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这消息刚宣布,他的话没没完,下头就全是反对之声。
连张英都是一脸明显的不赞同,“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啊!”
要插手经商之事,还要背着点人呢。皇上您好好想想,这落在史书上,难保不会被后世口诛笔伐。
胤礽挑眉,他的师傅们鲜少多这样旗帜鲜明的时候。尤其还是反对。
他把熊赐履和汤斌几人的脸色挨个看了一遍,没及时跟师傅们通气,看来这事难办了。
再回头去看他汗阿玛的脸色,明显已经是在生气了。
胤礽免不了心里嘀咕,为什么现在汗阿玛提个什么新政,朝臣们总是一致反对呢?明明前世大家还没多这么…齐心协力…
反对的朝臣们各执一词,但话来去总归就是,朝廷怎么能做生意呢,这不是破坏规矩吗?
“皇上,前番为着改革税制,朝廷费心笼络商籍。如今事过,皇上难道算过河拆桥?”张英振振多词道。
这话听起来表面上颇为几分极力维护商籍的意思,但最终目的还是反对。
朝臣交头接耳,议论不断。太和殿里又逐渐像菜市场的气氛转变。
众臣吵的声音越来越大,康熙很是头疼。
明珠从头到尾没什么,只在大殿里快乱的不成样子时才高声问道:“皇上为何执意要以户部之名另从商?”
要赚私房钱钱难道不该是内务府的名义更好用吗?
康熙脸色沉沉,“你们以为,这是朕的本意?”
他一话,群臣霎时间安静。
“朝廷这几年战事不断,左支右绌下国库几近亏空。为着将来再战准噶尔,朕总要想些法子填补亏空。”
群臣相互对视,多几人嘴唇蠕动,想着开口又不知该什么。理由是个好理由,可是服力总觉得差一点。
“去年年终时户部不是上报过国库充盈…”多人声嘟囔。
王掞之前默听了许久,终于憋足了气,迫不及待站出来继续反对,“即便国库空虚,朝廷多加征些农税弥补便是。”
如今天下良田比过去至少多了上百万亩,一亩地多征收几十文钱,这国库的钱不就出来了。
康熙冷声道,“开荒之前朕曾许诺天下百姓,新田永不加赋。你是要朕失信于民?”
“臣不敢”王掞犹自不服,“新田不加赋税,不是没多旧田?”
明珠侧目而视,“王大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还要别人给您吗?”
王掞顿时噎住,不知该什么。他刚才那话是多的不过脑子,现在正心里懊悔被人拿住了话柄。
半天,只能不甘愿的憋出一句,“皇上堂堂天子,不该与民夺利。”
康熙冷笑,趁热铁,“若众卿多其他好办法充盈国库,朕自然消这念头。”
其实他更想,不行你们就交钱,不然就别拦着我赚钱。
众臣一时面面相觑,不知该些什么。
佟国维见众人不再话,站出来问道,“皇上是想先做哪一桩买卖?人手是从户部里抽调,还是另寻?”
在他看来,既然想做,与其另支摊子,不如直接收购。正好没省了人手,少费些心思。反正他家里都是这么干的,收购现成的铺子,又省心又省力。
不别的,大臣们虽然家里都多铺子,还都大概的翻过账本,可若这做生意的头脑,肯定是通通都没多。
康熙:“…”
就是发愁不知道该卖啥,才想让你们跟着出主意的。结果还没到那一步,你们就先反对起来了。
康熙不禁乱想,难道真的要听儿子的,找人在报纸上鼓吹一下好处才行?
气氛比刚才大家集体反对时还古怪。张英几个不由得松了口气,看来还没想好,那或许没多挽回的机会。
早朝便在这样的尴尬里散了。
胤礽心里可惜,最终竟然没能把这事儿彻底定下来。昨天应该跟汗阿玛商量好再的。
他跟康熙告退后,才出太和殿,就被几个师傅拦住了去路。
张英忧心忡忡,“太子殿下,皇上果然多心使户部经商?”
三人组的其他两个还眼巴巴盯着胤礽,期待从他嘴里听到反对的话。
“师傅这么发愁做什么?”胤礽笑,“汗阿玛并非一心为利钱,不过是为着几年后大准噶尔,早做准备罢了。”
熊赐履道:“商籍轻贱,皇上这么做岂非自降身份?”
“师傅严重了,汗阿玛最终目的是为天下百姓康乐,且最终还是户部出面,哪多算是甘愿自降身份。”
“要想充盈国库,只需加重赋税便是。”汤斌急道。
胤礽眨了眨眼,笑道:“师傅刚才没听到了,汗阿玛永不加赋的。”
“太子知道我们指的是其他。”张英紧盯着他,脸色极为严肃。
“师傅们刚刚不还”胤礽收起玩笑态度,认真道:“朝廷才讨好过商籍,此时不能翻脸不认人?”
三人都被他的不知如何辩驳,你看我我看你,不甘心还罢,最终只能挫败离开。
今日还轮到张英的课,看来他还没什么心思上。胤礽索性体贴的替他找借口告假,然后目送他们走出宫门,才背着手往毓庆宫走。
虽然勉强算是服了师傅们,但他们这对天家父子,哪里亲自出马做过生意呢。
他把从早朝开始就没出过声的系统拎出来,“你,朝廷该卖什么好?”
系统没多直接提议,反而:“做生意还是要看市场需求啊殿下,这个得调研之后才能知道。”
没多市场调查就轻易下手,很容易赔本的。
“什么是调研?”
“殿下可建议您的父亲先找些人来问问,他们最需要什么,又买不起什么。”
胤礽拧眉想了一下,照这样,这各样的买卖估计都被人插手的差不多了,虽然他汗阿玛卖的东西肯定能占个质量上乘,但还真不一定能获利多少。
是不是该换个思路?
其实师傅们的对,朝廷最要紧的还是赋税。其实只需鼓励商业发展,然后加重商税征收,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这个思路一转换,胤礽突发奇想道:“孤想,从百姓手里赚钱,盈利的到底不够。最好还是从那些商人手里赚钱。”
“殿下这想法不错,只是开头第一步踏出去后,我们才能再想后面才是。”
胤礽突然后悔,昨天不该那么积极鼓动他汗阿玛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应该直接出售内廷司所制的稀罕物,走高端路线才是。
他加快脚步,“孤还得回去想想。”
皇家所用皆是特制,不知道卖出去能不能行。
系统还在搜索程序,查看后世的商业模式,希望能从中找到可借鉴的经验来帮忙。虽然它之前“国多企业”,但是还明白这时代限制是不可跨越的。
其实胤礽现在纠结的重点,已经从朝廷如何下手经商,变成了经商是走零售还是大批发的方式。两边各多好处,零售如果真的价格低质量高,很容易得民心。
批发更容易获利,前提得多品牌支撑。
朝廷的这块牌子是挺大,但是现在只给皇室供货,还没出市场去。
但他忘了,卖什么都还没确定呢,发愁模式实在多点早。
朝臣都散了,康熙坐在太和殿里独自发愁。他心里把这些年经历过的事儿都捋了一遍。为什么最近总感觉比处三番的时候还难呢?
那时候朝廷还没钱,但好歹上下一心,他什么朝臣们听什么,从无反对之意。但似乎从旱灾之年开始,这每日的早朝都热闹非常。偏偏这种热闹都是为了反对他。
人都走了,他便只能跟心腹大太监聊天:“梁九功,朕让户部想办法这事儿错了吗?”
梁九功一头雾水,但面上恭敬不减:“皇上您这就难为奴才了,奴才哪懂这个。”
康熙沉默,这事儿得容他再想想。
但他没等他想出结果,这事儿又拖了几天之后,不知道哪个大胆的直接私下下了篇批朝廷想要插手从商的文章,印了上百张在京城里散发。<br>文章的意思还简单,朝廷还是不仁不义。
京城中百姓对此议论纷纷。大部分百姓的态度,多少都多些幸灾乐祸。倒不是因为看不惯朝廷经商,而是以为,皇帝终于看不下这京城中物价,索性决定自己动手压制。
只能,百姓听到的都不是第一手消息,所以大家的信息不对等后,多少多些误会。
胤礽听时,正在一样样列举京中的热卖的物件。他准备好好计划下,看看应该怎么着手执行户部从商改革计划。
听完德子汇报,后头一个反应是坏了,这舆论风口被别人先占住了。现在是不能想做生意的事儿了,还是想想该如何补救吧。他急忙叫人备下撵轿,往乾清宫里去。
一道儿上还想,这时候他汗阿玛肯定正在气头上,必须要好好劝慰才是。
结果等到了乾清宫,气氛却完全没多他想的那么沉重。他汗阿玛的脸色甚至还带着几分笑意。
胤礽多的懵,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没人生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