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凉皮
恼人的知了正趴在树上滋儿哇乱叫,豆大的苍蝇在窗前飞来飞去,不时撞到窗纱上,发出“嗡嗡嗡”的声音。这夏日的苍蝇黏人得很,瞅个冷子就往屋里头钻。秦家人手一只自制苍蝇拍,见蝇即,好容易才把苍蝇拦在外头。
此时,秦家窗户大开,只有几丝风吹进来。几人边扇着蒲扇边算计出伏的日子,秦雅有心问问今天吃啥,见几人都蔫蔫的,就知问也是白问,还不如自己先去做了再。
面粉加水、盐和成面团,盖上盖帘醒半个时辰。拿出面团放在水里,像洗衣服一样不停揉搓面团,如果面团散成面团,就抓起来包在一起,继续揉搓。直到水越来越白,散落的面团再也不会变,就可以用笊篱捞起面团,揉到一起,放到盘子里上锅蒸熟,面筋就可以吃了。
至于剩下的淀粉水,放到阴凉处搁置一个时辰,待水和淀粉渐渐分层,将水撇去,再搅拌均匀。盘子刷油,将面糊摊到盘子上,放到开水里上锅蒸。面糊的薄厚直接影响凉皮的口感,太薄易碎,太厚不好熟口感也不清爽,一开始可以少放,试着往里加。
待面糊凝固,表面鼓起大泡,明凉皮熟了,将盘子放到冷水里降温,然后把凉皮揭下来,表面抹油防止粘连。
凉皮和面筋做好晾凉,就可以切丝,和豆芽、黄瓜一起拌凉皮了。至于调料,喜欢咸口的,就用麻酱拌;也可以直接用醋和糖拌匀,做成甜口的。
拌凉皮最好用绿豆芽,黄豆芽口感不如绿豆芽脆爽。绿豆芽做法也很简单,只要水和一个广口瓶子,甚至是锅子,都能生豆芽。前世时,秦雅还曾用坏掉的电水壶来生豆芽。总之,只要容器够深,再用深色布盖住,绿豆自己就会生芽了。
等材料备齐,就要上桌前,秦雅特意拿出了食茱萸油。这时候当然没有辣椒,但也难不倒古人,中药铺里售卖的食茱萸就派上了用处。据那川蜀之地常将这食茱萸与猪油一起煎成辣油来吃。
实在的,秦雅买到食茱萸时,还愣了一下,这东西长得实在是太像花椒了。等做成辣油,她尝了尝,觉得食茱萸的味道确实带有一丝麻麻的感觉。对于没吃过辣椒的人来,这种辛辣也尽够了。
事实证明,凉皮这东西能风靡各地不是没有它的道理。不管大人孩,只尝了一下,就都爱上了这口。关外人家,夏日里惯常吃一种水捞饭,不管是高粱米还是粟米,都要过一遍凉水再吃。过水的饭,更凉快了不,也没有热饭那种黏黏的感觉,口感上也更加清爽。
自那日的凉皮大获好评后,秦雅后来又做了几次,因怕吃顶着了,中间还做了几次凉面,总之,只要不是热乎乎的炒菜,大家就都能吃得下。
等到了七月初的时候,虽还没出伏,但关外的空气却像是一下子变了。那种一开门就热气扑面的感觉没了。虽仍是很热,但是早晚却渐渐没那么闷热了。而这也预示着麦就要收割了。
趁着离麦收还有几日,秦雅抽空和秦大川上县上去了一趟。前几天,秦家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在县上买个房子,到时可以赁出去。反正这银子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拿去置业。
至于到底是买铺子还是买院子,几个人还没商量好,只能等到时再看。毕竟好房子也不是那么好碰的。
及至到了县上,找到中人一听,人手里确实有几处房子,但具体如何还要秦家人自己定夺。
首先是一处店铺,这店铺的位置有点偏,不在中间那条大街上,在后街。优势是离居民区近,若是售卖些吃食或者开杂货铺子,倒也适宜;而且面积也大,后头还有住的地方,院里还有口井,吃水不发愁。
其次是一处铺子,位置很好,就在中间那条街上。原本这么好位置的铺子少有人出手,问了才知,主人家是一堆老夫妻,因岁数大了,且儿孙都在外地,想让俩人关了铺子去外地一起生活。老夫妻原本卖的是油炸糕、烧饼油条的,不需要太大铺面,所以这铺子比起第一处来,逼仄了不少。
再有,就是胡同里的两处院落,也都不大,胜在环境好,离书院不远,所以附近住着的读书人比较多。若是买来租赁,想来不愁赁不出去。
姐弟俩跟着中人把这四所房子都看了一遍,想着还是回家商量下好,就和中人约好第二天给回信。中人也没放在心上,卖房子这事,不光买主要碰,像卖房子的也要碰,只几日就定下的少,大多都要挂上一月,有那条件不好的,挂上半年时间的都有。
晚饭后,几人商议了一下,都觉得还是买个院子为好。那两处商铺乍一看,赁价肯定贵得多,可一处位置偏僻,一处面积狭,售价倒是低了,但想要赁出去怕也不容易。
两处院落里,秦雅更偏向于里头有水井那处。虽价格要贵一些,但是相应的,赁价也能提上去。尤其若是租给读书人,院中有井水就能省去他们不少时间,也能多些时间读书。
次日,两人带上银子直奔中人处,定下了有水井那所院子。初一见到二人时,中人还吓了一跳。这还是他头回见效率这么高的买家,只一晚就能定下来,往常他都是带人看了好几回才能定下来。
当然,该讲的价也是要讲的,没得把便宜拱手让出去。双方你来我往,讲了一通,最终定下四十两成交。然后就是等着卖方过来办理房契、地契。
等了好一阵子,卖家终于姗姗来迟。原来卖家是一名举人,因会试未中,直接充任教职,已补了其他县的教谕一职。会试失利后,举人一家就从县上直接搬回了乡下,本算回去边学边等着下次应考。却没想会等来补录教职的机会。
因一早就想将房屋出售,眼下赴任日期临近,自是不好再搬回,所以眼下一家人还是住在乡下,故花费了一番时间才赶到县上。
秦家姐弟倒是没什么意见,左右他们也相中了这房子,多等上一阵子倒也无妨。双方上衙门订了契约,又将房契、地契过好户,将银钱交割清楚。这房子才算是买好了。
前世未能买房的遗憾,终于在这一世弥补了。她再也不用耿耿于怀那十几万了,就当是买断了那点子可怜的亲情吧。
房子到手,当然是一家人一起都来看看为好。
次日一早,秦家人一个不落地都上县上看房去了。因快到收麦的时节,黄夫子特意给学生放了几日假,便于他们帮家里干活。
原本秦大川还想着他娘会不会嫌这院子,他本算买个大的,但他姐这处的好往外赁,以后自家住可以再买个大的,但是那种合适的房子并不好碰,遇着一个就得赶紧买下。早点赁出去不就有进项了吗?
陈氏刚一进这院子,就喜得不行。麻雀虽五脏俱全,这房子看着虽不大,但是该有的一样都不少。且这院子方方正正,从门口看过去,视线开阔,没有一点遮挡的地方。角落里甚至还有一块菜地。
等进了屋一看,屋里干净整洁,可见原主人也是户干净人。就连那灶屋也没有油腻感,遇着这样的卖主,她们也算是捡着宝了。
原本陈氏算着过来给归置归置,若是脏乱得不行,哪能赁得出去?现下看房子这么整洁,倒是给她们省下了不少事。
出来后,秦雅把赁屋这事交给了原来那中人,一事不烦二主,好歹是过交道的人,也算是有点子面子情在里头了。中人也看出来了,这户人家都是办事爽快的,不得后头还能做成她家生意呢,当然也愿意接这活计。若不是有这层关系在里头,赁屋这种事很可能就得交给其他人了。
不管什么时候,学堂、书院这种地方附近的房子都不愁卖也不愁赁。秦家的房子刚挂出去没几天,就有好几户人家去看房子。最终,房子还是赁给了一户读书人家。男主人是位老秀才,原本在高岭镇坐堂开私塾,因长孙入了县里书院求学,故此一家子就都搬了过来。
初一见到那位老秀才,秦家姐弟吓了一跳,实在是这位老秀才的长相与他们印象中的读书人相差得有点远。两人往常见过的读书人,不论老少,长得都清瘦,还从未见过长相这样富态的书生。富态还算是好的,若碰着个嘴不好的,准保会直接喊出来:妈呀,这老先生可真胖!
老秀才姓林,林秀才不高,因富态,愈发显得个矮。与人话时,总是轻声细语,纵是得知这房主是农户,也未因此生出轻视之心。
原本见林秀才如此,秦家姐弟还想着必是好相与的,哪成想一谈到租金,老先生立马就像换了个人,犹如那积年老掌柜般。
秦雅觉着,这老秀才应对起来,全然不比那中人简单。从位置到家里摆设,全都能讲出个子丑寅卯来。原本这价之事应是和当家太太谈,可这老先生却直接接过话头,愣是把那当家太太给衬成了个摆设。
前世时,秦雅做的就是窗口行业,啥样人没遇过,对上这种人,也算是有些经验。只要坚持住,不管那人是拿年纪事还是哭穷,亦或是拿房子事,只要守住一条:自家房子不愁租不出去,若觉价高或房子不好,大可以出门另找一家。
林秀才原以为这姑娘看着脸嫩,必不会讨价还价,,没成想两人是棋逢对手,末了,只在原价上磨掉了十个铜板。据此,林秀才在心里对秦雅起了点轻视之心:这姑娘可真是钻进了钱眼里,一点没有乡下人的淳朴。这秦家也是,本应男人当家作主,竟让个女人管事。
对于林秀才的这番心思,秦雅自是不知。即使知道,也只会一笑了之。若真那么嫌弃,大不了不赁这房子就是,又想占便宜又要好名声,哪儿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秦大川此时刚从街上回来,他是去给苏掌柜和王掌柜送凉皮去了。凉皮虽不是啥好东西,但夏日里吃上一口,总能凉爽几分。自家往后还得和人合作,日常也要多些往来。
拿到契约,姐弟俩就回了东沟村。路上闲聊时,秦大川遇着了木头,得知这些日子,卫所的人正在县上,所以衙门里最近也忙得很。怪不街上的兵士多了起来,原是为这个。
既房子已赁出去,那就不用操心了,这眼看着麦子就要收了,白菜萝卜这些也要种下去,活计也渐渐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