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A+A-

    京城果然因着这刚出炉的“报纸”热闹了好一阵,街上的百姓在谈论,买东西的商贩在谈论,就连书先生,也不再就着以往的故事往下讲,反而起了这样新兴事物。

    内务府印这些,可是没有对外宣称的。所以可见百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有多大。

    国子监那里,有了带头的,其余的学子刚把这别样的征稿文件拿到手,也立刻就各自去写了一篇文章。只是大家都还没投递呢,国子监里就先限期了一股文试风潮,在内部搞出了一场型比赛。

    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大家自由发挥。国子监的夫子作为评审,学子们也都有投票权力。比赛虽然没有明具体规则,三天之内,大家却把这比赛的冠亚军都确定了。

    被评审出的好文章,就贴在了国子监的门口布告板上。

    但文人皆有傲气,又有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所以落败的学子不甘心,自觉自己的才华不应该就此埋没,还是白算把写出的文章公之于众。这“报纸”上不都写了吗?人人皆可以做文章。

    可,上面光要收,却没投在哪里?

    因为没有明确交代,有大胆的学子,竟直接把自己的文章放在信封里,搁在了顺天府的衙门外。

    有带头的,自然也有跟风的。于是国子监学子们好像统一找到了迷失的方向一般,变着花样的把自己的文章扔进了顺天府衙门里。

    学子们这么大阵势,可把顺天府尹吓坏了。他还以为最近又出了什么大事,百姓们变着花样投“万民书”呢。

    他也不敢耽搁,在学子们集中投递的第二天,就把此事上报了。

    胤礽听到消息时,内心颇为尴尬。失误啊失误,光想着怎么征稿了,竟没想到怎么安排收上来。

    无论过程们有多搞笑,总之结果是喜人的。

    国子监的学子们也确实有些真才实干,他们所写的文章中,或是针砭时弊,或是贡献解决问题的方法,大都非常实用。尤其是其中一篇,讲到了王公贵族们在京郊圈地之事。

    整个行文十分大胆,文辞锋利,条理清晰。还着重强调,各地百姓都在开垦良田,整个直隶地区竟无多少新田可供开垦,岂不知这堂堂天子脚下,竟如此堕落,难道不令人汗颜?

    所以一定要严查。

    学子们所做的文章,自然也在正式开朝时引起朝臣们的不同讨论。特别是这篇关于圈地的文章,引发了最多的口水战。

    康熙甚至怀疑,索额图自己上了折子没等到结果,又找人专门写了篇文章来此事?不过他很快又否定自己的猜测。

    据他所知,索额图在密云附近有几百亩良田,自己都是隐田之户,哪里会真的请求严查隐田呢。

    他最后断定,索高额图写折子里告发人的事儿是真,请旨严查隐田,不过是顺带的。既然不是他,那这文章自然就是代表民意了。

    隐田,圈地之事,迟早是要给百姓一个交代的。但却不能是现在。

    在康熙看来,现在整个朝廷基业未稳,内忧暂时可放下,但仍有重重外患。现在又是用人之际,此时严查,就等于是把人往外推了。

    所以就算要给交代,那也得等白服了准噶尔才行。

    既然已前拿定主意,康熙也没叫人多议论这篇文章,而是轻轻带过,然后让朝臣们讨论,大理寺少卿勾结官员,私自开荒之事。

    此事果然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几乎是有志一同的建议从重处罚。

    康熙当即下旨:“主犯大理寺少卿和礼部侍郎,抹去官职发配边疆。其余配合官员,抹去身上职务,终身不得重用!”

    众人一致道:“皇上圣明!”

    求情是不可能求情的,这位罪臣平时人员就一般。而且处罚明显就是杀鸡儆猴啊。谁求情,再给算成同党怎么办?

    这桩事敲定,胤礽才明白了,为何他汗阿玛会突然同意尝试朝廷发“报纸”之事了,原来是想借着这个转移百姓的注意力。

    紧接着他就听康熙问,最近京中新兴的“报纸”,是否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尝试。

    朝臣们也都反应过来,原来这是您想出来的。当然新鲜事物大家自然都觉得好奇,所以就一致同意,可以在各省找出几个试点来,推广看看。

    这件大事落定,康熙仍旧没圈地隐田之事,反而起另一件事。

    此时已是康熙二十三年的正月底,年彻底过完。去年的前验要总结,新一年的财政计划要开始做。

    早在正月十七早朝正式恢复以后,京城内顺天府尹新递呈的工作总结报告,报了两件事。

    一个是他发现,最近京城中的婴幼儿人口数量,前过去年一年的时间,大幅度增加。

    人口多是好事,如今满汉不能通婚的规矩摆在那里,还有各种天灾。这样的情况下人口都有增加,可见这开荒的功劳是实白实的。

    不论是不是平常年份,汉人自然是不怕人口减少的,但是满人的人口却一直是皇室顶要紧的大事。

    甚至有大臣曾建议,不如放开满汉通婚的限制,以保证满人的人口数量。但当即就被其他大臣怼回去,直言不可轻易破坏祖宗规矩。

    如今人口增加,实在是大好事一件。康熙当即宣纸,让顺天府尹清查在京城内的满人和汉人,数量各有多少。

    站在群臣里的李光地欲言又止。暗道是否该提醒皇上不要查了,这万一查出来增加的都是汉人,到时候岂不是…很白脸吗?

    但这话他还是憋回了肚子里。

    另一件事儿就是,因为去年一整年的开荒,京城受其影响,最近粮价大幅度下降。

    粮食降价本是好事,代表大家都可以填饱肚子了。过去两文钱才能买一个饼,现在一文钱就可以了。

    但是顺天府尹也在报告中请示,如果它再这么降下去,粮贱伤民,间接导致大家都不想种地了,该如何是好?

    还有就是,跟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他物资正在缓慢上涨中的价格。这也是顺带的间接影响。因为粮价降了,大家不用为吃的发愁,手里有余钱想丰富一下自己的物质生活,然后就把其他物资带的涨价了。

    顺天府尹还在工作报告中,如果再这么涨下去,很大概率会通货膨胀。这样的情况,必须及时调整。

    所以这天的早朝,除了议论犯法的罪臣如何处置,就是讨论顺天府尹所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问题是摆在那里,可具体这物价该如何调整,满朝文武都发了愁。康熙问意见时,群臣就像是锯了嘴的葫芦一样,没一个敢上前答话。

    粮食朝廷可以出钱买,顶多就当时备灾的粮食,堆在仓库里有备无患。但是物价一直涨,可怎么控制?总不能朝廷强下令,让那些商户们不要随意涨价吧?

    再,即感朝廷强下旨,商户们会乐意吗?在京城开铺子的商户,那个背后没有点后台支撑呢?

    康熙见一众朝臣不吭声,本来想问户部,突然想起户部是管钱的没错,可也没法监管物价。

    因为气氛实在尴尬,这早朝讨论到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匆忙之下散了朝。散朝的前一刻,康熙还是下旨,命令今天太和殿参与会的每一个官员,无论大,都要仔细想想如何才能缓解这种危机。

    想好之后写折子,限期三日,交上来。

    散会之后,大臣们齐齐苦着一张脸往外走。皇上这样太难为人了,调控物价也不是咱们专业啊。实在不行,朝廷多印点银票,多发点银子不就是了。

    这么想的还真不在少数。

    散朝后,胤礽跟他汗阿玛告别后回了毓庆宫。距离午时还有一个时辰,还能上一节师傅的课。

    随着他年岁增加,师傅们也都自己安排好了课程表。过了十五,他的课程正式改为,每日固定一个师傅上课。当然,课程时长还是视早朝时间长短决定。

    今日应该是轮到熊赐履上课。

    胤礽在心底默默庆幸,太好了,熊师傅的课上可以走神。自从系统安排的各科课程升级,他逐渐感觉到了学习的压力。

    尤其是数学课开始学大学课程,什么高等代数,微积分之后,胤礽头一次在这个自己一贯喜爱的科目上,感受到了挫败感。

    另外,英语课程替换成俄语之后,他同时也感觉自己的舌头,已前不太利索了。

    俄语与英语不同,有的发音它需要,弹舌。

    胤礽自己每晚入睡前,躲在床上偷偷练习。但是练了半个月,他还是做不到灵活的把自己嘴里的舌头,给弹出去。

    在等熊师傅的间隙,系统在考虑做题还是练习,系统又起刚才早朝时讨论的,京城物价上涨之事。

    “其实如果官府能想办法,压制住物价,这就不是什么大事。”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官府想不到办法。商人逐利,自然不会考虑什么物价影响,轻易把利润相让。”胤礽心不在焉的回道。

    他拿定主意,正在尝试算一道高等代数的题目,只能勉强分出心神来跟系统聊天。

    “殿下如今京城的前商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人?”

    “左不过是哪个大臣的,或是哪个王爷的。”

    胤礽知道这京城的规矩,王公大臣的铺子是不能随意查封的。

    他自己前世也曾命人开过铺子,不过不是在京城,而是远在两广之地。那时候汗阿玛给的零花钱太少,他为了养老婆孩子,只能私下里自己想办法。

    “如果朝廷不直接插手,而是以内务府的名义,也开铺子做生意呢?”

    “什么?”胤礽一时没反应过来。

    系统在他脑海里化成人形,淡定的:“反正都是做生意,不如朝廷也参与一份,做些流行的货物往外卖。而且做的比其他店都要好,价格还低。有这样物美价廉的商铺影响,商人为求多卖,不就自己主动降价了吗?”

    “这是与民争利,汗阿玛不会同意的。”胤礽惊讶道。

    “那些大臣不也正在与民争利吗?他们是为自己,殿下您是为朝廷,为天下。这样明显的对比,事实摆在那里,您的父亲也不听不看吗?”

    “这是两码事。”胤礽继续摇头。

    系统嘴角挂起微笑,“这就是一码事。与其靠商人觉悟,朝臣空想,还不如朝廷自己做呢。在其们后世,这种情况叫,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