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A+A-

    等胤礽吃完了,康熙没让奴才另外备撵,照旧是父子两个一起坐上御撵去太和殿上早朝。

    刚才等儿子吃饭的功夫他已经想好了,原本的规矩不变,但开荒的范围要从河南一省,扩大到周围直隶,山西,山东三省。

    但早朝开始后,康熙把这事儿一,群臣脸色古怪。

    直隶?那还有多少可开的荒地。不都被圈的差不多了吗?当即有臣子站出来,建议要不要换成其他地方。

    康熙冷笑,随即下令:严查圈地之事,包含所有皇亲国戚在内,从今往后不得再随意圈地。从这次开荒他算是看出来了,好地北宗亲大臣们占着,他们等于是在吃国家的空饷。

    群臣里还有想再上荐的,但瞧着康熙阴沉的脸色,唏嘘着没敢下去。

    胤礽在心底腹诽,汗阿玛正因为缺钱不高兴呢,得多没眼力的才敢在这会儿话。

    没人反对了,康熙又吩咐拟好公文,同样发给山西和山东两地的巡抚。<br>直隶这边,他准备叫人亲自过来面谈。去年冬天一场大雪,棉价贵了好几成,直隶就别种番薯了,改成种棉花吧。

    今儿这早朝时间短,前前后后不超过一个时辰。散朝后,胤礽没在跟着康熙,自己回了毓庆宫。他看了看寝殿里摆着的座钟,默算是否还来得及上师傅们的课。

    他现在的上课时间完全跟着早朝的时间走了,因为师傅们也都是要上朝的。早朝时间长,上午就没课。早朝时间短,每个师傅还能分到半时。

    胤礽等师傅来上课的期间捋了一下,现阶段该缠磨的事儿他都完了,如今只等着六月里荒地有收成,他才能看下一步怎么跟他汗阿玛讨论彻底改革税收的事儿。

    他想的出神,还是系统提醒,才知道师傅已经进门了。

    胤礽抬眼一看,第一节 竟然是明珠来上。当即站的笔直,恭敬道:“师傅。”

    奇怪,怎么会是明珠,熊赐履呢?

    明珠受了他这一礼,笑着:“熊大人还有公务事,换我来为殿下授课。”

    顿了顿,又:“如今皇上下令直隶省开荒,殿下也算得偿所愿了。”

    可能是他今日眼神太过凌厉,胤礽心里咯噔一下。这老狐狸知道他早想利用直隶。

    他镇定了下心神,也笑着:“师傅玩笑,直隶开荒是汗阿玛下旨,与国有利的事儿孤自然高兴。”

    两人心照不宣,还是表面师徒就别互相拆穿了,互相着哈哈一笑而过就是了。

    这课上的也简单,明珠自从给胤礽上课以来,很早就发现,他似乎已经没什么能教给这位殿下了。别看他表面上温和无害,其实要学的这些东西估计心里早就有谱了。

    康熙二十二年,因为北方四省的大开荒,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进了六月。

    六月底,河南,山西,山东,三地基本大丰收。种出来的番薯被官府统一收购,然后大批量销往南方。

    这建议当然还是胤礽提出的。

    番薯刚丰收时朝廷上下都甚是高兴,但后来大家几乎同时发现,粮食丰收了,地养出来了。然后呢?

    百姓已经上交了三成,但家里番薯堆成山,可着全家所有人上也吃不完呢。当初大家怎么为荒地发愁,如今就怎么为堆成山的红薯发愁。

    胤礽也在愁,种番薯的提议是他最早的,现在呢,汗阿玛还等着他出下一个主意呢。

    不过好在他还有个系统可以帮着出谋划策。

    系统建议:“如果是后世,执政者会统一收购百姓家中的农产品,然后帮大家找到销售渠道,再由销售地其他百姓分购。”

    “官府统购统销,价格有保障,运输成本也低。”

    胤礽细想,觉得它的很有道理。因南方还没有大面积开荒,百姓粮食还是很成问题。他已经了解过,番薯不同于其他青菜水果,易储存却不易坏,即使长期存放也没问题。

    “如何是走京杭大运河,可直接到苏杭一带。走海运,连福建也能到。”

    “也可以挑拣出品质好的,和品质一般的,分成两种,按照不同价格销售。”系统继续提议。

    胤礽却连连否定,“又不是玉器,有钱人家谁会在乎这东西是值一文钱还是两文钱?至于穷人,能吃饱就不错了,谁会在乎品质?”

    想问题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才对。现在搞商品分级,还早的很呢。

    系统窘住,这还是它第一次反过来被胤礽教育。

    除了这个,他们又谈起其他细节,比如番薯应该改斗卖还是按斤卖,当地官府销售之后,是否还要再另交税金之类的。

    都商量妥了,胤礽把这个建议提供给他汗阿玛。

    朝廷中自然又是场大辩论。

    有人提议,先选取部分,早熟的那些运到南方试试水。南方虽然没有大开荒,但保不齐早有人种了。别到时候都拉过去,却卖不了,免得一场空欢喜。当即换来大家一致同意。

    于是,由朝廷牵头,百姓上交的三成,上万斤的番薯装船,顺着京杭大运河,一路从山东到了苏杭。

    不过船刚走到南方,一船番薯就被抢购的差不多了。

    没办法,南方百姓们饿啊。京官也没错,是有人也想出种番薯的,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穷人家里都没余粮了,现如今地还没种好。京城来的番薯又便宜,一斤才几文钱。

    有的吃,就不要挑三拣四了。

    接着又是第二船,第三船,山东和河南两省联手,包了十几条大船,把收上来的番薯陆陆续续的销往南方。

    不过幸好有这三个省种出的上百万斤的番薯,南方未开荒之地才没有因为饥荒而饿死人。

    因为官府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最后户部统一抽成一算,此次大统销盈利超过五百万两。消息传来时,举朝皆震惊。

    国库空虚被填补,军费有了。康熙立即下旨,命姚启圣和施琅带兵与过海琉球一战。

    七月底,郑氏败北,琉球被顺利收回。

    琉球收回后,康熙再三考虑,还是同意了姚启圣的奏折,扩建水师兵制。

    而且,眼见着开荒之策卓有成效,是时候推及全国十四省了。

    八月初,康熙下旨,全民大开荒,无论有地还是没地,只要你开拓荒地,种出粮食来,那就是你的地。而且保证,除了上交的三成收入,朝廷永不加赋。

    随着这一声令下,全国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每个月份都在逐渐扩大。不过大家有算了一下时令,建议还是别种番薯了,改种玉米比较好。

    总得来,朝廷的收入是在节节攀升的。但朝臣们也逐渐意识到,现在全国好像有两种不同的税收政策。

    一种是新开出的土地,按照土地面积收税。一种是以前就拥有土地的人口,还是按照过去丁银的方式收税。

    有人提议税收统一,完全按照一种方式收税,但是具体按照那种来收,群臣又有不同的意见。

    自从全国大开荒,下半年的朝堂每一天都很热闹。

    康熙被大臣们吵得不厌其烦,命户部侍郎拿出实际数据,百官们看过事实,再讨论如何改变税收。

    他私下里已经被胤礽鼓动过,完全按照田地面积来收税的。不过康熙对于儿子的话没有全听,还在犹豫。

    对于一个大国来,每一次的改革都可能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必须心再心才行。

    整个十月,户部所有人从早忙到晚,忙着统计每个省现在新开出的田地。终于在月底得出详细数据,新田要比旧田多上几倍。

    然后又一日早朝,李光地提议,全部按照新田的方式收税。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毕竟当时朝廷倡导百姓开荒,也曾许诺田归百姓并且永不加赋。如今事关朝廷信誉。自然要以许诺为准。

    有大臣立时反驳:旧的土地占有者皆是当地有名乡绅,突然整改必遭反抗。

    早就醒过味儿的明珠心里嗤笑,这位恐怕是摸准了上头的脉,才有此提议。当即站出来附和:“臣以为,李大人所言甚是。”

    他牵头,底下反对的声音就了很多。

    几斤被边缘化的索额图心底疯狂大喊:“皇上您快瞧,他这就是明着结党啊。”

    当然,还有是有老派的官员坚定了立场,对此毫不赞同。理由给的也很充分:有田的都是乡绅大族,在当地有话语权。他们如果反抗,这政策落地就很难施行。

    胤礽立在龙椅旁,感觉整个人都听麻了。这些人吵架的功底如此厉害,不如都来跟他上个语言培训课,将来去跟泰西人吵架得了。

    “你怎么看此事?”

    正当他懵着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康熙的问话声。

    胤礽肃了肃脸色,低头恭敬道:“儿子还是支持,全部改为以田地面积来收税。”

    “朕问的是乡绅”康熙加重语气,这子是跟他装糊涂吗?

    胤礽狡黠一笑,“儿子觉得,乡绅反对是没有足够的利益诱惑,要是我们许以重利呢?”

    “比如?”

    “许他们家嫡子参加科举。”

    所谓乡绅,不就是有威望些的商人?商者几代是不能参与科举的,唯有守着那点利益了。如果许他们参加呢。

    康熙上下量一眼儿子:“你哪里来的古怪念头。”

    若是许商人科举,下面这边老臣岂不是更炸锅。

    胤礽嘴角的笑意扩大,“汗阿玛,是让他们同意乡绅之子参加科举考试难,还是让他们把圈的地吐出来更难?”

    现在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反对派们会如何衡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