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A+A-

    “往年挑选盐商,都走了某些人的路子,可以先拿盐引,等盈利了再补钱,真没想到富庶的盐商竟然连几万两银子都掏不出。”



    哪里是掏不出,分明是到嘴的肉不愿意吐出来。



    三阿哥像是听到笑话一样,“这年头卖盐还能亏损,可真是个大笑话。”



    更加可笑的是朝廷,盐引还可以赊账。



    一看民间私盐贩子猖獗,卖盐的收入都收进自己口袋,哪里还愿意花钱买盐引



    “现在可好了,改盐票制了,只要出钱,哪怕是个贩夫走卒也可以拿钱去买盐票,也不局限什么市场,听盐政刚传进江南,那盐价就应声而降了。”



    三阿哥喝了一口茶,想起盐价还有些咂舌。



    “少的降低两三成,多的低五成,这意味什么盐价降一半,这些盐商依然有的赚!”



    他看了看左右,压低声音,“我下门人拿了银子准备去购一批盐票,一倒少一倍的收益”



    他翻了一下。



    “四弟,里有多余的银钱不如也派人参与,这可是难得赚钱的会,别哥哥没告诉你,还是光明正大来钱的会。”



    三阿哥感叹一声,“开府之后才发现钱不够用,花钱如流水。”



    四阿哥平静道,“这个,弟弟这里开销不大,银钱暂时够用。”



    三阿哥没听出来,他含蓄的炫耀,只当他刚成婚还没意识到平日光是走人情就是一大笔开销,他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行了,我该回去了,等日子长了你就知道哥是为你好。”



    



    江南的新盐政仿佛催生了一种新的商一样,各地的商人都往江南涌入。



    盐票似乎成了另一种债券,成为投者入场的目标。



    新发行的盐票只售不赊欠,可因为没有圈定所卖之地,成为市场上热捧的金融产品。



    扬州城本来是江南盐商的聚集地,今时好像成了所有新生盐商的汇聚之所。



    看着那豪富的盐商,新加入的盐商都摩拳擦掌,渴望能取而代之。



    盐城的银行新挂牌了一种交易,往年只有债券,今年多了盐票。



    盐票很简单,将各盐场的盐数量统计发行盐票,这种盐票本就包含了税收。



    商人买到盐票,可以根据盐票在指定交货日期内领取到盐票上标记的盐数。



    盐票有两种交易方式,一种是定额的额盐票,一种是大额的签订合同的盐票。



    也就是,往后朝廷收盐税不再是从商人中收取,而是根据盐场售卖的盐票来抽取税额。



    这种方法有个好处,盐商不会拖欠盐税,至于盐场,盐票本不是盐场自己制作,而是相关税务部门制作,税务部门会根据发放的盐票来收税。



    银行挂牌交易盐票又给盐票增加了金融属性,允许盐票自由买卖的同时,也允许使用盐票来抵押换取周转资金。



    这就相当于买一百两的盐票,盐票拿到后不急着换取实物,而是先用盐票从银行抵押七十两出来再买盐票。



    来来回回能生出近一倍的盐票,之后只要市场上的盐票上涨,卖掉一部分就能获取利润,再将抵押的盐票赎回,花了一百两得到了近两百两的盐票。



    当然盐场买盐的价格本就低,只要涨一文就是三分之一的利润,按照之前的盐价翻倍是轻轻松松。



    且盐票是根据盐场库存发放,一旦拿着盐票换不到盐,盐场需要支付违约的费用,所以市面上的盐票数目是有限的。



    只要盐场的生产速度跟不上,这种玩法就不会崩溃。



    有些人嫌卖盐麻烦,只炒盐票,也有人老老实实兑换了盐,辛苦拉到偏僻地方去卖。



    盐这种东西,越是偏僻的地方越能卖上价,为了尽快变现许多新盐商并不压库存,而是希望尽快销尽。



    这就导致有些地方前脚有盐贩子跑过来,口口声声是官盐,只要私盐一样的价格,人还在官府眼皮底下出售,大家都信了,难得有买得起的官盐。



    结果这批人刚走,后脚又来了一批,得知前面的人只卖私盐价,骂了一句后当场便宜一文。



    这盐比私盐还便宜,这谁能忍住,反正盐这东西又不会坏。



    结果这批人走后,又跑来一批,还是卖官盐。



    这下大家囤了够吃一两年盐了,哪里还买得下,结果盐贩一看,直接只要私盐的一半。



    这谁能扛住官盐只要私盐的一半价,从古至今都没这样的好事。



    大家自然不能错过。



    如此几次后,哪怕是个普通农户都知晓了盐价降了。



    不提大盐商丢失了聚宝盆,就私盐也比不上一批又一批的盐贩子,别人家还是官盐。



    有些私盐贩子一开始就摇身一变成了官盐贩子,后来发现买私盐的利润越来越低,还面临杀头的风险,直接买了盐票,混了个身份。



    三月里,第一季的税收报上来,所有人都沉默了。



    一个季度收上来的税抵得过原来两年的税收,可见往年流失了多少盐税。



    关键是这盐税定的也不高,三文一斤的盐里,只收一成税。



    这积少成多就可以看出往年的盐引流失了多少盐税。



    



    最后怎么样,全便宜了大盐商和盐枭,百姓吃到的是高价盐,朝廷还收不上来盐税。



    皇帝看着数目,只吩咐了一件事,“盐铁茶,商量一下,可依照新盐政一样办了。”



    这是看到盐税,又想着开源新的财源了。



    四月新茶是赶不上了,没关系可以慢慢制定。



    宝音听闻后皱眉,她自己就有不少茶山,可是知道茶叶这东西本来就很难走私,再加征茶税后只会出现一个后果,那就是剥削茶农,当茶农觉得采茶不再赚钱后,会抛弃茶山。



    就如同后世一样,农民抛荒进城务工一样。



    想到这里,她亲自去了南书房。



    皇帝听闻她的来意陷入沉思,“你的意思是不改茶税”



    宝音摇头,“不是,改,只是跟盐票制不同,而是采购和销售环节交税。”



    “设定一定免税额度,普通茶农买个十斤二十斤,总不能收税,超过一定斤数开始收税。”



    “采购茶叶的收购商人在贩卖茶叶时开增值发票,按照票值收税,拿到增值发票的茶商在出售茶叶时开具零售发票,报税时需要交纳增值部分的税,就是零售发票减去增值发票的部分,只从利润里抽税,这样可以促使终端茶商向上级商人索要发票。”



    “而税务部门只需要盯着终端的商人,变相控制了上级茶商。”



    “至于茶农,就不应该收商业税,他们是茶农,到底是农,收的也该是农业税。”



    “同时国家这边也可以组建专业的茶商部门,以国家形式对外贸易,比如草原,比如罗刹国以及周边国家,为促使茶农将茶叶出售给国家部门,应该给予农业税减免的优惠,这样才能令茶叶这一行繁荣起来。”



    “茶农多,茶叶多,收上来的税才更多,不是吗”



    皇帝看向一旁的侍讲。



    “记下了吗”



    官员停下笔,将记录下来的纸张呈上去。



    皇帝看过后,又还了回去,“抄录一份传给户部,令户部依言照办。”



    着还意有所指道:“朕这些臣子只会照抄,就没有一个主动动脑筋为朕分忧解难吗若是没有皇后,朕怕是得犯了大错。”



    宝音瞅了他一眼。



    [真是的,这时候还找会敲打人。]



    不过她面上还是带着合体的笑,“这样来我还立功了,皇上是不是该奖赏我”



    他含笑道:“自然是该奖赏,皇后看中了什么尽管。”



    宝音露出惊讶,“何时变得这么大方”



    皇帝含笑看着她,那态度似乎在问,他何时气过了。



    “就这套粉瓷吧。”



    宝音随指着柜上的一件瓷器道。



    皇帝看了一旁的魏珠,“还不给你女主子收起来。”



    宝音也笑着让人收下了,然后问起了六阿哥的婚事。



    五阿哥的婚事办了,接下来该轮到六阿哥了。



    六阿哥也十七了,婚事该准备起来了。



    就算明年成亲,十八岁也可以了。



    皇帝想了想,“再等等吧。”



    连续操办了三个儿子的婚事,私库可是承受不住了,得先缓一缓。



    着又想到私库入账问题。



    “命内务府置办一茶庄。”



    显然他也是看中了茶的利润。



    内务府来钱还是很容易,怎么最赚钱当然是跟着国家政策走,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以前内务府赚钱的方式太粗糙了,宝音都有些看不上。



    “行,知道了。”



    宝音应下,正常的商业行为她不反对,她自己商行也经营茶叶生意,如今出口海外的大量红茶可都是她的生意。



    总不能她能做,内务府不能沾吧



    她还没那么霸道。



    起来茶叶的出口量越来越大了,海外也有人发现了商,开始种植茶叶了。



    大清这边若是不加大产量倾销,打压国外的茶商,势必会衰弱,这部分利益会被洋人抢走。



    就跟往后的瓷器一样,国内瓷器不值钱,反而让国外的骨瓷占据了高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