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宝钞风波

A+A-

    有了朱元璋的大力督促,朝廷以最快速度将政令印发邸报,通传了下去。



    宝钞关系着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这件事在金陵城中迅速传播,很快就成为了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而这消息刚一发酵开来,立马搅动市场波动。



    最先闻风而动的,是那些投商贩们,他们预感宝钞价值回升,便在市面上大肆收购,短时间内竟将宝钞价格给炒了上来。



    “夏税尚未开始,宝钞价格竟从原先的六成,涨至七成多了,全靠这些投商贩们争相哄抢,令宝钞需求大增!”



    武英殿里,朱标谈起京中宝钞之事,满脸兴奋喜悦。



    朱元璋也笑着点头:“朝廷政令表明了积极态度,百姓们自然对宝钞信心大增,如今宝钞止跌,可不是这些投商贩们的功劳。”



    “父皇所言极是,那接下来该怎么做?”朱标也是看出来,这宝钞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的,若是朝廷没有政策继续跟进,恐怕过不了多久,宝钞又会恢复原样。



    “放心,明日朝会,我会提出用宝钞兑换盐引和官仓货物之事!”



    闻言,朱标点了点头,眼中激动不已,宝钞之事是他一操办的,如今快要实施,他怎么能不激动!



    翌日早朝,朱元璋再次宣布了新的政令。



    允许盐商以宝钞直接购买盐引,期限为三个月,同时,百姓也可以携带宝钞,去太子在金陵内开设的官肆,兑换物资,包括布匹、粮食、食盐、茶叶、铁器等生活用品等,没有期限,随时可以去兑换。



    这一下子,不仅仅是文臣,连带武将也都炸了。



    “陛下三思,盐税乃我国朝重税,您以宝钞兑换盐引,岂不将盐税白白拱相让?”



    “陛下,宝钞本不值钱,形同废纸,若盐税全收来一堆废纸,朝廷如何支撑得住?”



    “请陛下收回此令!”



    



    文臣们的反对,大多因宝钞价值不及银钱,导致财税受损,毕竟盐税在大明的赋税所占比例并不低。



    而武将们则因允许粮商用宝钞兑换盐引,会使得边关粮草短缺,大叹不满。



    “陛下,您糊涂啊,边关粮草还指着那些盐商们押运,您将盐引下发出去,咱还拿什么约束那些盐商替咱运粮?”



    “是呀!陛下,如今北元依旧是虎视眈眈,边关缺粮,那可是要出大事的啊!”



    



    吵嚷声中,朱元璋倒是悠闲镇定,他只微微抬头,压止住沸腾怨意,慢慢解释道:“诸卿不必担忧,自去岁起,太子已在各盐场实行新式制盐法,囤积了大量食盐,如今各盐场早有充足食盐兑换宝钞,绝不会影响盐政。”



    这话一出,众臣才想起了之前各大盐场前来报告,太子实行新的制盐之法,使得盐场效率大增,原本他们还觉得没什么,没想到陛下竟然早有谋划,在这里等着呢!



    “至于边关粮草,咱也早已提前部署,给边关备足了军需,况且这新政只施行三个月,朝廷也会留下部分盐引,以供开中之用,咱能保证,这盐引新政不会影响边关军需!”



    这一下子,文武百官都没话可了。



    敢情陛下打去年开始,就已在筹谋此事了。



    新式制盐法、边关粮草、金陵官肆这些这些,这里哪一件事不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陛下为了稳定宝钞币值,用心良苦,可怜自己等人居然浑然不知此事。



    想到这里,朝臣们感慨不已。



    可在感慨之余,便是愤怒。



    这么大的事,你父子俩竟不与朝堂商量,私相决定了?



    若只是决策倒也罢了,你俩不光定下主意,更暗下联系盐场、官肆,将这么大的事偷偷给办齐整了?



    照这态势看,这朝堂不需要咱们这些朝臣了,只你父子俩带一群家仆下便也够了!



    想到这里,众朝臣心里忍不住有种强大的挫败感!



    虽然他们也都知道,自胡惟庸被杀、丞相制被废除后,这样的局面会出现,但如今看来,这种事恐怕会越发频繁!



    不过陛下做了这么多筹谋,当真能恢复宝钞的价格吗?众臣很是怀疑!



    而随着第二条政令的发出,整个京城百姓再次轰动了起来。



    “听了没,朝廷在京城开了近百家官肆,是凭着里的宝钞,就能以足值面额直接去换购商货。”



    “真的假的?”



    



    “官府都张贴布告了,还能有假?”



    



    盐商可凭借宝钞兑换盐引,这与普通百姓无关,可官肆却是谁都能去。



    不得不,京城是宝钞留存最多之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存有宝钞,以往,百姓拿着宝钞根本不敢花销,毕竟这玩意很多店铺都不收,就算收也是打折的,百姓只能无奈的看着它一天天的贬值。



    如今竟然能够以足值面额兑换商货,百姓岂能不激动?一个个都高呼着陛下万岁。



    然后开始争相打探,这新开的官肆在哪里?



    可还没待他们打听到具体位置,却发现大街上又多了许多收宝钞的摊位。



    “收宝钞了,原价收购,要多少有多少!”



    听着这些摊位上,摊贩们的呼号,百姓顿时大吃一惊。



    要知道当下宝钞的市场价值,不过其面值八成左右,这还是前阵子经那些投商热炒才涨上来的价格,如今竟然有人要原价收购,还是要多少有多少,这疯了吧?



    随即经过打探,百姓们才知道内情,原来这些收宝钞的摊位都是盐商的。



    盐商以宝钞就能够兑换盐引,贩盐的利润,即使他们这些没经过商的百姓也都知道,怪不得会足额收宝钞呢!宝钞损失的那点钱,还不够贩盐所挣利润的九牛一毛!



    这一下子,百姓们又陷入纠结了。



    当下情况,拿着宝钞到官肆里能换购商货,直接卖给盐商也能抵换银钱,这两相抉择,该如何决断?



    稍一犹豫,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后者。



    “你傻啊,官肆里的东西是好是坏,是新是旧,谁能猜得准?朝廷还能放这大便宜给咱老百姓白捡?”



    “还是将宝钞卖给盐商,换了真金白银拿在里踏实!”



    百姓们本就害怕和官府打交道,在他们眼里,官府惯是会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的,是以对官肆的货物,大多数人秉持消极看法,认为那里卖的多半是残次品。



    至于盐商嘛,其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当然也不会太好,可毕竟现金交易,拿了宝钞立马就能换真金白银,这可做不得假。



    于是乎,近来金陵城里兴起一股换钞热,市面上近半宝钞,都渐渐流入盐商之。



    



    金陵大街上,一间笔砚铺子内,朱标随挑了方砚台,问道:“掌柜,这砚台什么价?”



    “承惠,二两三钱银子,公子你是用宝钞还是用现银结账?”掌柜的当即道。



    “宝钞,能足额吗?”朱标着从怀里拿出一张三两银子的宝钞,道。



    看到宝钞,掌柜的脸色又灿烂了几分,连忙道:“足额,当然足额,宝钞面值是多少,就是多少!”



    “可以!”着,朱标将宝钞拍在了柜台上,随即掌柜的随即从抽屉里找了七钱银子递给了朱标。



    看到这银子,朱标顿时皱眉道:“怎么是银钱,没有宝钞吗?”



    “没了,我这里没有宝钞,还请公子见谅!”掌柜的连忙道。



    “行吧!”朱标也不在意,拿回银子,和朱元璋一起走了出来。



    走到一处人少的地方,朱标很是激动的道:“父皇,你看到了吧!如今各处商铺都不拒绝宝钞,而且都是按照原价收取,这宝钞币值算是彻底稳定了。”



    “标儿,你还是想得太过于乐观了,现在这些商铺不拒绝宝钞,那只是因为盐商下场,这些盐商需要用宝钞来购买盐引,从而导致宝钞币值爆涨。



    我听盐商们为了争抢宝钞,已经将价格提高了面额的一成,所以你刚才问那掌柜的怎么不用宝钞找给你,他才会假装没有,但是等到三个月后,盐商下场,到时候,你再用宝钞结账,想来就会是另外一副光景了!”



    朱元璋将事情看得很是通透,宝钞之事虽然一直是朱标在办理,但事关朝廷财政,他也一直关注着,自然也明白怎么回事。



    “可无论如何,经过此事,如今百姓对宝钞的接受程度大大提升了不少,我相信,即使三个月后,盐商退场,宝钞也不会贬值得太厉害。”朱标却有自己的看法道。



    “你这话倒是得不错!”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问起了另外一件事道:“官肆那边情况如何了?”



    “虽然也有百姓前往官肆换买,但是比起这街市上抢购宝钞的盛况,官肆那边还是稍显冷清。”朱标皱眉道。



    “无妨!百姓们本身就害怕与官府打交道,如今有盐商哄抢,宝钞的价格更是高于面值一成,百姓自然不会前往官肆兑换,官肆生意冷清也属正常的。”朱元璋无所谓的道。



    “父皇所言极是,想来三个月后,盐商离场,官肆那边会更热闹些!”朱标点了点头,显然也赞同朱元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