想建议,不如把京骑回屯的事提前,让八旗那些闲散人口都到盛京去干活,也省得他们在京城吃饱饭,国家还要多花钱养着他们。

    但就在刚刚,李光地刚指向河南的时候,系统就马上跟着附和:“后世的河南也是产量大生,选择这里确实也挺合适。”

    胤礽心里也比较了一下,用京骑回屯服这帮人,还不如现在的方法省力,索性直接放弃。

    “嗯”康熙点头赞许后,抬首看向众人,“你们的意思呢?”

    众人心里早就有了思量,便一起道:“臣等无异议。”

    地方选好了,接下来便是定好时间,然后下旨令河南巡抚着手布置此事了。

    康熙正要宣布散会,又听李广地:“臣还有一事。”

    “何事?”

    “关于太子殿下刚才,要让州府官员在开荒之前宣讲如何施肥,臣以为比此事更重要的是,要先确定好良田有多少,才能更便于规划荒田。”

    “言之有理”康熙看向一直没出声的两位户部尚书,“去核实他们历年来报上的耕田面积,朕要看河南之地近五年来所有关于耕田数量的折子。”

    “嗻。”户部尚书一满一汉两人,领旨后急匆匆的退出大殿。

    近五年的折子,这工作量可不。看了今天晚上他们都得加班了。

    “儿臣觉得,沤肥也挺重要的。春季种田最重要的就是磷肥,可帮助<br>农作物生长,抗干旱的。”

    见眼着众人都准备散了,胤礽又插嘴道:“牲畜的粪便是最好的肥料,不用过多处置,直接埋在田地里就可以。而鸟兽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磷脂,是北方作物最需要的。”

    种地不施肥怎么行呢。而且不肥料的事儿,岂不是枉费他在这上面画了那么多的功夫,跟着下人被熏了那么长时间?

    “这也是从书上看到的?”康熙憋着笑,一脸趣的看着儿子。

    他可还记得这孩子当初在毓庆宫里种花,从奉辰苑要肥料,导致毓庆宫里臭气熏天的情景。

    胤礽被逗得一下闹了个大红脸,嘟囔着:“这是儿臣,自己做过,得出的经验。”

    他红着脸攒紧了拳头,汗阿玛笑什么笑,他是为了“格物致知”。

    众人或直接或间接的都听康熙过他两年前种花之事,一起都跟着笑开了。

    乾清宫里难得有这样轻松的气氛,整个大殿里都是几人的大笑声。

    连系统也跟着凑热闹:“哈哈哈,太子殿下的心血没有白费。”

    胤礽脸上的红久久不散,恼羞成怒的:“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