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此系民间重要财产

A+A-

    据其所知,大明朝全年税赋仅三千万两。



    十五布政使司,统一百六十三府,



    大同府仅其中之一。



    今系统要求,大同府税收需达全国七分之一!



    此为艰巨异常之任。



    然而,为得霍去病模板,万般努力皆有价值!



    朱桂决定放一搏。



    



    物资运输完成后,列车正式担起商业客运之责。



    在朱桂精心部署下,每日往返三次,乘客限于三节车厢,其余装载煤炭,供应周边地区。



    遇市场利好,日入三千两白银不在话下。



    朱桂此举,可谓坐享其成!



    列车一现世,大同及其周遭,无论尊卑,皆瞠目结舌!



    众人难以置信,



    朱桂何以造就这钢铁怪物!



    更难想象,



    此怪物怎会疾驰如飞!



    然毋庸置疑,



    朱桂声名一时无两!



    世间传闻,朱家出了一位少年天才!



    ---



    明朝南京,皇城之内。



    朱元璋坐于书房,聆听锦衣卫细述近日琐碎。



    闻及朱桂事迹,朱元璋面色顿凝。



    “少年天才?”



    “是指桂儿?”



    朱元璋诧异问道。



    “回陛下,民间已将代王殿下唤作少年天才。”



    锦衣卫如实相告。



    朱元璋木然点头。



    有些意外,



    民心所向,非太子朱标,竟是十三子朱桂!



    “还有,言道乘坐火车,三时辰即由保定至宣府?”



    朱元璋复又追问。



    “回陛下,确有此事!”



    “微臣亲验,计时证实。”



    锦衣卫答。



    “嘶——!”



    朱元璋闻言,倒抽一口凉气,



    目中尽是惊愕!



    列车速度,较传统快马何止十倍!



    若按此速,



    朱桂所言,大明南北,数日可达,或非虚言!



    念及此处,朱元璋呼吸渐促!



    若列车果真如此快捷,国家诸多事宜或将因此改观!



    朱元璋神情复杂,



    忆及当初,朱桂请朝廷出资建列车,彼时不以为然,拒之。



    如今,朱桂竟真将其造出!



    令朱元璋既感面上无光,



    又颇为宽慰!



    毕竟,朱桂终究是亲子。



    子有所成,父心自喜。



    “朕,也该体验一番火车才是!”



    朱元璋畅怀大笑,声如洪钟。



    民间或许仅视朱桂为天资聪颖的稚童,



    而身为大明之主,他的视野显然更为宏阔。



    他洞悉火车惊人力量背后的真谛!



    “保定至宣府,火车瞬息可达,不过三时辰,”



    “若依桂儿之策,南北铺设铁轨,届时”



    言至此,朱元璋眼中精光闪烁。



    届时,草原异动,朝堂即刻调集大军数十万,数日部署,予敌迎头痛击!



    以火车之速,让草原部族措不及!



    那些草原儿女怎料大明兵马如神兵天降!



    或许,梦中头颅已安然枕于他人之!



    思及此,朱元璋血脉喷张!



    “真乃神来之笔!”



    “未曾想,桂儿又一利国利民之杰作!”



    



    朱元璋赞不绝口,内心波澜。



    殊不知,往昔平凡的朱桂,封地数月,竟蜕变为发明巨匠!



    朱桂之变,引朱元璋忆及其他藩王,眉头紧锁。



    与年长无为的藩王相较,朱桂这位年幼的代王,实令他们汗颜!



    “该为他们寻些事做。”



    朱元璋心中暗忖。



    与此同时,齐王朱榑、燕王朱棣、秦王朱樉及晋王朱棡皆不由自主一颤。



    他们怎会预料,



    朱桂之卓越表现,触动了朱元璋整治闲置藩王的决心!



    “父皇,佳音至矣!”



    朱标携文书步入,面带喜色,语调振奋。



    “何事?”



    朱元璋一怔,莫非尚有何等大事他尚未闻?



    朱元璋目光探究,朱标指卷解惑:



    “十三再创神器!”



    “名唤火车,速度非凡!”



    “保定至宣府,常需三十余时辰,火车仅需三时辰,实乃神技!”



    朱标激动难抑,言罢拱:



    “火车之功,不可觑!”



    “儿恳请父皇赐赏十三!”



    听闻关乎朱桂,朱元璋心石落地,非未知大事,不禁暗舒一口气。



    观朱标之兴奋,朱元璋暗笑其年轻气盛,远不及己之沉稳。



    思绪间,朱元璋淡然言:



    “此事,标儿来迟一步,朕已知悉。”



    他挥袖,锦衣卫悄然退下,朱元璋故作老练。



    “父皇早已知晓?”



    朱标诧异,消息甫至便急报朱元璋。



    岂料,朱元璋竟更早得知?



    “此乃桂儿亲口所告,无需隐瞒。”



    朱元璋仍一副云淡风轻。



    朱标面色稍霁,若出自朱桂之口,倒也合情合理。



    朱标欲言又止,



    朱元璋续道:



    “桂儿制火车遇阻,书信求助,吾已助其解困,他颇为感激。”



    此言一出,朱标神色凝固。



    朱标深知,此乃朱元璋杜撰。



    朱元璋虽政事军事在行,



    指导火车这般奇技,朱元璋岂能涉足?



    纵朱标愚钝,亦不会信以为真。



    然,朱标未揭穿其父幻想,



    感叹道:



    “忆起大同府光景,感概良多!”



    “须承认,兄弟之中,十三天赋异禀,治国栋梁也!”



    朱元璋点头,朱标之言,诚哉斯言!



    此刻,一股暖风拂面,令朱元璋精神焕发。



    此风源于蒸汽供暖之效。



    感受蒸汽供暖便利,朱元璋萌生亲赴大同府见证火车之意,欲亲历其便捷。



    “心向往之,欲往大同府一探火车,标儿暂理家务如何?”



    朱元璋心中盘算,遂问朱标。



    “父皇,万万不可!”



    朱标急切反对:“李善长之事方平,朝中人心不稳,京城需父皇坐镇,不宜离京!”



    朱标之劝,朱元璋虽不悦,却也只能首肯。



    时局不允许他离开京城。



    然,对火车之好奇如火燎心,朱元璋按捺不住。



    “启禀陛下,关于藩王物资运输考核,报告已备,请陛下审阅。”



    一名锦衣卫捧文书步入,恭敬呈上。



    朱元璋本无意于此。



    朱桂火车一出,藩王皆相形见绌,考核胜负已分,报告看与不看,意义不大。



    转念一想,既欲加强藩王历练,借此考核或可借题发挥。



    “念来听听。”



    朱元璋如此吩咐。



    锦衣卫即刻展卷诵读:



    “代王殿下任务圆满,其余藩王”



    “为速运物资,致民间工具损毁”



    “此系民间重要财产,唯有燕王殿下出面抚慰”



    “齐王、秦王、晋王等,未采取任何补救,亦未予民赔偿”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