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这气氛,多热烈!

A+A-

    第53章这气氛,多热烈!



    林朝阳觉得等他回香江了,让联合报副刊的记者去香江采访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林海音却坚持要在大陆采访。



    这里面自然是有道的。



    明面上的原因是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刚刚公布,正是大家关注热情最高的时候,抓紧时间做采访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



    等林朝阳在大陆待上几天,再回香江接受采访,然后采访见报,黄花菜都凉了。



    而林海音坚持这么做的深层原因,还跟三年前的一桩公案有关。



    9年,两岸开放探亲之际,湾岛自立晚报派出记者经由日本赴陆采访,受到了大陆的热烈欢迎。



    却在岛内引起一片哗然,岛内zf宣扬赴陆采访的两位记者违反了湾岛刑法等相关法律,要给两人判刑。



    好在当时因为新闻界、文化界大量知名人士的声援,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自立晚报事件之后,岛内对记者赴陆限制得更加严格。



    在很多湾岛人心目当中,赴陆采访由此也变得具有了很强的象征意义。



    而在诸多媒体和记者那里,这件事也变成了类似于古代御使为前程奋力一搏的邀名之举。



    之后的几天里,林朝阳继续参加活动。



    这几天时间里,全国各地几十、上百家媒体都报道了他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新闻,消息传遍了国内的大街巷。



    他参加活动的所到之处,文学青年云集景从,人山人海,掌声鲜花不断,简直成了文学偶像。



    为经历过亚运会的国内民众又结结实实的提了一把士气。



    这期间,联合报副刊一直在为记者赴陆采访而努力。



    直到0月下旬,联合报副刊的记者终于飞到了燕京。



    为了以示隆重,这次的采访联合报副刊由症弦这个主编带头,带了两位记者来到燕京。



    按照现在的规定,症弦等人必须先由记协接待,在记协同志的陪同下方可进行采访。



    记协本来想把采访安排到比较高大上的场合,比如燕京饭店或者是长城饭店,可症弦却要亲自拜访林朝阳。



    这天上午,一行人乘车自东长安街而来,路过了天安门广场,车子调了个头后才拐进了大六部口街。



    林先生住的地方离天安门很近啊!症弦问。



    记协的曹逸文笑着:确实,这片放在以前可是正经的天子脚下,而且朝阳同志家的院子可不一般。



    和症弦同行的两位记者身兼编辑职务,一名叫苏伟贞,是个中年男子,一名叫于碧霄,刚到副刊两年的年轻女子。



    于碧霄听得此言露出几分探询的目光,自到大陆来,入眼有不少高楼大厦,



    但低矮的平房更多,她可不认为林朝阳的居所能有多不同。



    车子停在六部口胡同口,几人下车步行,刚走了一阵,便看到一处院门开的所在,里面隐约有热闹的人声传来。



    疝弦几人好奇的往院里打量了一眼,没看到院内有人,只看到门口挂着个牌子,上写着作者之家。



    弦看着这个牌子问曹逸文,这里是————



    这是朝阳同志家的西院。朝阳同志热情好客,家里一向客人多。



    燕京的作家、编辑们经常在这里聚会,外地的作家如果进京,想到的第一个地方也是这里。



    他家这院子有个外号,叫‘民间文协’,文协你们知道吧?



    痤弦点头,了解。”



    看来林先生在文学界的人缘很好。



    苏伟贞:林先生是个林海音一样的人物。



    五六十年代,林海音家的客厅号称是湾岛的半个文坛。



    症弦微微颌首,颇为认可苏伟贞的评价。



    几人驻足在西院门口,停留了一会儿,才接着往胡同内走去。



    来到东院门口,这里的院门依旧是开着的。



    苏伟贞注意到门媚上挂着的寻味斋匾额和对联,没等他开口问什么,曹逸文扣响了门环。



    等了片刻,院里跑出来个年轻人。



    朝阳同志在吗?我是记协的曹逸文,昨天和他通过电话。



    年轻人道:在。几位快请进!朝阳老师已经了,今天有客人来。



    年轻人把曹逸文几人让进院子,又热情的自我介绍道:我叫于华,正巧写了部,来让朝阳老师帮我斧正斧正。



    曹逸文有些意外,没想到眼前的年轻人竟然是于华。



    他跟于华寒暄后,又将于华介绍给弦几人,:这也是我们大陆比较有名的青年作家。



    弦微笑着:知道知道。



    于华大咧咧的问:您还知道我?



    当然知道。这两年开始,湾岛一些出商出了不少内地作家的,多是结集出,我们联合报副刊也转载了一些文章。



    于华笑着道:真是没想到。



    打过招呼,闲聊了两句,弦问于华,今天还有别人在吗?



    没有。上周我把稿子交给朝阳老师,赶上今天周末,本想着来问问朝阳老师觉得怎么样。我事先不知道你们要来。



    于华着露出点不好意思的神色。



    几人着话的功夫,刚拐进垂花门,便见着气质柔和的男子从内院走出。



    不好意思,有失远迎!男子见着几人快步上前。



    朝阳同志您好,我是昨天跟您通过电话的曹逸文。这位是湾岛联合报



    副刊主编弦,这二位是编辑苏伟贞、于碧霄。



    欢迎欢迎!



    林朝阳与症弦几人握客套一番。



    于碧霄的眼神在院里四下扫视,感觉院子确实很气派。



    她尤其对院子里的金鱼缸和树感兴趣,因为这让她想起了林语堂对四合院的描述:



    在那里每一所房屋有一个院子,每一个院子中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棵石榴树。



    可惜院里没有石榴树,只有两颗高大的法国梧桐。



    院里怎么没种石榴树?于碧霄突然问了一句,多少有些冒昧。



    林朝阳微笑着回道:西院有石榴树,这里原本种的就是法国梧桐。这两棵树来的比我早,是真正的主人。



    文人的雅致扑面而来,令弦几人不禁暗自佩服。



    林朝阳又将几人让进了正房,于华代劳倒完茶,安安静静的缩在角落里,一点没有走的意思。



    林朝阳瞟了他一眼,知道他是想看热闹,也没什么,



    症弦几人远道而来,当然不能一上来就采访,他和林朝阳都认识林海音,有了这个共同认识的人,话题就有了。



    聊了一会儿林海音,弦又跟林朝阳起了他那几部在湾岛的一些评价,捡的全是好评,气氛十分融洽。



    林先生跟三毛熟悉?苏伟贞问。



    林朝阳摆了摆,只能算是神交,没见过面。



    听二位还互赠过礼物,还是林青霞代为转交的。



    是。林朝阳便把张曼玉和林青霞帮着转送礼物的事讲了出来,症弦感叹:这边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于碧霄很年轻,她对这件事关注的重点是两位女明星的参与,感觉平添了两分传奇色彩。



    一上午的时间在闲聊中过去,临近中午,曹逸文看着表,盘算着中午请症弦等几人去哪里吃饭比较好。



    林朝阳注意到他的动作,主动开口道:这都中午了,几位就在家里吃点饭吧。



    他完站起身,又对于华:你帮着招呼一会儿客人。



    好嘞!



    于华痛快的答应,心中高兴不已,没想到还能蹭顿饭。



    曹逸文没想到林朝阳要亲自下厨,他笑着对弦几人道:朝阳同志的厨艺在作家圈里很有名,今天几位可以好好尝尝。



    我倒是听海音女士讲过。弦这话的时候,眼神中流露出期待之色。



    这时候于华道:朝阳老师的艺确实好,可惜他这两年不请客了,以前我还指望得个全国奖,让他请吃顿饭呢。



    于碧霄好奇的问于华,请客和得奖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事啊,可太有关系了———”



    于华将寻味斋文化沙龙的来由讲了一遍,然后咂么着嘴,表情深以为憾。



    今年庄重文文学奖颁奖之后也请客了,不过据水平一般,还是从谭家菜请的厨子呢。



    疝弦几人听完于华的介绍,也不禁有些心向往之,没想到在大陆文学界竟然还有这样一项不算传统的传统。



    这样的传统应该保持下去才对。于碧霄满怀憧憬的。



    是应该保持。



    于华咽了口唾沫,他对寻味斋文化沙龙那顿饭有执念,一直想着哪天得了全国性的文学奖项,一定要狠狠地吃上它一顿。



    他跟于碧霄聊得热络,于碧霄顺势问起了他的,于华便将刚请林朝阳斧正完的稿拿了出来。



    我第一次写长篇,没什么经验,朝阳老师给我提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两人聊着,症弦起身想去给林朝阳帮帮忙,苏伟贞则想起了西院门口的那块牌子,问曹逸文:我能去西院看看吗?



    曹逸文不熟悉西院,正迟疑间,于华很有眼力见的起身,我带您去转一转吧。



    苏伟贞起身和于华往西院去,跟东院同样布局的三进院落,赶上今天是周末,还没等进内院,两人便听到吵闹声传来。



    米兰昆德拉的就是不行,在世界范围内只能算是三流水平。



    你放屁!米兰昆德拉不行你行?你给我写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看看!



    你这什么逻辑?我觉得他不行,我就得自己也比他写得好?



    再了,我他的不行,是拿他跟那些伟大的家比。他距离伟大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他的评论都比他的写得好!



    看过惟幕没有?



    争吵的声音很大,隔着窗户和十几米的院子也听得清清楚楚。



    苏伟贞听见这样的声音有些担忧,不会是要打起来吧?



    于华看出他的心思,笑得没心没肺,您别担心,他们吵架再正常不过了。



    只要西院有人,每天都要吵。



    闻言,苏伟贞的担忧敛去,于华又道:大家各有各的喜好和审美,聚到一起你这个好、他那个好,没有不吵架的。



    两人着话,于华将苏伟贞领进了西厢。



    正吵得面红耳赤的马原和祝伟见有人来了,并未停下争论。



    屋里还坐着李拓,看着争论不休的两人他嘿嘿直乐。



    于华进门后泰然自若,反观苏伟贞,他第一次见祝伟和马原,看着这样的场面难免觉得尴尬。



    老祝,我这有客人呢,你们俩先别吵了!于华。



    祝伟冷哼一声,你以为我想跟他吵?我看看得好好的,他不去看他的电影,跑过来跟我横挑鼻子竖挑眼。还米兰昆德拉是三流,你问问他是几流?



    不就是仗着自己看的多点嘛。



    



    马原寸步不让的道:于华,你听听,你听听!多霸道啊,我还不能评价了?



    于华没有理会两人,反而朝苏伟贞露出了个抱歉的笑容。



    苏记者,实在是不好意思,让您见笑了!



    没等苏伟贞话呢,祝伟扭头看向苏伟贞,记者啊?



    嗯,还是湾岛来的呢!



    此话一出,于华感觉祝伟和马原神色一变,刚才那股剑拔弩张的气氛消弹于无形。



    只见两人一脸慈眉善目,看起来要多亲切有多亲切。



    祝伟关切的问道:湾岛的记者同志怎么来我们燕京了?



    来采访朝阳老师。



    祝伟哦了一声,是为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吧?



    



    苏伟贞点了点头,是。林先生获奖的消息在岛内引起了很多讨论。



    祝伟和马原都来了兴趣,拉着苏伟贞问了几句关于林朝阳获奖在湾岛的反响,听他完之后,两人不由得发出感叹:



    这奖项影响力还真大啊!



    被冷落在一旁的于华这时候介绍了一下祝伟和马原的身份,苏伟贞饶有兴致的问:我听二位刚才在争论米兰昆德拉———”



    后世提起米兰昆德拉,在国内绝对要算是大名鼎鼎的西方作家了,甚至很多人还以为他是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作家,早已作古。



    实际上,米兰昆德拉直到2023年才去世。



    他本人是捷克斯洛伐克人,五十年代后期便凭借着玩笑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6年因为捷共失败,苏共实际掌握了捷克斯洛伐克,米兰昆德拉被苏共封杀,后前往法国,又写了许多作品。



    早在七十年代,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就曾被引进入国内,不过当时还是以内参的名义。



    至于米兰昆德拉在国内的真正风靡,还是在这几年。



    先有景凯旋翻译了他的为了告别的聚会,又有韩少功翻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由此掀起了国内的米兰昆德拉热。



    论写,米兰昆德拉确实不行,还得是霍桑!我跟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家就是霍桑!



    苏伟贞跟祝伟、马原聊了一会儿米兰昆德拉,马原突然这么道。



    苏伟贞被他笃定、强悍的语气嘘得一时没敢开口。



    得!又来了。祝伟摇了摇头,对苏伟贞道:苏记者,你别听他胡八道,他这人就是见识短。



    什么叫我见识短,你听我给你分析分析—————



    祝伟却不听他的话,抬杠道:你霍桑是最伟大的家,那我还朝阳是最伟大的呢!



    马原虎目圆瞪,朝阳顶多算二流。



    你敢不敢当他的面这话?



    我有什么不敢的?



    见两人又吵了起来,苏伟贞顿时感觉头疼。



    怎么都跟打了鸡血一样,起这些话题来这么亢奋?



    于华看出了他的苦恼,声提议道:要不咱们先出去吧。’



    好。



    两人出了西厢,于华解释道:这院里的气氛就这样,时不时就得吵一阵,



    不过您放心,肯定不能打起来,过一会儿就好了。



    苏伟贞礼貌的笑着,虽然有些不适应,但其实这样也挺好。看着他们的状态,能想起在十几年前的湾岛文学界,很多作家聚会的时候偶尔也会这样。



    两人笑了两句,于华又领着苏伟贞来到另一间屋子窗前,这会儿里面正在看电影,放的是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死亡诗社。



    这片子国内没引进,字幕是粤语的,是林朝阳之前托人从香江寄回来的。



    朝阳老师这院子,大家都可以来。大家最喜欢的就是这间屋子,什么电影都能看到。



    每周末还有个电影之夜,是‘电影之夜,实际上大家什么时候想看都行。于华介绍道。



    屋子里的人们目不转晴的看着电影,于华本想领苏伟贞进去,可苏伟贞却拦住了他。



    让大家看吧,别打扰这样的气氛。



    于华:那我领您去后院看看,那有个图书馆。



    着,于华带着苏伟贞来到后院的后罩房。



    后罩房几间房连通着,里面摆满了书架,书架上挤满了书,目测少也有上万册书。



    苏伟贞觉得于华得没错,这里确实跟个图书馆差不多。



    两人进来的时候,里面有两人正在找书。



    一人是于华班里的同学洪峰,另一人于华不认识,也没办法介绍。



    对方自我介绍他叫芦苇,现在在给陈凯戈导演写剧本,昨天刚搬到六部口胡同来。



    陈导这氛围好,环境好,有利于我写剧本。



    芦苇这话引来了于华的赞同,你还别,别的我不知道,他们不止一个人,在这改稿效率确实高。有时候跟大家聊着聊着,什么症结都想通了。



    苏伟贞问:陈凯戈导演要拍新作品了吗?



    这年头两岸资讯交流不发达,但如陈凯戈这种在柏林电影节上拿了两座银熊奖的名导,即便苏伟贞身在湾岛也同样有所耳闻。



    国内其实也一样,侯孝贤拿了威尼斯金狮奖,也是文化界、电影界人尽皆知是啊!



    新片拍什么故事?



    改的是香江作家李碧华写的,叫霸王别姬。”



    李碧华的名字苏伟贞知道,但霸王别姬他没看过,便多问了几句。



    芦苇简单讲了一下故事,苏伟贞听着觉得怎么样不知道,但故事确实是个好故事。



    闲聊了一阵,苏伟贞突然才想起来他这次来燕京的目的,问芦苇:您跟林先生有过接触吗?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



    芦苇迟疑着道:我们俩不认识。不过对他们家听过很多,我们西安的几个作家来燕京的时候经常到他们家落脚。



    聊了几句,苏伟贞见在芦苇这里了解不到什么有趣的东西便放弃了。



    出了后罩房之后,他问于华:于作家,您跟林先生是怎么认识的?



    我一开始认识朝阳老师,先认识的陶老师,就是他爱人。



    那时候陶老师在人民文学当编辑,我还是个业余作者——”



    于华将他跟林朝阳夫妻结识的经历讲了一番,苏伟贞道:这么林先生夫妻算是你的伯乐?



    没错,确实是伯乐。于华满脸感慨,又道:陶老师当年在杂志工作,可发掘了不少人才,谟言、苏童都是在她的关注下冒头的。



    苏伟贞问:谟言是写红高梁的那个谟言吗?



    他之所以对谟言的名字反应这么大,主要是因为红高梁电影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这就是好的作品改编对作者的影响,于华见苏伟贞的反应也不禁有些羡慕。



    两人话之际,曹逸文找到了西院,饭做好了,苏伟贞这才恍然发现他们俩已经不知不觉在西院待了一个时。



    回到东院吃午饭,餐桌上摆了四道菜,狮子头、霉干菜烧肉、尖椒干豆腐,



    凉拌白菜心。



    这都入冬了,菜样少,大家随便吃点。



    林朝阳面露歉意如此。



    家里一共六个人,四道菜其实刚刚好。



    苏伟贞对四道菜中的霉干菜烧肉印象最为深刻,他父亲便是绍兴人,时候家里经常会烧这道菜。



    他觉得弦对林朝阳的厨艺评价非常精准。



    做出了每道菜该有的味道。



    这评价看似平平,实则却是最高的褒奖。



    什么叫每道菜该有的味道?



    这种东西见仁见智,但关键是每个人吃了都觉得味道好,正所谓众口难调,



    这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午饭后,休息了一会儿,也该忙正事了。



    苏伟贞提出由弦和于碧霄对林朝阳进行采访,他打算继续去西院,他想做个侧写。



    通过对周围人的采访,塑造一个不同角度的林朝阳,他的这个想法受到了症弦的高度认可。



    林朝阳把采访地点放在了书房,午后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入屋内,亮堂堂、暖洋洋的,令人心情愉悦。



    有了一上午的接触,林朝阳和症弦关系谈不上熟稔,但交流起来非常流畅。



    当弦向林朝阳发出问题时,苏伟贞在西院向马原发出了灵魂拷问:你为什么林先生是二流作家?



    这会儿马原不跟祝伟辩论了,声量都了,急忙辩解道:我是放眼世界,他算二流作家。在国内,他还是第一流的。



    那你觉得他哪部写的最好?



    闯关东,必然是闯关东!李拓抢答道。



    马原不耐烦的呵斥道:问你了吗?问你了吗?



    然后扭过头对苏伟贞:是渡舟记,毫无疑问是渡舟记。



    为什么是渡舟记?



    因为这部的哲学思辨是他作品生涯当中的巅峰,不管是文学性、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中国当代文学找不出第二部这样的作品。



    马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满怀信心,然后苏伟贞转头又问李拓,你为什么觉得是闯关东呢?



    这顿时让马原感觉心情不是很美丽。



    你去细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很难再去找到一部如同闯关东这样的雄奇史诗了。



    它的艺术基调如此凝重、悲壮,读来让人深深慨叹人生的变幻莫测、历史的沧桑无情,如此令人感动又沉重的审美感受是中国当代长篇中罕见的。



    李拓自信满满的阐述着自己的理由,



    苏伟贞打算在详细的聊聊两人眼中林朝阳最好的作品,冷不防看到了窗户玻璃上贴了一堆脑袋。



    于华解释道:听您来采访大家对朝阳老师的印象,大家都想来聊一聊。



    元大家接受采访的意愿如此之高,着实出乎了苏伟贞的意料,他生平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作家能够受到同行们的如此爱戴。



    在众人的热情捧场之下,他的采访从下午持续到了晚上。



    天都黑了,采访还没结束,苏伟贞嗓子都哑了。



    他一个人采访一群人,并且是倾诉欲爆棚的一群作家。



    苏伟贞看着还有几个没怎么发言,正虎视耽的作家,感到一阵绝望。



    这个时候,症弦采访完林朝阳过来找他。



    见满屋子烟雾滚滚,众人高谈阔论,不由得欣慰的点了点头。



    采访就应该这样。



    这气氛,多热烈!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