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陛下,打钱!

A+A-

    听见这话,正在喝茶等着喜讯的朱元璋顿时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就连朱标也是一阵哑然!



    “啥东西?写咱干啥?”



    朱元璋都给气乐了。



    “兔崽子,啥也不是,就会溜须拍马!”



    朱标捂着嘴道:



    “我就吧,老四这子,鬼点子多的是。”



    朱元璋郁闷道:“李善长,你们咋想的,让这文章头名?”



    李善长恭敬道:



    “回上位,这篇文章,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大明开国皇帝的赞扬,臣活了这么多年,也看过不少文章,但是还真没有一篇,能有如此文采。”



    听着李善长的马屁,朱元璋不动声色。



    虽然李善长的马屁与别人的马屁有些不同。



    但是依旧是马屁!



    不过朱元璋最在意的不是这个。



    而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到底哪个更好用一些。



    在宣读完每个考生的评分之后,考生离去。



    这里已经没有他们的事情了。



    名次分别是,第一,朱棣我的皇帝父亲,第二,朱橚,皇帝内经与千金方,第三,朱棡,戍边策论!



    至于他们的奖励,只是朱元璋的口头表扬罢了。



    等到诸位皇子与勋贵子弟都离开之后。



    朱元璋开口问道:



    “这些文章之中,是白话居多,还是文言居多?”



    李善长答道:“差不多,是一半一半。”



    “有些皇子与勋贵子弟,已然习惯了用文言文,这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改变的。”



    “这些卷子,咱也看了。”朱元璋缓缓走下椅子道:



    “咱觉得,这白话,确实比文言更要通俗一些。”



    “咱这些时间以来,处理奏折,有些臣工,卖弄文笔,那奏折写的,明明就是要钱,非要扯一堆大道理。”



    “先是对着咱捧一番,再对着咱诉苦一番,然后扯到百姓身上。”



    “其实总结起来就四个字,陛下,给钱!”



    听着朱元璋话糙理不糙的的调侃,李善长等人却是笑不出来,因为他们上折子,也是这个毛病。



    朱标接过朱元璋的话头道:



    “今日内考,其实就是想要看看,文言与白话,究竟差距在哪。”



    “孤这段时间觉得,其实白话比文言更加简洁,通俗。”



    “不管是官员上奏,还是科举考试,用白话,比文言更加合适。”



    闻言,朱元璋倒是没什么。



    因为前几日,朱标就跟他分析过。



    而现在,更是直白的对比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尤其是朱橚那篇皇帝内经与千金方。



    即便是朱元璋这种对药理一窍不通的人,依旧能够看得懂这高深的医理。



    但是宋濂却不淡定了!



    “殿下,您的意思是,要废文言,用白话?”



    朱标点了点头道:



    “不错!”



    听见朱标这话,宋濂顿时不淡定了!



    不止是宋濂,就连刘伯温和李善长都忍不住站出来反对道:



    “殿下,这万万不可!”



    “数千年来,文教昌兴,就连圣人都以此着作不朽经典,今日殿下欲要废除,是其华夏数千年来文运与于不顾啊!”



    朱标看着这几个老顽固,早已预想到这种场景。



    他不慌不忙地道:



    



    “方才三位阅卷,可曾看出了白话与文言之间的区别?”



    李善长点头道:“文言文,辞藻华丽,白话文,通俗易懂。”



    朱标又问道:“那读书写文章,亦或是上奏折,是以辞藻华丽为主,还是是通俗易懂为主?”



    “这”



    见到李善长被朱标问住。



    宋濂当即道:“殿下,这岂可相提并论?”



    “古往今来,我煌煌华夏,无数先贤,所留着作皆为文言,细究起来,原因为何?”



    宋濂自问自答道:“委实是白话难登大雅之堂。”



    “莫非要让圣人着作,连那田间百姓,都要一听即懂吗?”



    朱标反问道:“有何不可?”



    “宋师曾经过,圣人造字造册,皆为化育天下。”



    “莫非天下,只是那些贵人,而不包括百姓吗?”



    闻言,宋濂大惊失色,连忙劝道:



    “殿下!万万不可!”



    “若使天下百姓人人开智,人人皆念头通达,天下岂还有贵贱尊卑?”



    听着这话,朱标的情绪还没有太大的波动起伏。



    只是一旁的朱元璋,却虎目微微眯起,爆出两缕精芒死死地盯住宋濂。



    只是宋濂浑然不觉,依旧涛涛不觉得道:



    “再者,若是以白话为日后的书面话,那些学子,数十年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岂不是竹篮打水?”



    等到宋濂喘着气完。



    朱标这才道:



    “宋师所言不无道理,但是我大明,乃是与百姓共天下,而非与士大夫共天下!”



    “百姓能读书识字,即便日后科举无望,名落孙山,对其一生,亦是数不尽的好处。”



    “他们只会念我朱明王朝对天下之厚恩,而非是因为贪念陡生,而起谋逆之心。”



    “即便是有这种人,也不过草寇之流,相从者能有几何?”



    “至于学子苦读多年,又不是白读,考题依旧从书本中来,到现实中去,又如何有竹篮打水一?”



    前世的时候,朱标就读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后来穿越到大明,从跟着宋濂学习,他在学问上下的功夫,自不必。



    只不过这老头,朱标都不好他是憨直,还是装傻。



    明明自己被儒家荼毒严重,将其扶为了在朝堂中的话语人,却好似浑然不觉一般。



    看着宋濂还想要些什么,朱标直接朗声道:



    “孤敢断定,日后,我大明文教非但不会因此衰败,反而会因此大兴!”



    看着朱标豪气干云的样子,朱元璋忍不住猛然一拍桌子。



    “好!”



    “太子得好!”



    “你们,都听见了?”



    “一个个的,都是读了多年圣贤书的人,哪来这么的肚肠?”



    “难道许你们家世好些的读书科举?没钱的孩子便不许读书了?”



    “咱当年要是能早读几年书,也不至于当年还打仗的时候半夜都在挑灯夜读!”



    “再了,读几本书,难道就能造反?就能当皇帝了?”



    “咱当年没读过书,就会放牛,不也一样当了皇帝!”



    作为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更是深知百姓的渴望。



    他们想读书,想明白书中的道理和常识。



    即便是不参加科举,亦可以凭借从书上学来的知识,更加轻松的做些农活。



    而且,朱元璋巴不得天下百姓都能读书,都能参加科举呢。



    这样一来,自己选择的人才,那可是大明几千万百姓。



    哪里还至于和现在选拔人才一样矮个子里拔将军?



    ?s?-?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