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A+A-

    荀子之前面见了赵王赵丹之后,便又一次离开了赵国,准备游各国。

    他知道如今秦国国力强盛,要对付秦国,除了联合其他诸侯各国之外,根本别无他法。

    不过在去其他诸侯国之前,他要先去一趟秦国。

    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知道以秦王的作风,定然在各个诸侯国中安插了不少秦国的探子,若是他当真游走各国,或许不等其他诸侯国同意联合起来,秦王便会率先出手。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和平的关键到底是掌握在秦国的手中,若是秦王可以不再继续扩展疆土,攻诸侯各国,他也不必费力游走各国让他们联合抗秦了。

    虽然他知道想要服秦王休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他到底是要试一试的。

    若是试都不试,便下了定论,未免有些过于草率。

    这也从来不是他荀子的作风。

    所有事情只有试过才知道可为还是不可为。

    荀子到咸阳城的时候已经临近五月,天气渐暖,有风从街上吹过,耀眼的阳光肆意洒落在街道各个角落,一派繁荣祥和的模样。

    荀子本想找个客栈稍作歇息,再行算。

    可他还未走到客栈,便被人挡住了去路。

    “您老人家便是荀卿吧?我家大人请您过去。”挡住他去路的人恭敬作揖,礼貌的道。

    “你家大人是谁?”荀子虽然已经猜到了大概,却还是开口问道。

    “我家大人是您的学生李斯。”

    荀子听了那人的话,唇角勾起一丝笑:“那便劳烦带路吧。”

    跟着那人走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很快便到了一处府邸。

    远远地,荀子便看见了站在门前的李斯。

    李斯看见荀子来了,赶忙迎上前来恭敬一拜:“老师。”

    荀子应了声,听见他又道:“许久未见,老师身体可好?”

    “如你所见,暂时还死不了。”荀子显然并不吃李斯这一套。

    “老师为何对我如此冷淡,学生也不过是听老师要来秦国,担心老师吃不好住不惯,一早便派了人前去迎接。”李斯着有些委屈的撇了撇嘴。

    荀子:“这么来,我还应该谢谢你了。”

    “这都是学生该做的,老师又何需言谢?”李斯闻言连连摆手。

    “李斯,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你在离开我来秦国之前,便要同我断绝师生情谊了。”荀子看李斯一脸熟稔的样子,终于按捺不住开口提醒道。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在学生的心中,永远都是我最为尊重之人。”

    荀子看看面前一脸凝重的望着他的李斯,半晌嗤笑一声:“许久未见,你更加能言会道了。”

    若非他早便知道李斯为人如何,差点儿就要被他骗了。

    李斯见荀子一脸鄙夷的看着他,索性也不再装下去。“老师很早之前便是名闻天下的大人物,自然不需要我这样的隐忍。你又怎会了解我为了到秦国,为了接近秦王付出了多少代价?”

    荀子冷哼一声:“这样就对了,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又何必要上演感情很好的师生戏码呢?”

    李斯之前拜师荀子,早就知道他是直言不讳的性格。可如今他这么不给面子,还是让他脸上有些挂不住。

    毕竟咸阳城百姓都知道他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老师来了秦国,他若是没有接风洗尘自然会落人口舌。

    如今荀子虽是到了府上,可看他的模样也知道他是不可能留在他府上的。

    若是他来了府上又很快离开,到时候师生不和的消息很快便会不胫而走。

    如此一来,他辛苦树立的形象难免也会受到影响。

    就在李斯径自懊恼如何是好的时候,荀子已经径直离开了,根本不给他挽留的机会。

    ******

    扬州城中,王镶歌和莫愁已经在扬州城中待了半年有余。

    这日清早时分便有人敲响了王府的大门。

    仆从开门后才发现原来是郢都来的侍卫,有王命传达。

    王镶歌之前被贬官到扬州,虽然心中愤愤不平,可令他欣慰的是莫愁能够活着来到扬州和他厮守。

    可男子汉保家卫国,他心中始终是有一份战魂的。

    “王将军,王上命你即刻启程去往边关之地驻守。”侍卫如是着,王镶歌点头应了声,接过了他手中的信笺。

    莫愁听郢都来了人,心中便隐隐有些不安,悄悄走到正厅门口算偷听。

    她刚一站定,便听见侍卫要王镶歌即刻启程去戍守边关,心中不禁有些怅然。

    她和王镶歌相识已久,他的抱负她自然是知道的。

    虽这半年多以来,他们一起在扬州城中相守过得也算自在,可她知道这不是王镶歌真正想要的。

    侍卫走后,莫愁走进了正厅之中。

    正厅内,王镶歌正坐在椅子上,手中紧紧握着信笺,听见了脚步声便抬起头来。

    看见来人是莫愁后,他又垂下眼去,半晌才缓缓道:“莫愁,我要去戍守边关了。”

    莫愁:“我听见了。”

    王镶歌:“……”

    莫愁知道王镶歌在犹豫什么,便笑着开口道:“如今楚国需要你,你便去吧。我会在这里,等着你回来。”

    王镶歌有些感动的抬眼看向莫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你中意之人同时也是你的知己,来得更让人感动呢。

    莫愁一直都是懂他的,他作为楚国的臣子,楚国有需要,他便注定是要冲在前面的。

    “王郎,你尽管去边关,但是有件事情我希望你能够答应我。”

    听莫愁这么,王镶歌便道:“什么事情,你尽管就是。”

    莫愁深深看了他一眼,随即才道:“我希望你记得,在扬州还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无论输赢,你都要回来见我。”

    王镶歌闻言朝莫愁走近了些,将她一把拥到怀中:“我答应你,一定会活着回来见你。”

    ******

    四月底的时候,郢都城中下了一场大雨。

    这雨下的突然,将原本准备启程去扬州的宋玉和屈原以及要去边关的上官齐通通拦了下来。

    而此时王城中,后殿更是传来剧烈的咳嗽声。

    御医跪在王塌前,有些颤颤的开口:“王上,切勿激动伤了心脉。”

    熊横咳嗽了几声,好不容易止了咳便问道:“本王还有几日可活?”

    御医原本正犹豫着该怎么开口跟熊横他的病,听见他的问话不禁大惊,又听到他道:“本王自己的身体自己心中最是明白,但无妨。”

    御医:“回禀王上,如今您心脉受损,只怕不足三日。”

    “下去吧。”熊横淡淡道,御医赶忙应声退了出去。

    等到殿内只剩下他自己一人的时候,熊横的唇角勾起一抹冷然的笑意。

    没想到楚国大好的基业被他毁了一半不,如今他想要重振旗鼓的机会也没有了。

    之前太子熊完被派到了秦国为质,好在之前黄歇派了探子来报,随时准备带着太子回来楚国。

    不过楚国日后如何,他即看不见也帮不上什么忙了。

    他唯一能帮助的,恐怕只有将宋玉和屈原驱逐了吧。

    这么想着,熊横走到了殿外,他想最后看一看王城的模样。

    外面正在下雨,宫人见熊横走了出来,便赶忙替他撑了伞。

    雨越来越大,一点儿都没有要停的意思。

    此时的赵记馆紧闭着,馆内却有三人围着桌子坐在一起。

    正是屈原、宋玉和吴寒。

    “许久不见了,灵均。”吴寒开口招呼道。

    屈原笑笑:“是啊,真是许久不见了。”

    宋玉:“吴伯伯,我这一次来是来道别的,明日我和老师便要离开郢都去扬州了,你当真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去吗?”

    吴寒看看期待的望着他的两人,半晌笑道:“我就不去了,你们一定要好好的。”

    屈原知道吴寒话语中的含义,便也不再强求:“你也一样,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

    翌日清,下了一天一夜的雨总算是停了,林清婉正准备到驿馆的亭子里休息会儿,便听见驿馆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她还未来得及疑惑,便听见熟悉的声音响起:“婉儿,我和老师要去扬州了,你便同我们一起吧。”

    林清婉有些疑惑的看向宋玉:“不是让我在这里等你么?”

    宋玉闻言勾了勾唇角:“如今不用了。”

    虽然有些疑惑,林清婉还是招呼兰儿一起收拾好了行囊坐上了前往扬州的马车。

    马车行进了一段时间,出了郢都城后,宋玉终于缓缓道:“楚王快不行了,就这两日便会传出他薨逝的消息。”

    林清婉听了他的话,这才明白为何他如今敢大剌剌的带着她离开。

    可是下一秒,她便更加疑惑了。

    按理王上病重,王城都是封锁消息的。宋玉又是如何得知?

    尤其楚王对宋玉心有芥蒂,即便告诉其他大臣,也不会告诉宋玉的情况下,他又是怎么如此确切的出这个时间的呢?

    宋玉自然知道林清婉在疑惑什么,他低下头凑近她,轻轻在她耳边了句,林清婉有些惊讶的睁大了眼睛。

    她早该猜到是这样,若非如此宋玉又怎么会平白无故的做了那篇赋将她引来郢都城。

    原来,宋玉竟然是重生的。

    她该想到的,之前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他似乎知道以后发生的事情。

    而今,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你们两个在什么悄悄话?”屈原原本坐在两人对面闭目憩,听见对面悉悉索索的声音,便睁开眼有些好奇的问道。

    宋玉对着林清婉比了个噤声的手势,林清婉心领神会,两人对着屈原一笑,屈原无奈的摇摇头,又一次闭上眼睛。

    “所以你之前做那篇赋是为了救我?我待在鄢城会死?”林清婉想起过去宋玉对她所的话,恍惚间明白了什么。

    她的声音很轻,宋玉却听得很清楚。

    他看向她明亮的眸子,半晌点了点头:“不管怎样,如今你还活着,无论如何我都会护你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