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7 章 大明王朝08

A+A-

    朱标心下直沉:他嫡子雄英也没了?

    朱元璋在脑海里寻摸半晌,才想起天幕的是谁:”吕氏之子?出生时长得瘦瘦弱弱的月亮儿?”

    他还记得那子刚出生时,头顶骨歪得厉害,怪得像‘半边月亮’,一看就是不吉之相。

    朱樉扫了眼装哑巴的老四,脸上尽是幸灾乐祸:当时父皇还那子长得奇特,将来怕是要不得善终。

    嘿嘿,父皇看得真准,被人赶下皇位不就是应了父皇箴言?

    正乐着朱樉忽地一怔:怎么是朱允炆这孙子登基?

    侄儿朱雄英呢?去哪了?

    就算朱雄英不在了,也该他承大明之重,才符合嫡制,想到这朱樉立马沉不住气:“爹,你素重嫡长制,为何要推庶子上台?”

    他是长子他不服!

    朱元璋眼神暴虐地把他钉在当场:“不服给咱憋着!你不做人被毒死还想继承大统?”

    朱允炆上台表示:

    爷爷你治国严厉,孙儿就宽政以待,收揽天下民心

    看着宽政以待几l字,刘恒点点头:明太祖治政苛刻太过,继帝以德政教化民众是应有之义。

    他捂嘴轻咳几l声,抽出锦帕擦了擦嘴角:若秦二世以德政布施天下,他刘家也没有得天下之。

    刘恒好奇地抬头望天幕:不知明帝以何策宽天下?

    他要放宽政策,放到维多利亚瀑布那么宽,才符合他心中的嘉定万方。

    他的放宽法主要集中在两点:宽政文治、削藩。

    宽政主包含:更定官制、宽和政治、宽缓刑罚、宽免赋税

    刘彻认同地点点头:更定官制-调整朝廷体系,方便天子安置心腹到处任,以此掌控朝堂;

    此措施正确,看下一条:

    宽和政治-明太祖用法太历,朝堂风声鹤唳不利天下,以宽政待臣缓和君臣关系,唔,正是后人讲的明太祖唱黑脸,他唱白脸安人心;

    两方配合下稳固大明江山,他懂,刘彻把目光落到后几l条:

    宽缓刑罚大略地浏览地明帝新政后,刘彻总体评价:新政虽有过宽之嫌,但大体能彰显天子仁德,又能施恩天下,明帝行事有方。

    朱允炆上任第一枪,‘省并州县,裁撤冗员’,洪武三十一年还未过,新帝就向世人彰显为民减负之意:

    建文一朝总撤9个州、39县、3巡检司、49个河泊所、5个递运所、09个税课局和4个税课司,以及茶课司、盐课司,还裁掉府州县学训导04个等等

    秦始皇缓缓眨了眨眼:什么税?

    刘彻缓缓地瞪圆了眼:什么局?

    李世民揉了揉额角:什么司?

    刘邦张大嘴:乖乖,这哪是拆家啊,是恨不得把墙皮都给撸了。

    税课局、税课司、茶课司、盐课司全是与税相关。

    他未见后朝史册,但几l听后人讲述,也

    知自宋起茶盐乃国家经济支柱且,刘邦摩挲着下巴回忆祖师篇:好茶几l乎都聚于南方,明帝是在拉拢南方士子豪强?

    至于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他扫角扫过管控交通要塞所司,神色颇有些玩味:撤检要之所,明帝放弃收商税了?

    刘邦微微往后靠,把玩着中酒盏:大汉素有赐爵之风,一为与民同乐,二为解秦制军功爵位,三朝廷变相补贴天下。

    同时汉家也为消除爵位安排了去路:爵位可抵犯罪,爵位可避徭役。

    唔,他的刘彻好曾孙为钱还下旨:爵位可转卖他人!

    总之汉家赐民爵位,会设法将其消耗,不使爵贵威胁朝廷。

    那明帝呢?他用什么代替撤掉的税司?

    若无替代司务刘邦喝了口酒压压惊:“怪不得士大夫称他是‘仁慈之君’,乃公是士大夫咱也爱他。”

    这哪是仁慈之君,分明是送财童子,还是金灿灿的那种。

    其中冗员包括北方军事卫所,朱允炆利落地裁减大批军士,却不给人家遣散费。

    啧啧,老朱魂还没飘远,他第一枪就打向税务及武将勋贵。

    但在朱允炆君臣眼里,这是为民减负的宽政,是仁君之举

    刘彻面无表情地抬合上下颌,他收回先前的话,他与明帝玩不到一起,他俩对‘行事有度’认知有偏差。

    他侧目对卫青吐出心中疑惑:“仲卿,明太祖用法如秦,为何会有个‘宽政’明帝种?”

    即使子不类父,行事总会见几l分真章吧?

    父皇治国毫不软,他承父风掌天下江山,明爷孙做派相差未免太过,难道明太祖没教导明帝行事?

    卫青茫然回望:“陛下,或许是极则必反?”

    刘彻摩挲下颚:不对,他可是记得后人有言围猎太子等等,太子?

    他知道有大儒为未来想教养据儿,那天幕口中的据儿有没有被围猎?

    为民减负后,朱允炆又认为:朝上文官太少了,得加!

    同年十一月,五品以上官员荣获举荐权,朱允炆希望臣子能举荐山林才德之士辅佐他。

    当然他对中枢构的臣子,提出两点要求:

    政治道德合格的正人君子;

    2有一定治政经验;

    满足以上两点的臣子,才能更好地为他推行宽政养民、改革制度等政策。

    对此文官们表示:陛下啊,不是我们不想干活,是我们地位太低啊!

    朱允炆表示你得对,文官地位得加!

    赵琐听得冷笑:他难道没看过宋史?

    他赵家蒙阴使朝廷冗官如累,成尾大不掉之势,他竟还放权给官员举荐?

    在他看来让官员举荐,就是给各派结党之!

    至于中枢文臣?赵琐冷飕飕地扫过殿下‘品行高洁’的臣子,多熟悉的文臣要求?

    他抬眸现出一抹讽刺

    :明帝真是天真,正人君子是君子不是臣子,能站在朝堂上的就不可能是正人君子。

    不信?

    南漳的作品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最新章节由??全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大宋连绵百年的党争就是铁证。

    在臣子请求下,朝廷上下文臣品秩全部升级,如正二品升为正一品,正四品升为正三品,此外还增设左右侍中,其位置在六部侍郎之上,文官开始全面压制武将勋贵

    天幕补充道:洪武一朝虽然重武轻文,但老朱官制本就有缺陷:文官占据六部九卿,宗室与武将勋贵只有统兵权,无参政议权,无调兵权及行政权,这些权力都在文官里。

    但老朱强硬,文官作用无法发挥到最大,但凡换个文弱皇帝,早晚会失了朝堂控制权,偏偏朱允炆还加快了文官扩权的速度。

    按他文治构图走下去,不定老朱的祖制-清君侧,会成为朱允炆的救命稻草

    再次听见天幕将文官贬成险恶之人,范仲淹等臣皱眉怒斥:“圣人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吾等居庙堂为致君尧上,使天下之人齐民盛服。

    吾等在野则忧其君,掘锄农耕愿天下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平乃君子实践,怎么到你嘴中就成了蝇营狗苟?”

    圣人言‘人不知而不愠’,你知智却无君子之德,不知其然却肆意污论,对天下士子可有半点尊重?

    为了更进一步实现文治,朱允炆再次拆老朱台子;

    朱元璋定下祖制:

    苏松两地之士不得出任户部官;

    2为保朝廷税收,对江浙两地实行重税。

    他的好孙儿表示:朕要对全国明年田租减半。

    次年(建元二年)又下旨:江南重税之地,朕认为他们太辛苦,朕规定:江南赋税减免到每亩不能超过一斗。

    同时也向天下人表示:以前大家没会,现在朕给你们会,苏松等士人可竞争户部官员。

    就问大家感不感动?

    感动个屁!

    朱元璋暴跳如雷,犹如一头随时暴起的狮子,一头扎进天幕里怒打朱允炆三字,其怒躁连马皇后都无法让他冷静。

    跟空气搏斗半晌后,朱元璋喘着气大骂:“那孙子脑袋装粪,分不清大明是非吗?”

    朕诛杀江浙两地豪强是为什么?

    不就是他们仗着土地肥沃,经济富裕,有田不缴租,有徭役不出人,还以连接之势对抗朝廷吗?

    若江浙人入主户部,为乡亲谋利,大明怎么办?

    他虎目血丝密布,心中暴戾之气再生,江浙掌户部会发生什么?

    轻则影响朝廷经济命脉,重则内外勾结反叛大明!

    朱元璋勉强控制住杀气,听天幕提及那孙子时,嘴唇一动,一口唾沫直奔天幕:“没脑子的东西?”

    天幕:???你唾我干啥嘞?

    朱元璋感不感动我不知道,但江南等士人非常感动,纷纷赞美建文帝是仁君,他的仁德

    能治化三代,是他们心中的好明君。

    赋税减了,‘民心’收了,那朝廷税收咋办?

    洪武一朝赋税本就不高,北边需清沙漠防御残元,大明又处气候变迁期,军费、救灾、正常朝廷运转支出如今天下减税又减税,朱允炆上哪弄钱去?

    印钱吗?

    但印钱也不等于朝廷收入,只会拉垮大明货币系统,造成更大的经济破坏

    朱棣想到如今的大明宝钞,嘴角一抽,神情发愁:后人讲他印宝钞过多,可今天下败坏,他上哪攒钱去?

    下西洋也得要有钱整治船队商品啊!

    他愁,朝廷到底要怎么生钱?

    朱棣转了个圈,忍不住骂了一句:“找钱比打仗还难!”

    天幕语气非常疑惑:观朱允炆政策可以全面倒向文官,不,换句话讲他已经被南方官员牵着鼻子走。

    他难道不知‘南北案’吗?

    南北案发生在洪武末年,他也受老朱教导,咋不知南北案潜在交锋呢?

    天幕贴出南北案始末,看得武则天眼睛发疼,宋朝文臣政见不合相斗,明朝是南北地势不合相斗?

    那大唐呢?

    她环视过殿内,朝堂上又有多少因地势而相结合的呢?

    天幕总结道:南方主考官在科举场上坚持不录北方士子,顶着老朱打回压力也不录取北方士子,逼急更是宣称:北方士写的试卷文理不通。

    他们欺老朱老了挥不动刀,结果老朱临死也能挥得动刀,坚决执行一个字:杀!

    老朱举刀的背后,就是为了不让朝堂被南方士子把控,为何朱允炆看不懂?

    不仅看不懂,建文二年前三甲还全录南方士人

    莹白天幕一暗,闪着金光的前三甲刺进众人眼里:

    建文二年江西吉安府包揽前三!

    洪武南北案中,状元是福建人、榜眼江西人、探花是浙江人,到建文朝时,南方更是明目张胆地包揽前三。

    之所以他们是明目张胆,是因为永乐二年科举,前三还是江西吉安府人

    天幕意味不明:难道江西吉安府的学子都是文曲星下凡?

    “爹!”朱高炽脸色剧变,肥胖的身体瞬间站起,吓得朱高煦一顿:“你太子你怎么了?”

    太子一向稳重,咋变得如此失态了?

    朱棣却明白太子之意,他望着江西吉安府几l字,悠悠道:“朕退步了啊!”

    看来他明年为某事不得不向江南低头,而南方也以两届吉安府士子,向他展示南方力量?

    朱允炆没想过自己有可能会被架空吗?

    天幕语气轻佻:估计他真没想过,毕竟他还要继续拆老朱搭的架子呢!

    朱元璋语气逐渐崩溃:还拆?

    老子辛辛苦苦打江山容易吗?

    孔老儿不是讲什么父丧,三年不改其志,咱年号还没过呢,你王八蛋就给

    咱全推翻了!

    朱允炆表示:你都了是父丧,你是谁?朕爷爷,孙改爷制不用过夜。

    朱元璋为完善监察制,设立了两套监察制度:都察院监察百官。

    而六科给事中作为皇帝最广的耳目,位卑权重,可监察含都察院在内的百官,同时他们也拥有对皇帝诏书封驳的权利。

    相当于皇帝设了双层监察制度,又另给自己上了一层枷锁,预防自己头脑发昏下达错误决定。

    朱允炆把六科改为左右拾遗,不监察百官,而是规谏皇帝,专为皇帝提出意见,用礼法约束皇帝

    天幕感叹:朱允炆好人呐!

    朕爱百官,朕要给你们自由,你们太辛苦了,朕把你们的枷锁搬到自己身上,感受到朕的爱了吗?

    秦始皇叹气:想些什么却讲不出口。

    想想胡亥,看看朱允炆,秦始皇有些羡慕汉武帝人家有苍龙种啊!

    他也想要,超想要苍龙种!

    他们感受到了呀,所以史书称建文朝出现史上天下大治前兆——市不拾遗。

    大不大治我不知,但我知他这些政策下去,大明怕是提前开启灭国加速器

    天幕讽刺完,又继续道:况且这前兆来得颇为好笑,博士黄彦清在街上看到有捡宝钞不昧,将其他放在高位,细心地用石头将其压住,随之离去。

    这幕被他形容为大治前兆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闻言抱臂,再闻言又换一动作,随着天幕讲述,他几l乎一句一动作,才勉强压住心中汹涌杀意。

    讲述人语气颇为讽刺:这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砰砰砰’的三声巨响,建文元年三月撞入历代君臣眼中,张苍心下微算,明太祖薷薨世的次年!

    额他神情一顿:这算大治前兆?

    他眼神飘向殿内的儒家博士:知道你儒家会,没想到还能蒙眼纵嘴乱。

    莫名明白张苍之意的儒家博士:关儒家何事?后朝儒家与他们没关系!

    没关系,知道吗?

    夫子再世也认不出后朝儒家学!

    天幕发出灵魂质问:难道不该算在朱元璋头上吗?

    朱棣抱臂冷嘲:“该让卓敬等人来听听,听他们心中仁君在后人眼中到底是什么样!”

    满朝奸臣只会吹鼓,呵!

    难怪老朱只停灵七日就急匆匆地下葬,朱允炆是怕朱元璋回魂找他算账吗?

    要知道大明皇帝可是停灵2天的

    天幕顿了顿补充道:除了崇祯帝,他跟老朱一样停灵七日,嗯,明初明末停灵日期正好对上,这是上天安排

    朱由检发怒的微抖:神迹能不能别牵扯朕?

    他并不想享受太祖停灵待遇。

    总结一下老朱的大明台子被拆了哪些?

    全面重文,抬文官地位压制武将勋贵;

    2取消苏松两地之士

    ,不得出任户部官的禁令;

    3给全国减税,特别给江浙两地重新定税;

    4减轻对百官监察,加强对皇帝的规谏;

    5省并州县,裁撤冗员

    天幕每讲述一句,朱元璋黑黄的脸色就苍白一分,或许天幕犹觉打击不够,还特意补充一句:

    也没多少,区五条而已

    秦始皇p;p;刘彻p;p;李世民心中反感,此话轻佻又太过无礼。

    他们齐齐地握紧拳头:想治后人大不敬之罪,但帝王头颅颓下,他们无法碰触神迹,又如何治后人不敬大罪?

    情绪被打击到临界值的朱元璋,嘴角渗出一缕鲜红的血丝,人直直地往后倒,吓得殿内乱成一团。

    朱允炆以上着政策是‘善政’,却是糖衣炮弹的善政。

    糖衣炮弹通常是射向敌人,朱允炆是打向自己,把糖衣留给别人。

    这些‘善政’不到十年,就会成为利刃回刺大明。

    偏偏他在位四年,在‘仁心’盛放时戛然而止,留给天下特别是文人士绅最美的回忆,让建文新政成为他们念念不忘的白玫瑰

    白玫瑰?

    朱厚熜反复嚼几l遍后,就明白玫瑰之意,他再次念了一遍笑道:“有趣的词。”

    当年他为迁生父入太庙,与朝臣僵持许久,为让他收回成命,有臣子提出修史,为建文帝立纪。

    呵呵,朱厚熜笑得有些渗入,他承成祖一脉,让他们为朱允炆立纪,不就是给了他们言史坏他正统之吗?

    想到朝野对他的议论,他讽刺地闭目,好个白玫瑰,让文人愧疚建文年号不存。

    呵!

    天幕叹气:他有真正的善政吗?

    有!

    他下令限制僧道占田,每僧道一人各存田五亩,免租税以供香火,其余田入官田均给平民。

    他让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访民间疾苦,也是仁心之举;

    他大赦天下,减量刑罚标准,用德礼来教化天下,也是‘嘉与万方’德政。

    他重新录用被朱元璋错杀的功臣子弟,纠正平反被错判、错关的官员等等,都算新君对天下恩泽。

    但观他定策之举,都跟他爷爷反着来,好像在进行‘倒朱运动’

    朱元璋倒出保心丸想要吞下,却因太过抖索,几l乎扯不开瓶盖。

    马皇后见他这般模样,心疼得冲上前一把将药瓶抄过,边开边骂:“我看你是迷障了,当年你有什么?”

    一顶破僧帽,一件百衲衣,两空空腹中无粮,不也熬过来了?

    你气什么?全国祚刚升,万事俱废却有神迹指引,不比你自个摸索踩坑强?

    见他脸色微缓,马皇后扯过朱标喝问朱元璋:“你看他是谁?”

    朱元璋眼神微动,哑着声:“标儿。”

    马皇后松了口气,嘴上仍是紧问不放:“既然标儿都还好

    好的,你气什么?”

    p;ldq;咱就是??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朱元璋就是了半晌,才出一句完整的话:“咱自幼颠簸,历经战火才辛苦打下大明江山,咱心疼咱好好的江山被糟蹋成那样。”

    他痛啊!他费尽心思为大明江山、为朱家子孙后代筹谋,却看到他败家,他能不痛吗?

    朱元璋心中话了出来,胸口郁气开始消散,话也流利起来:“没想到咱费尽心思,到头还是一场空。”

    四儿上位定是骨肉相残,伴血腥登基,那他的二儿子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老朱以杀镇朝堂,按理朱允炆以仁治天下,才是应有之意,为何会选择宽?

    是他认为自己身份太低,还是因为他深受儒家熏陶,立志要做儒家圣君?

    董仲舒嘀咕:“明帝行事好熟悉,像梁谷派作风。”

    想到重家族情谊的明太祖,董仲舒陷入迷茫:他公羊学派在后世一点复起之吗?

    明太祖推亲亲之谊,有损国家根基啊!

    他对藩王行亲亲,其他臣子呢?

    难道他们会一心为国,置乡亲家族亲情谊不顾吗?

    董仲舒苍老的脸缩成一团:明太祖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为的就是天下澄明,在亲亲大义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他公羊学派到底要如何改义,才能保证学统不绝?

    按华夏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朱允炆哪个都沾不上。

    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而是朱标第二子,先天性理法不足

    天幕轻叹:朱元璋立朱允炆颇有些无奈,嫡孙朱雄英走在朱标前头,他还能稳得住,但朱标又走在朱元璋前头。

    老朱真有些稳不住。

    选秦王吧?

    大明怕是要走大秦路线:二世而亡,选其他儿子?

    也不行,咋办?

    刚刚还强硬的马皇后,闻言,泪水如雨坠落,身子根本立不住,下意识地抓紧朱标衣袖:“标儿”

    朱标来不及伤心嫡子早夭,低头轻声安慰亲娘,刚劝慰几l句就听天幕

    最后老朱经过挣扎,选择朱允炆做嫡长孙,钦定为大明继承人。

    为稳固朱允炆地位,老朱在遗诏中明确表示: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

    还重申了藩王权利,除自己护卫军外,不得染指其他事务。

    为防止大臣不服,他还特意明‘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佑。’

    总之天下臣民奉皇太孙朱允炆为主,尔等不得造次。

    为加强自己继承合法性,朱允炆将老朱遗诏公之天下,明白告诉世人:朕是太祖钦点继承人!

    天幕话语犹如炸雷,一个接一个地劈向朱家:

    偏偏世上还有朱标真正的嫡次子朱允熥在世,论齿序他只大朱允熥一岁,论身份他是庶子扶正,所以在礼法上就有些尴尬。

    他即位后托古改制

    ,讨论周朝法度,希望借周礼稳固帝位。

    毕竟他是老朱钦点大明继承人

    朱标猛地看向朱元璋:他的嫡次子朱允熥?

    朱元璋被大儿盯得一时无措:“咱”

    很快朱标就冷静下来,垂眼道:“爹,咱们接着听。”

    想必蓝玉谋反定是大案,且牵连到鄂国公,否则爹不会视朱允他神情一顿,心绪复杂地悄声念出未曾见面的嫡次子名字:朱允熥,熥儿。

    朱标抬眼射向朱棣,朱棣双膝一跪,直接道:“太子大哥,弟弟不知未来全貌,但敢发誓:弟弟绝无逼侄儿入绝境之心。”

    一番话得真情切意,朱标动了动嘴角,静静地收回眼,把目光投到天幕上。

    天幕似乎极为无语,直接吐槽:不愧是爷孙,老朱朱爱周朝爱得死去活来。

    朱允炆的年号建文,既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之义,也有萌周公之礼,继春秋大业之意。

    为显复古,朱允炆把官名也全面更改:如光禄寺卿改为光禄卿,大理寺卿改名大理卿,大理寺改大理司,其作用属性不变

    天幕再次吐槽:不知道改了有啥意义?

    还反复把宫门、殿门反复更改是什么意思?

    今日改官名,明日改殿门就是朱允炆垂拱而治的原因?

    长孙无忌皱眉,长孙无忌疑惑:哪门子的复古?

    大理寺卿自汉便叫此名,北齐改廷尉叫大理卿,而光禄卿南朝梁国官名。

    而且长孙无忌瞅了眼自家陛下:帝王稳不稳固难道不看自己实力?

    当初讲大唐锦绣江山时,后人可没礼法尴尬之类的话,言语中尽是对陛下推崇。

    正想着,耳旁就传来杜如晦嘀咕的声音:“建文帝想复古仿周朝官制都行,实在不行看看大汉,看看他们大唐也成,周国祚绵长,汉唐疆土广袤国力强盛,怎么偏偏学了南北朝官制?

    不祥之兆啊!”

    长孙无忌:你怎么变得神神叨叨的?

    在政事上朱允炆对官员很是信任:削藩交给齐泰、黄子澄;

    官职改革交给方孝孺掌控;

    人事选拔让吏部张紞等人负责

    朱棣嗤笑:“黄子澄做了半生的东宫伴读,没正经干过一件正事。

    至于方孝孺?”

    他眸色嘲讽之色更浓:“研学学究而已,竟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他能用好僧人姚广孝,他的好侄儿却用不好满朝学士,所以朱允炆败得不冤。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是朱允炆的核心决策层,俗称建文三智囊。

    其中方孝孺最为重要,因为他是指导治国思想的重要人士

    冷静下来的朱元璋,揣着讷讷念着方孝孺三字,只觉得这名颇为熟悉,在哪听过?

    他转头问李善长:“你知方孝孺?”

    面对陛下的提问,李善长只想叹气:

    方孝孺是几l十年建文朝大臣,那时他早已成为一具枯骨,他哪知详情?

    朱标冷静地吐出心中猜测:“或许是济宁知府方克勤族人?”

    反正都姓方,又都是浙江,没关系又不太可能。

    朱元璋不知方孝孺是谁,但他知道方克勤啊!

    好官,有名的循吏,名声大得他都听过,他还特意查过济宁户数,发现方克勤干得的确不错,得他喜欢。

    想起来了!

    朱元璋握拳砸:他跟宋濂闲聊时,宋濂曾提过他至交好友仲子,少有才智,闻名乡里。

    所以方孝孺是方克勤二儿?

    他抬起头,神色带了几l分认真:他倒要看看方克勤儿子怎么样?

    朱元璋猜得没错,但方克勤卷入空印案中被杀,死前嘱咐儿子上南京拜宋濂(朱标先生)为师,是天然的太子党。

    洪武二十五年受荐进宫面试,被面试官朱元璋批为:现在还不是任你之时,便给了汉中学校校长之位,将其调离南京,整体经验可与司马光一比。

    方孝孺认为人君玩忽职守,或随意诛杀他人,上天将会‘发怒绝国’,所以想要天下太平,君主要做到君职之事,大臣尽到臣子之责,才能天下大同。

    君主要怎么做君职之事呢?

    效仿古代先王,要有民主君轻思想

    朱元璋大怒:“又是一孟子儒,咱得严办方克勤!”

    什么民贵?

    那些把持地方田地,逼民去死,有正经名字的民吗?

    咱辛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是让他们横行乡里,坏他大明江山的。

    他们把孔子奉得高高的,仿佛就有了免死金牌,能随意言帝王?

    他朱元璋看不得这些民,所以他立祚次年就下诏:孔庙春秋祭祀,仅限于曲阜,天下不准祭祀。

    还发狠将孔子逐出文庙,扬言有谏者以不敬论!

    可惜天下文人四下奔抗议,还有那朱元璋咬牙切齿,都不想提他名,竟敢抬棺材上殿进谏言,逼他收回成命。

    气人,孔子可真难杀!

    至于社会矛盾,是因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在方孝孺看来二者都是祸乱本源。

    所以他认为只要恢复井田制,只要人人有田,朝廷有田,大家通力做事,相互救恤,就能消除社会动乱根本。

    他的本质跟老朱一样,调和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只不过老朱选择杀来抑富制强,而方孝孺选择儒家历代白月光:井田制

    秦始皇满脸不解地问儒家博士:“尔等为何执着井田制?”

    西周到今已有八百年,世异时移,沧海桑田,世间各制早有变更。

    他定下郡县制度,与后世相比早有不同。

    偏偏儒家历代都意图让井田制重现。

    儒家博士期期艾艾:“回陛下,臣等追井田制,是因时下无钟情田制,至于后世臣亦不知。”

    他哪里知道后

    世儒士在想些什么?

    均田制、屯田制难道不能代替井田制?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最全的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尽在[],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白月光能成为众人缅怀的光晕,是因为它不能再现。

    井田制不仅无法实现,就连他的好友王叔英也反对:很多策令能在古时实,但现在却不能实行。

    能实行是百姓按制方便行事,同时也能得到实惠收益,不可行是因百姓深受其害,不愿继续遵守制度,策令自然无法推行。

    更直白点:地主豪强不会喜欢井田制,所以它无法推行。

    方孝孺不听,他要的是重现周天子大义。

    他要用他们的遗法行建文朝改革,让天下大同

    朱熹摇头:井田制能否实施,端看国土大,天下大乱之后田地尽归朝廷,方有井田之。

    且井且虽是圣人法,岂无弊端?

    观历代田制,北魏均田制、唐朝永业田难道不是民分田?

    民得田耕种,纳其税养活天下,其本质与井田并无区别。

    他看了眼明井田制,正想开口,喉间突然发痒,忍不住轻咳几l声才慢慢道:“若大明有大量无主田土,井田制尚有复现之,若没有”

    剩下的话他没有再,但殿内同僚都知他意:收回主田地分拨他人,只会平生祸乱之源。

    周文王、周公遗法真那么好,东周怎么落幕的?

    遗法真那么好,春秋战国又怎么出来的?

    正因为他们的法则不适应时代变化,才会有春秋战国酝酿新的法则

    儒家大同实现需要时间,但消除皇位隐患迫在眉睫,所以朱允炆即位后,最重要的事:

    削藩、削藩、还是削藩!

    三个硕大的红字,刺得朱家几l人眼疼。

    正用真挚眼神表示无辜的朱棣狂喜:朱允炆削藩?

    一定是有奸臣不遵祖宗之制,诱导侄儿削藩,逼迫侄儿下密诏给他,他才不得不清君侧。

    嗯,一定是这样,朱棣握拳:肯定是这样?

    再次握拳,坚定地望向天幕。

    此时天幕若能看到他的神色,定会句:这是一双坚定得像入党的眼神。

    削藩由黄子澄、齐泰备策,最终交给朱允炆决定

    天幕语气悠悠:三智囊中仅齐泰是正经临终顾命,受朱元璋之令辅佐皇太孙朱允炆。

    为让他用心辅佐,老朱让他写遗诏不准诸王奔丧,成为吸引藩王仇恨的坦克:诸王认定他在下矫诏

    秦始皇p;p;刘彻p;p;李世民:

    当朱允炆表示要削藩时,齐泰率先表示:擒贼先擒王,先拿实力强硬的燕王,以防边为名,调走燕王护卫兵,再削平他。

    黄子澄不同意,认为先削不法藩王,名正言顺,就从燕王胞弟周王开始

    等等,天幕没头没脑的一句让秦始皇有些不解:燕王周王为同胞兄弟,其中燕王实力最强?

    难道不该挑拨燕周关系,断绝两

    人结盟之路吗?

    若挑拨不成,合该拉拢其他藩王,孤立燕周二王,寻灭二王,再反身逐个削弱其他藩王,如此朝廷自消心腹大患。

    事实上朱允炆要削藩时,朝中共有三种削藩声音:

    以齐泰、黄子澄及方孝孺为首的武力削藩派;

    在他们看来,削藩就要彻底解决,不能给藩王喘息之。

    当年汉景帝都能力抗七国之乱,他们也能,所以:陛下不要怕,干他丫的!

    天幕中的汉景帝本人:七国来势汹汹时,朕还是有些怕的,只是朕不能表现出来。

    不过刘启惊讶:竟有人不吸取朕教训,反而拿朕当范本?

    乖乖(刘邦语),开眼了!

    2以吏部商巍为代表的曲线削藩派;

    他们建议效仿汉武帝的‘推恩法’,一分二,二分三,三分万物,越分越,直到藩王弱到对朝廷无任何威胁为止。

    商巍表示:臣愿为你打前锋,你在后方稳坐钓鱼台就成。

    对品行较好的藩王子孙,请陛下进行褒扬,再对骄逸不法者,进行不同的惩治

    李世民与群臣讨论:“众卿认为此计如何?”

    杜如晦捋须赞同:“此计上佳,然耗费时日尚久,须提防藩王再现七国之乱。”

    房玄龄亦道:“臣观大明藩王守塞图,除秦王早逝外,镇守北地还有五位塞王。”

    而后人却把重点放在燕王身上,那其他藩王呢?

    是早亡还是实力被削?

    最后他总结:“诸王实力仅有燕王为标,朝廷可推恩令再额外加封其他藩王,重点削弱燕王。”

    若其余诸王实力雄厚房玄龄很光棍地一摊:“推恩令不合适明帝。”

    怕他不会,商巍还给他安排好步骤:

    第一步:对藩王初犯不法者,请陛下下旨痛斥;

    第二步:藩王再犯者,请陛下下令关押,痛斥后再放出;

    第三步:不思悔改者,请陛下到太庙陈述藩王不法之事,自己痛彻之心,然后就可以彻底削藩。

    只需要三步就能完成削藩大事,并且还能弥补朱元璋分封缺陷:朝廷不用无限制地赡养n多n代朱家子孙

    听到自己制定之策再现,主父偃得意地捊了捊胡须,分封乃明太祖定下,天下必以孝为本,若以武力削藩,建文帝便有‘破坏祖制’之嫌。

    而用他的推恩令,既吻合国法人情,也能占据天下大势,优势皆在朝廷。

    刘彻赞许地对主父偃道:“卿此举乃千年利策也。”

    主父偃闻言几l乎热泪盈眶:陛下言下之意是要保他吗?

    此法虽好,但出策之人定会受到诸王仇视,不能埋怨陛下,还不能搞死主父偃?

    呜呜,陛下,你终于长良心了,臣好爱!

    臣要为陛下冲锋一辈子!

    3以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徙地削藩派’。

    卓敬在洪武朝从六科给事中走到户部侍郎,算是老朱心中的完美臣子,在洪武朝就上言限制过藩王规制,得到采纳。

    他建议建文帝进行‘南北藩王互迁’:把北方的藩王迁到南方,把南方藩王迁到北方,不影响藩王守国门的祖策,也能最大程度削弱藩王力量。

    如把最强燕王迁徙到南昌,若燕王作乱,朝廷也能更快更轻易地把人控制住,这就叫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既维护‘亲亲’之义,也不伤朝廷‘情面’

    天幕补充:这招相当于藩王般的迁徙富户,把富户迁往他地,朝廷既能收回土地,又能利用富户力量带动它地经济,简直是一本万利的良策

    朱棣抱臂慢慢悠悠道:“朕曾认为,建文一朝中,只有卓敬不错,他奏请之法不害朕不取朕性命,朕觉得他尚可宽恕。”

    他挪了挪脚,转回身对俩儿一孙道:“姚广孝却朕看走眼了,南昌地处南京之下,朝廷若发兵前往南昌,其势如囊中取物。”

    朱高煦终于灵光一回:“这般来,要是建文帝采纳了卓敬之策,咱们一家就成朝廷傀儡了。”

    他猛地一拍大腿:“卓敬这孙子是在坑咱们呐!”

    亏他听到那孙子在狱中宁死不屈,誓要以死报建文,他还敬佩来着。

    如今看来建文朝果然是满心眼的奸臣,当杀了了事!

    火冒三丈的朱高煦立马进言:“爹,杀了他,灭他三族以儆效尤!”

    朱棣扫了他一眼,懒得搭理他。

    在此三派外,还有一派:睦亲护藩派;

    他们以董伦为首,以尧舜举例:帝尧之德怎么来的?

    就是从亲九族开始的,陛下该悙睦诸藩,怎么能自剪枝叶呢?

    朱允炆表示:你在屁话

    天幕幽幽问出声:那朱允炆选择了哪条?!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