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第 186 章 就在摄政王失踪之迹,……

A+A-

    就在摄政王失踪之迹, 以封穆为首的摄政王派系的人马,几乎是立刻聚拢到皇太后谢宝扇的身边,其中封穆等人, 更是每日都会被召进乾明宫。

    而宗室的立场则变得异常微妙。一直不显山露水的端王忽然成为宗室的主心骨,他和端王妃带着宗室的皇亲国戚亲自操办摄政王妃徐绮儿的丧事,将整个丧事理得井井有条,无可挑剔。

    相比之下,皇太后却连摄政王妃应有的封号也不予加封,皇室的成员们无疑都寒了心,更是有人在摄政王妃的葬礼上,含沙射影暗指谢宝扇心胸狭窄。

    如此一来, 皇室里不满谢宝扇的宗亲更多了,谢宝扇和皇室的矛盾虽还未浮露出明面, 却有不少朝臣已经察觉。

    一晃眼,已经半月有余, 长安到辽东的官道上每日都疾弛着飞奔的驿马,辽东那边仍然没有传来摄政王李善的消息,而摄政王妃徐绮儿的灵柩已经运往皇家陵园安葬。

    这日早朝, 谢宝扇刚坐上宣政殿的宝座, 她的目光扫视堂下站着的朝臣,便道, “怎么不见端王?”

    保文侯李泉站出列,他躬身回道,“回禀太后,端王这些日子操持摄政王妃的丧礼,只因太过劳累,今日上了折子告假。”

    谢宝扇眉头轻蹙, 她转头看向礼部尚书,“摄政王妃的丧礼原是礼部的职责,你们莫非是见摄政王不在,便有意懈怠,还将端王也劳累的病了?”

    那礼部尚书是陈宝复,升任尚书不到一年,乃是六部里最年轻的尚书,他心里叫苦不跌,皇亲国戚的丧礼一向是由礼部主持,那端王硬是率领几位皇亲抢了礼部的差使,他又往哪里去理呢?

    现如今端王劳累病了,倒又成礼部的不是了。

    可是眼下并非申冤的时候,陈宝复躬身道,“是臣等失职,还请太后责罚。”

    谢宝扇不紧不慢的道,“既是如此,礼部尚书陈宝复革去一年俸银。”

    陈宝复领罚,那谢宝扇又转头看向御前大总管洪全,“宣太医院的张其正,命他往端王府好生照看端王的身子,摄政王还未有消息,朝延正是用人之时,只望端王能尽早病愈,为朝廷出力。”

    洪全亦回复称是。

    完端王告假一事,保文侯又开口了,他道,“回禀太后,距离上回接到摄政王在海上失事的消息已有半月,微臣以为,摄政王只怕凶多吉少,朝廷不宜空抱希望。”

    那保文侯一边,一边用眼角观察谢宝扇的神色,他在注视到谢宝扇的目光正看向自己时,略微躬了一下身子,接着又道,“朝政繁忙,一味的将精力放到搜寻摄政王的事上,微臣只怕会耽误国事,想必摄政王在天之灵,也不愿意看到此情此景。”

    谢宝扇脸色阴沉,她扫视保文侯一眼,又看向站在前列的六部尚书,点出徐锦的名字,“徐大人,哀家可曾误了国事?”

    徐锦在朝为官多年,为人精明,他回道,“回禀太后,并未耽误国事。”

    谢宝扇又转头望着保文侯,“既是并未耽误国事,不知保文侯的话从何而来?”

    保文侯哑口无言,这时,只见忠义侯站了出来,他是二公主的公公,前几年因陈驸马在国丧期间闹出宠妾灭妻的丑事,忠义府被狠狠发落过一回,因此忠义侯心里始终对谢宝扇颇有怨恨。

    他站出列,拱手对谢宝扇道,“太后,保文侯并无此意,只因摄政王久久没有下落,究竟该如何料理后事,到底还是得有个法儿。”

    他们这几位都是宗室的保守派,自从李恪登基以来,摄政王推行新政,以忠义侯,保文侯等人为首的保守派,是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摄政王的新政因此受到不少的阻力。

    此时,他二人同时站了出来,不得不让谢宝扇心生警惕,谢宝扇看着忠义侯,她缓声道,“法自然要有,却不急在这一时,真相未能调查清楚前,谁也不能草草结案。”

    忠义侯接着追问,“朝廷已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敢问太后,可曾调查出一些蛛丝马迹?”

    谢宝扇冷冰冰的道,“事件未能查清,便是有眉目,也不宜在此时公布。”

    忠义侯略微沉吟片刻,接着道,“太后所言甚是,只是眼下摄政王还未能寻回,此前摄政王曾在福建主持修建港口一事,臣等提议暂且停工。”

    谢宝扇冷冷一笑,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她呢。

    还不等谢宝扇发话,工部侍郎宋勇站了出来,他道,“臣等以为此举不妥,在福建修建的海港不日就要竣工,若是冒然停工,前期投入的心血都将白费。”

    保文侯又话了,“摄政王年轻气盛,前几年有他辅政,这港口修也就修了,左右是费些国库的税银,现如今摄政王还不知能不能回京,修那港口,是要专门等着倭人登岸,侵犯我大邺朝吗?”

    “若是任那倭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朝廷养着福建水师是吃干饭的吗?”

    “前面已有一个广州海港,再建一个福建海港,便是要出海贸易,何需建这些港口?百姓生计困难,辛苦赋税不是为了给人肆意挥霍的。”

    “休要鼠目寸光,建了海港和他国进行贸易往来,给老百姓和朝廷带来的利益将要延续几代人。”

    保文侯一撩衣袍,他跪地对谢宝扇道,“太后,自从皇上登基以来,摄政王建炮厂,修港口,成立远洋舰队,这用意虽是为国为民,却因他施行的种种政令,百姓赋税逐年增加,国库开支巨大,微臣恳请太后,废除以上政令,还朝堂一片清朗。”

    谢宝扇看着跪在地上的保文侯,朝堂上的大臣们也看着他,她知道,这是一次试探,有人想要看看,少了摄政王,她又能走到哪一步?

    谢宝扇目光深沉,她望着站在大殿上的文武百官,缓缓道,“摄政王的这些政令,哀家和皇上以及各位大人们都有目共睹,火器局有没有用,前几日拉到辽东的红衣大炮会告诉诸位,这修建的港水,哀家敢担保,不出三年,也自会有答案。”

    她的话掷地有声,底下的朝臣们默默不语,跪在地上的保文侯躬身伏地,看不清他的神情。

    朝会在争议之中结束,谢宝扇带着李恪出了宣政殿,他们刚回到乾明宫,洪全来传话,是封穆求见。

    正在批奏折的谢宝扇放下朱笔,她对洪全道,“请封大人进来。”

    那洪全去传话,不大一会儿,就见封穆进殿,谢宝扇一见他,问道,“辽东那边有消息传来吗?”

    除了朝廷派往辽东的人,谢宝扇私底下又接连派遣几批人过去,这些时日,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宁寿宫的动向,想要看看皇太后,到底能不能从那茫茫海上,捞回摄政王的尸身。

    封穆沉声回道,“暂无消息传回。”

    “姜桦呢?”

    “也踪迹全无。”

    听了封穆的禀报,谢宝扇虽心里早已有准备,却仍然禁不住心口一滞,她静默半晌,坚定的道,“再派人去探。”

    封穆称是,他抬起双眼看向谢宝扇,短短几日,谢宝扇便瘦得几乎脱形,摄政王的失踪,最受击的人莫过于皇太后,但她并未因此丧失意志,正是因此,原摄政王一派的死忠,才会毫不犹豫的支持她。

    谢宝扇轻轻扣着案几上的一摞折子,对身边伺候的太监道,“拿去给封大人看看。”

    太监捧着折子送到封穆面前,封穆接过这些折子,他飞快的略过奏折上的内容,这些折子无一例位,全是保守派请求废除炮厂,重新海禁。

    其中有一位是静安侯,封穆道,“这几年放开海禁,宗室里最支持摄政王的就是静安侯。”

    谢宝扇讽刺一笑,她道,“趋利避害人之常情,看来有人笃定摄政王回不来了。”

    封穆抬起双眼看向谢宝扇,他想问皇太后,她是否相信摄政王会回来,可是转念一想,这问题似乎毫无意义。

    殿内变得十分安静,过了一会儿,封穆道,“太后,摄政王一定会回来。”

    他顿了一顿,对谢宝扇道,“殿下刚到云州封地时,我朝边境和鞑子国还时有纷争,有一回双方交战,殿下所带的一支队与众人失联,王府派了许多密探都遍寻不到,那边境之上是荒凉的戈壁,缺衣少食,一旦迷失方向,必死无疑。”

    谢宝扇听着封穆的叙述,忍不住屏气凝神,在她眼前,似乎真有个少年的身影,出现在漫天黄沙的戈壁大漠。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殿下凶多吉少之时,一个月后,殿下带着队回到云州,那个队一共十一人,没有一个人死在戈壁里。”

    封穆叙事时满脸平静,谢宝扇看着他,“封大人,你跟着摄政王多久了?”

    封穆回道,“算下来,已有将近十五年了。”

    谢宝扇道,“哀家和你一样,相信摄政王一定会平安无事。”

    他二人沉默半晌,谢宝扇正色道,“封大人,哀家有两件事要交给你去办。”

    封穆恭敬的拱手回道,“全凭太后吩咐。”

    谢宝扇神情严肃,她道,“想必你也知道,宗室近来对哀家颇有怨言,恰逢摄政王在这个时候下落不明,哀家忧心有人想借机挑事,这些年你在户部任职,别人倒罢,户部尚书徐大人务必替哀家探探他的口风。”

    她虽未曾明言,封穆却心知肚明,在这紧要关头,六部尚书的立场至关重要,他必须抢在宗室之前率先争取徐锦的支持。

    封穆拱手回道,“是。”

    谢宝扇再次开口,“再一则,摄政王还没下落,福华长公主必定惦记,你替哀家去念慈庵看看福华长公主。”

    福华长公主和李扇是一母同胎,这些年她一直在念慈庵清修,轻易不回京城,便是此次摄政王妃徐绮儿的丧礼,她也只是发人送了奠仪,福华长公主身份尊贵,在宗室里地位崇高,若是有她出面,也能多一份助力。

    谢宝扇不希望和宗室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但倘若真走到那一天,谢宝扇也希望能多得一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