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来自老铁的坑

A+A-

    番禺水师出战。



    也算是冯盎为迎接大唐皇帝李渊献上的一份大礼。



    莱州水师不出战。



    莱州水师,只派了二十艘战船,负责载着大唐的文武官员,以及护卫大唐皇帝李渊。



    船只刚刚出海。



    早就等在莱州的裴寂赶紧往李渊身边凑。



    “圣人,余杭有场比赛,规模非常大,岭南大唐的子民,派了一千多人前来比赛,让臣来负责管理此事,也好让圣人看看岭南这片大唐的国土,有多么的富饶,民风尚德,心系大唐。”



    李渊听完,立即看向冯盎。



    冯盎赶紧上前:“圣人,岭南自然是大唐的岭南,岭南的子民,自然是大唐的子民,依臣来看,不如将斗舞也放在比赛中,也让番邦民,看看我大唐的盛世。”



    冯盎没提俚僚人要和窦乐打一百场什么之类的事情。



    只,这是因为民间富裕了,原本在岭南举办,各部落与岭南东的客籍人,还有原先的汉民,友好交流的一场活动。



    听冯盎解释完,李渊内心有着巨大的期待。



    身为大唐的皇帝。



    他如何不希望看到大唐展示国威,展示大唐的繁华。



    “裴监,那这事就辛苦你了。”



    “这是臣应该办的事情。”裴寂完,又试探着问了一句:“圣人,太子监国,圣人还满意?”



    李渊笑了笑,却是没回答。



    裴寂这话,可不是为了表扬李建成,紧接着就道:“李纲是个直人,王珪、韦挺也是良臣,以臣看来,古话的还是正确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这倒是。”李渊也承认,王珪、韦挺作为太子李建成身边,协助处理政务的人,做的很好。而李纲,作为监督者,也恪尽职守。



    裴寂:“以前,太子让圣人担心,还是因为东宫属臣良莠不齐。”



    “没错。”



    裴寂从袖子中拿出一本奏疏:“臣不敢惊扰圣人的雅兴,只是国之大事,臣斗胆弹劾。”



    李渊倒也没生气。



    他知道李建成作为监国太子,派了裴寂到河北道、辽东道来,就是为了整肃吏制、发现施政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在治理中需要改进与提高的。



    裴寂要弹劾,这才是正经事。



    只是。



    裴寂的公文应该直接送到长安,在朝堂上三省六部来处理。



    为什么直接交给自己。



    带着疑惑,李渊接过。



    翻开一看,李渊心情是真的非常,非常不好。



    这本疏,还当真不能送往长安。



    上面弹劾的是长孙无忌。



    只字没提秦王府,只长孙无忌安排家仆前往辽东,而后利用自己在军中的职务,截流了数批准备送往河湟的高句丽、百济奴隶。



    然后把这些奴隶悄悄送到辽东。



    接下来,又以自己的职务,调一队屯田军,换到另一处。



    悄悄的开荒,隐瞒不报。



    经查证。



    原本屯田在册的田地,根本就没有用心种植,庄稼长的极差,却把精力全部投入隐瞒的田地中。



    还私围了一处山谷,疑似发现一处金矿。



    替换莱州船坞用来造船的木料。



    李渊看完,不动声色的将这份疏收进袖子时。



    裴寂再没就这事一句。



    



    立即换了话题:“圣人,到幽州听到一件趣事。倭女最华丽的打扮,形如恶鬼,连秦王殿下都受了惊吓。国舅亲自设计了发饰,服装,却是别有风采。”



    李渊虽然有兴趣看看,可此时在战船上。



    立即道:“战时,不可言此事。”



    “是,是,老臣错了,错了。”



    李渊闭上眼睛,不由的摸了一下袖子中的那份疏。



    这事,不是事。



    这事,也不好处理。



    依裴寂所写的罪名,把长孙无忌拉出去砍了,也是合理的。



    但,长孙无忌是秦王妃的亲兄长。



    这事,不好处理。



    若送到朝堂上,当下太子监国,朝堂上随便一追究,这事最轻,是秦王妃纵容兄长,也要让秦王李世民废妃。再的重一点,秦王是失察,还是参与其中,可有获利?



    辽东,以田亩入税。



    五姓七望都如实上报了开荒所有的田亩数,此时对开荒的田地,还在减免田税的时候,长孙无忌为什么要隐瞒,那么他肯定是有长久的打算。



    深挖下去,这事怕是越发的大。



    李渊有点头疼。



    两天后。



    船队靠近一处大岛。



    这里有正在修建的码头、港口。



    窦乐站在码头上,丝毫也没有避讳就道:“皇兄,此岛在魏晋时代,岛上便有人,没有文字,语言与半岛不同,会养牛、猪。我派人过来的时候,他们穿猪皮,不懂织布,住在山洞里。”



    “会耕田,但不知道用牛,只会用木耙翻地,少有铁器,来自百济。”



    “这里有王,有他们自己的部落。”



    “依世家对天下国度的定级,为初等部落,就是比野人好一些。”



    一这里,窦乐突然笑了:“我让史官记录:唐,窦乐,强占百济臣属之岛,夺其岛民自由,皆为奴。人数,约七千人。”



    完,窦乐补充一句:“趁百济王城被攻陷,我就攻占了这里,将岛上的所有人迁移到红河三角州,所谓的耽罗王什么,是骂我,还是什么的,我也听不懂,斩了。只留下普通人。”



    这事呢。



    还要感谢郑元璹等人。



    他们给文明定了等级。



    高句丽这样的,才勉强算是刚刚有资格被称为国,连属于自己的独立文字都没有,也是次等国。



    耽罗,连真正的礼仪道德都没有。



    连国都不配称。



    只能叫部落。



    属于刚刚脱离野人范畴的原始社会。



    依世家的记录,连攻伐都算不上。



    在大唐的图中,发现一群刚刚从野人层面上脱离的族群,迁移他们去更好的环境,统一管理,教他们人话,认识字,知道什么是仁、义、礼、信、孝



    至于不听话的。



    那就是不想从野人变成人。



    至于叫嚣要单挑的耽罗王,咱陪他单挑了。



    李渊就耽罗岛这事,听完就完了,没表达,也没点评。



    窦乐连新罗都要往死里坑。



    新罗灭国,不是今年,就是明年。



    区区一个一千多户的野人部落,李渊都没兴趣听细节。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