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闭关鸦片·官场玄机

A+A-

    {嘉庆其实是个不错的守成之君,虽然平庸,但不折腾。}



    {但他的处境其实与刘禅差不多,当时没外部环境实在是容不得一个守成之君坐在那个位置上。}}



    {但嘉庆即便是晚年,精力状态确实已经下降,也一直维持着一个基本在线的状态,没有摆烂过。}



    {嘉庆最后七年,有六年都可以进行至少一次阅兵。}



    {嘉庆二十三年,阮元当两广总督的时候,问嘉庆英国船要是闹事,是否可以炮击,嘉庆最开始批复了个“不必存此念”,结果阮元很快又进行上奏,问如果真到了那一步,难道让广州炮台全部束就擒吗?}



    {结果嘉庆看了以后,还是改变了原有的想法,重新批示为英国船需要在限定范围活动,一旦越界就允许炮击。}



    {可见嘉庆直到最后时段,依然有足够的自我纠错能力。}



    {确实,虽然接个烂摊子,但嘉庆从没摆烂过。就是这个能力有限。但为人勤勉,听得进去话,不折腾,也算的过去了。}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的话,止不住的吹胡子瞪眼。



    “什么屁话呢!”



    “他是皇帝!那本来就是他该做的事!”



    “什么时候当个好皇帝要求这么低了?”



    “勤勉就是应该的!”



    马皇后觑着眼睛看着他。



    “什么时候从成化、嘉靖、万历,连年不上朝的时候”



    看着被自己一句话干熄火的老朱,马皇后想到大明朝后面的那些“奇葩”



    “嘉庆的人品在皇帝群里算排的在上面了。”



    “虽然治国拿人品一点用都没有,但是最起码有这个态度。”



    “比一些又蠢又坏的皇帝好太多了。”



    



    外交策略:基本就是延续乾隆时的政策。按照嘉庆本人的话就是:“守成二字,所系至重”。



    他所做的守成论中则言:“亡国之君皆由于不肯守成也”



    这也导致闭关政策继续延守。



    由于自然经济和清朝闭关政策的抵制,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商品不能无限制地进入清朝,占有清朝的市场,因而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对清朝的正当贸易中,一直捞不到什么好处,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便决定向清朝输入鸦片,完全不顾人道的原则,用贩卖杀人的鸦片来牟取暴利。



    乾隆二十二年(5)英国占领印度鸦片产地孟加拉之后,即强迫印度农民大量种植鸦片。



    此后,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持下,鸦片从印度不断流入中国,数量日益飞升。



    嘉庆五年(00)每年进入为四千五百余箱(每箱约一百至一百二十斤)



    嘉庆二十五年(20)为五千五百余箱。



    也是自此以后,鸦片流入越来越大,白银流失也越来越大。



    清朝的衰弱开始加快进程。



    评价c级得两分



    



    大宋真宗时期



    赵恒看着“贩卖杀人”这四字若有所思,道:



    “这东西铁定不是什么好玩意。”



    “不然天幕不会用这种词语下了定义。”



    “贸易”



    赵恒将心中的华夷之辩先按了下去,开始思考闭关政策对中原整体的影响。



    对外来,闭关政策其实也是一种防御段。



    是为了防止海外诸国的贸易侵吞中原。



    但这不是真正的防御力量,真正的防御力量应当是富国强兵。



    因为如果对面恃强来攻,这种政策便会立刻被打破的。



    对内来,闭关政策完全是作茧自缚的作用。



    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的发展。



    “此消彼长必有一战!”



    赵恒微微后仰,叹了口气。



    “若是胜了,一切好。”



    “若是败了”



    一旁的刘娥看着他,轻摇团扇道:



    “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也。”



    “八国之因,找到了。”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皇帝闭上眼睛,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从道光元年开始,鸦片年输入就已经高达七千箱了。



    上到皇室官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军队官兵,吸毒成瘾的人愈来愈多。



    白银大量外流,财政造成极大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怎么能不下决心着禁烟?



    这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



    “不知道林则徐能不能”



    道光想着他新任命的钦差大臣。



    “该的朕都了希望不负朕之所托。”



    “至于闭关”



    道光看着天幕里的闭关二字。



    脸上陷入沉思。



    想解决这政策,不比解决鸦片来的容易。



    



    用人识人:嘉庆的用人识人能力很微妙。



    在自己亲能触碰到的范围内,他很厉害,就像乾隆一样厉害。



    但超出自己能接触的范围,就与没有一样。



    拿一事举例。



    



    天幕上。



    画面自上而下,越过层云山脉,来到淮安市淮安区。



    此时浑浊的河水淹没农田房屋,冲击着附近山石。



    山岭余脉处,一群男女老幼相互扶持,望着乡土悲泣不已。



    



    嘉庆十三年(0年)秋,黄河决口,淮安一带人民流散,朝廷下诏放赈。



    江苏山阳县,当年领得赈银九万余两,知县王伸汉通过多报受灾人数多领了二点三万两,个人贪污了一点三万两。



    这时,两江总督铁保按照惯例派官员赴各地检查赈灾工作,派到山阳县的官员是新科进士、刚分配到江苏工作的李毓昌。



    



    天幕上。



    一名中等身材,时值壮年的官员领着三个随从在乡间住户那里核查户口、分发赈票。



    每到一个村子,他都亲自核验民户造册、老幼人数,勘验受灾程度以及有无漏赈和冒领现象。



    百姓叩拜着,口中呼喊:



    “李青天!”



    画面一转。



    一名身材显瘦的官员执着酒壶,他给“李青天”到着酒,笑道:



    “皋言辛苦了。”



    “这天寒地冻的,你又天天下乡检查,太累了,真是辛苦。”



    “你刚刚做官没有经验,为兄痴长几岁,今天与你推心置腹。”



    “似你这般做,只能留个虚名,没什么实惠,可不是为官之道。”



    李毓昌闻言,一拿过酒杯,开口反驳道:



    “为官之道,贵在清廉,攫取饥民之口食,非民之父母之所为。”



    “对克扣赈银之事任公自为之,在下实不敢自污以欺天也!”



    “然我必呈之上台,以救生民于水火,以正朝廷之律令!”



    罢,放下酒杯,拂袖而去。



    



    李毓昌到达后,山阳知县王伸汉就派出自己的长随包祥,与李毓昌的长随李祥接触,讨论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



    这是清朝官场规矩,贪污者不能独吞,监督者总会凭借自己的加害能力得到或大或的份额。



    李毓昌的长随李祥告诉王伸汉的长随包祥,自家老爷到各乡巡视了,看到灾民濒死的惨状,十分震惊,回到县里调集户册核对后,发现了严重的贪冒情况,正打算拟文呈报呢。



    王伸汉立刻明白,开出了价格,让自己的长随传话,愿意拿出一万两银子。



    但李毓昌一心要当个清官,当即严词拒绝,还要把王伸汉行贿的事情向两江总督汇报。



    王伸汉被逼急了,派包祥出面和李祥等三人谈判,只要他们下害死李毓昌,不仅重金酬谢,还要替他们另找新主人。



    李祥等人于是他们在茶水中投毒,然后又用绳子将李毓昌勒死,伪造了一个自缢身亡的现场。



    查赈官员自缢这种大事,论理论法都应该立刻立案调查。



    但王伸汉拿了两千两银票找淮安知府王毂活动,王毂再拟一道呈文到省。



    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接受了自杀的结论,两江总督铁保也点头同意,这个事儿就掩盖了过去。



    然后,王伸汉通知死者家属来领棺柩,再把李祥推荐给长州通判当长随,把另外两个长随也推荐了出去,又给了重金酬谢,事情就算处理妥当了。



    



    {黑,真他妈黑。}



    {我想起来前几天偶尔看到的一份报道,一名曝光贪污2亿卢比的印度记者惨死化粪池}



    {还有墨西哥的那些反毒市长、警察男的惨,女的更惨}



    {这世上的每个地方都不乏心怀天下、有经世济民之心的人,但这样的人在黑暗的世界里很难出头。}



    {李毓昌,为了灾民,连命都搭进去了。}



    {但凡有点良心、想真正为国办事的人,进了官场就会发现,自己根本办不成事。}



    



    季汉怀帝时期



    这些东西对刘禅的冲击有点大了。



    他虽然单纯,但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懂。



    但黑成这样



    “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轻摇羽扇,叹息道:



    “是啊,为什么呢?”



    “因为天下污浊了。”



    “你要做事,就要担责任、冒风险。”



    “尤其是为国家做事,往往要得罪许多在任官员。”



    “例如想建营扩编,大家找些无业游民糊弄上,然后私分军饷,个个都捞得盆满钵满。”



    “假如某个军官,我不吃空饷,就要实打实地为国家建立兵营、招兵练兵,那么其他人就得少捞钱。”



    “这就成了断人财路”



    “李毓昌就是这么死的。”



    “你做清官可以,你不能让大家跟着你一起做清官啊。”



    刘禅听得脸色发白。



    “那这这天下”



    诸葛亮回想着历朝历代,摇头道:



    “自明朝开始,腐败就开始扩散,直至乾隆朝渗透入大清的骨髓。”



    “表面看起来光鲜辉煌,实际上到处是脓包烂疮,不堪一击。”



    “因此,对于做官者来,尸位素餐才是最佳选择。”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



    



    诸葛亮眼中闪烁精光,掷地有声道:



    “从头再来。”



    



    大明隆庆时期



    朱载坖坐在摇椅上,一晃一晃的。



    “可惜了这李毓昌命不好。”



    “初入官场,没有海瑞那么高的人气、名气,更没人家那么好的运气。”



    “如此想学海瑞,打破官场潜规则,那是必定要碰得头破血流的。”



    一旁的张居正刚想话,朱载坖百无聊赖的挥了挥,平静道:



    “朕知道,朕明白。”



    “做官就是要清廉,爱民如子,为国分忧。”



    “李毓昌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叔大,你我都明白,这是摆在台面上的明规则,十分正确。”



    “可在这官场下,这个明规则没有任何可行性,通行几乎无阻的是无法宣之于口的潜规则。”



    朱载坖躺坐在摇椅上,看着天幕里的嘉庆皇帝,平淡道:



    “百姓就像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你不割,也会有别人来割。”



    “所以吗,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这才成了做官的真谛。”



    “廉洁奉公、勤政爱民那只是十分正确却又毫无可行性的废话。”



    “利益,才是引导官员言行举止的指挥棒。”



    “在利益面前,皇帝也不好使。”



    “叔大啊,大明有你才是真的有福气。”



    “但根子烂了,扶是扶不住的。”



    “咱们只能,另起炉灶。”



    张居正看着一直懒懒散散的皇帝,躬身至地道:



    “臣,愿效犬马之劳!”



    朱载坖微微一笑:



    “好啊好啊”



    “你我也效仿一下昭烈武候,给后人留下一场君臣相得的佳话。”



    



    没多久,李毓昌的族叔李太清前来领尸



    随后,在李毓昌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份文稿,上面有“山阳知县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等语。



    李太清仔细查看李毓昌的衣服,发现李毓昌自缢时穿的那件衣服上有一片若有若无的血迹。



    他悄悄在山阳县一带走访,灾民们起李毓昌之死,皆失声痛哭,直言县令王伸汉有杀人嫌疑。



    李太清没有返回去质问王伸汉,而是不动声色的起灵回家。



    回家后,李太清做主开棺验尸,发现了中毒症状。



    李氏家族好不容易出了个进士,就靠着李毓昌光宗耀祖呢,刚上任就横死在外,李家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当初在王伸汉的地盘上,李太清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回了老家,哪还有顾忌?



    众族人当即凑足了盘缠,由李太清出面,直接去京城督察院告状。



    



    {古代宗族的团结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啥其族叔去告状?}



    {清朝是不允许女人上大堂告状的,但可以让男性家属代为告状,称为“抱告”。}



    {所以古人拼死也得生个儿子,不然连打官司都打不了。}



    {李毓昌死后,第一苦主是李毓昌的妻子李林氏,李太清是抱告人。}



    



    都嘉庆平庸,但是嘉庆并不傻,相反,在很多地方比一般人要精明许多。



    毕竟人家是身心正常、受过严格教育的皇子,不像司马衷那样。



    



    司马衷指着天幕道:皇后,他再朕!



    贾南风给他擦着嘴:因为陛下厉害。



    司马衷眼睛一亮。



    



    拿到状子,嘉庆十分重视,当即召集群臣讨论案情,并提出了自己的几个疑问。



    首先,李毓昌登科及第,放任做官,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怎么忽然就自杀呢?自杀原因是什么?



    其次,李毓昌的三个随从和王伸汉非亲非故,王伸汉怎么那么好心,在李毓昌死后将他们三人一一妥善安置?



    再次,李毓昌是查赈钦差,怎么一点查赈的资料、记录都没留下?他写的这几句话又是怎么回事?



    



    大汉。



    刘邦揣着袖子看戏,看到此处嚯了一声:



    “嘿!他不傻嘿!”



    “这分析问题还挺有条理的。”



    吕雉持保留意见,她淡淡道:



    “事情捅到这儿了,皇帝肯定要查。”



    “问题是,皇帝不能亲自去查案,这事儿得交代



    刘邦眼珠子一转,看向刘盈道:



    “盈儿,你该怎么查?”



    刘盈板着脸道:



    “京官带兵去查。”



    刘邦一拍对吕雉道:



    “你看!他都知道!”



    吕雉狠狠的白了他一眼。



    



    因为此案关系到朝廷命官的生死,应当彻底追查,查个水落石出。



    所以。嘉庆谕旨传到两江总督铁保这里,铁保再转达给淮安知府王毂,王毂一挥再传给山阳县令王伸汉。



    皇上李毓昌死因可疑,命你好好查查。



    



    {王伸汉:不是皇帝也是我的人?}



    {自己查自己?荒唐到无语}



    {举报一圈,发现信还在里。}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气的脸都绿了。



    但他只能忍着。



    看了一眼满朝大臣,他决定先办正事。



    



    理所应当的,这事儿就一直拖了下去。



    还是李太清在京城一直等到了来年夏天,江苏那边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实在等不下去了,再次去都察院击鼓鸣冤,拼命催逼。



    都察院不背锅,转身就把皮球踢给了皇帝,上奏江苏那边耗费多时,毫无进展,原告催逼甚紧。



    嘉庆龙颜大怒之下,直接给山东巡抚吉伦下旨,让吉伦接李毓昌一案,速速查清,不得有误。



    吉伦是山东巡抚,跟江苏官场没交情。



    山阳县那边贪再多的钱,也上供不到山东这里,自然也就犯不着为毫无利益的事触怒龙颜。



    因此,吉伦接旨后事情很快水落石出。



    山阳县令王伸汉和包祥处斩,李祥和另外两个参与谋杀的长随被凌迟处死。



    淮安知府王毂被判绞刑。



    江苏巡抚汪日章被革职为民。



    两江总督铁保被发配新疆垦荒。



    李毓昌被嘉庆树为官员的榜样,亲自写诗褒扬,追加知府衔,还为他过继了一个儿子传宗接代,并赏给这个儿子举人功名。



    李毓昌的族叔李太清四处奔波,为李毓昌沉冤得雪作出巨大贡献,也被赏了一个武举的身份作为褒奖。



    从表面上看,嘉庆对此案的处理可谓天公地道、十分妥善,但案子折射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则表明清官场的贪腐黑暗已经达到一个令人绝望的地步。



    嘉庆对此案的判罚也是赏罚分明,处理的是非常棒的。



    但是他没有抓住一个点打击一个面。



    嘉庆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缺点。



    所以他想要延续康乾盛世的体制,所以没有更多政策上以及动作上的大刀阔斧,导致治标不治本。



    评价c级得两分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看着天幕里的淮安案,牙都要咬碎了。



    “真是匪夷所思真是目无法纪!”



    “知县贪污赈灾银两也就算了,还敢毒杀查赈大员!”



    “真是骇人听闻!”



    “而知县的上司淮安知府收了区区两千两银子,就能把查赈大员的命案给压下去?!”



    “朝廷钦差的命就值两千两银子吗?!”



    “而知府的上司一点儿办事能力都没有!”



    “还什么两江总督!大清的封疆大吏都是这种货色!”



    雍正气的来回踱步。



    “不行!”



    他越想越气。



    “一个个,惫懒无比!”



    “想舒舒服服的当懒猪?”



    “朕不答应!”



    “都得给朕干活!往死里干!”



    “来人!”



    太监从门外跑跪下。



    雍正黑脸道:



    “召集群臣,太和殿议事!”



    



    后世影响:清朝在嘉庆时期由盛而衰是客观事实。



    但实话,这和嘉庆本人没多大关系。



    嘉庆非常勤政,仅次于雍正,一天不看奏章就浑身难受,勤勤恳恳,不敢有丝毫懈怠,而且非常节俭,不喜欢到处去玩。



    但嘉庆那会儿已经是十九世纪了,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欧洲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美国也已经独立并发展起来。



    嘉庆单靠自己的勤政是无法改变清朝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格局与发展大势的。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



    在他的岗位上,当然的嘉庆至少是非常合格的,兢兢业业地将清朝平稳地支撑了二十五年。



    一个几亿人的大国,有着几千年的沉重传统,想要靠一个人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做出彻底的改变,犹如做梦。



    评价c级得两分



    总分:十三分



    无奖问答。



    请问“这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要不然怎么对付得了那些坏人?!”



    这句话出自哪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