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红豆面包、蜂蜜脆底小面……

A+A-

    冷静下来后,秦雅决定还是继续做面包,不为别的,起码做面包用不着蛋器。要是纯用手蛋白,不光是她这胳膊,就是陈氏和秦大川的胳膊也得要废。费劲巴拉做出来几个蛋糕,就卖几十文,不划算不划算。

    回头一看,秦大川都开始吃第四个了,秦雅这个气,刚才还没麻花好吃的难道不是他?干脆把人赶出去听哪里有卖羊奶的,只要人别在她眼前晃,就眼不见心不烦。

    回到屋里,秦雅先画了几个模具样子,这个得提前定做。等模具做出来的时间,她就能把配方试出来了。

    几天后,秦大川取回模具,还拎回一桶羊奶。东沟村没有养羊的,秦大川特意去附近的上甸子村买来的羊奶。

    因羊奶腥膻味重,这里的人并不喜欢喝羊奶,其实只要在煮奶时加入一些食醋或者杏仁,就能去除羊奶的膻味。

    这次,秦雅加大了面筋的比例,等面醒好后她拿起来抻了抻,出膜情况较上次好了很多,虽没出来手套膜,但是做面包完全没问题。

    等待面发的时间,秦雅把煮好的红豆捣碎。在锅里倒入油,将红豆和糖倒进去不断翻炒。期间需要保持火。之前地里割回来的杂草此时就派上用场了。天冬烧火,秦雅炒豆沙。炒豆沙没啥技术含量,就是累胳膊,只要稍微停一下,豆沙就有可能粘到锅上变糊。

    豆沙炒好了,红豆面包做起来就简单多了。像包包子一样把红豆沙包起来,收口朝下,擀成牛舌状,在中间用刀划几下,注意不要划透。切口朝外卷起面团,呈长条形,将长条两端围在一起,接口朝下,就可以醒发了。

    至于脆底面包就更简单了。发好的面团分成几份,每份都擀成牛舌状,卷起来,反复三次,最后从中间切断。事先将面粉、糖和白芝麻混匀,切好的面团切面朝下,先沾水后沾面粉混合物,放到烤盘上醒发。

    醒发好的面团刷上蛋黄液,就可以上炉烤制了。红豆面包出炉后晾凉就可以吃了。脆底面包还要趁热在底部刷上蜂蜜水,倒扣晾干。

    尝过了这两款面包,陈氏终于再也不这是甜味馒头了。馒头可没这么松软。只她尝过一个就再不肯吃了。这用的都是糖呀、鸡蛋啥的,可都是钱哪。只要一想到吃一个就是吃进去几文钱,任凭闺女咋劝,她都不肯再吃了。

    陈氏是苦日子过惯了的,一文钱都要仔细算。这几日她瞧着闺女做起吃食来,那油、糖像不要钱一样地往下撒,这心就疼得慌。这东西吃几个都不顶饱,那城里的有钱人想要吃饱不得吃上十个八个的?这哪是吃食,分明是吞钱兽。

    陈氏自是不知,有钱人哪会把这几文钱放眼里,要知道他们上一次酒楼吃一顿饭,就得花上几两,甚至几十两银子。

    面包不比米花糖,存不住,得紧赶着送过去。因不确定是否好卖,今天秦雅只做了一炉。好在这烤炉大,一炉也能烤几十个。

    次日上午,秦大川从县上回来,苏掌柜让三天后去一趟,若面包好卖就继续定。

    饭桌上,秦大川还讲起了村里的八卦。这事还是搭车的几个村人讲的,他全当个故事在听。

    东沟村有户人家姓韩,韩家有兄弟二人,老大性子憨厚老实,老二是个滑头。若按一般人的逻辑,家里老人日后是要跟着老大过活,肯定是偏着老大一点。可韩家不是这样,他家老太太反偏着儿子。至于老爷子,耳根子软,老太太一撒泼,他就不言语了。

    因家里老太太偏着儿子,老大一家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不光地里的活是老大一家干,就连家务活也是老大一家包了。那老二平日里干活是三天鱼两天晒网,常常是一到干活时,人就跑没影了。老儿媳妇也是个厉害主,吃完饭碗一推,就上村里串门去了。

    若老太太只偏着儿子也就罢了,谁料她竟连亲孙女也不疼。大孙女到了定亲的年纪,她直接越过人家爹娘,给定了一户人家,得来的聘礼全给了二房,让给二房的孙子娶亲用。

    老大两口子也是面团性子,这样的事竟也受了。归其原委,只因老大家没儿子。所以,老太太就光明正大地贴补二房。

    若是这老太太给亲孙女找的是户好人家也行,可那男人是个好赌的。为这,韩家孙女和婆家吵了好几次架。每每家来,爹娘都只管劝她忍着忍着。就前几日,那韩家孙女还哭着回村来呢。

    后头秦大川一想,可不是嘛。那天他和他姐正赶车出村的时候,就遇上这么一个。原那就是韩家孙女。

    秦雅此时也把这事对上了号。看来这韩家老大两口子就是俩包子,不止自己包子,还让闺女也当包子。

    最后,秦大川又提了一嘴,韩家孙女嫁的人家是周门屯的,那儿紧挨着海,是个渔村。

    听到这儿,秦雅立时来了精神。靠海,那就是有海货了。那她可得去看看。只她这两天没空闲,早先她已经答应天冬要领他上山上转转。

    秦大川前几日听过了,上甸子村有个书生,已经考上了秀才,去岁乡试未中。因家里条件不好,为了贴补家用,就开了个启蒙的学堂。天冬的年纪正适合送过去,等忙过这几日,就得送去了。

    也是因此,秦雅才答应领天冬上山。古代的学堂可不比前世,没有双休的法。十天能休上一天就算不错了。

    挑了个风轻云淡的日子,秦雅领着天冬上山了。上山前,俩人做足了准备,不但背上水囊,还带上了吃食,用陈氏的话,这俩人那就是游玩去了。

    人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东沟村后头的这座山虽不是什么大山,但物种也很丰富,除了枝枝桠桠的树木,林地间还长满了不知名的植物。若往里走,还能寻着菌菇、木耳啥的。听,有人还在这山上找见过药材。当然,这些都是秦雅从黄嫂子那儿听来的。

    因是头次上山,秦雅不敢走太远,只领着天冬在山脚下转悠一圈,又往山上爬了有二三十米,就再不敢上去了。越往上走,这林子就越密实。虽听不见什么声响,可就是瞅着黑沉沉的吓人,让人止不住担心不知啥时候,里面就会窜出只猛兽来。

    可就这二三十米高的地方,秦雅就发现了不老少野菜。像什么山蕨菜、曲麻菜、刺五加、婆婆丁、根蒜,那山上都是一片一片的。许是东沟村人见惯了这些,没人把这当成啥好吃的,即使在没啥菜吃的春日里,也少见有人过来挖野菜。

    秦雅可不会有这想法,这可是古代,野菜那可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想前世那时,总有人去路边、河边挖野菜,那些野菜可是闻着汽油味、喝着黑乎乎的河水长大的,可那也挡不住人们去挖、去吃。

    秦雅掏出铲子就是一顿挖,一会功夫筐就装满了。秦雅觉得自己今天有点失策了,竟然拿了个筐子,根本装不下多少东西。遂决定下晌交上秦大川,一起再来挖一次。天天萝卜白菜的吃着,连点绿色都见不着,她只觉自己的脸色都要跟着变成白色了。

    对天冬来,山上的一切都新鲜不已。迁民路上他们不是没遇见过山,但那时人人心里都装着事,既害怕路上遇着那劫道的,也有对前路未知的忧心,哪有心思去看什么山水。而今在这儿安定下来,人也就惦记起看看这山来了。

    把筐子放地上,秦雅领着天冬又往两边走了几圈,在那背阴处,竟然还发现了几丛木耳。

    木耳有三种,此时收的木耳叫春耳。夏天收的叫伏耳,到了秋天收的就叫秋耳。在这三种木耳中,数秋耳品质最好,春耳次之,伏耳最差。眼前这几丛木耳还没长成,个头还不大。秦雅决定等上一月后再来挖,就随手抓了几把草盖上了。

    除了木耳,秦雅还意外地发现了金银花。要是换成别的植物,秦雅还真不一定能认出来,可她对金银花可太熟悉了,前世没少喝这玩意,只要嗓子疼她就泡上一杯。有时,她还拿来泡脚。

    眼下既见着了,哪有不挖点的道理。本着这么个心思,那筐里不止野菜,金银花也装了好些个。

    天冬都觉自己没眼看,他姐这时瞧着竟比他还像孩子,看什么都新鲜,看什么都想挖一点。可再不走,太阳都要到头顶了,他婶该担心了,就硬拽着秦雅往回走。

    待回到家中,秦雅又脚不沾地地忙着去摘菜洗菜,不马上吃到嘴,那她刚才那么起劲地挖是为了啥?

    对于她这高涨的热情,余下几人也不上前泼冷水。野菜嘛,往日里也没少吃,至于兴奋成这个样?再好吃还能有肉好吃吗?吃肉也没见她这么高兴啊。

    及至第二天,秦雅的野菜热情终于缓下了,因昨天下午秦大川又去山上挖了两筐,准保让她能吃个够。

    这几日,秦雅心里一直惦记着上海边瞅瞅,春日里的海鲜肥美得很,可不能错过了。只他们也不能贸然跑到人家村里,得寻个熟人过去。这人该找谁好呢?秦雅在脑中翻了一遍,好像只有前几天起的韩家孙女了。可他们也不认识人家,想着先去她爹娘那儿听听。能行当然好,不行他们再想别的办法。

    简单拾掇下,秦雅就上韩家去了。家里三人一看她出门了,赶紧去灶屋收拾菜。这几天,天天吃野菜,这三人都快吃得一脸菜色了。秦雅爱吃,只觉好吃,其他三人就不这么想了。他们只觉白菜豆腐更好吃,中午就吃白菜豆腐吧。

    秦雅近日心情不错,有钱赚,又有野菜吃。今天天气又好,秦雅脚步轻快,奔着村尾而去。还没走到近前,就听院子里有人在大喊大叫。这大清早的,谁这么触人眉头,跑这儿大喊大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