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银行与迁都
A+A-
朱辰定了定神,笑呵呵地道:“老祖宗,您是开国皇帝,文韬武略是顶尖的,但是若您走了之后呢?你可以控制住不滥发宝钞,但以后的皇帝呢?他们可不一定有你这样的自制力。”
“宝钞滥发通货膨胀,届时宝钞贬值,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宝钞体系,将毁于一旦。苦的还不是天下百姓?所以我才建议将宝钞提举司从朝廷里面独立出来,但朝廷可以监管,我们后世有个构,叫银行。”
“何为‘银行’?”朱元璋好奇的问道。
“银行一词起源于意大利,‘银’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指的就是大商业构,太平天国洪仁玕写过一本资政新篇,将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构,称为银行,在大明的中叶,出现了大量的钱庄,这些钱庄便是银行的雏形,银行乃是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而大明的宝钞提举司,更为特殊一点。”
朱辰侃侃而谈,道:“老祖宗,大明的宝钞提举司,执掌货币发行,到了百年之后,势必会兼营货币的保管、收付,以及结算、放贷等业务,将其从朝廷独立出来,不止能保证宝钞发行的适度,还可作为大明的税收段。”
随即,朱辰简单的将银行业的运营,以及银行业的营收方式讲述给朱元璋听,毕竟他也不是专业的,只能简单述一二。
而就是这简单的诉,也让朱元璋从最初的不解到惊讶,最后赞叹不已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此来,这宝钞提举司必须要独立出朝廷了!”
“不错,为了防止你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宝钞体系崩溃,宝钞提举司必须独立出朝廷,不过朝廷也需要派人监督,防止里面的人贪污,任何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朱辰点了点头道,继续道:“至于老祖宗你的防治假钞,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哦!什么办法?”朱元璋微微一怔,连忙问道。
“印制一些面额的宝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下大明发行的宝钞,都是一贯钱、十贯钱的大面额,普通百姓实际上用不到,而造假之人制造假宝钞,虽然造价高昂,但因为面额大,必能大赚特赚。
不如发行一些面额的宝钞,这样一来,仿造出的假钞所需要的成本与收益完全不符合,再加上朝廷严厉打击,一边是诛九族的大罪,一边是宝钞面额缩水,入不敷出,如此虽然不能完全地防治假钞出现,但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出现大量的假宝钞横行在市面上!”朱辰慢慢道。
朱元璋本就是极为聪明敏锐之人,很多事就是一层窗户纸,捅开了恍然大悟。
有了解决办法,朱元璋当即迫不及待,挂断了视频,筹谋开设银行事宜去了。
“这就挂了?”
朱辰望着屏幕,撇了撇嘴,道:“幸好我把郭桓案那儿录了屏,发到某抖、某音还有某站上去,标题我想想,有了,大明洪武皇帝怒斥郭桓!”
朱辰熟练地给视频配乐,然后上传,上一次洪武大阅兵帮朱辰涨了十几万粉丝,视频收益赚了不少,他估摸着,这次的视频火爆程度,肯定不弱于上次。
大明,洪武十八年,八月末。
奉天殿,早朝。
郭桓案的余波终于过去,洪武十八年分科取士的贡生们,因郭桓案因祸得福,得以火速上任前往各地。
他们皆是因朱元璋分科取士选拔出来的人才,故对朱元璋的敬仰与忠心不言而喻,火速上任后,稳定了各地的局势,政务得以顺利开展。
朱元璋背着来回踱步,当群臣议事结束后,他便将宝钞的话题抛了出来道:“北平府曹氏,私自印制假钞,扰乱民间,虽经锦衣卫查抄,然不是长久之计,故咱要对宝钞提举司做些变革。”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话。
朱元璋文韬武略都是一流的,但在经济问题上造诣却算不得高明,否则之前也不会不知道宋元两朝市舶司的海量收入。
“宝钞提举司掌管发行宝钞之事,宜根据当年的赋税、民生情况发行,为防止其滥发,咱欲将宝钞提举司从朝廷独立出来,由朝廷派人监管,同时,咱还准备在宝钞提举司下,设‘银行’,未来银行兼营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营生。”
户部尚书郭允道微微蹙眉,行礼道:“陛下,您将宝钞提举司独立于朝廷之外,臣能明白,但是这银行还请陛下详细。”
郭允道掌管户部,仅凭朱元璋的只言片语,便察觉到银行的厉害之处。
朱元璋便将他与朱辰所的那些话,挑选其中的要点,与群臣讲述了一遍。
听完朱元璋的话之后,群臣无不是惊讶不已,郭允道更赞叹连连,只因这银行属于宝钞提举司,可印制官方宝钞,有宝钞与朝廷做背书,岂不是能吸纳天下的资财?
这哪里是什么银行,分明是一棵摇钱树!
郭允道、李信、刘仲质等大臣心里犯嘀咕,那位陛下身后的高人,究竟是谁?
早有传闻,朱皇帝身边有一位世外高人,救治朱雄英的急症,治疗徐达的背痈,以及很多大事,背后都有那位高人指点,朱元璋一个不精通经济的君王,能想出银行这种高明的点子,定是那位高人指点。
然而,当群臣们极为震惊的时刻,朱元璋带给他们的震惊,还不止于此。
“郭桓案,始于北平府曹氏印制的假宝钞,否则,这郭桓欺上瞒下的事情,还不知要欺瞒咱多少年!”
文渊阁大学士宋讷闻言,第一个站出来,附和道:“陛下圣明,郭桓罪不可恕,好在有陛下您明察秋毫,大明官场上下焕然一新啊!”
宋讷阿谀奉承,却没有换来朱元璋一个好脸色。
“北平府官员胆大妄为,尸位素餐,当年燕王在北平府的时候他们尚且还能收敛,燕王离开北平府才几年,就变成了这样?焕然一新又如何?北平如此糜烂,皆因远离朝廷,官员懈怠,长此以往北平府焉能承担起宿卫北方之重任?”
吏部尚书李信听出了朱元璋话里的弦外之音,连忙问道:“那敢问陛下,您觉得要如何才能改善北平的情况?”
李信暗自琢磨,朱元璋估计要在北平府长设锦衣卫,由锦衣卫监督当地的官员。
蒋瓛在假宝钞案与郭桓案里立下大功,当下官复原职,可谓春风得意。
与李信抱有一样猜测的官员不少,他们虽不喜锦衣卫,更不想看到锦衣卫权势上涨,奈何郭桓与赵全德、李彧等人的确不是东西,搞得群臣连反驳的理由都找不到。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深邃,道:“北平府乃重镇,官员糜烂,武备废弛,乃亡国之道,若要整肃北平府,令我大明南北弥合,上下一心,唯有迁都一条路可走!”
实际上从大明开国之时,朱元璋就只是将金陵当作过度,不然之前他也不会派李善长前往凤阳营造中都,只不过是因为一些事,凤阳中都不了了之,但是朱元璋想要迁都的想法就一直没有打消过。
上次刘三吾因为南北之见从而造就了科举舞弊案,朱元璋就再次产生了迁都的想法,这次爆发出的假宝钞案更是从北平而起,这足以明朝廷对北平府的掌控很弱,而从朱辰那里,朱元璋也知道后面老四迁都了北平,所以他这次才提出了这个想法来。
朱元璋话音一落,朝堂“哗”地一下炸了锅,武英殿大学士严震直直接冲了出来:“陛下!不可迁都,金陵城乃我大明的国本,若迁都动摇国本,动摇江山社稷!”
朱元璋若在北平府,设锦衣卫监督北平府官员,群臣还能忍耐捏着鼻子通过,朱元璋若要迁都,那动摇的就是满朝文武的身家性命,动摇的就是大明的格局!
礼部尚书刘仲质“扑通”跪地,声泪俱下地喊道:“陛下!万万不可,昔日陛下定都金陵,发兵北伐,收取大都,山西,收服燕云十六州,金陵是陛下福地,是我大明的福地!”
东阁大学士吴沉亦跪地叩首,道:“请陛下三思,金陵在大明在,金陵乃大明之根本,北平府远在北地,冬日苦寒,岂能作为我大明的国都?”
群臣纷纷反对,不是跪地叩首,便是慷慨陈词,总结起来就两个字:不行!
朱元璋望着反对的群臣,面色逐渐变得肃穆。
“诸位爱卿可还记得刘三吾?”
朱元璋一开口,群臣立刻偃旗息鼓,吏部尚书李信含着泪,道:“臣等岂能忘记?刘三吾科举舞弊,祸国殃民。”
“刘三吾行科举舞弊,为的是他口中的‘儒道’,亦为了他口中的‘南人北人’之辨,蒙元将人分为数等,其中南北的汉人等级不同,如今改朝换代,吾大明重开华夏之天,南与北岂能有分别?”
朱元璋凌厉的目光扫过群臣,礼部尚书刘仲质眼珠一转,道:“有陛下您圣明临朝,我大明自然没有南人北人之分,刘三吾倒行逆施,迂腐不堪,满朝文武乃至于天下有识之士,断不会与刘三吾有一样的想法。”
刘仲质话音落下,有数位官员都出来表态、附和,都表示南与北没有区别。
朱元璋背着,冷笑一声,道:“咱不是神仙,看不清你们心中想什么,但咱知道,在你们心里,南北之间有差异,不然如何能出‘北平府远在北地,冬日苦寒’这种话来,在你们心中,北边都是不毛之地。”
东阁大学士吴沉的脸色骤然一变,将脑袋紧紧地贴在地上,不敢再抬起来。
户部尚书郭允道眉头紧锁,道:“陛下,我大明连年用兵,国库空虚,若迁都,需要营造新都,而营造新都的花费,加上迁徙的花费,乃是天文数字,我大明恐怕无法承担啊!”
郭允道老奸巨猾,提出反驳的理由有理有据,任谁都挑不出他的半点毛病。
朱元璋眉毛一挑,冷冷地道:“营造新都,非一朝一夕,需要花费数年,对外征战,赈灾济民不会因为营造新都而耽搁,咱心里有数,郭允道,你休要拿这个理由来搪塞咱,古往今来,还没有因为缺钱,无法迁都的开国之君!”
郭允道被朱元璋训斥了一通,不敢再话,其他人也是面露惧色,一言不发。
朱元璋见群臣都不话,道:“咱知道,你们不想走,不过咱没有立刻让你们拿主意,都回去给咱好好想一想,迁都往北平,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迁都北平对大明来究竟好不好,问问你们的心,退朝!”
朱元璋大袖一挥,留下傻眼的满朝文武。
在迁都的消息的轰炸下,没有人再关心银行的事情,全都聚焦于是否要迁都。
皇宫,武英殿。
不止文武百官懵了,朱标也对朱元璋忽然提起迁都一事,很是惊讶道:“父皇,您为何忽然要迁都?国都在金陵,水陆便利气候温和,有何不好?”
朱元璋闻言,将御案上的一封奏疏递给了朱标道:“这是从北平府调任入京的御史柳河,送上来的奏疏,他要是不,咱还真不知道,北平府已经烂到了这种程度。”
柳河奏疏中,讲述了在李彧、赵全德治下的北平武备废弛、贪官污吏横行,朱棣离开北平府后,上下官员沆瀣一气,盗取赋税,中饱私囊,甚至连边军的粮饷都敢扣。
朱标看得眉头紧锁,道:“北平府的情况触目惊心,若按照这样来看,其他北方州府的情况,亦不乐观。”
朱元璋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道:“自元末以来,北地多战事,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我大明开国以来十八年,方休养生息,然北有残元皇廷在漠北,东北亦有纳哈出占据金山,屯兵十几万虎视眈眈,北边的压力太大,若都城一直在金陵,则金陵就是我大明的军政中心。”
“朝臣们远在金陵,无法直面北方的压力,他们会在乎北方边疆百姓与将士的死活么?标儿,刘三吾的心里话,不少人都是那么想的,不过他们不敢罢了!”
“不迁都,南方会越来越强,而北方只会越来越弱,如此一来,怎么挡得住草原的威胁?唯有将他们全都带去北平府,令其身家性命迁移到北平,方可令上下一心,守住我大明的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