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这就又天下大乱起来了?

A+A-

    这娃子啊,心是好的,只是这事儿可得办砸咯!



    朱元璋嘴角噙着一抹淡笑,目光欣慰且宠溺地摇了摇头,暗暗替朱允熥叹了一句。



    允熥孩子平日甚少接触这些骄兵悍将。



    心里对这些人的嚣张、骄横、以及他们身上那些劣性估计错误,他们什么“子侄”,你就真以为他们把你当子侄了?



    好在咱还没真死,还能替这孩子兜着,这次也刚好可以给这孩子一个活生生的教训,过后咱再给孩子好好分析分析,以后真正面临这种事情,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看到朱允熥在这里“犯了错误”。



    朱元璋反而是喜闻乐见的。



    朱标没了,他现在年龄也上来了,寿数无多,这样的真实经历能让他更快、更有效率地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后世之君。



    这就够了。



    反正,这都还不是真的。



    思索间。



    帷幔之外的气氛越来越紧,空气都似乎有种要凝固的感觉。



    好在片刻后。



    一直在观察端详朱允熥的会宁侯张温及时站了出来,挡在了就要发作的诸多淮西武将面前,道:“三殿下的话似乎还没完?没记错的话,三殿下,此举其实对日后大有裨益?”



    他的面上带着一丝温和的微笑。



    目光在朱允熥的脸上带着一丝探寻的意味,对方面上没有什么慌张之色,但同时也看不出太多其他的情绪。



    张温心中实在想不通。



    眼下气氛凝沉至此。



    朱允熥还能如此淡定,到底会如何应对眼下这种局面。



    其实,朱允熥出的那句不再侵占民田、滥杀无辜,对于他来其实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也不干这事儿。



    毕竟原本的历史走向之中,朱元璋想搞他,也只找得到一个所用器物僭越的罪名,其他罪名显然是找不到一点了。



    穷人乍富。



    有两种极端。



    大部人会成为当年剥削自已的那一类人,尽情享受人上人的优越和好处,甚至变本加厉。



    而部分人,则是会心怀怜悯,对处境和自已贫弱之时的人感同身受,自已淋过雨便想替别人撑伞。



    譬如朱元璋,这些年都尽量给农民减少赋税,与民休息,发布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



    张温也属于这一类人。



    他的看法和朱元璋差不多。



    心里想着,大概是这位东宫三殿下,承继了太子殿下的仁德爱民之心,如今有望走上天下至尊之位,少年意气,或者类似于新官上任三把火,迫不及待地就想做点什么。



    仁德爱民之心。



    在张温看来,这一点对于一位帝王来十分重要。



    历朝历代,大多亡于暴政——百姓但凡还能有一点活着的念想,都不至于到揭竿造反的地步。



    他们这群人当年就是活不下去了,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大明。



    朱允熥这个出乎预料的举动。



    尽管鲁莽意气。



    却令张温心里多了几分敬佩之意,也从心里希望,这位东宫三殿下当真可以坐上那个位置。



    所以他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了。



    不过张温始终觉得。



    朱允熥心中或许已经自有了一番盘算。



    一个能在吕氏底下隐忍十数年的孩子,怎么可能在这种紧要关头上鲁莽行事?他能把他们这群淮西勋贵搜罗到这里来,不可能不明白,这群人是他唯一的政治资本和依仗。



    



    张温此话一出,乾清宫内凝沉的气氛瞬间缓和了不少——对日后大有裨益?如果这份裨益能弥补他们的损失,倒也不是不值得一听。



    因此,众人的目光“刷”地一下又集中到了朱允熥身上。



    朱允熥不经意地看了张温一眼,心中觉得有趣,暗暗记下了这张面孔。



    当然,现在不得不提出的矛盾提出来了,他当下最重要的是:解决这个矛盾。



    面对众人的目光。



    朱允熥内心开始酝酿情绪,面上作出一副无奈为难的神色,叹了一口气,这才缓缓开口:



    “其实,各位的顾虑,我心里都是清楚的。”



    “只是当下的处境,各位叔伯公心也明白。”



    “有诸位在朝堂上话,当然都是很有分量的,可这朝堂上能话的,不止咱们淮西一脉。”



    “在允熥心里,咱们都是自家人,心里肯定是偏向于诸位叔伯公的,可我却不能在外表现出这种偏颇。”



    “否则就会成为那些文人攻击的借口。”



    “诸位也知道,要想在龙椅上坐稳,我的处境还十分艰难。大局未定,提出此事,允熥也是不得已的。只是咱自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觉得这件事情得提一提!”



    朱允熥紧紧蹙起眉头,先表明立场:我肯定是偏着你们的!咱们都是淮西一脉,是一边儿的!



    听到朱允熥这话。



    众人面上的神情顿时缓和了不少——嗯,总算不是老爷子的那一套“百姓艰苦、你们要懂得体恤、触犯大明律”云云。



    简而言之。



    朱允熥没他们做这事儿是不对的!



    同时也不由愤愤吐槽起来:“这群文人!流血挨刀子没有他们,就会在朝堂上逼逼赖赖!真他娘恶心人!”



    朱允熥又是轻叹了一口气。



    面上表情愈发为难:“其实,还不止这群文人,此事最为难的,在于我那些叔叔们呐。”



    “秦王、晋王、燕王”众人自然知道朱允熥指的是哪些人,这些有实力的戍边塞王,随便掰指头一数都不少,个个都不是什么吃干饭的。



    但立刻就有人质疑了起来:“老爷子管着咱也就罢了,他们那么老远的,还要管到老子头上来?”



    朱允熥摇了摇头。



    “不是管到你们头上来,是管到我头上来。”



    “咱们现在已经站在了一条船上,你们做了,在旁人看来就可以理解成,是我默许的。”



    “诸位叔伯公沙场百战。”



    “如何不知道靖难出兵需要师出有名?”



    “若是诸王以此为借口靖难,朝中文官、天下文人士子一支笔杆子煽动所有百姓,咱们该如何是好?”



    朱允熥定定地看着诸多淮西武将,目光似是在询问。



    众人不由嗫嚅着嘴面面相觑,想点什么却又实在不知道该什么——朱允熥提出来的危,的确也关切到他们自身!



    藩王靖难,他们能应对吗?倒也不是不行。



    可藩王靖难、再加上文人士子口诛笔伐、煽动天下



    霎那间,所有人仿佛又看到了马蹄之下的烟尘滚滚、尸山血海,听到了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彻地



    怎么像是他们当初起事的场面?



    不是



    三言两语。



    这就又天下大乱起来了?



    靠!



    好有道理。



    我竟无法反驳!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