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沿海捷报,蒲氏余孽

A+A-

    宝钞风波依旧还没停止,无论朝廷百官还是朱元璋父子,都知道,真正的考验是在三个月后,盐商退场,那时候若是宝钞币值稳定下来了,那宝钞才算真的稳定,他们所做的一切才都没有白费。



    正当所有人都等待着三月之期到来时,一封来自东南沿海的捷报打破了金陵城的寂静。



    武英殿中,朱元璋看着中奏报,笑得合不拢嘴道:“好啊,保儿果真不负咱的厚望,重挫倭寇,还我沿海清宁!”



    数日之前,有倭寇在泉州府一带登陆,准备如同往常一般,洗劫村寨,却不曾想当地百姓早已习练得鸳鸯阵法,靠着阵法,当地百姓不仅有效的抵挡住了倭寇的进攻,同时还将其拖住,直到李文忠率领着明军卫所兵前来,一举歼灭了来犯之倭寇。



    “父皇,表兄这次可是立了大功,让那些倭人不敢再看我大明!”朱标也同样很是高兴的道。



    “是啊!”朱元璋点了点头,然后拿着中奏折继续看了下去,看着,他脸上突然冒出了怒火,直接一拳重重的砸在了案桌上,嘴里大叫着:“该死!”



    “父皇,怎么了?”朱标连忙询问道。



    “怪不得这群倭寇劫掠如此轻车熟路,原来是有人带路!”朱元璋咬牙切齿的道。



    “有人带路?”朱标顿时一惊,要知道通倭是重罪,胡惟庸的其中罪行之一就是通倭,没想到居然还有人敢犯。



    “没错,保儿在奏折里所言,此次歼灭这群来犯倭寇,他从中抓到了几个活口,而其中一人竟然是蒲氏一族的余孽!”朱元璋狠狠道。



    起这蒲氏一族,在华夏历史可算声名显著,其家族根源,最早要上溯到北宋初年。



    彼时蒲氏一族不过是外邦移民,迁来中原后通过贸易积累了财富,后来其全族迁至广州,靠着香料贸易富甲一方,成为当地有名的商户。



    南宋时期,蒲氏家道中落,其家主蒲开宗携亲眷迁至泉州,继续从事香料贸易,因其贸易有功,加之南宋朝廷鼓励海贸,蒲开宗还得朝廷封赏,被授承节郎官衔。



    待到蒲开宗死后,其子蒲寿庚继承父业,其家业继续坐大,此时,南宋朝廷授予蒲寿庚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一职,蒲家集福广两地军事、民政、市舶诸多大权于一身,可谓权倾一时。



    直至此刻,蒲家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所留下的,还是浓墨重彩的光辉履历。



    只可惜,到了宋元交接之时,这蒲家做出降元背宋之举,让这家族的声名尽毁,其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臭名昭著的印记。



    南宋末年,元兵进发福建,宋将护持宋端宗到达泉州后诸港时,蒲寿庚闭城不纳,并派亲信迎接元兵,此后更是擅杀寄居在泉州的宋朝宗亲三千余人,亲自带兵降元,之后,其家族更联合元兵进攻广东,帮着元兵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有生力量。



    因此“功绩”,蒲氏一族在元朝时兴旺鼎盛,其家主甚至担当起闽广都督、福建行省中书左丞等封疆大吏,同时垄断了南海地区的香料生意,在财富和权势上达到顶峰。



    再至后来,朱元璋灭元,其对蒲氏一族叛宋降元及屠杀宋室的行为极为鄙恶,下令将蒲寿庚的尸骨掘出,鞭尸三百,同时将蒲氏一族抓捕,全部打入贱籍。



    自此,蒲氏一族男子世代为奴,女子世代为娼,永不翻身。



    “当初父皇你不是下令将蒲氏一族的人全部抓捕吗?怎么在这群倭寇中还会有蒲氏族人?”朱标闻言,顿时脸色一变。



    “这还用吗?肯定是泉州府的官员们阳奉阴违,并没有彻底执行咱的命令,将蒲氏一族尽数抓尽。”朱元璋着,眼中闪过一道杀意,显然这泉州府的官员要倒霉了。



    “父皇息怒,此事或许另有隐情,还是先查清楚再做处理比较好。”朱标一直不喜欢朱元璋暴力治国,动不动就杀人那套,此时见状,连忙劝慰道。



    “呵呵!哪里来的那么多隐情,想来蒲氏一族深耕泉州上百年,其积累的人脉财富,足够让有些官员铤而冒险了。”朱元璋却是连连挥,道。



    蒲氏一族的余孽是事,这些泉州府的官员竟然敢对自己的旨意阳奉阴违才是大事,这还是大明的泉州府吗?



    



    朱标见状,也知道自己没法改变朱元璋的想法,只能转移话题,询问道:“表兄在奏折里还了啥?”



    “他奏请咱重开市舶司!”



    “啊!重开市舶司?”朱标却是一惊道。



    元至正十二年,朱元璋于直隶太仓州黄渡镇设市舶提举司,并建立抽分所。



    洪武三年,朝廷以太仓逼近京城为由,改在广东广州、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各设一司,自此市舶司分设三司,统管沿海贸易。



    但是,到了洪武七年,朱元璋又因倭寇横行,下旨裁撤三市舶司,直至洪武十四年,他又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为由,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至此,大明朝对外贸易的通道全被封死,中外交流彻底断绝。



    没想到,今日,李文忠居然会上奏重开市舶司之事!



    “保儿觉得,沿海倭寇肆虐不仅仅是因为有人里通倭寇,更是因为当地走私猖獗,所以他觉得,要想彻底解决倭患,必须得重开市舶司!”朱元璋慢慢道。



    福建等沿海地区本就山多地少,当地百姓生活困顿,常有走私贩货之举,这走私买卖是杀头的大罪,这些人既干了非法勾当,自对那劫掠之事毫不排斥,因而常有走私海商暗行劫掠之举,久而久之,这些海商与倭族浪人,这才招致倭寇横行。



    “父皇是觉得表兄这建议不妥吗?”朱标心翼翼的道,要知道当初禁海之令就是朱元璋下的,如今李文忠居然要提开海之事,这不是跟朱元璋对着干吗?朱标顿时给他捏了把汗。



    闻言,朱元璋沉默了下来,事实上在看完朱辰传来的世界地图后,他就已经想过开海之事,不过当初他的设想,是先解决北元残余,再去筹谋开海之事,没想到,李文忠却突然提及了此事。



    最后,他转头望向朱标道:“标儿,你觉得是否应该重开市舶司?”



    朱标思考了一会儿,才道:“之前父皇拿出的海外舆图上,邻边诸国物产丰饶,有不少我中原地区稀缺资源。若能开海禁以贸易之,于我中原有利无害,再父皇早已定计,往后诸兄弟都会前往海外,届时海禁势必放开,若计定如此,何不早开市舶司,以图长远?”



    “可是重开市舶司,又是一大笔支出,去岁北方雪灾,咱免除了北方一年的赋税,如今国库空虚,而且宝钞之事还没稳定下来,若是此刻重开市舶司,恐怕朝臣们都不会同意的。”朱元璋依旧还是有些忧虑道。



    当初朱元璋关停市舶司的其中一条缘由就是,市舶司收上来的税还不够支付市舶司的日常开销和官员的俸禄,简直入不敷出,再加上当时倭寇肆虐,百官又多次上书,所以朱元璋最后才关停了市舶司。



    如今若是要重开,又得重招人、新建衙司,这又是一笔支出。



    朱标闻言,也沉下眉头,沉默不语。



    这时,朱元璋突然询问道:“宝钞那边如何了?”



    “三月之期快要到了,盐商更是在争先恐后的收购宝钞,如今宝钞的币值相较于其面值已经涨了两成了。”



    “盐场那边的食盐可还够?”



    “请父皇放心,有了新式制盐法之后,盐场已经储存了足够的食盐,而且现在每日还在生产,就算再来一倍,盐场的食盐也足够了。”



    “如此甚好!”朱元璋点了点头,没有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