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珍视

A+A-

    雍正令顺子给婉襄偷偷传了信,让她在勤政亲贤殿用晚膳,等着他回来。

    一直到她将一只粉彩桃花纹碗完全修补好,拿到一旁盛水测验,才终于等到披星戴月归来的雍正。

    她在一瞬间难以掩藏她的欣喜,迎上前去为雍正解下了披风。

    “蒋大人那边的事那么棘么?四哥忙到现在才回来。”

    这话婉襄其实都不应该问,但雍正还是回答她:“今年要开春闱,这是读书人一辈子的大事,他们不辜负朕,朕也不愿辜负他们。”

    “可用过晚膳了?”

    婉襄点头,“久等四哥不至,随意用了些。四哥呢?”

    “同蒋扬孙一同用了。”他一面,一面走到了案几之后,预备开始批阅白日剩下的奏章。

    方拿起笔,又抬头望向婉襄,“都用了些什么?”

    “三月菜蔬味美,多是些茼蒿、蒌莴、芸薹制成的菜肴。御膳房还进了春饼,我觉得很好。”

    立春日清廷以春饼换饽饽,婉襄尝过,赞了一句,如今她也常得御膳房奉承。

    他见婉襄高兴,自然也高兴,“你是汉人,原应更习惯吃春饼,而非饽饽。”

    笔下龙蛇不停,复又抬起头,认真地向婉襄道:“没良心,今日不曾与朕同食,却也用得这样香。”

    婉襄别过脸笑,恰好获萤端了雍正晚间的药进门,她上前接过,略感受了冷热,便奉予雍正。

    “四哥,此时冷热适宜,快喝药吧。”

    这一次他的完全停了下来,倒映在他眼中的烛光,藏不去狡黠,“过来。”

    婉襄端着药碗从案几前方转到他身旁,生怕他做些什么以至药汁洒落,他却只是借着烛火微光安宁地望了她片刻。

    “今日分明发生了这么多事,却好像什么事都没有。”

    婉襄一时不知要如何回应,神色认真地将药碗递到了他里。

    “四哥每日辛劳,若不好好吃药,便是铁做的身体也打熬不住。”

    雍正迅速地自她上接过了药碗,而后一饮而尽。

    在药碗被放下的一瞬之间,婉襄便落入他怀中,苦涩的气息萦绕在她鼻尖。

    “为什么腊八那夜你愿留那常在,今日却不愿留宁嫔?她与你我独处的时候你并不情愿,朕能看得出来。”

    提腊八之夜,婉襄心中顿时一凛,旋即反应过来这并不是试探。

    宁嫔是“她”,而她和他是“你我”。

    “我觉得那常在很可怜,害怕那一夜她会被四哥惩罚。而皇后和宁嫔娘娘皇后娘娘没有做错什么。”

    皇后是个标准的皇后,除却无子,没有任何可攻讦之处。

    提及皇后,雍正眼中的炙热退下稍稍,仍然含着笑意示意婉襄继续下去。

    婉襄轻轻蹭了蹭雍正的面颊,“皇后娘娘要的是平衡。”

    只这一句,便已经点透今日事。

    她心里真的一点都不怨怪皇后,也不怨怪宁嫔。既都已经被困于紫禁宫墙之中,各尽其职便是最好的。

    “那你要的是什么呢,婉襄?”他抱着她,缓慢地深吸了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婉襄握着他的,指抚过他粗粝的指腹,最终在他心写下一个“真”字。触觉比听觉更清晰。

    她从没想过要他废置六宫宫人,独宠她一人。这不符合历史,也并不符合她的心意。

    她自己都只不过是一个穿越的试验品,如何要求一个完整的人,要求这天下的主人遵从她的意愿行事。

    所以即便这一个“真”字,也只是她的期待而已。

    不是要求。

    雍正睁开了眼睛,两道剑眉微微皱起,“为什么?”

    婉襄伸出,努力地想要将它们展平,“月亮就在那里,我只想享受它赠予的清光,并不想将它据为己有。”

    他猝然垂下了眼眸,一池春水吹皱,“婉襄,你从前一定被人很好地爱过,珍视着。”所以懂得、谅解。

    爱过,珍视着。

    婉襄回忆起那场夺去她父母生命,改变她人生的车祸是谁爱她,又珍视过她?

    “百姓都爱戴您,也都盼望着您的爱意。”她也如是。

    停在她纤细腰肢之间的那双忽而用了力,他总拥有改换她眼前天地的能力。

    落进他眼中的亮光散去,天河渐清浅,又昏沉,催得人欲眠。

    但他不愿让她眠去。

    微微风簇浪,在唇齿之间搅碎满河星辰。薄汗轻衣透,唯见露浓花瘦。

    他很少有这样出格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圆明园中的界限总不似宫墙无限高,唯有相依偎之时,方能察觉彼此心动。

    沐浴之时,雍正如平日一般坐在她身旁。水汽氤氲之中,不知为何婉襄想起了懋嫔的泪水。

    咸福宫,养心殿,她都见她流泪。

    “懋嫔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春眠”雍正好像意外,也好像不意外。

    “春眠时最早侍奉朕的,她原是个贞静温和的女子。与人为善,但又有些畏惧旁人,大多数时间都安静地坐在自己屋子里。”

    原来懋嫔的名字叫做“宋春眠”。

    “懋”字意有“美好”,那时的懋嫔,在雍正眼中应该是安静美好的。

    “有人的时候做女红,没人的时候偷偷地唱一段桃花扇,‘无主春飘荡,风雨梨花摧晓妆’”

    “朕喜欢听她唱,因为那时候她没有忧愁。”

    桃花扇是昆曲名剧,情丝旖旎,细腻温柔,很符合这个名字。

    “乌仁图和其其格离开之后,她也就再不肯唱了。宫门紧闭,也就是偶尔和宁嫔往来。”

    婉襄其实还想问问宁嫔,她总觉得雍正对宁嫔心存芥蒂。

    最终还是没有,只以轻拨涟漪,“四哥这样,便不怕我吃醋吗?”

    “若是朕这样想的话,是看轻你。”

    他的大之下翻涌起来的是更汹涌的浪潮,饱含热意的水珠一滴,一滴,一滴地落在婉襄肩上,脖颈上。

    雍正俯下身来想要探查的是那些为玫瑰花瓣遮掩的风光,他的热意也在婉襄耳畔,“快起来吧,朕有一件礼物送你。”

    等婉襄收拾好一切回到勤政亲贤殿中的时候,雍正已经又批阅了一会儿奏章了。

    相比于之前,龙案上增添的是一副画轴,想必就是他方才所的礼物。

    奏章只剩下寥寥数本,他向着婉襄招了招,又拿起画轴递给他,“打开看看吧。”

    婉襄先时以为会是他令画师所绘制的自己的肖像之物,打开却发觉是一副行乐图。

    画面中央是十六之夜所见的鳌山灯,有无数老少儿童在灯下嬉戏。

    院落之中老梅不落,亭台楼阁,山石草木,俱都色泽明晰,精巧无比。

    最重要的是,婉襄认得这幅画,是雍正十一月行乐图中的第一幅,为后世人命名为正月观灯。

    是因为她喜欢行乐图,所以他才送她这一幅么?

    婉襄赏画,雍正却在欣赏她。他提醒她,“看得再仔细些。”

    她也正有此意,将图上风光尽数纳入系统之中。

    她逐渐在画面东南角找到了同雍正后世形象相同的蓝衣男子,而后而后有一个披着猩红大氅,着宝蓝色鞋,望着爆竹满脸笑意的女子。

    是她么?

    她的形象竟然出现在了雍正十一月行乐图里?

    雍正知道婉襄已在画中发现了与自己衣饰相同的女子。

    “容貌并不依人而画,你是,朕也是。朕并不想让后世子孙知道朕真正的样貌。”

    这也是婉襄一直困惑的地方。

    “朕不想被人评头论足。朕之功过落笔于史书之上,任由后人评,至于旁的,便不必了。”

    “你同朕一起出现在这行乐图上,也会有人一直记得你的。”

    他还记得她的“贤妃论”,也记得她,历史会记得他,比她更久。

    婉襄一时之间百味杂陈,不知道是喜还是悲。

    喜的是他这样的把她放在心上,悲的是她知道,他们最终都没法超脱出时间的界限。

    雍正看出她心中的酸涩意,尽管恐怕误会,“朕打算做十一月行乐图,可惜一月当踏青,三月当赏桃花,朕大约都没有时间能够陪你。”

    怡亲王的病势越来越沉重了,而他肩上担着这个国家许许多多的重要职能。

    他感觉到了不方便,更加感觉到了将要失去的恐惧。

    婉襄能够理解他的恐惧,因为她更知道他的担心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她将那幅画郑重地收好,“我会天长地久地陪着四哥,年年岁岁,不争朝夕。十一月行乐图若是今年不能,便明年、后年,年年绘新图。”

    他站起来,为她披上了自己的披风,而后执起她的,漫步入月色中。他们要回到九州清晏去休息。

    婉襄分明还看见一些没有批阅完的奏章,“那些都不要紧么?”

    他回答她:“都是各省各地报上来的节妇烈女,依例旌表、抚银建祠即可,并不需要朕多耗费心神。”

    婉襄的脚步停下来,“我能看看吗?”

    雍正像是不明白,但他并没有拒绝。于是婉襄走回去,随意拿起了其中一本。

    “旌表烈妇,江西建昌县胡治臣妻范氏,因夫逼卖。守节投缳。直隶元城县郑国器妻宋氏,逼嫁不从。赴井完节。”

    “旌表河南获嘉县烈女、董明绪女董氏。拒奸不污。被刃殒命。旌表山东济宁烈妇、白何义妻陈氏。拒奸不污。投井完节。给银建访。入祠致祭如例”

    奏章从她中滑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