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一个兼职

A+A-

    “爱卿免礼。”

    穆空青抬起头, 却见这御书房中的官员,并不只有自己一人。

    永兴帝的桌案旁,除却伺候笔墨的内侍外, 还立着一位衣带杂花暗纹的青袍官员。

    那人此刻也正看着穆空青, 见穆空青望过来, 便朝他露出个温和的笑来。

    起来, 此人同穆空青还颇有些渊源。

    正是先前张华阳所提到的,与那位邹大人私怨颇深的谢青云谢大人, 与穆空青同出永嘉书院的,大炎朝的第二位大三/元状元。

    穆空青向谢青云微微躬身,又道:“下官见过谢大人。”

    永兴帝在穆空青进门时,便已停了手上的笔。

    待到穆空青行完礼, 永兴帝便道:“文正这些年隐于山野,倒也没在一昧躲懒,好歹为我大炎教出了不少才俊。”

    穆空青敛眸不语。

    永兴帝话中的“文正”, 只怕是杨老山长的字。

    一为君, 一为师,他怎么接话都不对。

    好在永兴帝也只是随口一叹, 没有要人接话的意思。

    “来看看吧。”

    永兴帝一抬手, 一份奏章便经由内侍之手到了穆空青的手上。

    若按规章法理,穆空青如今的职位是碰不得奏章的。

    但此处乃是紫禁城,这天下间最讲规矩,也最不讲规矩的地方。

    永兴帝让他看, 那穆空青便也不多言,只道一声:“遵旨。”

    而后接过奏章便看。

    永兴帝被他这谨慎模样逗乐,偏过头对谢青云道:“你二人还当真都是杨文正教出的弟子,行事上少能有八分相似。”

    谢青云低头闷笑:“身为臣子, 自当本分守礼。”

    而引起这二人话头的穆空青,此刻却已被那奏章上的内容引去了心神。

    若非穆空青今日初初入值点卯,只怕此刻就要疑心,自己是否曾给永兴帝上过奏章,而如今却不记得了。

    这份奏章中所言之物,几乎同穆空青心中所想一般无二。

    不,还是有差别的。

    准确地,应当是同穆空青三月前的策论一般无二。

    除却对于未来形势的预估上显得保守乐观外,余者皆与穆空青所思所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穆空青的目光落在了署名处。

    那里赫然写着谢青云三个字。

    穆空青看完奏章,恭敬地将其递还回去。

    谢青云见状看向永兴帝。

    永兴帝对他点了点头。

    谢青云开口道:“此事须得从两年前起。”

    大炎并未设立海禁,也并非对海外番邦一无所知,这些年来,也没少有番邦船只抵达大炎。

    只是先前都是闹,几条船队,几只海船的事,哪里值得拥有这片广袤土地的永兴帝去费神?

    直到两年前,南海口岸来了一支规模远超以往的庞大船队。

    因其船只巨大,船上人数众多,且装载有火/炮,当地官员不敢随意允其停靠,最终惊动了大炎南海水师。

    直至双方交火数次,对方发觉确实不敌,这才放弃停靠,被水师驱逐出港口。

    那一次的交火过程被摆上了永兴帝的案头。

    永兴帝也第一次对海外那些番邦国,有了一个正眼。

    开了这个头,后头再有关于海外番邦的奏章,永兴帝也就稍留心了些。

    这一留心就发觉到,近五年来抵达大炎的番邦船只数量,较之往年已经翻上了十数倍。

    再一查问,那些番邦货物的交易数额,也早在不知不觉间变得相当客观了。

    穆空青听着谢青云的讲述,脑海中已经自觉地将他话中未尽之意补充完全。

    在发觉这点时,永兴帝除却立即启征商税之外,也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当年与大炎水师发生冲突的船队。

    他到底是个帝王,而非商人。

    比起番邦诸国通过海贸得了多少金银,他更在意两年前的那场交火。

    区区一国商队,便能有与大炎水师交火的实力,那么他们的朝廷军/队,实力又到了哪一步了呢?

    于是,永兴帝便有了派遣船队出海的想法。

    只是这个想法初一到朝堂之上,便得了文武百官的反对。

    原因无他,盖因先帝也曾两次出海,还并非远航,只是在南岸诸国巡视了一番,便已经是耗资甚巨。

    那几年恰逢北方大旱,国库穷得都能跑马。

    凡是年长些的官员,没有一个不对“出海”二字心有抵触。

    可先帝人都去了,无论是朝堂百官,还是龙椅上的永兴帝,都不可能议论先帝的是非。

    永兴帝只能委婉暗示,朕要出海,不是为了玩乐,而是有正事的,朕与先帝是不同的。

    可惜即便是听懂了暗示的人,潜意识里也觉得,出海必然耗资甚巨,即便不是为享乐,那也节省不到哪儿去。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僵持住了。

    然而就在去年,又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商队来到了大炎。

    这一次对方未曾装载火炮,只来此经商,便得了靠岸的应允。

    只是这船队规模,到底还是触动了永兴帝的神经。

    区区一蕞尔国,便能在两年内两次出动如此规模的船队,大炎难道还不如番邦?

    永兴帝心中已经有了倾向。

    识趣的官员如文大人,早在会试放榜之后,便知此事已无转圜余地,老实跟着陛下的意思走。

    而对于那不识趣的官员,永兴帝如今眼瞧着有了应对之策,自然也懒得再同他们扯皮。

    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局面。

    谢青云解释完之后,永兴帝便径直开口道。

    “穆卿先前所言,与谢卿不谋而合。然而朕曾闻谢卿言,此事他亦无法可解。”

    永兴帝顿了顿,方才继续道:“朕观穆卿殿试献策,似是可解?”

    穆空青从袖口取出自己早已备好的简易账册。

    先前穆空青看永兴帝出题,还以为永兴帝是看中海贸带来的利益,并没有想到中间还有这样一层关系在。

    不过哪怕穆空青是从贸易角度出发,而永兴帝更多的则是出于政/治角度的考量,但这二者最终的落点都在出海上,也算殊途同归。

    穆空青将自己早早准备好的账册献上,自个儿也没闲着。

    “内子的陪嫁中,便有一支主司东南海贸的商队。”

    穆空青以书面表格形式,列出了秦以宁手下那只商队几次出海的盈亏,将商队出海所获直观地展现在了永兴帝的眼前。

    都物以稀为贵,秦以宁手下的商队还只是在东南一带活动,手上的东西远远及不上南海那些番邦商船,都能获得如此巨利。

    “若要出海,首要的便是海图。但商人重利,如今番邦之物能在大炎卖出天价谋得巨利,盖因其物皆出于对方之手。”

    “海图一旦流出,我朝商队必会出海,届时对方若再想以此牟利,自是千难万难。”

    永兴帝不清楚,穆空青却是有几分揣度的。

    如今有实力远渡重洋来到大炎的,一共也就那么几个国家。

    但大炎境内有实力出海的商人,可不止十个八个。

    若是大炎能从番邦手中拿到海图,那会发生什么,自然不用想也知道。

    这件事穆空青知道,那些常年与大炎商人交道的番邦人岂会不知?

    海图不仅是他们吃饭的东西,更是他们的家族后代赖以生存的东西。

    就是死,也要先将海图沉进大海中,绝不能让大炎得到。

    永兴帝微微颔首。

    穆空青用余光观察了一下永兴帝的脸色。

    他接下来要的东西,可就没有殿试答卷时那般用词委婉了。

    见永兴帝对商贾之事并不抵触,穆空青方才继续。

    “如今朝廷既有意出海,那这海图一事,自然便不止是商贾之事。”

    穆空青尽量将话得好听些:“届时得了海图,也好以利驱使商贾,出海之事,自然也无需朝廷费心。”

    白了,便是商人没办法从对方手中弄到海图,朝廷还能没办法吗?

    图一到手,还怕没人自掏腰包出海吗?

    出海的人多了,永兴帝想要什么消息没有?

    唯一的问题,便是印在世人脑海中的“士农工商”四个大字。

    哪怕穆空青得再好听,也改变不了这件事情的本质。

    朝廷与商贾合作,倚靠商人探知海外消息。

    这对许多士族来,简直堪称羞辱。

    朝堂百官未必想不到。

    只不过没人敢罢了。

    就算是穆空青,在作策论时,那也是写得隐晦至极,外头批了八百层好听辞的。

    其实若要穆空青明言,不如干脆由官方组织商队,大炎水师护航,所有收入归于国库,到时候想要什么消息没有?

    穆空青会直接将海贸获利明明白白地列出来,也只是存了先给永兴帝心里埋个引子的念头。

    这话他现在可不敢提。

    要朝廷出面行商贾之事,万一永兴帝的承受能力没有他想得那么好,那明年今日不准就是他的忌日了。

    永兴帝做了四十多年帝王,对他来,无论士农工商朝臣百姓,是贵是贱皆能由他决断。

    重农抑商之策不可更改,所以即便永兴帝心中认同穆空青所言,也必须要稳住朝廷的脸面。

    况且,这事若真要办下去,也不是永兴帝一句话就能畅通无阻的。

    无关紧要的人永兴帝当然懒得管他们。

    但负责办事儿的那几个,还是得想法子糊弄过去的。

    他将手中账册递给谢青云,淡淡道了一句:“爱卿甚有胆气。”

    若是旁人,此刻只怕已经被骇住了。

    但穆空青天生便少了对皇权的畏惧。

    他一切的心谨慎,都源于对方手中的权势,而非是“皇帝”这个身份。

    因此,即便是现在,穆空青也能冷静地从永兴帝的反应中,判断出他并未真的动怒。

    穆空青只是惯例答道:“微臣惶恐。”

    谢青云看完了穆空青提供的账册,眸中更有异彩。

    谢青云先前能有那番推断,是因为他是跟着永兴帝,一步步看着番邦海贸之事冒出头来的。

    事实上谢家久居内陆,手上也无船队,这些具体的数据,谢青云还是头一次看到。

    只不过这头一次见,便更加坚定了他要促成此事的决心。

    底层的读书人闻铜臭而绕道。

    但能读到入仕的文人,没有人不知道银钱二字于国于民的重要性。

    谢青云合上那本薄薄的账册,站到了穆空青的身边,对着永兴帝拱手道:“此事,还望陛下定夺。”

    永兴帝的指节微微敲击桌面,又问道:“若是朝廷手中得有海图,便要直接赠予商贾不成?”

    穆空青一时还真被哽住了。

    若是要顾及脸面,那随便找几个信任的臣子去办就是了。

    这年头官员不可经商,但谁家夫人手上还没点儿嫁妆?

    悄没声地往商队手里一塞,朝廷自然就不必沾手此事。

    永兴帝当然不可能问这种废话。

    他问的,是朝廷费劲儿弄来海图,总不能就为了从那些商人口中知道些消息,旁的就什么都捞不着吧?

    穆空青实在没忍住,在心底暗道了一声人老成精。

    要是他没记错的话,在他没拿出这本账册之前,永兴帝还算自掏腰包遣人出海呢。

    这回可好,不仅自个儿不用掏钱了,他还想着从人家手里再赚一笔。

    不过这事儿,穆空青心里还当真有些想法。

    朝廷再怎么摆明车马压商贾,也不可能当真完全不沾商贾之事。

    前头是怎么经营盐铁的,不就是现成的例子吗?

    穆空青微微一笑:“禀陛下,盐商贩盐需有盐引,海商出海需有船引。不过南洋婆罗等地之物与远洋番邦之物价格相去甚远,船引的售价自然也不能等同。”

    穆空青点到即止。

    至于商人从何处得知这次的船引事关海图?

    人家自有人家的渠道。

    可不关朝廷什么事。

    出了御书房,谢青云拍拍穆空青的肩,笑得意味深长。

    “来你我同门,我便腆颜称穆大人一句师弟。”

    “今日托师弟的福,日后怕还需师弟多多关照。”

    至于这福从何来,穆空青很快便知道了。

    当天下午,翰林院便迎来了天家圣旨。

    翰林院侍读谢青云,迁正五品户部郎中。

    翰林院修撰穆空青,兼任户部主事。

    这道旨意一出,最得人惊叹的并非连跳两级的谢青云,而是只得了个兼任的穆空青。

    谢青云在翰林院中已有六年,此时迁任也无大碍。

    而穆空青却是初入翰林院,任期尚未满三年。

    若是此时将穆空青调走,瞧着品级是升了,但实际上却是……于将来入阁不利。

    这穆空青刚一到任就被传召,众人只当是他献策有功,便是当真给他官升一级,成了那正六品的主事,旁人也无话可。

    只是现在他偏偏没有升迁,只得了个不尴不尬的兼任。

    个中缘由细细想来,怎能不叫人心惊?

    穆空青领旨谢恩。

    当晚回家,便直接同秦以宁进了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