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大明的贪官怎么杀不绝?

A+A-

    东宫,太子府中。



    朱标正坐在一个躺椅子上,中捧着一本书,但是他的眼神明显没有看中的那本书。



    而是目光有些涣散地看着门外,似是陷入了沉思。



    而在一旁,施耐庵和罗贯中对此也已经见怪不怪。



    毕竟太子殿下经常会怔怔出神,不知在想些什么。



    而这些,自然不是他们能过问的。



    师徒二人依旧在奋笔疾书地写着中的稿子。



    毕竟经过上次朱棣和朱元璋催更的事,他们现在是一刻都不敢懈怠!



    而坐在躺椅上的朱标,自然是在想关于那些贪官的事。



    大明朝几乎是历朝历代以来,对贪官污吏的打击力度最大的一个朝代。



    但同时,又是历朝历代以来,贪官污吏最为猖獗的朝代。



    到了明朝末期,那些王公大一个个富得流油。



    而作为皇帝的崇祯帝朱由检,连身上的龙袍都是打补丁的。



    更是抠门到了连个鸡蛋都不舍得吃的地步。



    虽然从古到今,哪怕是朱标穿越之前的那个时候,贪官污吏都是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杀之不绝。



    但是大明朝,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朱标自然知道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自然是朱元璋定下的官员俸禄。



    之前空印案时,朱标就和朱棣谈论过这个问题。



    想要解决官员贪污的问题,首先就要从俸禄上下。



    毕竟当官也好,还是普通百姓也罢,谁辛苦奔忙不是为了那几两碎银?



    想到这里,朱标眼神一凝,那双眼中重新焕发出摄人的神采。



    他迈步走向书房中的书案,然后拿起一道裱好的金黄色绸缎,缓缓摊在桌面上。



    当施耐庵和罗贯中看清那道黄色绸缎上的图案后,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乖乖,那上面印的是五爪金龙啊!



    那是圣旨!



    不等施耐庵和罗贯中反应过来。



    就见朱标在笔架中拿起一杆朱笔,开始在那道圣旨上写着什么。



    这一幕直接给施耐庵和罗贯中惊得后背直冒冷汗。



    太子殿下这是在写圣旨?



    可是圣旨不是只有皇帝才能写的吗?



    你还是个太子啊!



    你这是僭越你知道吗?



    你这已经违反大明律法了!



    你犯法了你知道吗?



    不过朱标对此好似习以为常。



    写一道圣旨仿佛家常便饭一般,笔锋游走之间,几个呼吸的功夫,一道圣旨在朱标的中已经写就。



    朱标拿起那道刚刚写好的圣旨,对着从门外照来的阳光看了看,有些满意地点了点头。



    “嗯,还差个东西。”



    罢,朱标卷起那道圣旨,放进袖子里,走出了书房。



    一道圣旨,自然要加盖皇帝的玉玺。



    朱标熟门熟路地来到御书房。



    而此时朱元璋恰好不在,这个时间,正好是朱元璋接见官员的时间。



    朱标直接拿起御案上摆着的玉玺,盖在中的圣旨上。



    然后递给跟过来的李恒道:“去中书省传旨吧,让他们即刻颁行,传檄各地,不得有误!”



    “是!”



    李恒对此好似已经见怪不怪。



    心翼翼地收起朱标递过来的圣旨将其收起,然后赶往中书省传旨。



    



    



    武英殿中。



    



    朱元璋此刻叫来了户部尚书吕昶,户部侍郎傅友文,刑部尚书周祯三人。



    他先是看向吕昶问道:



    “如今气温骤降,整个大明都陷入严寒中。”



    “咱让各地设立赈灾棚,救济难民,从每日放粥一次,变为每日放粥两次。”



    “你们户部那边粮食可拿得出来?”



    吕昶连忙答道:



    “回陛下,各地赈灾棚每日放粥一次,户部那边自然是拿得出来的。”



    “如今放粥两次,开了太仓,再从其他地方挤一挤,也是能够挺过这个冬天。”



    听见吕昶的话,朱元璋不咸不淡地点了点头。



    吕昶的能耐,他还会使知道。



    虽然墨守成规了一些,但是从不会开口应下自己做不到的事,更没有胆子欺瞒自己。



    他能,那就是没问题。



    所以问题就出在



    “周祯。”



    朱元璋看向身穿大红官袍,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看上去面相有些凶狠的周祯开口道。



    周祯高大的身躯猛然一阵,连忙应道:“臣在。”



    “前几日太子送去刑部的那几个应天府尹的吏,审的如何了?”



    周祯不慌不忙地开口道:



    “回陛下,那些人,已经审完了,朝廷拨下来的赈灾粮,有七成,都进了应天府尹的口袋。”



    “两成进了他们这些人的口袋。”



    “至于能拿到赈灾棚做成粥分给难民的,只有一成,但是在施粥期间,他们这些负责施粥的人也要吃饭,所以真正分到难民中赈灾粮,连一成都不到。”



    听着周祯的汇报,朱元璋眉宇间已经隐约有了雷霆之怒。



    “好啊,真是好!”



    “咱的大明,竟然养了这么多的贪官污吏?”



    “这还是在应天府,在咱眼巴前!”



    “要是换了别的地方,这赈灾粮,百姓岂不是连一粒米都分不到?”



    这话还真不是朱元璋的气话。



    根据锦衣卫传回来的密报。



    还真有地方的赈灾粮被当地官员全部贪墨。



    而且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已。



    自从刘伯温从御史台退下去之后,整个大明对官员的监察系统几乎就成了摆设。



    虽然之前也有检校。



    但是对官员的检查力度远远不如御史台和现在的锦衣卫。



    朱元璋早就有心整顿大明官场。



    这才开国几年,整个大明上下就乌烟瘴气的。



    若是再放任不管,那还得了?



    朱元璋看向周祯道:



    “凡是有牵扯的贪官污吏,给咱狠狠地办,一个都不能放过!”



    “统统的给咱剥皮实草喽!”



    周祯苦笑着拱称是。



    “行了,你们都下去吧!”



    “户部那边也盯着点,凡是再发现有贪墨赈灾粮的,直接上报刑部,全部给咱狠狠地办!”



    吕昶傅友文周祯三人当即告退。



    等到大殿内空无一人后。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有些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各地的情况,他不是不知道。



    如果动用锦衣卫,那些贪官污吏一个都跑不掉。



    可是现在这个时候,大明刚刚经历过空印案,整个官场都空缺严重。



    这个时候再骤兴大狱,必然会让大明元气大伤!



    b???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