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两位妃子终究也没将这桩“怪事”上给康熙,但胤礽悉心准备的洗三礼,究竟能不能在九阿哥和十阿哥六岁的时候摆在他们的书桌上,这就只能到时再细谈了。
过了两位阿哥的洗三礼,年关差不多也近了。
这一年朝堂上下发生了许多大事,台湾被收回,大开荒成绩显著,朝堂的税制改革推进顺利,虽然也有坎坷,但总的来,康熙二十二年这一整年,大清还是在有序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因为国库有钱,康熙的私库也有点存款,所以这一年的宫宴办的格外热闹。宴席上,胤礽得到了康熙赏赐的一个大大的红包。除了胤礽,其他的阿哥也都得了不的赏赐。
已经读书的添了几套上好的笔墨纸砚,没有读书的,赏赐玩器也不少。后宫里妃嫔们原本减半的用度,也被正式宣布恢复如常。
一时间,从上到下都挺开心。不过最开心的应该是五阿哥,自从上次兄弟宴之后他回去后,就连哭带闹的,让皇太后找师傅给加强了汉语培训。现在他终于可以听懂兄弟们话了。
宴席上众阿哥们友好和睦的气氛十分显眼,连大阿哥都难得露出几分真心实意的笑脸。
大臣的坐席离着阿哥的地方不远,明珠远远看着这一众兄弟们笑闹,心里感觉十分怪异。明明去年这大阿哥还视太子为眼中钉一般,今年看起来,怎么反倒亲近了许多?
如果他们兄弟二人关系真的缓和,他这边倒还要再做些其他准备才是。
与明珠不同,索额图唏嘘之感更胜。太子殿下眼看着真的是长大了,看来是没有自己护着,也能顺顺当当的。
至于其他,佟国维还是处于不站队,只观望的状态。除了多敬康熙几杯酒,明显跟谁也不亲厚。
因为还要一起守岁,宫宴散后还有一场家宴。过了子时,众人才都各自散了,回到自己宫里。
胤礽再次被宴上大阿哥缕缕端起的果酒灌了个半醉。迷迷糊糊的被下人抬回了宫里,连沐浴都没顾上,就直接昏睡过去了。
等他再清醒,已经是初一的卯时末。
胤礽还有些轻微的头疼,正要从床榻上坐起,就听脑海里系统笑着大声:“新年好,太子殿下!”
“新年好。”胤礽含糊的回了一句。
若不是老大故意灌他,他也不至于醉成这样。
胤礽两手揉了揉太阳穴,头疼没有半点缓解,正想叫下人备点醒酒汤,就听外头来报:“太子殿下,梁谙达过来代皇上传口谕,若是您醒了,请您过去乾清宫与皇上一同用早膳。”
“孤已经起了。”胤礽扬声道。
听到里头有了动静,外面排队站着的太监鱼贯而入,伺候他梳洗更衣。
都收拾好了,胤礽上了撵轿到了乾清宫。
康熙已经等了一阵儿了。按照规矩,他除夕当夜是要宿在皇后所住的坤宁宫的。但是自从胤礽的额娘,孝诚仁皇后去世,后来连着两任皇后也殒身后,他在除夕当夜都不翻牌子,自己宿在乾清宫的昭仁殿。
等胤礽落座,康熙看看他的脸色,温声问道:“头可还疼?”
胤礽笑:“谢汗阿玛,儿子没事。”
其实还是有点,但是他不太好意思。
康熙仔细量后,也觉得他不像身体不适,又嘱托:“用完早膳,去给你额娘上柱香。”
逢年节去奉先殿上香,也是历来规矩。
“是,儿子知道。”提到额娘,胤礽笑意收敛,心里一酸。
年节里起已故之人,父子两个心里都有些难过。再开口怕彼此更添伤心,所以父子两个沉默着一同用了早膳,就各自去办各自的事。
虽十五之前不开朝不办公,康熙也总有些其他琐碎政事,因此没有让胤礽待在乾清宫陪他聊天。
而胤礽,去奉先殿里上香陪他额娘话后,就回到毓庆宫里,跟系统盘点他过去一年所有课程的学习进度。
这所谓盘点,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
最开始是胤礽喜欢的数学,系统从后世的高考试卷中出题,答题时间是一个时辰。胤礽奋笔疾书,只用了一多半的时间就答完了题,结果当然是,满分。
数学之后是英语,也是按照高考的试卷规格来。结果当然也是一样。
后来的地理,化学,物理,生物,考虑到他现在最多高一的进度,难度都减少了许多。不过结果是一样,都是满分。
考完了所有科目,系统不吝夸赞道:“太子殿下太厉害了,所有科目都满分。”
胤礽对它的马屁已经很习惯了,混不在意的岔开话题:“你之前要调整课程,还要调整什么?”
“数学的话还要继续加大难度,请殿下做好准备,过了十五我们就开始学习更难的微积分课程。英语殿下已经熟练,所以以后我们只用日常口语对话就可以,这门课程会换成俄语。其他课程都要相应增加难度。”
“微积分?”胤礽挑眉问,“难度很大?”
“是的,比您过去学习的所有课程难度都大,所以请您做好心理准备。”
“不论什么难度,你只管放马过来就是。”
胤礽这边的好歹还有个高兴事。而康熙那里,秘密机构人员上的折子查到的实情,让他被勾起的怒火足够压下所有新年的喜气。
太常寺少卿董鄂臻,勾结礼部侍郎以及山西宁武府地方官员,改换家里的奴仆为良籍,私开良田加强行买卖土地,一共上千亩。现已经查有实证,所有地契和涉世人员的身契都被摆在了案桌上。
康熙看完折子,当即怒不可遏,气的连午膳都没用。朝廷刚刚作出点成绩,全被这帮蛀虫给毁了。
涉世官员一共多达二十多名,光想想他们上下串联时的嚣张,康熙就觉得火冒三丈。这上千亩的良田,毕竟是筹谋日久。
下头人竟然无一人察觉检举,要他们何用!
怎么处置这帮人暂且不,现在关键是怎么挽回朝廷颜面。若此事被放大导致民怨沸腾,那么三人成虎,以后朝廷再有什么改革之策,百姓会不会再也不信?
他刚要开口着人去叫明珠张英他们几个,入宫商议如何妥善安排此事。后又想起,现在还不过初五。真要现在就叫几个议政大臣入宫,恐怕更会引得外面百姓妄议,叫人觉得出了什么大事。
康熙愁眉不展间,忽然想起胤礽所的,将朝廷公文拟作文章印在纸上出售一事。
若是真的对朝廷有利,这事儿或许不是不能考虑?康熙思索道。
这事被搁置到了初四,胤礽再来请安,康熙又问及他为何会突然想到邸报扩印之事。
胤礽心里一直装着这个事情,所以答话时也自信十足。
“儿臣不过是觉得,既然圣人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么堵不如疏,比起掖着藏着,还不如朝廷明摆着告诉他们官府究竟做了什么事儿,省得百姓妄加猜测,更致流言如沸。”
“如此,也算的上阳谋。”康熙点头肯定道。
“儿子也是这么想。之前儿子提议,汗阿玛可开恩让举子们检举当地官府的不当作为,可做考试时加分想,后来回去又细细思量,空拍有的学子畏惧官府势大,不敢轻言是非。”
康熙心底一沉,这孩子还真是猜对了。户部官员勾结地方官员,不也正应了他这句举子们畏惧当地官府势大之言。
于是又问:“你又有何计策?”
“被汗阿玛看出了”胤礽腼腆一笑,“儿子后来回去又想,既然已经决定把这官府公文印出来,不如再扩大些,许那些人匿名做文章来,官府可挑些好的来印在上面。儿子还跟这引出的东西起了名字,就叫报纸如何?”
康熙听完他的话,想了一会儿才叹气道:“下头官府不做事,即使匿名,学子们又如何敢做文章。”
“汗阿玛怕下头的人阳奉阴违,不如就先在京城中一试?”
“怎么试?”
“儿子想,就先叫内务府整合去年的公文,然后写一篇文章出来,再印出个上百张在京城的书局传发。这纸的背面再印上,替朝廷向学子们征集良策的字样。到时候若是京城的读书人都读过,自然会有有心人向外传。传着传着,不就无形中替朝廷造势了吗?”
“你这方法,或许可以一试。”
“有了这气势,百姓们再口口相传,地方官员见气势已起,读书人自然也能受益。到时候汗阿玛再着人强令地方官员务必照着办,想必他们也不敢不从。”
“如此来,倒真可以一试。”康熙听他完,立即拍板决定。
然后又颇有些欣慰的看着胤礽,“你这股聪明劲,与朕年轻时,十分相似。”
胤礽无语。汗阿玛,您这究竟是在夸我还是夸您自己呢。看来这爱新觉罗家的不谦虚也是一脉相承的。
这事既然定下了,内务府办事到也快。
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十五刚过,京城的大书局里就摆上了刚出炉的《践疏朝政与赈灾十策》,写的正是去年大灾情与朝廷的相关处置方法。
因为单单只有一张宣纸,卖的也十分便宜,一张只要五文钱。
有不明所以的国子监学子买回去一看,颇觉震撼,过去了不觉得,现在一回忆,原来去年发生了这么多大事。又察觉到背面好似也有字迹,反过来一看,朝廷同时还在征集意见学子们关于各种制度的意见。
正好,这名学子恰好有所感悟,回去提笔就写了一篇文章。
于是,这件事儿先是在国子监,随后又慢慢的在京城里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