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043 日常

A+A-

    第四十三章

    搬家的事纪娘子与柳贺早已定下,谁都拦不住,两人忙活了一阵,就在村里人帮忙下将一一应物件运上了车。

    柳信生前的不少物件仍留在家中,只带了母子俩生活所需,见纪娘子神情恹恹,柳贺安慰她:“娘,在城中住累了我们就回来,家又不会跑。”

    纪娘子摇摇头:“娘只是有些舍不得罢了。”

    其实没什么好舍不得的,柳贺外公外婆去得早,纪娘子只有一位兄长,也在年少时生了场病,早早去了,到现在,纪娘子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就是柳贺,自然是柳贺去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母子二人上了马车。

    纪娘子上回进城还是数年之前,对镇江府城的印象早已模糊了。从下河村到西麓乡一段都是山路,此刻正逢夏季,山中绿树环绕,又没人打理,便透着一股湿湿的潮气,昆虫的叫声响了一路。

    过了西麓乡,再走了一条直道,便到了镇江府的西大门,镇江府城如今的布局是在唐代的基础上构筑的,大明朝建立后,在原本主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四座城门。

    进入城中,纪娘子打开帘子往外看,只见街巷内到处都是叫卖的声音,糕饼油条的香味传进来,柳贺跳下车,甜的热的各买了一样,和纪娘子分着吃。

    城中的吃食确实比村里丰富得多。

    过了一会儿,马车先到了地方,柳贺与纪娘子便一同下车搬东西,两人租的这间屋子在登贤坊内,坊中住着约十户人家,这登贤坊是永乐时进士盛祥住过的地方,只是年代久远,不如虎踞门一带受士子们欢迎。

    大明朝的读书人多数迷信,读书也要挑风水极佳的住址,毕竟考运也不是想有就有的,自身得先积极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讲起明代读书人的兼职,卜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英宗时的徐有贞就很擅长算命,当然这人以“意欲”二字杀于谦,成为明史上的知名奸臣之一。

    “我一人读书总觉得无趣,有娘和滚团陪我就好了。”柳贺抱着滚团,指一掂,感觉滚团入又沉了些,他不由道,“娘,你少给滚团喂些吃的,它又不爱动。”

    滚团神情也有些蔫,在马车上闷得它不舒服,城里又是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它本来就是一只怂猫,这会儿更是贴着纪娘子脚边转来转去,等纪娘子和柳贺将家里收拾干净了,它才这儿嗅嗅那儿嗅嗅,似乎在熟悉自己的新地盘。

    纪娘子人勤快,柳贺本觉得租的这间屋子已经足够干净了,可纪娘子来了之后,一应物事都被她擦洗得干干净净,她甚至从家里带了一盆花草,柳贺惊诧道:“娘,咱们家养花了吗?”

    “原本是没有的,滚团喜欢,我就养了两盆,又不费什么事。”纪娘子道:“明日咱们和邻居们打个招呼,和人家见一面,以后互相有个帮衬。”

    纪娘子所,柳贺自然都应下。

    柳贺和纪娘子都是不喜欢麻烦人的性子,母子之间相处时也是一样,因而纪娘子有要求柳贺一般不会拒绝,她娘极少找他做什么,即便有烦心事也不会和他倾诉。

    就这样,柳贺和纪娘子在府城中住了下来。

    最初几天,不仅纪娘子不适应,连柳贺也不太习惯,他虽在府城中住了一年,可对于府城中的环境却并不熟悉,不过他平日出门也不多,常去的地方就是书肆,偶尔和施允汤运凤一同去府城闲逛一圈。

    院试眼下还有时日,新一任的大宗师还未任命,不过此时距离乡试还有一段时日,提学只需在明年大比前将本省士子召集考察就足够。

    柳贺府试考了第二,在府城士子中,他已经有了一些名气,本府士子举办文会等时往往会将他叫上,柳贺去过一两回,发现这些文

    会比的多是士子的诗词歌赋,这就有点超出柳贺的能力范畴了。

    柳贺之后便未再参加什么文会。

    在家中,他的精力多在打磨文章上。

    柳贺习文章时候不分流派,无论是前后七子所提倡的复古文风,还是唐宋派的文章他都加以吸收,只是在写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偏向于唐宋文章,只因秦汉文章于格式上局限多,唐宋文章更加潇洒自如,也更合柳贺心意。

    唐宋八大家中,柳贺最喜欢的是韩愈的文章,有人,韩文似潮,形容的就是韩愈文章中所含的气势。

    韩愈既能写出“天街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的温柔诗句,却又能以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诫皇帝,唐宋八大家的地位其实是由茅坤奠定了,他统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才有了后世并列而称的唐宋八大家。

    师与马都是中学课本上的内容,其中名言警句数不胜数,祭十二郎文却又情真意切,一字一句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柳贺日常不仅练科举文章,也练散文与诗赋,唐知府都已那般了,柳贺觉得自己的诗赋确实该加强,毕竟考试虽然不考诗赋,但同窗们交游时还是会拼一拼诗赋。

    因为喜欢韩愈文章的缘故,柳贺将他一篇篇文章一读再读,自己写文章时便会在不经意间模仿韩愈的风格,不过因柳贺写文章时并不刻意,反倒不会显得不伦不类。

    “柳兄,又在家苦读吗?”

    这一日,柳贺在家读书,就听院外汤运凤与于遥二人声音响起,柳贺搁下笔,笑骂道:“你们不好好读书,出来找我做什么?先生回头会骂我的。”

    “不会不会,你现在可是先生的心头宝。”汤运凤摇了摇头,“你府试那两篇文章,我背都背腻了。”

    柳贺将院门打开:“外面热,你们进来歇一歇。”

    自柳贺住进城之后,汤运凤与于遥就老往他这边跑,在丁氏族学的时候,柳贺和于遥算不上十分熟悉,他与汤运凤关系更好一些,只是后来两人一同参加县试,又有汤运凤牵线搭桥,两人之间也慢慢熟悉起来。

    于遥发现,柳贺并非他想象中那种书呆子,偶尔也会突然幽默一下。

    “天热死了,在学堂完全待不住。”汤运凤抱怨道,“县试过后,族学中的风气就与去岁完全不同了。”

    柳贺与施允顺利通过了府试,尤其柳贺取得第二一事给了其他士子不少刺激。

    现在汤运凤几人已是老生了,可同批入学的弟子们却远不如刚考进来时活泼,一个个埋头苦学更甚入学时,汤运凤觉得憋得厉害,便时常来找柳贺玩。

    但他并非一门心思只顾着玩,来找柳贺时,他与于遥也会请教柳贺文章,柳贺过了县试,又过了府试,这本是一件喜事,然而族学中不少人认为自己入学时强过柳贺,眼下却不如柳贺,也不愿向柳贺请教。

    “进来先喝碗绿豆汤。”柳贺指着锅,“碗你们都知道在哪,自己拿。”

    汤运凤不客气地舀了一大碗,一气喝下去:“爽快!”

    他俩常来,纪娘子已经习惯了,天热时给柳贺煮绿豆汤时便会给两人带上一碗,汤运凤面对柳贺时是一副模样,面对纪娘子时嘴却甜得不行,常把纪娘子哄得眉开眼笑。

    他也爱给滚团带零嘴,因而和滚团关系也不错。

    “施兄今日没过来?”汤运凤问。

    “施兄他琢磨文章又有心得,这半月都不出门了。”

    汤运凤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他有些嫌弃施允清高,不过施允也是直来直去的人,两人只是看上去不对付罢了,在柳贺看来,他们关系其实挺不错的。

    汤运凤来他这边是几位先生默认的,柳贺为学勤勉,汤运凤虽好动了些,于学问一

    途也肯刻苦钻研,并不叫人忧心。

    柳贺喝完绿豆汤,便将汤运凤文章铺开,默默看了起来。

    二月的县试汤运凤没有通过,他只能再刻苦一年,以求明年文章得县官青睐。

    汤运凤是军籍,属于镇江卫,卫所士子中考中科举的人数不少,是科举考生中仅次于民籍的一大来源。

    汤运凤想摆脱军籍,唯有通过读书一途,他也知晓读书艰难,自身才学又不能与柳贺施允相比,只能请这两人多多指教了。

    柳贺将他文章中的破题之句画出:“还是原先的毛病,破题乱了,因而文章中重复之意多。”

    “好文章讲究一以贯之,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一句你在起股中已讲了,后股中又有一句一模一样的,在考官看来就重复了。”

    汤运凤的文章文辞和内容都没有大问题,但他的逻辑不足,论述时便会显得啰嗦,尤其考官阅卷时一目十行,考官的思维本身是顺的,若是看到重复之句,等于将考官的思维都打乱了。

    “那我该如何破?”汤运凤无奈道,“我已改了三四回了。”

    “比上一次还是有进步的。”柳贺道,“不用怕改,再改上几回便好了。”

    汤运凤只得嗷了一声,继续去改他的文章了。

    替汤运凤看过文章后,柳贺又与于遥看文章。

    柳贺讲文章的时候不似丁显那般精深,也不爱搬弄圣人之言,他只纯粹以考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的文章更受考官的喜欢?

    通过县试与府试二场后,柳贺对此把握得更深刻了。

    且他的层次与汤运凤于遥差不多,讲起文章来更浅显易懂,对汤运凤与于遥二人来,柳贺讲过之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的确更进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