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工部之事

A+A-

    见皇帝同意把狼交给她抚养。



    木兰开心得像个孩子。



    迫不及待地抱着银月狼给太皇太后阿史那氏报喜去了。



    宇文衍陪皇后和弟弟妹妹玩了一会后,返回上善殿。



    “陛下,毕王来了!”



    刚刚坐下,和坏鸟拌了几句嘴,墨言上前禀报。



    “臣参见陛下!”



    “王叔免礼,坐吧!”



    宇文衍倒了一杯茶,示意其入座。



    “陛下,此次进宫,是要向您汇报一件事。”



    “将作监的将作少匠何稠,历经数年查阅古籍,苦心钻研,终于将琉璃瓦的烧制工艺复原了”



    宇文贤完,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这点事,原本他不准备上报的。



    但想到皇帝交代过,要重视各种工业方面发明。



    刚刚冶铸作坊军器组,又因制作弓弩受到了表彰。



    何稠复原琉璃瓦烧制技术,也符合朝廷“鼓励发明创造”的诏令。



    就决定还是当面奏报一下。



    “当真?”



    “那可是太好了!”



    中原琉璃制作工艺失传后,波斯的琉璃制品就成了奢侈品。



    虽然琉璃瓦与琉璃制作工艺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大体相通的原理。



    只要进一步研究,一定能重新掌握琉璃的制作技术。



    “你以奏章的形式上报,这种工艺复原,朝廷一样要通报表彰,诏诰天下。”



    “把这个册子交给何稠,让其好生琢磨,只要做成此事,工部右侍郎就是他的”



    宇文衍从案桌上找出一个册子,交给宇文贤。



    这是他写下关于玻璃的制作工艺。



    有研发复原琉璃瓦的烧制经验,相信对于玻璃的制作也能很好的理解。



    “是,陛下!”



    “臣一定配合他把这事做成功。”



    宇文贤一听,知道这个东西一定非同可。



    当下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君臣二人就工部的相关事宜作了一番商议。



    工部当下负责的最大工程当属河套三城。



    不过,有宇文恺这个工部左侍郎亲自担纲,宇文贤几乎不用操什么心。



    书坊如今蓬勃发展,雕印刷工艺日趋成熟。



    在工部的主持下,分别在洛阳,邺城,蜀地,荆州,扬州,辽西六处设点。



    为大周文教事业发光发热。



    雕印刷的出现,使得印刷用纸大增。



    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当下最常用的是麻纸。



    蜀地益州产的麻纸冠绝天下。



    浣花溪边,集中有上百家造纸作坊。



    蜀纸是皇家贡品,也是朝廷公务专用纸。



    如今“文渊阁”成了众多大周学子心目中的圣地。



    以前。



    对于一般的读书人,可以是一书难求。



    购书更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



    雕印刷一下子实现了书籍的批量制作,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文渊阁”看到喜欢的书籍,就可购买一册自己收藏。



    古时文人藏书,就如后世收藏古董一般。



    只有经济条件好,甚至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玩得起。



    有了书坊,每一本书籍都能大量出。



    就算经济条件一般的读书人,节省一些,也能收藏几册钟爱的。



    正因如此。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涌向长安。



    书坊给工部带来了一项稳定的收入。



    皇帝早就规定了,盈利所得,一半上缴国库。



    



    剩下的由工部支配,但其中至少拿出一半分给创收的所有工匠。



    之前的麻将和取暖铁炉子给工部赚了不少钱。



    两者流传开来后,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制作,很快就在民间普及了。



    “对了,王叔,襄国(邢台)有个叫李春的工匠,善建石桥,你去把他招至工部”



    李春作为主持建造赵州桥的桥梁匠师,因此桥闻名后世。



    但其在历史上却是声名不显,甚至在隋朝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唐代张嘉贞石桥铭序记载:



    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要不是赵州桥屹立于洨河之上千余年不倒。



    李春这个名字也就掩埋在历史长河中,不为后人所知了。



    “臣遵命!”



    毕王不知皇帝是如何知道这个李春的。



    既然是皇帝钦点,想必是有真才实学之人。



    毫不犹豫地满口应了下来。



    宇文贤离开后。



    心情愉悦的皇帝一边泡茶,一边哼起了曲“双节棍”。



    赵州桥全长五十多米,跨径达三十七米,能够使用千余年不倒的石拱桥。



    其建造工艺和工程质量可想而知。



    当下大周需要修建的桥何止千座,哪怕数万座也不嫌多。



    要是所有石桥都建成赵州桥那般质量。



    那就是妥妥的利国利民之壮举。



    不过。



    当下赵州桥还没有开建,先把李春弄到工部。



    到时,由他组建一个专门建造石拱桥的团队。



    在朝廷的支持下,于江河之上建造一座座的石桥。



    同时,研发更先进的造桥技术。



    争取能在更宽的江河上建造更大跨度的桥梁。



    “陛下,吃个桃子,这是刚从卜斋养殖基地那处桃林摘来的”



    墨言从兰兰中接过一个果盘,端到皇帝近前。



    宇文衍拿起一个,咬了一口。



    桃子甜甜的,带有一丝微酸。



    “还不错!”



    “咦,还有这么大个的石榴啊。”



    除了桃子,他见果盘里还有一个至少半斤重的石榴。



    石榴原产地波斯。



    据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的。



    “奴婢来剥。”



    看到皇帝要亲自动,竹竹拿起了石榴。



    剥皮后,把一粒粒果肉掰散,放在碗里,而后端到面前。



    皇帝伸抓了一把塞进嘴里。



    轻嚼后吸吮汁水,然后把残渣吐掉。



    石榴已经熟透了,很甜。



    不过,也就尝个味道,石榴吃起来还是太麻烦。



    “朕不吃了,你们也尝尝。”



    宇文衍示意王鹰,元氏兄弟还有李药师吃些。



    作为千牛卫大将军,以及其下的龙武卫将军和羽林卫将军。



    由他们全权负责皇帝的安全。



    但他们三人并不是随时侍奉左右。



    不时需要有人视察外围守卫情况及巡逻队伍。



    但会保证有一人随时贴身护卫。



    李靖封为司卫下士,倒是一直跟在宇文衍身边。



    他们也没客气,拿着就吃了起来。



    如今。



    护卫皇宫和京城的千牛卫,门监卫都是他们训练出的嫡系军士。



    可谓是内外齐心,铜墙铁壁。



    安全问题尽在掌握之中。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