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只要真才实学,她都收

A+A-

    婆婆见状,越发心中又敬又怕:“你得对。”



    自家儿媳这样厉害,连一个有了年纪的婆子都不怕,三言两语就拿捏住了。



    且听南歌话里的意思,在夫人跟前,她更为得脸。



    这公婆俩立马将嘴巴闭紧,不敢在多什么。



    等到了晚间,吴夫子回来了。



    两人忙又把儿子拽到一边,细细询问。



    吴夫子听父母完,理所当然地来了句:“你们不知道吗?我与南歌谈婚论嫁时不是得很清楚了,她是咱们夫人的陪嫁丫鬟,是府里资历最老的。夫人能答应将南歌嫁与我为妻,已经是莫大的恩典了。”



    “南歌模样好,又能干又爽利,这个家就靠着她了。不然你们以为,抚安王府这样的人家要谁去做教书先生都行,为何偏偏属意于我?”



    吴夫子边边更衣,准备去瞧闺女,“还不是看在南歌的面子上!”



    丢下这话,他忙不迭地往屋外走去。



    留下老两口面面相觑,一时无言。



    吴家公婆其实心眼不坏,不过是存了几分私心,又想着儿子儿媳远在圣京,平日里难以接近,多少存了想打压一下儿媳的心思。



    可听儿子这么一,他们立马明白了事情的关键。



    别看自家儿子是个教书先生,其实家里真正做主的是媳妇,并且吴夫子不但不计较,还觉得这样很好。



    从这一天起,吴家公婆就收敛了心里的算盘,一心一意地帮忙带孩子,料理家事。



    南歌一开始还觉着奇怪。



    后来跟丈夫一,得知吴夫子跟自己父母过这样一番话,她顿时又感动又好笑。



    她轻轻捶了丈夫一下:“哪有你的这样夸张。”



    “我哪里错了,本就是如此啊。”吴夫子抱着闺女一个劲的亲,满心满眼都是对如今生活的知足惬意。



    “咱们家就指着你呢,若是没你,我这会子还是孤家寡人,哪有这样好的日子。”



    南歌垂眸一笑,嘴角溢出的都是甜蜜。



    公婆难应付,多半是嫁的这个男人靠不住。



    她这会子算彻底明白了。



    第二日,陆妈妈便将收拾整理好的账目册子送到南歌跟前。



    虽还有瑕疵,但总算能见人了。



    南歌又按照丹娘的习惯重新理了一遍,这才领着陆妈妈去回话。



    丹娘正在忧心兰心绣庄的事情,听了南歌的回话,心头微微一亮,好像有念头一闪而过,快得



    叫人捉不住。



    沉默片刻,她赞道:“办得不错,外院的事情还是交给你放心,那陆妈妈横竖竹林那一片有的忙,以后叫她过去就是。”



    南歌笑了:“陆妈妈人不坏,办事也有能耐,只不过总有些心思。”



    主仆二人对视一眼,彼此了然。



    “既如此,那让她去料理竹林才是对的。”



    “夫人明鉴。”



    正着,外头有人通传,周大奶奶来了。



    青天白日的,一无下帖,二无拜访,这就突然来了,丹娘担心是有旁的事情,忙让人请进来。



    周大奶奶顶着一头的汗进屋。



    丹娘又让新芽送了热水来,给周大奶奶重新梳洗上妆,忙了一阵子,周大奶奶才能喝茶喘口气。



    “叫你笑话了。”周大奶奶开门见山,“实在是有桩要紧事,请你帮忙。”



    “大奶奶但无妨。”



    “你们府里的家塾可缺先生?”



    丹娘一听,爽快道:“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自然哪里都缺。”



    沈寒天才绝天下,也是惜才之人。



    



    抚安王府的家塾创办以来,先后在春闱应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了圣京很多读书人向往的地方。



    只不过是家塾,并非对外的书院,多少还是有所限制。



    但教书的先生已经进了好几拨,都是沈寒天觉着不错的,安排进家塾后又各司其职,极大地提升了家塾的办学质量。



    是以,丹娘一听周大奶奶这样,忙就应了一半。



    得了她这话,周大奶奶反而踌躇起来。



    “大奶奶有什么话,不妨直。”



    “我知晓妹妹是个爽快人,也欣赏你的一言一行,咱们两家也并非一日打交道了,你也是知道我的那我就直了。”



    周大奶奶顿了顿,“这位先生确实有能耐,才学什么的都是一等一的,与我娘家也有几分渊源,只是她是一位女先生。”



    丹娘微微一惊,很快眼底涌上了惊喜。



    在这个年代,能被人称为一声女先生有多难,丹娘心知肚明。



    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已经深入每一个阶层。



    上到皇亲贵胄,下至平民百姓,能读书识字的女孩儿都少得可怜,更不要能称其一声先生的了。



    “真有这样的妙人,那是我的荣幸了,不知能不能见一见?”丹娘热切道。



    见她眼底的兴奋不是作假,周大奶奶悬着的心也放下了一半:“你听我慢慢。”



    从周大奶奶娓娓道来中,丹娘听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位女先生姓乔。



    祖上也是出过帝师宰辅的名门世家,流芳百年。



    后来家道中落,又恰逢战乱,整个家门便一蹶不振。这位女先生就是在这个当口出生的。



    因是老来得女,她备受父母的疼爱栽培,加上天资聪颖,过目不忘,自三岁启蒙,便求知若渴,进步飞速。



    到了出阁的年纪,已经是才高八斗,与之比较,就连那些个苦读多年的男儿都比不上。



    只可惜,家族的动荡也落在了她的身上。



    迄今为止,她嫁过三次,每一次都身不由己。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她早就不想再嫁人,便在老家办了个女学,教那些女孩子读书认字。



    听到这儿,丹娘已经佩服不已。



    跟人家比起来,自己简直不像样子



    “后来呢?”她迫不及待问。



    “这女学好听了是教人读书明理的,可女孩子哪里需要读那么多书的,自然不被人所容。后来,她娘家兄嫂要她再嫁,已经收了彩礼,要将她送上花轿,至于那女学便就不办了吧。”



    周大奶奶也很惋惜。



    一个女子能从颠簸苦难中生根发芽,惠及旁人,已经是莫大的能耐。



    同为女性,她也很佩服赞叹。



    可惜,有些事光有佩服赞叹是不行的



    “我就想来问问你,若是你府上家塾能收一个女先生,那她那什么婚事便能顺理成章地断了,至于收了的彩礼,我这头补上便是。”



    周大奶奶叹了一声,“论起亲疏远近,她还是我表姐呢我也不想瞧着她就这样送了一条性命。”



    望着周大奶奶满面担忧,丹娘明白了。



    看样子,这位女先生是坚决不愿再嫁。



    若逼得她成婚,怕是会碰得玉石俱焚。



    丹娘咬咬牙,心头一横:“这好办,你先让她来与我见一面,若真有才学,我府里就留下她了!”



    周大奶奶喜出望外:“好好,你放心,必然是个会真才实学的!!”



    这事儿要办就得快。



    第二日,周大奶奶便领着人过来了。



    那女子着一身淡雅的竹月青绿,素雅端庄,没有任何发饰,一头乌发盘起,梳了个妇人的发髻,依稀可见那青丝间已经有了几分花白,隐隐藏匿其中。



    她一抬眼,轻柔明澈,对着丹娘不卑不亢地见礼:“见过侯府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