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A+A-

    胤礽整个人是懵的,尤其是当他的腿上一左一右抱着两个弟弟的时候。

    好的兄弟宴呢?怎么成了抱娃大会了。

    事情的开始是这样的。

    胤礽领了旨回到毓庆宫,当即就安排人布置,又亲自去了兄弟们那里一一邀请。他亲自去,不论是当人亲娘的,还是暂时给人当后妈的,都得给面子才行。

    于是这一众兄弟无论大,都按人头聚齐到了毓庆宫。但等人都到齐之后,一开宴,胤礽才发现事情不对劲。

    其实问题还是在他这边。

    胤礽总是下意识的想到,这些兄弟们之前是多么的,互相看不上。从而忘了以他的兄弟们现在的年纪,想互相给彼此翻个白眼都费尽。

    现在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的弟弟中最大的那个刚过六岁。最的那个,刚刚能抱出门,连走路都还没学会呢。

    所以一开始,就没什么兄弟宴,换个名字叫奶娃宴还差不多。

    不过这场宴会进行时,连他在内的几个阿哥,可真是用实力证明了什么叫龙生九子,各子不同。

    从踏进毓庆宫的门,臭脸就从来没缓和过的大阿哥,因为即将一起读书所以高兴的差点手舞足蹈的三阿哥,以及极力板着脸掩饰,但笑意明显比以前多很多的的四阿哥。

    还有胤礽自己,在其他奶娃对比之下,勉强能算作“有话语权大人”组。

    其次,因为听不懂汉语,但想跟哥哥们话,却插不上嘴急的一直在哭的五阿哥。还有侧着脸,只要偷看到四阿哥就傻乐的六阿哥,两人一起被分配到“可以聊天,但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来”组。

    再其次的,刚会走路的七阿哥和还要吃奶所以抱着奶妈不撒手的八阿哥,一起被分配到“别指望他们话只要不哭就行”组。

    就这么几个兄弟凑到一起,再加上他们的嬷嬷和哈哈珠子,这宴的热闹程度光想想就可见一斑。

    胤礽作为主人家,想象中的够筹交错场景破灭之后,就彻底变成了操心老妈子,他自从宴席开始嘴就没停过。或是在:

    “德子,去给五阿哥换了勺子来,他不会用筷子。”

    “你们,上心看着点老七,别让他把脸掉汤碗里…”

    “六弟,别看着你四哥傻乐了,快吃饭。”

    又或是

    “大哥别板着脸了,咱们自家兄弟该好好一起乐一乐。来,孤以茶代酒敬你。”

    “老三,别跟老四咬耳朵了。吃完回去温书,以后不许带着老四混玩。你功课要学不好,二哥第一个罚你。”

    甚至为了表现亲近兄弟,他还让嬷嬷们把七阿哥八阿哥都抱到他腿上。

    于是就有了胤礽和他前世“宿敌”世纪大和解的一幕。但不巧的是,八阿哥刚吃饱,有点吐奶…

    胤礽一脸黑线的看着自己被老八的口水濡湿的衣袍…想把这鬼扔出去…

    大阿哥胤褆僵了好久的脸,看到胤礽难得的吃瘪场景时,终于露出了幸灾乐祸的表情。

    总之,这是一次无论主人家还是参与者,散席之后都身心俱疲的短暂宴席。

    人都走了,胤礽对着一桌子残羹冷炙叹息:“孤宁愿去前朝讨好明珠,也不想再哄孩子了。”

    “看来现在还是太过勉强了。”系统在胤礽脑子里化成人形,感慨道。

    谁能想到,这后世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九子夺嫡”,现在竟然大部分跟普通熊孩子没什么两样。

    “你知道就好。”胤礽无奈扶额。

    和兄弟们联络感情这事,还是要等到兄弟们能把话的利索之后才行啊。

    宴会第二日,胤礽在早朝前到乾清宫给康熙请安。自从康熙许他旁听早朝之后,这也是他的习惯。

    “昨日你们兄弟几个处的如何?”康熙揶揄的看着胤礽。

    从他的表情看,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昨天晚上就听了毓庆宫的一场热闹。今日是特地来取笑儿子的。

    “呵呵”胤礽脸色尴尬,“大哥和弟弟们,都很好…”

    “哈哈哈!”康熙一点面子也没给,笑的极为痛快。

    笑够了才:“可用早膳了?”

    “还没”胤礽换了脸色,笑嘻嘻的:“儿臣每日就等着到汗阿玛这里蹭饭呢。”

    自从他在系统的培养下提高了情商,他们父子两个一起吃早饭也快成了彼此的习惯了。

    “蹭了朕的饭,可要好好给朕干活才行。”

    “是。”

    父子两个在饭桌前落座,乾清宫里下人们把早膳一一端上。

    胤礽刚拿起筷子,就听康熙沉声:“有个事儿昨日早朝朕没让他们议,昨晚上自己琢磨半宿,还是没能拿准主意。你替朕想想,这事儿究竟怎么办。”

    昨天早朝,仅是否立即发兵琉球这一个话题群臣就吵翻了天,何况后来又到河南开荒之事。所以这事儿就来得及议论。

    “儿臣一定尽力为汗阿玛分忧。”胤礽放下筷子,作倾听状。

    他们父子两个共同用膳日久,倒逐渐没什么“食不言”的规矩了。

    康熙沉吟半天,才道:“姚启圣上的折子,除了福建水师已经训练完备,请旨发兵琉球之外。还请旨在收复琉球后,增福建兵员为水师常驻。扩建水师建制,以巡防沿海。”

    折子上还,大清必须要有完整的水师编制,以防备以后其他的跨水域战争。

    这就是康熙十分发愁的地方。

    姚启圣所请合情合理,大清费尽心力收回琉球,肯定是不能空放着不派兵的。但是增兵继续扩大水军建制,目前来看还在他的考虑范畴之外。

    胤礽拧眉思索了会儿,问道:“汗阿玛不想让水师继续增兵?”

    不该如此的,水师的好处在前朝已有证明。汗阿玛为何不想扩建水师?

    他曾在就寝前跟系统讨论过相关的问题,那还是在南怀仁刚刚被赶出京城时。自从系统被胤礽缠着讲了越来越多的后世,他们关于如何建设大清这个话题的讨论次数也越来越多。

    在建设水上部队这个问题上,一人一统都认为,为将来考虑,越早布置完整的水军建制,以防止将来可能与泰西之人发生的冲突,对大清越有利。

    胤礽还想过等土地分配的事儿解决了,就把此事提上议程跟他汗阿玛请旨的。但没想到,这事儿被提前摆到眼前了。

    “朕原本算,收回琉球之后,就把福建原本的增兵调回来。”康熙道。

    原因无他,用不了两年朝廷肯定还要对准噶尔用兵,准噶尔战力彪炳,不是那么容易对付,肯定需要大量征兵才行。而水师的军费,可要比步兵的军费多得多。扩充一个营的水师,所需费用比得上两个营的步兵。

    两头支出,朝廷实在无法同时负担。

    “可是,沿海地区还时常有倭寇侵扰…”胤礽欲言又止。

    他有种冲动,现在就告诉他汗阿玛,如果现在不彻底灭了与大清隔海相望的倭寇,两百年后他们势大,会妄图灭我种族。

    “那些倭寇不成气候,沿海的几个省也有步兵驻守。而且水师的军力训练可要比步兵时间更书,即使组成了,一时半会儿也指望不上他们。”

    “汗阿玛所言有理。”胤礽沉默着低下头了。

    想了一会儿,又问:“汗阿玛既然已有论断,怎么还会如此发愁?”

    康熙拿起勺子搅拌了一下面前的粥碗,“两年前姚启圣上过一封意思差不多的折子,朕以军费不足为由拒绝了。如今他旧事重提,朕不好再驳他的面子。”

    朝廷如今要用姚启圣,一而再再而三的反驳这个重臣的提议,易使军心涣散。

    到此事康熙就发愁,瞪一眼儿子,“了一圈,你的意见呢?怎么一直顺着朕。”

    胤礽一窘。话都让您尽了,来去都是钱的问题呗,我还有啥好的。

    不过他想起与系统的那些讨论,还是大胆了一句:“儿臣以为,姚大人所虑,实在不算题大做。建成完整的水师编制对大清而言很有必要。”

    “哦?”康熙咽下一口粥,“你觉得朕该应他所请?”

    “朝廷如今缺钱,汗阿玛现在不应也是当然。可为以后计,还是要早有准备才是。毕竟前朝…”

    到一半,胤礽赶紧止住话头。他差点忘了,他汗阿玛不喜欢人前朝事。

    “接着”康熙夹一筷子菜,瞥儿子一眼,“这些事外人不敢,你也不敢?”

    之前那股子建议他推举改制的劲儿去哪儿了?

    胤礽咽了下口水,“前朝时就有完整的水师,更有郑和下西洋的奇谈。朝廷的钦天监如今也有好几个洋人任职。儿臣以为,为着以后与泰西之人来往,水师还是该早点整编。”

    好的蹭饭,为什么只有他自己饿着啊?看他汗阿玛吃的香,他也饿了好吗。

    “让朕再想想。”康熙几口喝完了粥。

    罢了,这事儿不是一两句话能清的,还是得好好考虑才行。

    胤礽拿起了一块奶饽饽,咬了一大口。终于可以吃饭了。

    “还有个事儿。”

    胤礽嚼到一半,顿住。汗阿玛,有事儿您可以一下完吗?儿子好饿啊。

    “翰林院侍讲戴梓,此人你知道吗?”

    胤礽愣了一下,点头。他当然知道,他还知道此人在不久后会研发出一项威力极大的火炮。

    “他闲暇时喜欢研究些奇技淫巧的玩意。最近上折子跟朕,火炮研究有利于与准噶尔之战。朕还在考虑,是否该让他好好研究这东西。”

    火炮的杀伤力有目共睹,但是否该大量投入,康熙拿不定主意。与准噶尔之战肯定是在西部,那里多山地。火炮光拉过去就要费很大力气,再加上保养。又是极大的人力。

    “汗阿玛怎么想的?”胤礽心翼翼的问道。

    刚才顺着不对,反着也不对,他可不敢轻易发表意见了。

    “朕就是没想好才问你的”康熙照着儿子的脑门弹了一下,“昨天被你的兄弟们逗傻了?”

    嘶,好疼啊。

    胤礽揉着脑门撇嘴,汗阿玛存心逗他玩吧,西征准噶尔几年前就在做准备了,明明心里有主意了还没想好。

    “儿子是来蹭饭的,儿子什么都不知道。”

    完,他又赶紧咬了一口奶饽饽。再不吃一会儿得饿着上朝了。

    康熙毫不客气的朝着儿子又是一个脑瓜崩。换来胤礽捂着脑门的惨叫后,才笑着继续用膳。

    朝廷哪里都要用钱呢,不如把开荒再扩大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