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九章:节俭救不了大清

A+A-

    天幕上一张表格平铺张开。



    表格竖分三栏。



    左侧一栏,为雍正改革之前官员们的收入。



    法定工资+陋规等非法收入



    中间一栏,雍正火耗归公以后,官员的收入。



    法定工资+养廉银



    右侧一栏,道光改革之时官员们的收入。



    法定工资+养廉银+各种新的非法陋规收入



    



    按照雍正“高薪养廉”的思路,官员们贪腐都是因为工资太低的缘故,有了养廉银,就应该不再收陋规了。



    一个巡抚一年一万多两银子的养廉银,怎么着也够花了。



    但事实情况显然并非如此。



    在雍正活着的时候,养廉银确实起到了鼓励清廉风气、降低老百姓负担的效果。



    但它跟历史上所有的反腐败制度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失效了。



    在乾隆时期,官场上又立刻发明了新的名目开始收新陋规。



    乾隆中后期,官场风气已经完全恢复到雍正改革以前的状态,甚至更糟。



    到了道光年间,情况再次变得不可收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养廉银成了一笔经常性收入,跟法定工资没有区别了。



    官员们在此之外又继续开辟新财源。收受新陋规,而且越收越多,超过了养廉银数倍。



    大家拿着高额的工资,继续该贪污贪污,该腐败腐败。



    



    大宋孝宗时期



    赵昚现在有点麻爪。



    因为经过他父亲的治理,大宋现在的情况跟清朝没什么区别。



    唯一一点的区别就是,大宋官员还稍微要点脸。



    但很显然,官僚体系的腐化问题不是依靠高薪就可以解决的,严刑峻法依旧必不可少。



    但真要严刑峻法到朱元璋那个地步也不行。



    “前有狼后有虎。”



    一根筋变成了两头堵。



    赵昚思考着大臣里有谁能解决这种问题。



    还是得两条腿走路啊。



    一边高薪养廉,一边贪污从重治罪。



    



    大明。



    “跟他爹一样,天真的要死。”



    朱元璋嘴里塞着葡萄,嘟囔着:



    “这些什么皇子啊,还是得去民间历练历练。”



    朱标端着一碗银耳羹,热气随着调羹的上下翻腾,他感受着扑鼻香气,沉吟着:



    “雍正的火耗归公还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之前的法定工资实在太低了。”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没话。



    朱标则看着里的粥碗,继续道:



    “但火耗归公之后的养廉银标准已经定得非常高了,清朝地方大吏的收入水平比以高工资著称的宋朝都高。”



    “不仅足够官员们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还可以养活一大帮仆从。”



    “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没用,明所谓高薪养廉不过是一时之策。”



    朱元璋声嘀咕着:



    “那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马皇后忍不住暗戳戳怼了他一下。



    朱元璋再次闭嘴。



    朱标则皱眉道:



    “而看道光的想法”



    “他所谓的‘火耗归公’完全就是向腐败屈服。”



    “想让官员们把贪腐收入拿一部分出来填补亏空,以免国家财政陷入瘫痪而已。”



    “这完全就是空想空谈。”



    “没有严法逼迫,此举定然失败。”



    



    对于皇帝想给大家的收入打折这种事情,官员们表示完全不能接受。



    京官之中,吏部、礼部等一把上疏表示强烈反对。



    地方上,三大总督公开反对,其他六大总督也是暗地里反对,无一人上疏支持。



    清朝一共就只有九大总督,封疆四方,位高权重,改革措施被九大总督一起反对,基本就没法干了。



    而且,其中实权最大的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都公开反对。



    直隶总督方受畴、四川总督蒋攸铦这两位更是直接跑到北京来反对。



    



    大清乾隆时期



    已经集聚与太和殿的一众大臣心里只有一个想法。



    毁了!



    而这个想法在看到真鹤发童颜的乾隆时,更加强烈。



    尤其是皇帝里还有天幕给的大杀器。



    那是真长生久视啊。



    就在群臣惶惶不安之时。



    乾隆只是瞥了一眼天幕,随后开口道:



    “今天把你们叫来是有一件事情商谈。”



    “关于让英吉利立府与京师之事。”



    石破天惊!



    



    面对朝野上下一片反对之声,道光陷入困境,继续推动将会得罪整个官场,而且还推行不下去,这可怎么办?



    最后,仅仅过了3个月,道光皇帝决定屈服,丢卒保车,下旨:英和不知地方情形,冒昧进言,扰乱朝政,现罢免其军大臣职务,同时停止清查陋规。



    



    {皇帝必备技能之甩锅。}



    {终究不是雍正,没雍正那股子一往无前的气势。}



    {关于道光的执政水平,晚清作家李伯元在南亭笔记有记载。}



    {委婉暗示了道光虽然人品还行,但能力不行。}



    {少看那些腐儒写的东西吧,从一上位,道光就实行精兵简政政策,限制衙门里公职人员的数目,裁减冗员。}



    {到道光十年(30年),共裁撤了两万三千九百多名官员。}



    {其次控制捐输,限制督抚属员随意提补。}



    {都知道,卖官是清朝的一个公开政策,目的是补贴财政收入。但这个政策无疑会公开助长腐败,道光进行了有限度的改革,没有杜绝捐输,但也禁止现任官员加捐职衔。}



    {然后是加强宗人府的管理。宗人府是管理皇家事务的构,道光有感于宗室子弟日益腐败,着意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提升皇家子弟的素质。}



    {道光四年(24),宗人府还将一些皇室子弟送到边疆地区锻炼,减少他们对社会的危害。}



    {最后,限定案件的审理期限。}



    {办案拖沓是清朝官场的一个通病,很多案子由于长期积压,导致许多人屈死狱中。}



    {道光认为这种情况会导致许多家庭家破人亡,增加他们对社会的憎恨,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对大清是很不利的。}



    {所以他限定了案件的审理期限,京城的衙门必须一个月内结案,州县的衙门时间更短,二十天就必须结案。}



    {上司的批复在一个月内必须申报,刑部审核的话,要根据不同案情分别在十天、二十天、三十天内结案。}



    {对死罪案件的定决,从报上来到判定要在七十天内完成,监候限八十天。}



    {你可以他用人能力烂,但他能力真不差了。}



    {要不是遇到降维打击,他也是守成之主。}



    



    大汉宣帝时期



    刘病已看着天幕里的种种制度,认同道:



    “只看这些举措,道光的确不是吃闲饭的。”



    “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也都是切实之举。”



    “只是可惜”



    刘病已想到了还是一片迷雾的海外诸国。



    道光的不幸之处在于,他不仅要对付国内的不安分力量。



    还要应付正处于扩张期的海外势力。



    “日不落”



    刘病已念叨着这三字。



    比我大汉还狂。



    



    改革还没有开始就停止了,但财政亏空的问题仍然存在。



    道光想来想去,最后,经过跟他尊敬的师父——理学大师曹振镛商量以后,得出结论:



    解决财政亏空的唯一方案只能是节约开支,而节约开支的首要任务就是皇帝要为天下国家做出表率,带动大家一起节约。



    为此,道光发布御制声色货利谕提出了三个最基本的节俭方针。



    一、重义轻利,不要贪财。



    全国人民一起省,皇帝省,大臣省,百姓省。



    道光言:“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怎么能富呢?”皇帝不富,大臣怎么敢富呢?所以,大家一起来节省。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蹲在田地头,怼了怼身边仰躺在地的刘彻。



    “彻儿,你觉得他的有没有道理。”



    刘彻都快累嗝屁了,躺在地上闭目休息的他,有气无力道:



    “有道理有道理。”



    



    “节俭吗,大父也是这么做的。”



    刘启点点头。



    “既然有道理,我们也得以身作则。”



    刘彻猛的睁开眼!



    不对劲!



    “那你的伙食也该降降了。”



    刘彻抬起头,难以置信的看着刘启。



    的是人话吗?



    我就爱吃点猪蹄?!



    猪肉都是你和阿母吃了!



    “以后从三个猪蹄降为两个。”



    刘启竖起两个指,笑眯眯道:



    “但若是能在三个时辰内垅好半亩地,就再给你一个猪蹄。”



    刘彻无力的躺回去。



    玩什么朝三暮四啊



    “好”



    烦死了!



    刘启摸着胡须笑个不停。



    还是逗孩子好玩。



    不过



    刘启看向天幕,思索着一件事。



    节俭真的有用吗?



    



    二、各省停止进贡。



    在嘉庆时期皇帝就下令停止进贡之风,后来臣下改变政策,认为进贡珠宝是奢侈,那么进贡一些土特产总是合情合理的吧。



    现在道光,连土特产也不必进贡了,他甚至抱怨,这些土特产本来就不值几个钱,但被大臣们夸得天花乱坠。



    不管怎么,都是老百姓的东西,不收礼就能为老百姓节省点儿。



    而且,这些土特产从地方运到北京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后唐明宗时期



    “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嗣源觉得李商隐的这句诗透祖宗创业之理。



    “能做到这一步,就超越六七层皇帝了。”



    他看向一边读书的郭威与赵匡胤。



    “但可惜时事不对。”



    “这些锦上添花之举,与大势无用了。”



    



    后周世宗时期



    郭荣看着这点,想起了他爹。



    “祖先创业暴霜露、斩荆棘,才有尺寸之地啊。”



    “还是有明君之相的。”



    “但此时急需变法之要,这些确成细枝末节了。”



    他翻着里的论语等书,心中恍然明悟,



    此等文章,实为治世之理。



    安天下、治太平,可用此书。



    求变化、治乱世,于此无用。



    



    三、以后不增建宫殿楼阁。



    道光:皇宫已经相当豪华了,不需要再增加一块砖、一片瓦,以后谁要是提出大兴土木,谁就是大清的罪人,应该重罚。



    依此节俭理念,开启了“节俭新政”。



    



    天幕上。



    穿着补丁衣物,道光坐在龙椅上。



    而底下一名名脑满肠肥的大臣们,也穿着带着补丁的官服。



    



    而对于这个政策,各级官员纷纷表示皇帝圣明,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意见。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对自己严格要求。



    他把每年四十万两银子的宫廷开支降了一半,改为每年二十万两。



    皇帝的日常用度一律从简,笔墨纸砚全是普通品,而非特制。



    不仅如此,他还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嫔及宫廷工作人员,非节庆日不得吃肉。



    妃嫔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可穿光鲜的衣服。



    皇后过生日的招待会也极为简单,每人一碗打卤面完事。



    



    {道光其实很重视皇后,以前道光规定自己的生日和皇后的生日是不举行庆典的。}



    {后来破格为皇后的生日举行庆典,皇后生日这天,文武百官送礼祝寿。}



    {虽然是一人一碗打卤面。事后,大臣们心里反而对道光很感激,因为他们听为了举办这次宴会,道光破天荒让御膳房宰了两头猪。}



    {皇后更高兴,她发现皇上是如此爱自己,平常一分钱都要节省的道光居然为了给自己祝寿宰了两头肥猪。}



    {哈哈哈哈哈哈哈!笑不活了!}



    {你他真爱吧总觉得哪里搞笑,你他不真爱,他确实大出血了。}



    



    工作日里,皇帝每餐只点四个菜,朝廷官员的工作餐也不得多于四个菜。



    外地官员进京述职时,对勤勉能干的官员,皇帝会以赐宴表彰。



    但在道光朝,皇帝赐宴仅是政治荣誉,官员得到赐宴要自己付饭钱。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奉行节俭,各级官员则效仿皇帝,大兴节俭之风。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皇帝的衣服旧了照样穿,大臣们也都换上了旧衣服。



    皇帝的裤子破了个洞会打了补丁继续穿,朝臣也为自己的衣服打上补丁。



    道光年间的朝会很像是丐帮大会,一眼望去,从龙椅上坐的到地上跪的,全都衣衫破旧,个个像叫花子。



    



    {把道光的节俭政治推向高潮的其实是曹振镛。}



    {曹振镛的性格跟道光非常像,也是个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人。}



    {他家里有一个破驴车,他的厨子除了炒菜还负责替他赶车,他每天都会亲自去菜市场跟贩讨价还价。}



    {因为深知很多贩缺斤少两,所以自带了一杆秤。}这样的人能帮助皇帝治理好国家吗?皇帝也是一样,节俭只能修身,而不能将其变成一种琐碎的嗜好。



    {而道光经常召曹振镛进宫长谈,他们每天讨论最多就是节俭之事。}



    {有一天,曹振镛进宫,道光发现他膝盖上有两个补丁,便问他打这两个补丁花了多少钱。}



    {曹振镛回答,花了五钱银子。}



    {道光一听,跺脚:“怎么我打一个补丁就花了五两银子呢?”}



    {曹振镛:“皇上衣服的补丁自然做工考究,肯定要比臣的贵啊!”}



    {道光从此命令后妃们学习女红,硬生生把这笔开支节省下来。}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眉头紧锁。



    刘启看得直乐,他指着天幕,刚想什么,就看到刘恒变脸。



    他瞬间收拢笑容,声问道:



    “阿父,有哪里不对吗?”



    刘恒舒展开眉头,叹气道:



    “道光奉行的是儒家的圣王之道。”



    “这是难能可贵的。”



    “但朕观之,他的节俭多少有一些偏执。”



    “节俭只能修身,而不能将其变成一种琐碎的嗜好。”



    刘恒看了一眼刘恒,轻声道:



    “皇帝与大臣经常长谈,商讨的却不是国家大事。”



    “不知轻重缓急。”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大臣们为了官禄亨通,你会不会对道光极尽逢迎之能事?”



    



    就在道光满怀成就感地看着满朝文武全身补丁之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北京城的旧衣服店里,破旧衣服的价格在不断上涨,。



    起初,旧衣服的价格比新衣服低很多。



    但随着需求的旺盛,旧衣服的价格很快与新衣服持平。



    有的官员把新衣服拿到旧衣铺子里换取旧衣服来穿。



    后来,旧衣服的价格飞速增长,竟然高于两件新衣服的价格。



    而有些官员就在新衣服上打上补丁,在袖子上抹上油腻的物质,以显示与朝廷一致保持节俭。



    皇帝在朝堂上的节俭行为和大臣的刻意模仿并没有改变整个官僚制的运作模式。



    清朝官场的“封口费”就是道光年间流行的,当时叫作卖奏费。



    因为如果有官员渎职、犯法、贪污、有作风问题,负责纪检和监察的官吏就会整理材料,准备上奏。



    这时,该官员就会准备一笔钱,让其保持沉默。



    道光皇帝奉行的节俭美德,最终成了皇帝与大臣们默契配合上演的一出闹剧。



    而在这个过程中,唯有皇帝一人入戏了,其他的大臣则不过是陪演和看客。



    道光很好的明了帝制儒家学问的局限性。



    



    现在每天预审就要审半个时



    以前都是秒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