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火耗清欠·铁面皇帝
A+A-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的脸色好转些许。
虽然前面的和通泊输得一塌糊涂,但最后好歹找回了场子。
哪怕这场子找的跟雍正没什么关系
“不懂就不要指画脚!”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点道理你都不懂吗?!”
胤禛跪地叩首。
“汗阿玛,儿臣万死。”
康熙一甩袖子,没好气道:
“朕要你死做甚?朕要你明白为人不要事事都想着成功!”
“先虑败,再虑胜!”
“你看看你这仗打的”
康熙指着天幕,想什么却发现无话可。
最后只能点了两下,恨恨道:
“打的一塌糊涂!”
胤禛低着头,只是重复道“万罪”“万死”“阿玛息怒”“保重身体”等话语。
康熙侧目看着他。
“老四,咱们就事论事。”
“兵事这块你是废了,不用想了。”
“朕在看看你的内政如何。”
顿了顿,康熙不太抱希望道:
“内政若是的过去,朕就让你去工部或者户部任职。”
“若是内政也像兵事一般。”
康熙用指点着殿内跪倒的胤禛。
“那你就好好当一个富贵闲人好了。”
胤禛自然不敢反驳,满口称是。
康熙看着一脸承顺的四儿子,轻哼一声:
“起来吧。”
“谢汗阿玛。”
雍正的军事成绩十分拉胯,可以若不是自己心里有点比数没有亲赴战场,不然就是大清的“明英宗”了
大明。
“他娘的”
朱元璋把里的面皮往砧板上一砸,叉腰骂了一声。
他最气最可惜的一点就是不能亲掐死那个王八蛋。
“天幕有时候太干净利落也不好。”
老朱嘟囔着:
“出气都出不爽利。”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顺拿擀面杖怼了他一下。
朱元璋带着面粉的揉着挨怼的肩膀,大大咧咧道:
“没事,咱这都过了,天上那玩意儿现在管不到咱。”
“俗话得好,县官不如现管。
“咱现在不归它管了!”
马皇后眯着眼,咬着牙,抬起擀面杖作势要打的样子。
老朱一把握住,笑嘻嘻道:
“妹子,快做饭吧!咱饿了!”
马皇后看着一脸理直气壮的朱元璋,气笑了。
“行!撑死你!”
朱元璋笑呵呵的摸着肚皮。
“咱去叫标儿。”
完转身就走,刚走两步,又回头指着一堆面饼道:
“那些是咱做的,你可不能动啊。”
马皇后看着那一堆什么奇形怪状都有但就是没有圆形的面饼,嫌弃道:
“不动,但这些玩意你自己吃完。”
朱元璋满意的拍着肚皮,一边走一边道:
“那容易!”
“还有老四呢!”
而之所以没能“御驾亲征”,起来也是性格改变命运。
与父亲康熙喜欢在大漠草原驰骋完全不同。
雍正皇帝极其“宅”。
当了皇帝后,除了去祭扫京郊的陵墓,他一直宅在北京哪儿也不去。
他前四十多年韬光养晦,当了皇帝后天天批阅奏折,乐此不疲。
勤奋,但又不是无效勤奋。
可以这么,雍正的军事有多么烂,他的内政就有多么强。
天幕上。
拖着偌长的辫子,一身蓝色长袍的皇帝戴着一副眼镜。
就着昏暗的烛火看着里的折子。
时不时还要放下批复两句。
而御案上,大大的奏折不下百余本。
讲道理,雍正一登基所面临的国情其实并不好。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十六岁除鳌拜,二十八岁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时也才三十岁,解决中俄争端时三十六岁,三次讨伐噶尔丹,最后将蒙古纳入图时四十四岁。
成就如此辉煌,清国转入赞歌的盛世。
康熙觉得天下太平,即以不生事为贵,他亲口:“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
从此,康熙拉开了“治天下务以宽仁为尚”的帷幕。
皇帝一放开,官员们自然乐意。
但偏偏康熙转而身体衰弱,晚年受反复立太子之事煎熬,朝政的诸多弊端累积日久,国库亏空,官风不正。
康熙晚年又因为讲究仁政,眼神不再犀利,刀剑也不再寒光闪闪。
众官员享受并沉溺在这种富贵大棚下,不受政坛风吹雨淋,滋润地生活。
政坛无风无浪,又反过来验证大清国乃“真正”的康熙盛世。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只觉得一阵讽刺,但也有几分了然。
盛世不盛世,还不是官字两张口?
官当不安稳,它就不是盛世。
官当得安稳,那它就是盛世。
自大唐光辉熄灭后,一切评价盛世的标准都脱离了百姓范围。
只在上面里打转转。
大唐。
李世民捻着胡须。
这清朝的状况与明朝别无二致啊?
难道雍正解决了大明君臣困境?
不
李世民闭目沉思。
与其什么大明君臣困境,不如是科举制的困境。
穷苦百姓要依靠科举来验证经史子集的熟练程度和修养,至少需要进行十多年的学习。
经济不充足、时间不允许的人家很难走上这条路,因为忙于生计和家庭,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
因此,能读得起书的群体,会渐渐缩到有钱有闲的人家。
考上官吏的人是因为先积累了万贯家财,才有了资本参加科举考试。
他们做了官以后,考官就成为名义上的恩师,是此后政台上的领舞者。
考官与考生结成师生关系,即意味着结成了同盟。
考生要每年定期给恩师上供,恩师才会在该话的时候替你开口。
发现你的优秀之处,正好符合某个职位,升迁就成为定局。
这先有钱再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拜定恩师、送礼物、恩师提拔你。
这种无形藤蔓会伸向各地,结成了无数个纵横交错的庞大络,也即为
朋党。
李世民缓缓睁开眼。
这就是缠绕着宋明清的困境
处于下层的官员要升迁,就不得不拼命敛财,孝敬高层。
去哪里敛财?
当然是搜刮百姓。
这张自上而下结成的,牢不可破,连皇帝也没有办法一举扯断所有经纬。
只能是发现一张,处理一张,而新的还在不断编织。
腐败就是这样滋生的,也永远斩不断。
因为执行者也是某张上的人。
“唉”
“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雍正元年(23)正月初一,雍正连发十一道上谕,训谕各省文武官员。
其文大意是:有的人以迎合旨意为能,以沽名钓誉为贤,甚至私自行贿受贿,这些都要不得。
我新即位,必定严格遵循法律,希望你们勤恳练兵,核实军饷,不务虚名。
并且直接挑明道,各省亏空,朕已知晓,给你们时间,迅速补充库存,莫负皇恩。
从总督、省巡抚,到对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道员、副将、参将、知府,雍正全部都做了详细叮嘱。
一直到在给知县的训导中,雍正点明根源。
“钱粮火耗任意增加,民何以堪!嗣后断宜禁止。”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猛得站起!
火耗?!
突然觉得自己这样没有君仪,又慢慢坐下。
可坐又坐不住,又站起身来回踱步。
火耗,这可是戳点子上了。
朱由校带着几分兴奋之色。
火耗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特色下的背景制度。
这雍正能解决火耗,岂不是对于自家这扭曲的制度也有回天之力?
他站定脚步,难以置信的抬头观看天幕里的老家伙。
“真的假的”
打仗那么烂
不对
朱由校突然回过味来。
打仗与内政又不是正比关系?
“拿纸笔来!”
新皇帝的政治宣言很明显了,就是告诉大家,天变了,所有人要改换思想。
新皇登基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烧“火耗”
火耗,是一项官场潜规则也是官员敛财的重要段之一。
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要求各级官员征收的赋税一律上缴国库,而官员收的散碎银子需要重新熔铸成银锭。
清律规定,各行省转交至户部中央的税款,必须是五十两银圆一锭。
而各地衙门从老百姓中收集来的是散银,要符合国家规定,就必须镕铸成合乎规格的五十两元宝,才能上缴。
镕铸过程中,去掉杂质、高温消耗,自然会产生损失。
这种损耗就叫做“火耗”
而官员为了足额缴纳中央,就必须增加“附加税”,方式就是由纳税人多交。这个附加税就是“火耗银”
而借公开增加的附加税之便,地方官便趁多收,弥补官场走动、孝敬上级和自己的开支、储蓄。
这就导致百姓赋税增加,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那康熙为什么不整治呢?按理这种破事应该在雄才大略之主里开始整治才对?}
{康熙到也曾制裁过,结果官员各有辞,因为年老后想得个好名声,心软又棘,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而且,这个事情其实挺麻烦的。}
{官员们的拒绝理由也很充足:工资太少。}
{清承明制,官员的俸禄低微,一位知县的正常俸禄是每月不足四两银。}
{可仅仅县官一天吃喝、喂马等开销就要五六钱,一个月俸禄仅能维持六七天开销。}
{此外,县官还要聘请幕僚、师爷、门房、仆役,这些人都要县官给他们发工资,确实是不符合常理。}
{入不敷出的清白账,县官们只能暗地里从火耗银上剥取。}
{而由于没有法律约束,导致各地火耗银附加税不断增加。}
{到了康熙朝后期,各省征收的火耗银占正税的比例不一,江苏一成,湖南最多到三成,陕西、山西在三四成,山东、河南最严重,达到八成。}
{此外,国库空虚,康熙五十九年,户部库里只有八百万两白银。各省钱粮亏空严重。}
{绅宦等富人免役权、军饷亏空等积弊,康熙都留给了雍正。}
{千般争取皇位,接的却是这么个局面,雍正也是命数使然了。}
大宋神宗时期
赵顼怎么看怎么觉得这命数使然四字像命不好三字。
“看样子,雍正这是要动真格了!”
不过
“反腐光打雷不下雨,才是常态。”
但如此大规模地连发十一道上谕,确实是世所罕见。
也算给全天下所有官员敲响了警钟吧。
正月十四,雍正找来最信任的十三弟等人一起抡起新政改革的第一斧。
需要明一下,雍正登基后,因避他的名讳“胤禛”里的“胤”字,康熙所有皇子同时将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
怡亲王允祥、舅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同时来到养心殿,听雍正安排。
天幕上。
雍正倚着软榻,看着
“大行皇帝也知道此种种弊端,不过不欲深究,从宽处理。”
“朕今不能如皇考宽容。”
殿内四人面色凝重。
随后俱都表示是应该清理了。
雍正看了一眼为首的亲王,轻声道:
“十三弟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
“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
亲王允祥明白皇帝的意思。
制度再严密,不落实等于零。
而皇帝是怕他不敢得罪人。
随即拍着胸脯,当即表态:“
请皇上放心,臣弟一定严查。”
雍正笑着坐直身体,拍了拍桌子角,朗声道:
“新政开始,一定要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彻底惩办!清理亏空!”
“绝不姑息!”
奏销,是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部奏闻,由户部注销欠缴的钱粮。
原有的奏销制度存在漏洞。
各级官员,为了保住饭碗常常会送各部“部费”,穿了就是为达目的而给部里官员送上的贿赂银。
送了“部费”的,即使亏空几百万,也会给你注销所欠钱粮。
因此,雍正下令命怡亲王允祥等人成立会考府,杜绝内外勾结、欺盗虚冒,对各省钱粮奏销积弊加以整顿。
因为原来的制度是各部院动用钱粮,均为自行奏销。
会考府一设立,所有账目都要经过稽查核对,不再能送钱通融,也不再有部院官员敢接受贿赂。
很快,允祥查出户部亏空二百五十万两。
雍正责令户部历任堂官、司官和部属吏员,不分职务高低、不分皇亲贵胄,各自领回自己的任务,先补上一百五十万两,剩下的一百万两由户部逐年弥补。
{雍正是真的到做到的硬汉腕。}
{十二阿哥履郡王允祹拖欠内务府亏空,眼见着规定的还款期限越来越近,迫于无奈,将家用器皿摆到大街上售卖。}
{十阿哥敦郡王允搜肠刮肚补上了数万金,却还是没能全部还上欠款,他想着拖一拖,最后被抄了家。}
{内务府官员李英贵,伙同张鼎鼐等人私自冒领正项钱粮一百余万两,朝廷将他抄家抵扣。}
{湖广布政使张圣弼、湖南按察使张安世、广西按察使李继谟、江苏巡抚吴存礼、江苏布政使李世仁等。封疆大吏的纷纷落马。}
{即便是赋闲在家的曾任官员,也不放过。}
{而这股清欠风,也让众官员开始攻击允祥,他“归于苛刻”,往日里那个重情义的十三阿哥现在官瘾十足,六亲不认。}
{雍正听闻后,主动澄清:谁也不要怨恨允祥,这是朕的主意,朕是为国着想。}
{这是真爱啊,这时候不甩锅了。}
{能让皇帝主动捡锅背,承认这口锅是自己造的,雍正对允祥真的我哭死!}
{年羹尧:该哭死的,是我吧!}
大明仁宗时期
“能如此坚决的推行改革。”
“只这一点,就胜过无数皇帝了。”
朱高炽抚膝长叹。
朱瞻基看了看那个十三亲王,又看向天幕里的雍正。
“只怕史书上对他的评价不会很好。”
朱高炽笑了。
“你呀,为国为民者只求一世之功。”
“至于什么史书”
“对于执政者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当百姓经历了,明白了。”
“自然会看出谁好谁不好。”
“天下事,皆一事尔。”
“不是几本书几句话就能改变的。”
朱高炽望着天幕,轻声道:
“这公道,是自在人心的。”
为让赃官们补齐国库欠款,雍正还采取了衙门与原籍同时查抄的办法。
让心存侥幸、准备以一人入狱换取全家富贵的“狡兔”失去了最后的窝点。
凡是赃官,一律罢官,不采用以前那种留任以弥补亏空的做法,不给他们留下再贪污的会。
对于有些将财产藏匿在亲戚家的官员,一并查抄。
还不许后任官员为前任代偿亏空,杜绝地方官绅相互勾结或使用地方国库银两。
皇亲国戚,亲王皇子,补不上亏空者,一句抄家。
只奉行一句话。
天幕上。
一张雍正的大头像出现。
他怒目圆睁虚指着什么。
头像
出丑由你出,欠钱必须还!
一时,株连面迅速扩大,怨声渐起。
雍正,用雷霆之势横扫官场,发动了大清朝的一场地震。
曾经不可一世、坚不可摧的官员利益链条。
在雍正即位后几个月内,就被摧枯拉朽的阵势扯得四分五裂。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