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第 150 章 摄政王归朝的第一日,……
摄政王归朝的第一日, 所有朝臣都看出他心情不大畅快,上朝前,李恪还特地问侯了他两句, 自是被李善三言两语糊弄过去。
李善数月不在京里,得知他要回京的前几日,六部的几位尚书和侍郎们盯着自家的一一亩三分地,就怕摄政王借机发作,谁知到底没能躲过去。
原来,李善虽不在京里,各处的事情却未必不清楚,况且这一路走来, 上上下下所见所闻,他从地方上的官商勾结, 引伸到某些朝臣任人唯亲,李善在金銮座下痛斥一顿, 那些文武大臣们站在宣政殿里,承受着他的雷霆怒火,无比怀念他不在京里的日子。
今日是朝会, 摄政王临朝, 谢宝扇也就不必日日再到宣政殿垂帘听政,昨日李善拂袖而去, 谢宝扇一语不发,独自坐了半日,冰水湃过的西瓜,没人陪着一起吃,也便索然无味。
银环看她闷闷不乐,急得直掉眼泪, 她自服侍谢宝扇,何曾看不也她对摄政王的心意,当年云州大疫,谢宝扇不惜冒着风险也要进到云州城,只为亲眼看到他,现今李善是大邺朝的摄政王,他要施展心中的抱负,谢宝扇即便背着骂名,也要想方设法儿的给他攒银子。
这二人,分明对彼此有情,却阴差阳错之下成为叔嫂,昨日,谢宝扇得知摄政王要进宫,她嘴上不,一双眼睛时时盯着门口,可真等到人来了,两人话还没几句,竟是不欢而散。
一大早,谢宝扇坐在窗边,炕上放着针钱笸箩,谢宝扇正在给靴子拆线,另一只靴子放在炕上,那长靴白色厚底,黑青素缎,上面绣着云纹仙鹤。
银环进来一看,觉得莫名难过,谢宝扇生辰时,摄政王替她寻回了丢失的扇子,她闲暇时做了几个扇袋,顺手又做了一双靴子,在她近前当差的宫人,任谁都能看出这靴子是照着摄政王的尺寸做的。
这双靴子是谢宝扇亲自挑选的布料,她做了拆,拆了又重新做,就是始终没能送出去。
谢宝扇放下手里的靴子,她见银环呆呆的不话,抬头问道,“甚么事?”
银环回神,她对谢宝扇道,“娘娘,大姑奶奶回京了。”
谢宝扇一怔,问道,“哪个大姑奶奶?”
银环道,“原先秦姨娘所出的大姑娘,后来嫁到宁波陈家,此次陈姑爷和大姑奶奶随着摄政王一并回京。”
谢宝扇恍然大悟,银环所的人,乃是谢家的庶长女,闺名叫做宝琴,她比谢宝扇年长几岁,当年,谢宝扇刚从念慈庵还俗回府,没过多久,这位大姐姐便远嫁宁波,自此,谢宝扇再也没有见过她。
听闻信国公府落败后,谢宝琴的夫家也受到牵连,却不知陈家是如何和摄政王搭上关系。
银环见谢宝扇沉思不语,又道,“娘娘,过两日燕北那边的太太和奶奶们也该进京,娘娘见不见她们呢。”
谢宝扇思衬半日,她缓缓道,“都是骨肉亲人,见还是要见的。”
她想了一下,道,“你发人去问问,早朝散了吗?”
“散了。”银环道。
谢宝扇又问,“摄政王呢,这会儿可在宣政殿?”
银环看了一眼谢宝扇,轻声道,“摄政王出宫了。”
谢宝扇一听,沉默许久,这才问道,“大姑奶奶这么多年不曾回到京城,必定有些不习惯,你派人去瞧瞧她,若有甚么东西短缺,差人备妥了送去。”
银环点头称是,她见谢宝扇提不起精神,道,“娘娘,你好几日不出宫,可曾要出宫去散散心?”
那谢宝扇花大力气组建了一支蹴鞠队,原本想好等摄政王回京,就带他一起去看看蹴鞠队,谁知还不等她告诉他这事,就把人给气走了。
谢宝扇靠在引枕上,闭目道,“有珊瑚盯着呢,哀家今日懒得出门。”
银环见她不愿动弹,只得悄悄退出去。
自从皇室宣布要邀请各州府的蹴鞠队进京比赛,共同庆贺李恪的千秋节,一夜之间,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玩蹴鞠的身影,珊瑚背靠大树好乘凉,早在得知这消息时,就和封穆合作,开了两间卖蹴鞠的铺面,光靠这两家铺面,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至于那几家大赌坊,珊瑚委实花了大力气,有封穆从中周旋,珊瑚总算顺利插手了这项买卖,事成之后,珊瑚在京城最好的摘星楼置了一桌席面招待封穆。
封穆这些日子可谓斯文扫地,他跟着珊瑚出入大赌坊和妓馆,替谢宝扇和那些大商人争名夺利,已经被监察御史弹劾了几回,若非有摄政王和谢宝扇撑腰,只怕他早被罢官。
便是谢宝扇,身为堂堂大邺朝的皇太后,不务正业,与商人争利,也惹来许多朝臣的非议,谢宝扇听着这些风言风语,并未放在心上。
至于李志拉起的那支蹴鞠队,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训练,珊瑚十分看重此事,她花重金请人教练,有几个蹴鞠手还是她特意从公侯人家挖来的,谢宝扇虽未亲眼所见,听球队练得有模有样儿。
过了几日,严氏和严氏带着阖家老从燕北回京,原信国公府的府邸早就被朝廷罚没,一家老只能住在一处三进的宅院,好在有摄政王这个贵婿,一时倒也无人敢欺负。
李善自从那日离开宁寿宫,便不曾再来,他每日下朝,多半会出宫回府,偶有一两日在宫里留宿,谢宝扇也见不到他。
这日,恰逢大朝会,谢宝扇起,带着女官去了宣政殿,从西次间进殿,她刚刚坐下,便透过屏风,看到摄政王牵着李恪的手,跨过宣政殿的正门,昂首阔步的走进来。
谢宝扇看着这人高大挺拨的身影一步一步走近,心里微微有些酸楚,不出是甚么滋味。
李恪和李善落坐后,殿前的文武百官行礼,随际,有事启奏的朝臣出列禀报,坐在上位的三人安静听着,李善间或询问几句,谢宝扇却不轻易开口。
这日的朝会似乎格外冗长,摄政王已经隐约有些不耐烦,谢宝扇朝他看了好几眼,这时,只见礼部尚书郭修之站出来,他道,“启禀皇上,太后,摄政王,各地已经报了进京参赛的蹴鞠队,即日就能出发上京。”
这些来自各州府的蹴鞠队,都是由当地的大富商支持,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自古以来低下,能代表本地州府进京给圣上庆贺千秋节,自是天大的体面,本地的富商们为了争得这份儿殊荣,几乎要抢破头。
有些穷困的州府,本来没几个富人,兴许连一支正经的蹴鞠队都没有,临时拉起一支队伍,也能代表自己的州府上京。
而那些富庶的地方,原本就有蹴鞠比赛的传统,大大的蹴鞠队也多,竞争起来格外激烈,这就催生出一个门道,落败的队伍,会代表其他州府参赛。
像是宁波陈家,在本地竞选的比赛输了,那陈家的领头人眼光独到,得知广宁府尚且没有蹴鞠队,在当地开了一间商铺,即能代表广宁府进京参赛。
珊瑚拉起来的蹴鞠队,也是占了先机,等到有人反应过来时,早过了报名的时日,有些人就算心有不满,也无可奈何,珊瑚是替皇太后办事,这已经不是甚么秘密,不过蹴鞠队还是要组建,万一明年还要比赛呢,横竖只要有钱,养几个蹴鞠手也花费不了多少银子。
这是谢宝扇发起的提议,李善做为摄政王没有插嘴,那谢宝扇见此,隔着屏风道,“很好,距离千秋节也没多少日子了,吩咐各州府让他们上京吧。”
郭修之称是,他正要退下,李善问道,“本王听,各州府蹴鞠队进京的花销是皇太后私库里的银子?”
郭修之总管此事,他躬身回道,“正是。”
李商眉头一皱,道,“这是甚么道理。”
户部尚书吴谦站出列,他向李商行礼,道,“回禀摄政王,此次是皇室以圣上千秋节的名义邀请各州府蹴鞠队进京比赛。”
他这意思是皇室请的人,自然就不该动用公中的银钱,当日,谢宝扇兴起这主意,不赞同的大有人在,有朝臣认为,让一群商人和艺人进京给皇上庆贺千秋节,实在不成体统。
彼时李善不在京里,反对的人太多,谢宝扇不得不以皇室的名义发文给各州府,就算这些来自各地的大富商不缺银钱,既是请人做客,总不能让人家自掏腰包,这笔银子自是从谢宝扇的私库里出,为此,她还向国库借了三万两银子。
李善冷冷一笑,道,“皇上的千秋节,从没听要皇太后从私库里拿银子出来置办,想来你们看皇太后是妇道人家,又温和宽厚,因此趁着本王不在京里,好借机摆布皇太后。”
李善的质问一句接着一句,岂有朝臣们胆敢承认,那吴谦更是在心里腹诽,摄政王这是对皇太后有甚么天大的误解?他和皇太后了几回交道,算是看出来了,皇太后瞅着和善,可谁要是当真以为她柔弱可欺,那才真正是错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