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决定就此敲定

A+A-

    “民间对此事颇多微词”



    “更有甚者,秦王与晋王使物资受损”



    朱元璋闻此,怒火中烧!



    “岂有此理?!”



    “损坏百姓之物,竟不赔偿?!”



    “此等逆子,前脚刚罚,后脚即忘!气煞我也!!!”



    朱元璋猛地一掌拍在桌上,不消片刻,掌已泛起了红晕。



    “父皇息怒啊!”朱标见状,连忙上前,轻轻脚地揉着朱元璋的背脊,试图平息他的怒火。



    一番斥责后,提及朱桂,朱元璋的脸色略微和缓,声音却带上了几分无力:“要是那几位能有桂儿一半的本事,咱们朱家祖坟上怕是要青烟袅袅了。”



    这话一出,朱标忽地愣住,脑中闪过了一个奇异的想法——朱桂那超乎常人的表现,难道是刻意为之?



    从蒸汽的制造,到农业的推动,再到火车的发明,这一系列成就,会不会是朱桂精心布局的一环,旨在激发其他藩王的积极性?



    这个想法一旦蹦跶出来,就像打开了的水龙头,关都关不上!



    朱标细细琢磨了一下,又觉得自己可能是想多了。



    或许朱桂纯粹就是陶醉在创造的乐趣里头呢。



    他是为了逼其他藩王们动起来,这理由听着就玄乎,更别提朱标压根找不到朱桂这么干的动力在哪儿。



    再了,火车这种新鲜玩意儿,那可是大有讲究的。



    怎么可能只是为了给其他藩王加点压力就捣鼓出来?



    绝无可能嘛!



    这时,朱标瞅见了朱元璋眼里一闪而过的那抹狠劲!



    心里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



    他心里明镜似的,朱元璋这种人最擅长的就是把情绪藏得严严实实。



    真怒了,往往是不动声色,吼叫反而是不太当回事的表现。



    如今朱元璋面沉如水,眼神却锋利如刀。



    看这样子,显然是被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这两个子给彻底惹毛了!



    当然,要是个个藩王都稀松平常,倒也没啥。



    可问题就在于朱桂这家伙太能耐了。



    这么一比,其他的藩王们可不就像是软柿子嘛。



    朱元璋心头那把火,简直能把他那些不争气的儿子一个个吊起来打!



    &p;34;父皇!&p;34;



    身为长子,朱标的肩膀上扛着不仅是兄长的责任,更有在这紧要关头发声的担当。



    &p;34;你是要替他们情?&p;34;朱元璋目光微凛,盯着朱标问道。



    朱标轻轻一点头,恭敬地拱继续:



    &p;34;运粮这种事,历来都是由专业的粮草官来负责。秦王和晋王既没经验,也没上过前线,初次接,出差错也是人之常情嘛。&p;34;



    &p;34;还望父皇能够开一面!&p;34;



    朱标轻声细语地为藩王兄弟们解释,他那副菩萨心肠,总是护着自己的弟弟们,这种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已经不是头一遭了。



    朱元璋深深望着朱标,眼神渐渐缓和。他知道,自己终究狠不下心来对付亲骨肉,那些重话不过是气话罢了。



    &p;34;此事我自会处理,标儿你就别费心了。&p;34;朱元璋摆摆,显得有些不耐。



    



    唉,要是这些藩王里能有几个像朱桂那样省心的,我这皇帝可就轻松多了!



    &p;34;是,一切都听父皇的安排。&p;34;朱标无奈苦笑,点头应允。



    起来,这场考验还是朱标倡议的,原本是想给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一个戴罪立功的会,谁承想,



    这俩不但旧账未清,又添新愁。



    反观朱桂,



    只怕又要跟上次一样,领受封赏了。



    转天,朝堂之上。



    锦衣卫宣读了对藩王的处置决定:



    &p;34;齐王、秦王、晋王损坏民财,即刻双倍赔偿,以安民心!秦王、晋王押运失职,罚俸一年,并即刻来应天府,我要亲自教训这两个糊涂虫!&p;34;



    听到这二位藩王的惩处,底下不少人暗暗为他们捏了把汗。圣旨上的责骂,落到朱元璋里,恐怕远不止口头训斥那么简单,只怕还得挨上几鞭子!



    而这,还是朱标求情后的结果。



    紧接着,众人皆把目光投向对朱桂的奖赏上。朱桂造火车之事,众臣多有耳闻,惩办既毕,自然要论功行赏。



    锦衣卫的嗓音响彻大殿:



    &p;34;燕王朱棣,无功无过,不赏不罚;代王朱桂发明火车,铺设铁轨,功在国家!俸禄加赏五千石!&p;34;



    &p;34;另赐代王朱桂大同府周边良田五百顷,绸缎千匹,白银三百两,细纱五百匹,锦缎五百匹,铜钱两万贯,&p;34;



    听着朱元璋为朱桂开出的奖励清单,不少官员的眉头都快拧成了麻花——这份赏赐太丰厚了!



    私下里,不少人心想,要是那些受罚的王爷听见,怕是要气得当场厥过去!



    不过,也有部分官员见识过火车的真容,甚至有幸乘坐过,他们在火车上的飞驰体验,至今记忆犹新。



    因此,他们对朱桂更是敬佩三分。对这等丰厚的奖赏非但不吃惊,反而觉得还不够!



    但毕竟亲历火车的官员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对火车仅限于耳闻,真假掺半,有的甚至是过分夸张。



    如此,朝堂上立刻炸开了锅。



    &p;34;火车真要在全国铺开?那玩意儿又大又不稳,万一出岔子,谁来担这责任?&p;34;



    有官员提出质疑。



    &p;34;喝水还能呛死人呢,你担心啥?&p;34;另一人反驳,&p;34;只要你坐上一次火车,感受到那份速度,你就知道所有问题都不算问题了。&p;34;



    那些乘过火车的官员力挺朱桂,渴望火车能遍地开花。



    两方各有拥趸,争吵声此起彼伏,性急的甚至快要动起来。



    &p;34;肃静!&p;34;朱标不得不插言:&p;34;大家先冷静,我有一个提议。&p;34;



    因着朱标的威望,他一开口,朝堂立时安静,众臣皆想听听他有何妙计。



    朱标徐徐道:



    &p;34;既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不妨折中一下。可以令其他王爷学习代王造火车的方法,各自领地内试建火车,看成效如何。&p;34;



    &p;34;若成效显著,再全面推广,诸位意下如何?&p;34;



    言毕,群臣思索片刻,纷纷点头赞同。



    &p;34;太子殿下高见,就这么定了!&p;34;



    &p;34;我赞同!&p;34;



    &p;34;我也赞同!&p;34;



    于是,决定就此敲定。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