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康熙虽然心里已有判断,但还想再核实,便叫梁九功准备纸墨,亲手画下俄国使者的大致模样。
他拿着画像,脸色郑重地问道:“可与此人模样相差无几?”
科尔沁王爷只看了两眼,想都没想便十分肯定的:“不会有错。”画像虽然潦草,当时回报的探子报的急,所以他记得非常清楚。
“我想起了,这人就是那个俄国来的!”
他记得两年前,画像上这人带着人从他们部落的营帐之地过,还向科尔沁的族人问过路。
康熙心里一沉,为何俄国人为何准噶尔的人搅和在一起?他回忆起当时在京城里,驿馆总管胡集贤上报,俄国使者与准噶尔同住驿站时,好似确实有私下勾结。
难道当时俄国使者便心怀不轨?而非是因为不想成为大清属国和准噶尔结盟?
他左思右想,到底不能确定具体原因。不过既然已经确定准噶尔有异动,那么此次北上的目的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康熙虽然脑子里想法已经百转千回,但当着科尔沁王爷,面色不过片刻便恢复如常。他故作不在意的豪迈一笑:“罢了。迟早要,一个两个有什么差别。”
随即又对科尔沁王爷道:“你我难得一见,今日一定要喝个痛快。”
科尔沁王爷是个外粗内细之人,很快明白其意思,也答的痛快:“都听皇上的!”
接下来几日,康熙忙着领着两个胤礽和胤褆,会见蒙古各旗王爷,台吉。再根据其部落大,与大清的关系远近,颁发给他们不同的赏赐。
蒙古不缺牛羊,赏赐就不外乎是蒙古地界少有的金银玉石之类。
在草原这些时日,会盟两边人马的行程都被排的满满当当。
白日里御林军与蒙古部落一起行猎,侍卫们与蒙古的搏克庆比武摔跤,晚上康熙大办宴席,与蒙古王爷们够筹交错醉酒笙歌。
表面上和平会盟的祥乐,暂时压住了即将面临与强敌不可避免的战争的紧张气氛。
热闹了十天之后,康熙召集大军开拔回京。
大军动身后,胤礽没有陪着康熙同坐御撵,而是窝在自己的马车内。
他毫无形象的瘫在床榻上,和系统自己积压多日的牢骚:“终于要回京了!再待几天,孤都不一定能靠自己在马上坐稳。”
这几日他的脸都笑僵了,再待下去,迟早会像他们家老四一样面瘫。不只是脸,他的胃也迟早会被蒙古王爷们的花样灌酒给灌伤。
系统默默启动程序检查完胤礽的身体才:“刚才检测到您的肝脾已经受损,需要尽快调理。”
胤礽有气无力道:“不用你孤也知道。”调理也只能回京之后再了。
因为身体实在太累,回京的路上他倒没有再去找他大哥的麻烦。当然,大阿哥跟他的情况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
会见蒙古各旗对康熙来是一次政治需要,对胤礽来就是一次额外的继承人考核。
所以这几日康熙日日宴待蒙古,日日招胤礽在身边作陪。
为了给他汗阿玛争面子,胤礽不仅要拿出皇子气度,端稳了皇室风范。还要表现的亲切有礼,待所有人一视同仁。
王爷们自然很给面子。无论谁来敬酒,敬过康熙之后,第二杯绝对会把目标转移到他这里。
胤礽知道蒙古部落向来不拘节,尤其喝酒之事向来豪放。所以每次宴饮之前,都叫人备足了醒酒的汤药。即便如此,他也快被蒙古王爷的轮番敬酒给敬的肠胃失和。
当然,若不是看在他年纪的份上,那些王爷们敬酒可能直接就上坛子了。
十天下来,他为了把上辈子能端出的架子全都再次端稳,真是从里到外各种意义上的劳累。
从结果来看,胤礽这次考试明显是及格的。蒙古王爷们对着康熙不住口的夸赞,太子真有储君风范,皇上教导有方,大清后继有人。
这夸赞是真是假无所谓,最重要是态度很到位。
大军又走了半个月,才回到了京城。胤礽受到了两个弟弟的热烈欢迎。
除了给三阿哥和四阿哥的东西之外,他也没忘了给他的其他弟弟们准备礼物。一回宫就叫人收拾好了,送到各自的嬷嬷手里了。
他准备的都是自己亲手猎出的,狼皮狐皮之类的皮子,还有些蒙古王爷们孝敬的上好的锻刀弓箭。皮子现在是穿不了了,但是到冬季时做个大氅防寒却是不错。
至于弓箭,到时候阿哥们能有了骑射课程,用来练手也比宫中糊弄人的弓箭强很多。
北上计划成功,又从蒙古王爷们那里得知了准噶尔的准确消息,康熙现在只想着如何派军与准噶尔一战了。
开战之前,粮草调度自然要与朝臣们好好商议。回京后的第一日早朝,的便是此事。
康熙大致过蒙古王爷们汇报的各种消息,便问户部侍郎:“京中粮草可准备充足?”
户部侍郎恭敬的:“回皇上,臣还不知,此次出征准噶尔您准备调用多少人马?”
“朕准备派大将军费扬古领军十万,驻扎于乌里雅苏台以迎击准噶尔。”
根据科尔沁爷们提供的消息,准噶尔上下可参战人数不会超过一万人。朝廷派十倍之数去,必能凯旋。
户部侍郎简略算,乌里雅苏台具体京城至少两个月的路程,国库中所备粮草应该足够。便回:“国库中米粮五万石,可保十万大军三月粮草无忧。”
康熙听罢随即眉心皱起。三个月还是太少,虽然大军必胜,若是准噶尔部落余孽宁死不降,不知还要僵持多久。
他厉声道:“想办法去其他各府,直隶周边其他省调粮,务必保证大军可用粮草至少半年以上。”
“是!”
令下之后,京中气氛便开始异常紧张。不过几日,直隶附近山东和河南两省大批的粮食调入京中。
就连街边贩都知道,要仗了。
大将军费扬古率领十万大军,于七月十八日,自直隶开拔,北上乌里雅苏台与准噶尔一战。
大军气势浩荡的出发。可谁都没料到,这一仗却完全不如朝臣们初时所想那般完胜,而是尴尬的成了平手。
结果大大出人意料。而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因为,他们看了与准噶尔沆瀣一气的俄国人。
直至费扬古率领大军到达乌里雅苏台之后才发现,清军的对手从一开始就不只是蒙古王爷们汇报的一万人马。
俄国为什么会和准噶尔搅和在一起?还得从两年前那使者回京之后起。
在俄国使者听完,康熙要求俄国成为大清附属国的要求后,使者顿时怒火沸腾。他也算聪明,知道自己身在异国又受身份限制不好翻脸,只能压着怒气要回去和自己的君王请示,然后带着人用最快的速度,用半年的时间回到了俄国。
回国后,使者立刻向沙皇汇报了此事。
沙皇本不将此事放在心上。听完使者的所言之后也仅仅笑了笑,只就当从不知道还有这个国家就好。
他最近沉迷大臣们上供的各种美人,在温柔乡里沉溺日久,早不像刚即位时那么有野心。一个距离自己国家上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家是如何看他的,他压根不在乎。
可是当时南怀仁正随着教皇觐见。
他一听使者所言,当即便添油加醋将大清贬低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又极力谏言,大清虽远在万里之外,但是对于周边国家皆是虎视眈眈,威胁特别大!
使者察言观色后,也汇报已经找到了有利盟友,到时候两方合作就能轻而易举的吞下大清大半版图。
沙皇被酒色侵蚀的脑袋在利益的诱惑下更晕了。他觉得自己这两个犯蠢的下属似乎前言不搭后语,一会儿大清很懦弱,一会儿又大清特别有威胁。
不过想到有个事情能让他们转移注意力别来扰自己,他就当即便口齿不清晰的重新下令,让使者去找约定好的盟友,商量大计共同攻大清。
使者大喜过望,休息了两天后就重新出发。
在他出发后,南怀着手加强了自己比主业更有优势的副业能力,研究武器。并且在使者去联系准噶尔的这段时间,他成功的捣鼓出来威力不的火铳。
更在游教皇之后,上荐给沙皇,请求其下令大批量制作这种武器。
不过沙皇见过南怀仁制作的火铳之后,吹毛求疵的毛病发作,要求所有武器必须装饰上等的银器和宝石,再加上俄国生产力也是有限,这火铳只产出了一百多把。
但仅仅是这一百多把的火铳,加上与准噶尔骑兵的配合,就把率领先头部队的费扬古,和人生地不熟的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清军的伤亡不算惨重,但是士气确实大受击。
费扬古自我检讨,轻敌是大忌。
但是待他重整旗鼓准备再次出征后,准噶尔又开始玩起了躲猫猫。仗着地势优势,在乌里雅苏台的山林里东躲西藏。
费扬古在与之僵持了两个月,再三寻觅不见其踪迹后,不得不暂时休兵,退回到后方自己营地里。
盘点最终结果,清军有人数优势,但只知己而没有知彼从而失掉了战事先机,准噶尔和俄国因为弹药用尽后优势大减。
两方最后都对对方无可奈何,所以勉强成了平手。
军报传回京城,整个京城皆震惊。
平手?不,战争哪有平手之,没有服准噶尔,就是大清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