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世家老狐狸开始培养接班人

A+A-

    两人,一个是郑家的嫡孙,郑悯。



    另一个是崔氏的嫡孙,崔煜。



    两人赶紧施礼。



    窦乐明白,这两个老狐狸是装老,然后准备培养接班人了。



    两人商量过。



    窦乐这老怪物,不知道还能活多久,若是培养子侄辈,估计依旧熬不过窦乐。



    窦乐,依窦氏族谱记录的年龄,五十五岁。



    看起来,比登基的新皇李建成这个外甥还年轻,所以老狐狸们要提前开始做准备了。



    王家的人选已经内定。



    就是一直在国舅府的王绩,他还年轻,也是王聃的孙辈。



    几个人坐下,窦乐开始讲:“有个老妇眼睛瞎了,他的儿子是远近闻名的孝子。有一日,孝子带母亲去走亲戚,原先一直走的路被水冲断,老妇却让儿子一直往前,孝子不听,是不是算不孝呢?”



    郑元璹沉默。



    崔君肃却是笑着起炉烧茶。



    窦乐也没结果。



    孝顺是美德,愚孝就是愚蠢。



    郑元璹,一直背负着不孝的恶名,但就窦乐了解,他管理军队、管理州县,都是相当有才华,无论在何地任职,名声也相当好。



    唯一的恶名,就是不孝。



    崔君肃为什么笑呢。



    因为窦乐这个故事,放在世家子弟间讨论,足够他们争执上一年两年的。



    孝还是不孝,窦乐心底有自己的道德观。



    还好,眼下窦乐辈份高到,在大唐没长辈。他也不用受这些束缚,可郑元璹却不同。



    果真,窦乐讲完故事。



    郑悯与崔煜坐在那边,脸都憋红了,却不敢开口。



    无论怎么,都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



    窦乐看出了两个年轻人的尴尬,主动换了话题:“房玄龄的提案,两位兄长知晓吧。”



    “知道。”



    窦乐:“我有一个想法,反正已经放下脸面了,索性就不要脸了。我要卖地。”



    “简单来,把筑紫岛划成许多块,谁家有钱就去买,然后狭县出人,关于筑紫岛上的倭人呢,永业军不可能出兵,自己想办法去。”



    崔君肃:“乐郎,你让史官将来怎么写这一笔。”



    窦乐拿起茶杯,喝了一口郑元璹新泡好的茶,一脸的无所谓:“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反正已经有人写过了,辽东开荒,每顷良田之下都会有一副尸骨,或是高句丽战奴,或是倭奴。大唐国舅,为首恶。”



    郑元璹眼睛一瞪:“谁写的,老朽亲自活劈了他。”



    窦乐:“无妨,千年之后,自有评。扯个题外话,大力发展棉花种植,养殖业,没有棉花,我们无法保暖,也没办法再往北。还有,上等鹅绒,也是保暖的好材料。北地界山,外兴安岭,一定要筑城,而且必须是雄城。铁路要修过去,这是北界。”



    郑元璹点点头。



    他知道窦乐所的外兴安岭。



    室韦人称呼这里为夏思阿林,由三条山脉组成,大、、外。



    极寒。



    但有人。



    靺鞨的肃慎部、契丹也有部分人、室韦的部落,都有达到过。



    再往前,秦汉时就有人。



    眼下,没有农田,只有游牧的部落,靠渔猎为生,兽皮保暖。



    



    五姓,也在夏天的时候,派人去勘探过。



    三岭都是山岭,可在这三岭的保护下,却有大片的平原,只要下功夫整,就会是亿亩良田。



    这种地方开荒,真是要拼命的。



    若当下辽东一顷良田要埋下一具尸骨,那么往北,怕是每一顷良田都要数人把命留下。



    留下的是我大唐子民,还是高句丽、百济、倭人的奴隶呢。



    这简单的数学题。



    有些个文人高举道德大旗,装作不会计算。



    可五姓,三十六世家会算。



    窦乐一脸平静喝下一杯茶:“我的意思是,二百万倭奴,换辽东两亿亩良田,几千里铁路,如何?”



    郑元璹:“听闻,倭岛多地动、多飓风、多海啸。倭人,向往中原,太国舅仁慈,给予他们移居中原的会,此大善,我等当助之。”



    窦乐:“喝茶。”



    窦乐与郑元璹语气平静。



    郑悯、崔煜却感觉到呼吸都带着一种沉重感。



    他们也明白,为什么祖父会带自己来参加这样的茶会。



    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关系到数万人的生死,倭人。



    他们知道,也见过。



    汉帝赐,倭。



    二百万人,换辽东二亿亩良田。



    两个年轻人跪坐在茶台旁,心跳接近二百,一边是他们读书告诉他们的礼教、道德,一边却是最现实的大唐盛世,世家大发展,万民生计。



    大唐的狭县,最近来到福港的叶祖良他们也知道,那真是穷出他们在读书中能读到的极限。



    整个县,凑不出几万亩良田。



    整个县,都不用等青黄不接的时候,平时都要靠野菜才能吃到不饿,饱是什么感觉,许多人一辈子都没体验过。



    现在,为这个县,找到十万亩良田,可以种桑,种药材。



    代价是。



    倭人可能会有几千人变成奴隶,倭贵族男丁死光。



    怎么选?



    慢慢的,两人的眼神变了。



    郑元璹也注意到两人眼神上的变化,便吩咐道:“太国舅所的事情,你们去办,唐永业军只负责守护港口、码头。倭岛上发生了一些可能不太仁义的事情,也是贫苦的狭县之民,为讨一个生计,难免过激了一些。”



    “无论怎么,他们还是帮助、救济了大部分倭人嘛。”



    两人起身,长躬施礼:“是,我们这就去拿一个章程出来。”



    两人准备离开,窦乐伸:“等一下,还有件事情。”



    郑悯、崔煜两人站好。



    窦乐对郑元璹道:“这么一个事,我打算根治虏疮,我有信心,也有些把握,但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我家中儿女,年龄上合适。听闻兄家中有肘后备急方原孤本,可否借来一阅。”



    虏疮!



    郑元璹连边的茶壶都打翻了。



    这就是天花。



    重症,九死一生。中症,生死对半。轻症,十之二三也熬不过去。



    放在贫苦人家。



    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



    轻症也能恶化成重症,而且这病还会传染。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