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第 134 章 一眨眼,中秋佳节就要……

A+A-

    一眨眼, 中秋佳节就要到了,年初先皇驾崩,再是新帝登基, 随后又出了科举舞弊的案子,纷纷扰扰闹了大半年,总算得以消停,虽如今仍是先皇的丧期,不宜大操大办,不过宫里的气氛实在太过沉闷,宗室里的亲眷也许久不见,谢宝扇便提议办一场中秋夜宴, 把宗室里的人请到皇宫一同赏月,摄政王李善自无不可。

    第一要请的人是念慈庵的福华长公主, 谢宝扇发身边的女官前往念慈庵送中秋贺礼,诚心请她回京过节, 一同送去的,还有谢宝扇带给谢宝瓶的礼物,福华长公主回了节礼, 人却不来, 谢宝扇早知她清静惯了,猜到她未必肯来, 倒也没有在意。

    余下摄政王夫妇,端王阖家老,另有几位公主,并宫里有头有脸的太妃太嫔,算下来也有几十人,足够热热闹闹办一场晚宴。

    到了中秋这日, 一连罢朝三日,前日摄政王出宫回府,一直到中午,方才进宫,他命人往宁寿宫送来一匣月饼,皆是谢宝扇喜爱的口味。

    设宴的地方就在昭阳殿,那里地方宽阔,是赏月的好地方,宫里的宴会,多半是在昭阳殿举办,谢宝扇歇过中觉,刚换好一身衣裳,就见银环进屋,她笑眯眯的对谢宝扇道,“娘娘,二公主,三公主,四公主来了,可巧贤太妃和几位太嫔们也来了。”

    谢宝扇一听,连忙道,“快请。”

    话时,就听殿外传来一阵笑声,连大人带孩子,数十个人进屋,头的是贤太妃,她领着众人向谢宝扇问好,谢宝扇笑着道,“你们来得这么早。”

    此次举办中秋夜宴,谢宝扇交给贤太妃理,她道,“臣妾刚从昭阳殿过来,各处都已经安排妥当,太后若是得空,早些去看看,若是哪里有缺漏,也可叫人添上。”

    今年是李恪登基以来第一次设宴,虽都是自家人,贤太妃亦十分慎重,未免出错,她各处盯得很紧,就怕没有做好,让人取笑。

    谢宝扇笑着道,“你素来细心,交给你,哀家还有哪里不放心的。”

    先皇一去,后宫的嫔妃就没剩几人,这争风吃醋的心思早就歇了,以前明争暗斗,现今反倒一团和气,隔几日不见就会惦记,平时遇到谢宝扇不忙,她们最爱相邀到宁寿宫来闲坐。

    谢宝扇扭头又望着二公主,自上回她和陈驸马闹别扭,谢宝扇便派人接她回宫,陈驸马更是因此被发到南越国出公差,二公主在宫里一住就是三个月,前不久才出宫回府,谢宝扇多日不见她,问道,“你这些日子过得怎么样,回府后忠义侯夫妇可有为难你?”

    二公主抿嘴一笑,道,“有太后给我撑腰,他们不敢有二话。”

    起此事,几位妃嫔七嘴八舌插起话,杜太嫔道,“忠义侯府的人要是还有头脑,岂敢再为难二公主,陈驸马能不能回京,就看二公主一句话了。”

    顺太嫔笑着问二公主,“忠义侯夫妇难道就没有向二公主求情?”

    二公主回道,“倒是提点过几句,我只装作听不懂,他们就没敢多。”

    谢宝扇点头道,“他们要是敢给你气受,你不必忍着,自有哀家和皇上给你做主。”

    二公主柔顺了一二十年,她轻声道,“太后,如今就剩我们几个女孩子,我要是再不立起来给妹妹们做榜样,就白白枉费了太后的这一片心意。”

    “你能这么想就很好。”谢宝扇望了一眼在外间玩耍的三公主和四公主,笑着道,“儿女们一年比一年大,三公主也到了议婚的年龄,这两年先慢慢相看,等先皇的孝期过了,就该出阁了。”

    杜太嫔是四公主的生母,最关心的就是女儿的前程,她笑着道,“我们这些妇人成日待在后宫,见识浅薄,倒是太后在前朝,还请替公主们留意,若有青年才俊,就给我们自家的女孩儿留着。”

    其中有一位年龄最大的静太嫔,摇头道,“句不庄重的话,能进宣政殿的都是老臣,真正的青年才俊,这个年纪还不够资格进宣政殿呢。”

    谢宝扇被静太嫔的话逗乐了,只因她所的的确是大实话,整个宣政殿,放眼一望,除了李恪这个皇帝,余下全是已经成婚的,就算要挑,也得是从这些大臣们的儿子里挑选。

    到这里,杜太嫔问道,“听今年的榜眼还未曾婚配,家世清白,相貌也不错。”

    经历了二公主的事情,她一心想给四公主招一个性子老实的驸马,哪怕门第不高,只要家里事少,日后成家立业过日子,就能少去许多烦恼。

    今年的头甲三人,谢宝扇都在朝堂上见过,状元郎五十多岁,孙子比二公主还大,探花三十多岁,京城人氏,自是也已婚配,杜太嫔的榜眼,二十来岁,长得仪表堂堂,难得的是还未定亲,头甲的名单一经公布,这位榜眼就惹来许多人的瞩目。

    谢宝扇还未话,外间的四公主‘噔噔噔’跑进来,她牵着谢宝扇的衣袖,一派天真的道,“太后,我不嫁榜眼,我要嫁就嫁状元郎。”

    原来,大人闲话家常时,在外间玩耍的孩子无意间听了几句,四公主听到她母妃要给她找榜眼做驸马,只怕皇太后答应,连忙来告知大人,她要嫁就嫁最好的状元。

    屋里的妇人们都被她逗笑了,杜太嫔嗔道,“羞死人了,你一个姑娘家,从哪里学来的这些混话。”

    四公主懵懂得看着捧腹大笑的大人们,不懂这话哪里错了,三公主比她略大两岁,已经懂得些许道理,她满脸通红的把四公主拉走。

    谢宝扇用手帕擦着眼角笑出的泪花,对几位妃嫔道,“这孩子一准儿是在哪儿听到才子佳人的话本儿,就以为状元个个都是风流倜傥,才高八斗。”

    杜太嫔又气又好笑,她道,“平日只当她,不忍心叫教养嬷嬷过分管束她,再不能这样放任她憨玩,否则只怕要闹出更大的笑话。”

    谢宝扇笑道,“慢慢儿来,也别乍然管得太紧,免得过犹不及。”

    闲聊几句,进宝来回话,是端王府一家已经入宫,朝着昭阳殿来了,谢宝扇对进宝道,“昭阳殿离哀家这儿颇远,何苦叫端王妃特意过来,你请端王妃直接到昭阳殿去就是。”

    那进宝命人去传话,谢宝扇又对贤太妃等人道,“既是如此,我们也过去,省得让人家久等。”

    众人称是,谢宝扇便带着贤太妃一众女眷前往昭阳殿。

    彼时端王妃先一步到昭阳殿,她听闻皇太后驾到,带着儿媳妇和女儿迎了出去,一番见礼,谢宝扇和端王妃相携进到殿里。

    晚宴还未开始,女眷们随意坐着闲聊,谢宝扇问端王妃,“哀家听闻,三公子又回苏州去了?”

    端王妃无奈的摇头,道,“不怕太后笑话,这孩子向来有主意,连王爷也不大管得住他,前几日就往苏州去了,我叫他过完中秋再走,他也等不及,算着日子,这两日就该到苏州了。”

    三公子行事乖张,放在一般人家,不得就要被人编排不敬嫡母,不过端王妃性情和善,并不与他见怪,走前,三公主还到念慈庵向谢宝瓶道别。

    谢宝扇笑了笑,道,“三公子心中有抱负。”

    端王妃笑道,“太后谬赞,我们做长辈的只希望他平安顺遂,其余的都不强求。”

    年初,摄政王邀请各地大儒进京时,三公子陪同素信山人一同进京,后又留下来参加科考,他本就学富五车,第一回下场,就考取了二甲第六名的好成绩,要是肯留在京中,有端王府做依仗,定然能有一个不错的前程,偏偏他不愿留在京城,端王除了骂他几句孽障,也无可奈何。

    谢宝扇想到亲妹妹谢宝瓶,她和三公子有婚约,日后若是成亲,也不知三公子肯不肯为了她留在京城定居。

    坐了半日,陆续又有宗室的人来到昭阳殿,不大一会儿,女眷们来得差不多,独有摄政王妃徐绮儿仍没有到场,眼见日头快要栽西,李恪和李善就要带着宗室的亲王和皇亲们过来,谢宝扇叫来银环,低声对她道,“往前头去问问,摄政王妃怎么还没过来。”

    银环正要发人去问话,只听外间传来太监的禀报,“摄政王妃到。”

    曹操曹操就到,太监的话音刚落,就见徐绮儿进到殿里,摄政王在朝廷位高权重,那些比徐绮儿辈份低的女眷纷纷与她见礼。

    徐绮儿身穿一身正装,脸上略施粉黛,依旧是那副弱不禁风的模样儿,她扶着侍女的手臂走到谢宝扇的面前,行礼问安,谢宝扇笑道,“都是自家人,王妃不必拘礼。”

    她二人久不见面,中间夹着一个怀王,又因身份转换,始终有些不尴不尬,彼此之间过一声招呼,自有宫女引着徐绮儿落坐。

    徐绮儿前脚刚坐,后脚又有太监传唱,“皇上驾到,摄政王驾到。”

    殿内除了谢宝扇这个皇太后,所有人起身相迎,话时,摄政王带着李恪进殿,后面跟着端王,并宗室里的年轻一辈,约莫有七八人。

    今日是家宴,男女并未分开,皇帝和皇太后同席坐在主位,摄政王和王妃一席,端王和端王妃一席,世子和世子妃一席,余下兄弟同席,或是姊妹同席,不大一会儿,就将昭阳殿坐得满满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