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神兵利器

A+A-

    “前辈,此事绝秘!”



    “陛下所言甚是,民明白其中利害!”



    暂时。



    高炉炼铁决不能透露出去,否则可能会出大事。



    綦毋怀文早就意识到了,他现在是激动到有些害怕。



    就像一座宝山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



    “前辈也无需焦虑,大半年后或许就不用担心这些了”



    綦毋怀文不知道皇帝为何这般。



    他也没有追问。



    两人嘀咕了好一阵子。



    决定暂时以试验为主,争取早日把一应流程和质量管控理顺。



    试验高炉炼铁的同时,用心研究后世灌钢法。



    摸清新型钢的特性,尝试铸造武器看看。



    “前辈,书房在哪?”



    当初,宇文恺修改图纸后,设立了办公宅院。



    不仅有书房,还有一间学堂。



    学堂是宇文衍建议的,用于培训工匠和学徒。



    到了书房,皇帝便让綦毋怀文去忙他的。



    自己坐在书案前,准备画几张图纸。



    第一张是唐横刀。



    唐横刀是汲取了汉时环首刀,突厥刀的优点,加以改进研制而成。



    刀身和刀锋基本是直的,锋利无比,步骑两用。



    是唐代军士的制式配刀。



    第二张是唐陌刀。



    陌刀是唐代长柄大刀,为两面刃刀,通长一丈(3米),重十至十五斤。



    陌刀多用于战场步兵所持,利于斩马。



    唐代的陌刀队声名显赫,所向披靡,令敌军骑兵闻风丧胆。



    据记载,有军士持陌刀立劈,能将敌军连人带马一劈为二。



    第三张是倭刀。



    倭刀是倭人把唐刀的铸造技术引进倭国后,逐步仿制发展,衍生出的一种刀。



    历史上。



    倭寇屡屡侵扰华夏海疆边防,杀人放火,奸淫掳掠。



    其中一大倚仗便是他们中的倭刀。



    倭刀,双持握,以锋利着称,刀身带有一定的弧度,更利于劈砍。



    第四张是錾金虎头枪。



    即锥枪,形如麦穗,其刃为中棱,颇壮锐,不可折。



    此枪在宋朝九大名枪(枪九色)中排名第一。



    其杀伤力极为强大,破甲效果一流。



    也是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一种形制。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锥枪都还曾派上过用场。



    第五张是沥泉枪。



    即双钩枪,枪长一丈二尺。



    枪头长一尺有余,宽寸余,中有脊,两侧有刃,头部呈锐角,枪头尾部有两个侧钩。



    枪杆尾部有鐏,可插入地下。



    此枪是战场上的煞星,刺入敌人体内伤筋刺骨,连肠子都能带出来。



    岳王爷所使的沥泉枪即是这种枪。



    是真正能够发挥岳王枪威力的大杀器。



    五张图纸,五把兵器!



    全都是经受过战场考验的神兵利器,是精品中的精品。



    一旦铸造成功,未来大周军队的战力定然会提升一大截。



    特别是锥枪,其破甲效果是当前的主战兵器长矛所不能比拟的。



    随后。



    綦毋怀文、綦毋干将、綦毋冶子三人被宇文衍叫到书房。



    “前辈,你们祖孙三人看看朕所画的这五把兵器”



    



    皇帝指了指案几上五张墨迹尚未干透的图纸。



    这些图纸不但绘制出了兵器的形状,还注明了各部位的尺寸。



    对于兵器的性能也有详细描述。



    有了这些信息,他们便能以此选用合适的钢铁及铸造方法,尝试着把兵器打造出来。



    祖孙三人立马被这些兵器图纸吸引住了,各自拿起一张仔细观看起来。



    宇文衍没有话,静静地坐在一旁。



    良久。



    綦毋怀文看完五张图纸,眼中露出震撼之色,嘴里呢喃着:



    “对啊,这样的形制确实比宿铁刀更为犀利,老朽怎么就没想到呢”



    “还有这所谓的枪,比马槊、长矛的破甲效果着实更好。”



    干将和冶子眼中也闪烁着光芒。



    钟爱兵器铸造的父子俩看到这些图纸,就像捡到了宝贝一般。



    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



    恨不得立马起炉开干,把这些武器铸造出来。



    “怎么样,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这些兵器打造出来?”



    皇帝把三人神情尽收眼底。



    “陛下,有了新的灌钢法,民还是很有信心的,但须得试过后才知道”



    看綦毋怀文相对轻松的表情,宇文衍知道他心里是有底的,只是没有把话得太满。



    “前辈也不用着急,你们慢慢尝试,保重身体为要。”



    “切记不能过度操劳,有任何需要都可告诉朕。”



    “谢陛下,民一定不负所托!”



    



    离开冶铸作坊,宇文衍返回正阳宫。



    王鹰他们随军出征后,便把亲军驻地的三个左武伯调了过来。



    暂时负责他的贴身护卫。



    他们分别是尉迟伽,侯定,杜咤。



    三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



    两年前,周武帝出兵灭齐时,曾和王鹰一道上过战场。



    回京后进入正阳宫宿卫禁军任左武伯。



    古人以左为尊。



    故而在禁军六率的左右武伯中,以左武伯为主,右武伯为辅。



    当初宇文衍从禁军六率选拔一千亲军。



    经过近半年的训练,身体素质、军事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羽林卫的“军令二十诏”亦深入军心,深深地打上了皇帝的烙印。



    宇文衍任命二十名教官为各队的队正,负责每队军士的日常学习、训练。



    五十军士为一队,十军士为一火,每火任命一名火长。



    一火即为同一个锅里捞食,同吃同睡,彼此视为火伴。



    火长、队正有点类似于后世的班长、排长。



    亲军驻地的训练热火朝天,活力满满。



    皇帝过上了两点一线的生活。



    每天来往于正阳宫和亲军驻地。



    偶尔到城东六率军坊慰劳下军士,赏赐一些娘子下去。



    宇文衍暂时还没有让羽林卫接管正阳宫的宿卫。



    眼下直接负责正阳宫宿卫安全的还是左右羽林率,他们得到的赏赐也不在少数。



    对于这六率人马。



    皇帝近水楼台,尽可能多地在军士心中打上正阳宫的烙印。



    白天训练,傍晚时分回宫陪皇后用膳。



    晚膳后。



    跟着王轨他们学习儒学典籍、帝王治国之道。



    于亥时正(晚九点)回寝宫,洗漱完和司马令姬玩会五子棋。



    每当躺下后,她便缠着宇文衍讲“白蛇传”的故事。



    每次都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