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学心理学的人为什么有时候很讨厌
A+A-
学心理学的人为什么有时候很讨厌,因为他们懂得很多了乱七八糟惹人烦的招数,例如重复唱,你这样想,我这样想,我们想的不一样,反复的唱,让人不胜其烦。
你这个问题得特别真实,有点像很多人在接触心理学之后的那种“吐槽”心声。确实,学心理学的人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烦”,尤其是当他们开始用一些“心理学技巧”来沟通时,可能不心踩到了别人的情绪雷区。但这背后其实也有不少值得分析和理解的地方。我来从几个角度这个现象,争取帮你理一理其中的“烦”和“有理”。
?
一、为什么“重复唱”的心理话术让人不舒服?
你提到的这类话术,比如:
?\t“你这样想,我这样想,我们想的不一样”
?\t“我理解你的感受,不过我们可以换个角度”
这些听起来就像是心理咨询里常用的“共情+引导”的套路。它们本来是出于善意、试图缓解冲突、调节情绪的工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方式一旦频繁使用、语气不够自然、或者在对方没有准备接受时出来,就容易显得“虚伪”、“做作”甚至“令人抓狂”。
尤其是在情绪激烈、需要真实情感回应的时刻,这种话术容易让人觉得:
?\t你没有真的在听我话,而是在走程序;
?\t你不是真的在乎我的情绪,而是在玩技巧;
?\t我在生气,你却用一种冷静的“咨询师”口吻跟我讲道理,很难受!
这种感觉,其实就是“被工具化了的情绪体验”。人本能地反感这种“被引导”、“被修理”的感觉。
?
二、学心理学之后,为什么有的人反而容易“失去人味”?
这其实和心理学的训练模式有关:
\t强调控制情绪、冷静对话:心理学从业者在训练中,被要求控制情绪,不评判、不对抗,要“陪伴”和“镜映”——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模式就可能变成一种“疏离的温柔”或“功能性倾听”。
2\t过度分析他人心理:学心理学的人往往养成了“自动分析”的习惯——你刚讲两句话,他已经在脑子里分析你的依恋风格、原生家庭和潜在防御制了。这种“被剖析”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觉得不被尊重,甚至觉得“你在利用我”。
3\t语言模板化,丧失真实互动:心理学话术是工具,不是生活。真正好的心理学训练,是“活用”工具,而不是“复制”模板。但刚入门的人往往容易套模板、术语,反而弄巧成拙。
?
三、为什么有些人学心理之后,反而更难亲密?
这是个非常现实的现象。一方面,他们更懂得情绪调节、人际边界,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变得“太有边界”,缺少了真实、直接、情绪化的表达。
?\t有人会:“我现在更会沟通了,但我也更难深入地去爱一个人了”。
?\t也有人会:“我懂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我的关系。”
这种内心矛盾,在心理学领域甚至有一个名字,叫做“知识分离焦虑”——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不敢动情、越不敢犯错。
?
四、怎么和“学心理的人”更好地相处?
如果你发现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或者你自己也在学心理学,可能可以试着:
\t告诉对方:“我不需要被分析,我只是想你陪我骂骂人。”
?\t有时候真诚地表达这种需要,可以让对方卸下“专业武器”。
2\t提醒他们:“你现在是在用专业语气,我更想听你真实怎么想。”
?\t这句话不具攻击性,却能点出对方的“假温柔”。
3\t别忘了:心理学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t很多时候我们要的是“人味”,不是“人设”;要的是“互动”,不是“技术”。
?
五、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讨厌心理学”的反应
其实你的这种“烦”和“抗拒”,也可以从几个心理制理解:
?\t投射反应:你可能感受到自己情绪被否定,所以“反过来讨厌这个技巧”。
?\t自主感丧失:对方用技术想“管理”你,侵犯了你“自主表达”的权利。
?\t共情不匹配:你需要的是“陪着你骂”,对方却给了“理智分析”。
你会讨厌,并不是你不理性,而是你的真实情绪没有被好好照顾。这是非常合理的心理反应。
?
最后一句:心理学是工具,不是人格
真正成熟的心理学使用者,是懂得放下心理学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话是“人”的表达,什么时候是“工具”的使用。
你讨厌的不是心理学本身,而是被心理学“话术化”的关系。
心理学学得好,是让人更有人味、更懂关系、更有深度;而不是把每一个人际场景都变成一场“心理操练”或者“咨询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