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 124 章 摄政王只在御花园停留……
摄政王只在御花园停留片刻, 就回到宣政殿,谢宝扇和李恪目送他走远,李恪轻轻舒了一口气, 谢宝扇握着他的手,问道,“皇上很害怕摄政王?”
李恪脸红了,嘴里嗫嚅几下,没有话。
谢宝扇拉着他坐下,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你是天子,祭拜过天地祖宗, 只要你端方持正,又何需怕他?”
谢宝扇心怀坦荡, 她知道周围有李善的耳目,这句话很快就会传到李善耳中,可她丝毫不惧。
“不过, 皇上也要敬重摄政王, 君臣相辅相成,国家方能繁荣昌盛。”
李恪懵懵懂懂, 他问道,“如何才能做到端方持正?”
谢宝扇微微一笑,对他道,“再过不久,就会有师傅教导你如何做一个好君王,皇上要好好跟着师傅们学习。”
稍晚, 谢宝扇送李恪回乾明宫,乾明宫换了新主人,陈设略有不同,碍着规矩,谢宝扇原本不该多留,她走的时候,李恪牵着她的衣角,依依不舍的问道,“母后,朕何时才能再见到你?”
谢宝扇笑着道,“只要你想,任何时候都能看到母后。”
李恪轻轻点头,谢宝扇替他正了正发冠,带着人回了宁寿宫。
李恪要入学启蒙的事情很快提上日程,六部尚书,兵部尚书韩冲居首,礼部尚书江海川,吏部尚书郭修之,户部尚书吴谦,刑部尚书王国邦,工部尚书李斐,这六人皆是来自大邺的名门望族,他们代表各自的家族,为了已方利益时常在朝堂上针缝相对,然而,他们今日却要联合,一起对抗摄政王李善。
帝师,何其要紧的职位,大邺历朝历代,哪位皇帝的老师不是出身优越?如今不知从哪里蹦出来一个赵业权,竟妄想做帝师?
此人寒门出身,妻弟作奸犯科,抱上摄政王的大腿,能进翰林院已是祖坟冒青烟,要是他这等身家不清白的人都能做帝师,他们这些人的老脸往哪里搁。
弹劾赵业权的折子像是雪花一样飞到御前,摄政王把折子一一看了,他挑了几本文笔辛辣的念给皇帝听,皇帝李恪听得糊里糊涂,问道,“皇叔,他们为何要骂赵卿?”
李恪渐渐摸索到和摄政王的相处之道,他虽年幼,但是敏锐的意识到这位皇叔并不喜欢他,不过无关紧要,母后了,他是君,皇叔是臣,就算他不喜欢,他还是需俯首称臣。
李善合上折子,扔到案前的筐里,那筐里堆满了弹劾赵业权的折子,几乎快要溢满。
“这不是在骂赵实权,这是在骂我这个摄政王呢?”
李恪眨了几下眼睛,越发不懂,摄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敢有人骂?
“为何?”皇帝满怀疑问。
李恪实在太了,他看不懂朝堂上的风云变幻,派系和派系之间的倾轧,刀光剑影都藏在暗处,残酷的程度却比真实的战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善盯着李恪,儿圆嘟嘟的脸颊白里透红,和她母亲一样,长着一双杏核眼,但是神情还是和先帝更相似,他不喜欢李恪,在他身上杂糅了太多关于先帝和谢宝扇的东西,让他每每见了,都会如鲠在喉。
“皇叔?”李恪轻轻喊道。
李善不着痕迹的移开目光,他将另一堆弹劾赵业权的折子推到案角,问道,“皇上,一个能做实事的恶人,和一个甚么也不干的好人,这两个人来做你的臣子,你选谁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恪有些难度,他想了一下,并未立即回答,谨慎的问道,“这个能做实事的恶人,做了哪些恶事?”
李善微微一笑,道,“无恶不作,皇上能想得到的坏事,他大概都做过。”
李恪思索片刻,认真回道,“那朕就选这个恶人。”
李善眉头一挑,随后,就见李恪接着道,“等这个恶人替朕把事情做完了,朕就杀了他,告慰天下。”
儿清朗的声音还带着几分稚气,李善看着他,随后仰天大笑,李恪莫名奇妙,不满的皱起眉头,问道,“皇叔,朕哪里错了吗?”
李善停下笑声,他扶着李恪的肩膀,道,“皇上没有错,你是天下的主人,仁慈是施予百姓的,臣子们只是你的手里的工具,恶人可为你做事,好人可为你正名,皇上只需把他们用在对的地方。”
李恪轻轻点头,李善道,“从明日开始,就会有师傅教导你治国之术,这里面的学问很大,皇上恐怕要用一生来学习。”
李恪仰着下巴,坚定的道,“朕一定不会辜负先祖和天下臣民。”
夜色渐深,殿门外传来大总管洪全的声音,他垂首进来,后头跟着一个宫女,她手里提着食盒,李善认出是宁寿宫的来人,便道,“甚么事?”
洪全躬身道,“启禀皇上,宁寿宫的太后娘娘遣人送来夜宵。”
李善问那宫女,“太后可有传话来。”
宫女垂首回道,“娘娘请皇上和殿下莫要太过劳累。”
李善抬了一下手,洪全亲自取出食盒里的夜宵,里面放着两碗米粥并几碟菜,显然是谢宝扇知道他还未出宫,一并差人送来的,米粥还是温热的,为免夜里积食,份量极少,只有几匙而已,李善和李恪一同用了夜宵,李善便要出宫。
皇城的规则,摄政王当然不必事事遵守,他总管帝国政务,在宣政殿有自己的住处,理政务晚了,偶尔会在宫里留宿。
走出乾明宫,李善朝着宁寿宫的方向伫立了许久,柔媚的月光照在明黄色的琉璃瓦上,犹如洒了一层银霜,今晚,皇城依然安详。
尚书房,大邺朝所有的皇子们都曾在这里读书,李善自然也是如此,进门正厅,供着孔圣人的画像,李善入学的第三日,在画像上留下一个墨色的印迹,被先帝用戒尺了三下手掌,直至今日,墨印仍在。
李善牵着李恪的手踏进尚书房时,等在这里的只有赵业权一人,谁也想不到,翰林院的文人们,会以这种沉默的方式来反击摄政王。
李恪也懵了,他下意识的扭头看向李善一眼,李善面无表情,看不出喜怒。
赵业权朝着皇上和摄政王行礼,李善环视四顾,扫了伺候的太监们一眼,道,“皇上的拜师礼,你们还站着做甚么?”
太监们连忙动了起来,赵业权悬着的心落下肚里,鲜果祭品一一逞上,李恪在赵业权的带领下净手焚香,拜孔圣人,摄政王李善观礼,礼毕,赵业权执笔,在李恪的额上用朱砂点上红痣,祝愿他眼明心净,成为一代明君。
翰林院的师傅们缺席了李恪的拜师礼,消息很快传到宁寿宫,谢宝扇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怀王的性子桀骜不驯,一向我行我素,那群老臣只怕错了主意。”
珊瑚愁容满面,“摄政王和朝中大臣斗法归斗法,就是委屈了皇上,头一次入学拜师,就这么冷冷清清,实在不像话。”
局势安稳,珊瑚被谢宝扇召唤到宫里,她们主仆数月不见,谢宝扇也是今日才得知,李嬷嬷去年冬月就离世了,她的丧事是珊瑚一手操办,攒了一辈子的家产,白白便宜她那个远方的侄儿。
朝堂上的事,到底不是谢宝扇管得了的,她道,“且随他们去吧,横竖就看谁沉得住气。”
今日,谢宝扇叫珊瑚进宫,只因先帝的产业传给李恪,李恪年幼,皇家产业需得谢宝扇帮忙理,她道, “先帝留下的那几个老管事,我还没见过,眼看就要春耕,你替我到各个田庄看看,有甚么新鲜事,回京给我听听。”
珊瑚不大自信,她问道,“娘娘,我能行吗?”
人家是几代的皇家奴仆,她闹的替谢宝扇管着几处庄子,还不够这些老把式瞧的。
“怕甚么,有我替你撑腰,你只管理直气壮的去,我接手皇上的庄子,总得各处摸摸底,方才不被人蒙蔽。”
有了谢宝扇这句话,珊瑚心里多了几分底气,她和谢宝扇合计半日,算把燕州的几处庄子交给王有义兄弟二人看管,皇庄这边毕竟是大头,更要紧。
完春耕的事,珊瑚犹豫了一下,“另有一件事,不知该不该和娘娘。”
谢宝扇端起茶碗,她撇去茶沫,道,“是燕州那边的?”
珊瑚松了一口气,道,“娘娘一猜便知,我也不敢再瞒了,自从皇上登基,那边大奶奶几次托我给娘娘传话,是想要带着一家子回京。”
谢宝扇冷笑几声,她和她儿子死里逃生,坐上这高位,她们倒想起来要沾光,要是她当日惨死在这深宫内院,恐怕没人会记得她。
珊瑚看着谢宝扇的神色,拿不准她是个甚么主张,谢宝扇放下茶碗,缓缓道,“回是要回来的,只是眼下时机不对,让她们先等等吧。”
珊瑚答应一声,不再多问。
朝堂上,群臣们静静的等候着摄政王的雷霆之怒,但这一次,他却意外的平静,每日照常上朝,丝毫不过问那几位老翰林缺席之罪。
李恪开始跟着赵业权学习,皇帝的课业不算紧张,半个月后,李善又点了两位校骑将军教授李恪骑射,就在翰林院的人有些坐不住时,摄政王下旨,借着此次新皇登基加设恩科,皇室邀请全国各地有名的大儒进京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