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陈氏地宫
李寻揉搓着额头,一时间没了主意,龙纹生肖梅瓶是十二生肖中最重要的一个,如今却没了踪影,这就将味着郑和沉船宝藏的秘密很难再被揭开。
山洞中的水滴声在每个人的耳边回荡,仿佛成为一只不断鸣响的钟摆,反复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突然间,李寻想起了梅瓶中的文字密码,于是试探性问族长:“那件龙纹梅瓶里面是不是有文字?”
“没有,什么都没有!”族长连连摆,但他不安的神情让人质疑。
刀锋将一把刀架在族长脖子上,族长身体微颤,,“我也记不太清了,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安琪对刀锋递去一个眼色,刀锋将长刀从族长脖子上挪开。
族长四十五度仰望着大家,不断翻动眼珠,努力回忆着:“当时来了一帮人,听口音好像也是从内地来的,他们拿着几张照片让我们看,上面就是生肖梅瓶。”
牛爷问:“然后呢?”
族长:“当时有位村民出了龙纹梅瓶所在的位置,我原以为那帮人会提出条件购买,但没想到他们却趁我们不备,将装有先祖遗骨的梅瓶给偷走了。”
李寻追问道:“应该被你们发现了吧!那帮人后来怎么样?”
族长抑扬顿挫着:“没错,有人察觉到了他们偷梅瓶,于是我们全村的人联合起来将梅瓶夺了回来。”
向导变得十分暴躁,指着族长破口大骂:“你胡,分明是你充当那帮人的内鬼,把家祠里的梅瓶给偷走了,然后害死了我爹,不然你能当上族长吗?”
族长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你爹的死与我无关,当时村名一致表决要夺回梅瓶,可你爹却信了那帮人的鬼话,居然想着要去寻找宝藏,就算我答应了,村民们也不会答应啊!”
向导拿起地上一块钟乳石,冲着族长脑袋砸去,好在大康反应够快,一脚踢飞了石头,不然非得给族长开了瓢。
李寻安抚向导几句,接着又问族长,“后来梅瓶夺回来了吧,为什么还会碎了呢?”
“是夺回来了,但没过几天又丢了,就是他爹偷走的。”族长指着向导怒骂,“为了钱连自家先祖的遗骨都不要了,丧尽天良。”
“你血口喷人!”向导竭力反驳。
安琪走到族长跟前,问:“后来梅瓶是怎么碎的?”
“在争抢的过程中打碎的,那一次死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他爹。”族长指着向导。
牛爷有些失望,慢吞吞地:“后来你们就把梅瓶丢进了海里,索性谁都得不到,是不是?”
族长厉声道:“没错,生肖梅瓶是陈氏家族的尊严,陈氏家族知道吧!想当年我们是海上霸主,所以让先祖魂归大海。”
“陈祖义,大明朝的海上霸主!”安琪感叹道。
“哈哈哈就知道你们听过我们先祖的大名!”族长满脸得意。
李寻掏出那张写有文字密码的笔记本,背过身托腮沉思,口中反复揣摩着最后那句:“赴墨人之邦,久居并造生肖梅瓶以望世人悉知。久居在何处呢?”
族长看着李寻的侧面,眉头挤成一团,轻声:“你好像一个人!”
安琪问:“像谁?”
“像当年来找生肖梅瓶的人!”
此言一出,惊呆了在场每一位人。
李寻急切地问道:“他叫什么?”
族长摇着脑袋:“我不知道,总之你们长得很像!”
大康调侃道:“你们还真信啊,这老头瞎编呢,他跟你们套近乎,就是想活命!”
李寻的目光在文字密码和族长之间徘徊,他太急于想知道最后的一个地名。可是目前却毫无头绪。
安琪见李寻一副苦相,索性凑了过来,李寻将写有文字密码的笔记本塞到她中。
李寻点燃一支烟,仔细琢磨着关于生肖梅瓶的来龙去脉,从琉璃厂到爪洼岛,飞速将大事情过了一遍。
突然,族长开口了,“那生肖梅瓶上到底写的什么?藏宝地吗?”
大康不耐烦地回一句:“写的是如何审讯族长才能真话!听明白没?”
族长苦笑一番,接着:“也许族谱上有你们要的东西。”
牛爷猛然一惊,问:“族谱在哪呢?”
“哎呀,前些年家祠着火烧没了。”族长略带遗憾地。
“听见没?都这时候了他还跟咱们贫嘴呢,该怎么收拾,你们看着办吧。”李寻瞥一眼刀锋,示意他来出。
刀锋似乎也忍了很久,伸出健硕的胳膊,一把就扣紧了族长的喉管,族长哀求着,“还有个办法!”
李寻推开刀锋,看着被憋红脸的族长,郑重地:“最好不要跟我们耍花招,即便你是族长,我们也能要你的性命。”
族长干咳几声,:“陈氏族谱分为两种,一种是写在纸上的,另一种是刻在石头上的。”
“石刻族谱?”安琪自言自语。
族长喘着粗气:“是的,石刻族谱在家祠的地宫里!”
向导惊讶地问:“我怎么不知道家祠里面有地宫。”
族长朝向导投去不屑的目光,“哼,全村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事,那可是家族的秘密,还轮不到让你知道。”
“我们尽快赶过去吧。”牛爷迈开腿,准备往洞口走。
李寻拦住牛爷的去路,指着族长:“不行,我们得让他留在这里,如果带上他一起过去,未免太过招摇,搞不好会引起冲突。”
安琪点了点头,:“不谋而合,就按照李寻的意思办,刀锋你带几个人留下,如果发现情况不对,你知道该怎么做!”
刀锋声如洪钟的回答道:“放心,这里交给我。”
李寻掏出纸笔认真记录下族长的地宫入口,并趁着他话的间隙,仔细观察了族长的微表情,好在没有异常表现。
俩人一番交流后,李寻收起纸笔,眼睛的余光无意间看到族长腰间的玉佩,便用力强行拽到中,族长几次防抗想夺回去,都没能得逞。
当晚,向导继续充当大家的引路人,一帮人步履匆匆地赶往陈氏家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