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胤礽的担忧不无道理,即使没有跟着系统学习地理之前,他也知道南方地形复杂,水流甚多,暴雨很容易就会引发洪涝灾害。
他前世过手处理最多的赈灾,就是南方的洪灾。
正因为知道这种灾害牵连有多广,才会在看到京城多连绵半月的暴雨后忧心。可同时胤礽也知道,这雨是不是会带来灾害,朝廷要不要防患于未然,全然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
知道问题却不能及时出手解决,这种矛盾折磨了胤礽好几天。
奇异的是,在他揪心了几日之后,这场让整个京城都烦躁的暴雨,忽然就停了。
朝廷自上到下当然都送了一口气,还有人暗自庆幸,好歹这雨是大选之后才开始下的,若是在大选之前,恐怕自家女儿的前程今年又得被搁置。
总之,天晴了雨停了,大家纷纷送了一口气,该给自家姑娘备嫁的备嫁,该娶媳妇的商量什么时候娶媳妇,该干什么干什么就是了。大部分人是这么想的。
这大部分人,自然不包括胤礽。系统测量过,前几日雨最大的时候,这位殿下的心率最高曾涨到过130。
即使雨停了,胤礽也不相信,这雨没有给京城带来影响,就等同于不会给南方带来影响。但无奈,即使他早在几年前就布置出了报纸这东西,可碍于交通不够便利,这年头信息不够快速,发达流通,所以朝廷至今也没有接到南方报灾的折子。
其实不只是胤礽,康熙在看到持续了半个月的雨水之后,也不免开始忧心。
江南不能出事,若是有事,今年整个国库的收成都要荒废。
不过他到底稳坐皇位多年,养气功夫比胤礽强了不是一点半点,心里再忧心,但面色上却从未显露出半点来。
康熙思量着,雨都下了,防患于未然是做不到了,可是对赈灾的筹措未筹谋一点,还是来的及的。
所以在京城的大雨停了之后,他总把自己闷在书房里写赈灾方案。作为一国之君,他需要保证各省一旦有上报受灾的情况,朝廷可以立即拿出一份恰当可行的补给办法。
这办法包括但不限于,受灾之地百姓的安置,灾后重建,朝廷的其他补贴等等。
不得不,他们父子两个还真是心有灵犀,完全想到一块去了。康熙在写赈灾的条理安排,胤礽在每日下朝之后,除了赈灾的对策,也在考虑如何防灾。
胤礽占了重来一次的便宜,写起赈灾统筹的折子,倒比康熙还快些。他考虑过历年受灾最多的两条河流附近的府衙,又衡量过户部报上来的当地人口及耕地,不过三日便有了一份详细的文书。
但防灾的预备方案,他写出来就比赈灾要慢的多了。虽然同是涉及到调度,且这些事儿他前世经验丰富,但预防灾情总是考验的是综合素质,大事儿都要考虑,他写出来自然也是繁琐冗杂。
接连几日,他写的手腕酸痛,才勉强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父子两个都在预备着各自的方案时,最先把受灾之事捅到明面上的,并不是南方各州知府,反而是完全没有涉及过官场的扬州富商杨衍裘。
杨衍裘会报灾,完全是歪正着。
以他的身份,是完全没资格写上折子报灾情的,所以递到康熙手里的,也不是什么官府的折子,而是一封密信。
杨衍裘的的本意,是想明因为运河水涨导致运输受阻,北方的订货单子停滞,所以最近对朝廷的分利可能要晚些时候。
从他被朝廷选中成为合作皇商开始,虽然名义上是与朝廷合作,但机敏如杨衍裘,每年还是不会忘了从自己的私账上拨出大半来孝敬给康熙。
所以才有了这私下通密信之事。
康熙看到密信之后,心底已经有了不好的猜测。杨衍裘的货船走运河都如此艰难了,其他各府的灾情可见一般。他自接到密信后,就速速派人到南方去细查。
去查探详情的自然也是走的海运,搭载了杨衍裘回去的顺风船。康熙等了几日,探查之人果然传回了极为不好的消息。
南方大雨早于北方,大量降雨导致安徽,江苏,四川三省受灾,许多河道受雨势影响,大涝。涨起的河水已经淹没了许多临水的府县。只是,因为交通受阻,官道也有些被淹没损坏的,所以官员们汇报不能及时传回京中。
杨衍裘的折子为什么能先一步送到京城?因他为了递上这个消息,阔气的派出了个船队。当然,送消息的同时还不忘了运货就是了。
在接到下头的详细消息的第二日,早朝,康熙把南方三省受灾之事摆在了明面上。
朝臣们反应也很一致,唏嘘了一会儿之后,大家再顾不上再庆祝战争胜利,和自家新结来的亲事,开始认真筹措赈灾。户部侍郎反应最快,当即就报出国库现有的存粮,以及盈余的银子。
其实南方多雨水这事众所周知,每年都免不了闹着灾难,朝廷每年也有做这方面的银子规划,所以朝臣们的反应才能如此迅速。
但是从康熙得到的汇总消息来看,今年这样大规模受灾,还是是开国以来第一次。
胤礽早有预料,如今看预料成真,心里也不免难受。赈灾是一方面,可是河道的隐患则更令他揪心。朝廷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河道,但每逢降雨,前一年的努力就会完全功亏一篑。
整个国家被这几条河拖累,耗尽心力却又无可奈何。就好像人力对抗神力,想想就让人无力。
胤礽在朝臣们纷纷发言之后,上交了自己早就备好的方案之后。康熙着梁九功接过,先看儿子写的,再对比自己想好的,默默合算竟然没差多少,一时间感觉无比欣慰。太子文能定国,武能□□(这点有点水分),果然是个合格的继承人。
而胤礽自己,虽然也换得了他汗阿玛赞赏的眼神,但心底并没有跟着好受多少。在朝臣们陀螺一般转起忙着赈灾时,他每日也跟着忙调度粮食,银钱赈灾,
虽不至于忙得焦头烂额,但到底费心神。
没几日,胤礽精神上就不大能撑得住了,且他心底的烦闷也无人看,一时间不免郁促。
这种担忧就只能跟系统分享了。
系统与他相处日久,劝他的话口头上就能吐出个长篇大论:“我知道殿下自责于提前示警不成,才导致今日这般境况的。但是殿下也要知道,即使一个月前您出今日川蜀之地会受灾,恐怕您的父亲也不会相信。”
胤礽自然知道它的的是正理,了汗阿玛也不会相信。所以郁闷的吐了口气后才道:“孤只是觉得,百姓几年辛苦开荒,好不容易有了可以果腹的良田,这一场暴雨,又不知被损害了多少”
他声音异常低沉:“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赎回。”
开荒之事异常耗费人力,几年辛苦成了竹篮水,同样种过麦子的胤礽,想起那些被淹没的良田,就觉得跟百姓心有戚戚焉。
系统不好在此事上多做评价,只是宽慰道:“殿下心里的愁闷我理解,可即使百年之后,人类依旧还是会为这几条河发愁。以人力对抗自然,自古便是极其艰辛之事。”
胤礽听到它起这个,不免有些好奇,“后世是如何应对洪灾,治理河流的?”
他印象里,汗阿玛为了治理南方水域,着实是下过一番大工夫。不仅每年让户部拨款专门整修沿河地区的河堤大坝,还认命了专门的河道总督,以及下属的专门河工。<br>可惜,每年大把的银子花下去,收效却微乎其微。
胤礽同样也知道,以现在朝廷的国力和人力水平,是绝不可能跟后世比的,所以便更加好奇后世是否有好办法可供借鉴。
治河是麻烦,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治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恐怕朝廷以后会被水患拖着陷入更深的泥沼。
想到在这里胤礽不仅有些庆幸,还好那些俄国人不知死活的来招惹,顺便贡献了上百万两的银子,要不然今年的赈灾银子又得把国库榨空。
系统故作深沉的一笑,随即在他脑海里冲他挤眼,“殿下,准备好再受一次震撼了吗?”
“什么?”
“殿下请看。”系统把它存储的程序调出来,向胤礽展示什么叫,“大国工程。”它边展示边解释道:“这个大坝耗费了十余年的时间建成,不仅能实现泄洪防灾,还能同时满足运输和发电。有了这个大坝,后世的江南一带成为泽国的概率,大大降低。”
胤礽却顾不上听它再什么,视线对着空洞的某处,看的十分专注。
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他的视线里,宽阔的江面的上高高屹立着的建筑,不能称之为大坝,应该称之为另一种天堑。
在那大坝的调度下,湍急的大潮以万夫莫敌的气势,在险峻的崖脉上奔涌。他从未见过的万吨大船跨过落差有上千尺的巅峰,被送至另一条平缓的河面。
胤礽看的近乎呆滞。嘴里喃喃道:“这些东西,即便整合我大清举国上下之力…永世也做不出…”
本以为能借鉴到好办法,可刚看到一半,胤礽的心就沉到的谷底。倘若真的要建筑出这样的工程才算标准着大清的强盛,那恐怕他这辈子都不会完成系统布置的任务。
系统探测到他心绪变幻过快,一时间哭笑不得。它只是为了安慰殿下才给他看的,没想到现在反倒起了反作用。
系统忍不住叹气,它从未见过陪伴了许多年的殿下,如此垂头上气。
为避免胤礽心情更差,系统及时关掉了展示画面,又玩笑似的:“殿下,即使现在做不出,您也可以把这个当奋斗目标啊。”
胤礽有气无力道:“比起修建这东西,孤宁愿去为了保太子之位跟兄弟们都得你死我活。”
“…”
这就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