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A+A-
这时,定远侯王弼也站出来道:“陛下,颍川侯所言不错,不打麓川,坐视麓川壮大,将来麓川必定会袭扰云南,搅得云南不安,到时候北方、西南两面受敌,我大明会十分被动。”
朱元璋的眸子微微闪动,微微颔首,其实他在初听到这消息的时候,极为愤怒,打定主意,要进攻麓川,可冷静下来之后,他又觉得李信、赵仁得不无道理。
礼部尚书刘仲质笑呵呵地走出来,对王弼道:“定远侯,方才李尚书不是了么,惩大诫,给思伦法一些苦头吃,警告一二,本官相信思伦法是个聪明人,惩戒思伦法一番,令他偃旗息鼓,也让那些土司消停,这不是很好么?既能彰显我大明的武德,又能节省人力物力,何必兴师动众,出动大军远征?”
蓝玉闻言瞬间急了,道:“刘尚书,你这‘惩大诫’得简单,如何‘惩’?思伦法出兵五万,攻取景东,冯诚乃郢国公之子,作战勇猛,连他都挡不住思伦法,可见思伦法兵锋强盛。
若朝廷不派兵去云南,仅靠西平侯一人,就算能胜过思伦法,也是惨胜,到时候各地土司焉能不有动作?刘尚书不知兵,就不要妄下判断,心一言错,耽误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蓝玉是个武人,时刻想的都是建立功勋,如今麓川主动进攻,蓝玉觉得自己的会来了,他蓝玉现在是永昌侯,若能再进一步,立下武勋,未来成为公爵也不是不可能。
刘仲质被蓝玉劈头盖脸了一顿,眼眶通红,道:“永昌侯此言何意?本官一心一意为了大明,你岂能出口伤人?”
随即他看向朱元璋,控诉道:“陛下,臣对大明忠心耿耿日月可鉴,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看了蓝玉一眼,稍带不悦地道:“讨论军务就讨论军务,不可重伤朝臣。”
蓝玉缩了缩脖子,不敢与朱元璋顶嘴,躬身领命。
然而,朝中文武官员对征思伦法一事,依旧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蓝玉、傅友德为首的武勋集团,他们坚决主张进军云南,攻打麓川,杀鸡儆猴,彻底灭掉思伦法,给那些土司们不敢妄动。
蓝玉、傅友德等武将的主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想要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这的确是治本之法。
麓川经历了思伦法父子经营,实力不容觑,现在不打,以后大明与麓川之间早晚会有一战。
大明开国不过十九年,兵强马壮,名将如云,现在正是进攻麓川的好会。
另外一派则是以李信、赵仁、郭允道等六部尚书为首的文官,反对大军征伐麓川。
李信他们的理由也合情合理,打麓川总要算笔账,无论从什么角度计算,征伐麓川都是赔本的买卖。
你们武将上战场,捞取功劳功勋,钱还不是要国库出?各种后勤辎重还不是的大明来担负?劳师动众远征麓川,最后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负担沉重,值得么?合理么?
当然,百姓的负担重不重,贵为六部尚书的大人们其实不是那么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朝中文武关系的“失衡”。
大明开国靠的是武勋卖命,东征西讨,治国却要依靠文官,文武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彼此有配合也有竞争。
若大明再起战端,武勋集团不断立功,权势势必继续增加,到时候就会彻底压住文官一头,李信、郭允道、刘仲质等官场老狐狸,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朝堂上,文武官员你来我往地争论,争论了半个时辰都没有结果,谁都服不了谁。
朱元璋亦一时半刻无法决断,索性一挥,宣布退朝!
武英殿,黄昏。
朱元璋站在武英殿前,望着夕阳出神,直到朱标进来,朱元璋才回过神来。
朱标轻声道:“父皇,您找孩儿来可是为了今天朝堂上的争论?”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朝堂上,众臣的样子你都见到了,蓝玉、傅友德得有道理,而李信、刘仲质他们得也不错,咱思量了这半日,都未能做出决断,咱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朱标今日亦在想此事,也就开门见山,道:“父皇,孩儿觉得这仗应该打,但不应当是今年开打。”
哦?
朱元璋露出了玩味之色,道:“那你给咱讲讲,为何应该打,又不应立刻开打?”
“父皇,永昌侯与颍川侯得很明白,思伦法野心勃勃,麓川日益强大,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打麓川是对的,不过我们大明去年是多事之秋,郭桓案波及各地,很多省官员都换了不少。
虽然有去年分科取士学子顶上,然各地还是有些的波动、矛盾,再就是各省在清丈土地、摊丁入亩也在推行,各地抵触的情绪虽然了很多,但风波不断。”
“所以儿臣认为,不如将战事延后,让西平侯严守云南,先夺回景东城,后与思伦法谈判,休战,等过两年之后,再兴兵云南,攻伐麓川也不迟。”
朱标的办法是老成持重之策,他深吸了一口气,又继续道:“何况正如李尚书他们所言,攻取麓川受益太少,麓川那边穷山恶水,又没有多少的可以耕种的土地,我大明兴师动众攻克麓川,耗费钱粮无数,若父皇真的要进攻麓川,也得等国库充盈,百姓休养生息之后再用兵不是?”
朱元璋的嘴角微微上扬,赞赏道:“吾儿得好,为君者需从全局考虑,此事,容咱再想一想吧。”
朱标的话很好,但朱元璋始终觉得心里不大舒服,堂堂大明连暴元都能驱逐,难道要对一个麓川低头?
在朱元璋眼里,夺回景东,不对麓川进行报复,就是低头,但朱元璋又不想打击朱标的积极性,只能将心思藏起来,一个人回到武英殿陷入沉思。
这一刻,朱元璋当真成了“孤家寡人”,无比孤独。
夜,寂静无声,武英殿内烛火未息。
朱元璋依旧在批阅奏折,一份份奏折从朱元璋上流过,他的心思却始终想着麓川的事。
嘭!
朱元璋将奏疏放在一边,眉头紧蹙,从朝廷大局的角度来讲,攻打思伦法,的确得不偿失,然朱元璋是何等人物?自起兵以来战胜过无数强敌,天下英雄哪个不是败于他中?
思伦法攻景东,败冯诚,杀千户王升,此等耻辱,难道大明要忍下来?他朱元璋要忍下来?
想到此处,朱元璋内心的火气压不住,思来想去,他最终取出,拨通了朱辰的电话。
“花开又花谢花漫天是你忽隐又忽现”
夜深了,好一会儿电话才接通,露出了朱辰那张睡眼惺忪的面容道:“喂?老祖宗?您还没睡呢?”
他瞧了一眼上的时间,已经半夜十一点半了。
“还未到子时,睡什么?咱朱家的后人一代不如一代,哼!”朱元璋眉头微皱,他这话含着怒气,有隐隐埋怨朱标的意思,他倒是不是真怪朱标,只是心里不痛快。
朱元璋希望朱标能站在他这边,洞悉他的想法,坚定地支持打麓川这一战。
朱辰打了个哈欠,道:“老祖宗,您勤政的劲头儿在华夏历代帝王里,都算是顶尖的,是不是您又遇见了啥烦心事?大半夜的火气当真不,要不和我?”
朱元璋看着嬉皮笑脸的朱辰,叹了口气,道:“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思伦法,攻景东,杀我大明千户,朝中为了攻伐麓川的事争论不休”
还没等朱元璋完,朱辰当即叫道:“这有啥可争论的,打,必须打,思伦法此次进攻景东很明显就是个试探,而周围的土司都在等待着大明的反应,若是大明不予理会,这些土司想必会跟着思伦法一起反,西汉名将陈汤有云: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我大明亦当如此。”
“你这话得的确不错,可是朝臣们大部分都反对,他们觉得攻打麓川,收效甚微,存粹是徒耗钱粮罢了!”朱元璋可不会因为朱辰的一两句话就会热血上头。
“呵呵!他们哪里怕是徒增钱粮损耗,他们怕的是武将再立新功,将他们文官彻底压下来罢了,这群文官,对外不行,内斗倒是一个比一个聪明。”朱辰冷笑着道,他已经一眼就看出了这些文官们的想法。
“他们心里怎么想,咱又何尝不知呢!但他们得有有些道理,攻打麓川的确收益甚微啊!”朱元璋叹息道。
他若一力强行推进大军入麓川作战,倒也不是不行,以他朱元璋的威望不会尽心竭力,就是自己那关朱元璋都过不了。
从大明立国开始,朱元璋筹谋的每一场战役,都不是为了炫耀他的武德,而是真真切切为大明的现实利益而战。
“谁攻打麓川收益甚微了?”这时,朱辰却是反问道。
“哦!莫非麓川那地方有什么好东西吗?”闻言,朱元璋连忙询问道。
“麓川虽然没有大面积的耕地,但其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啊!”
“什么,真的有铜矿?”朱元璋惊呼道。
明代的铜矿分布于江西、四川、湖广,其中以江西德兴的铜矿最大,然江西德兴的铜矿从唐代开始便发掘开采,历经唐、宋、元三朝,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其实已经开始有枯竭之像。
“有!不止有,而且极大,在大明灭亡之后,清代云南铜矿产量爆发,到了乾隆时期年产量逾万吨,一吨就是一千千斤,大约是十六石多点,其中最大的几个铜矿,就在如今被麓川所占的一些地方,有了这些铜矿,可保我大明未来三百年不会缺铜。
要知道,历史上,大明万历皇帝后期至崇祯时期,我中原因为缺铜,不得不向倭国进口的‘俵物铜’,这让大明的经济雪上加霜,故进攻麓川,实控麓川产铜矿之重地,就能让大明未来不会被缺少铜料困扰。”朱辰一边百度资料,一边将这些内容告诉朱元璋道。
“居然有这么多!”朱元璋眸子微微发亮,要知道,江西德兴的铜矿产出量都没这么大,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的麓川下麓川。
若朱元璋最担心什么,自然是担心自他与朱标、朱雄英之后的后人不争气,有朱辰提醒,朱元璋很愿意为后人扫除隐患,为大明开一个万世太平。
“而且打下麓川,退可以保住云南本土,进则可以进取南洋!”朱辰再次出了个理由。
南洋?朱元璋对于南洋并不十分了解,在这个年代,即便是一国之君也不会关心南洋的那些国。
“老祖宗,千万别看南洋,南洋有安南、老挝、真腊、暹罗等国度,掌控南洋就可以掌控贸易枢纽。”
朱辰想了想,找了一个南洋的地图,道:“老祖宗,我将南洋的地形图给你发过去,还是用一样的方法放大就能看清楚。”
朱元璋当即接过地图,这边朱辰在介绍道:“你看,地图上有个地方,叫‘马六甲海峡’,这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咽喉,只要掌控马六甲,就是掌控了东西方贸易的主导权。
而且南洋地区盛产香料,比如胡椒、丁香、檀香,还有宝石、珍贵木材等等,故取麓川可攻取南洋,攻取南洋则掌控天下贸易枢纽,这战略意义非同凡响!”
朱元璋完全被朱辰得吸引住了,他缓缓放大地图,仔细观察南洋的位置,之前朱辰曾经给朱元璋发过一张世界地图,但是世界地图上,南洋就占据了一块,根本没有如今来得直观。
看完地图,朱元璋由衷感慨道:“如此看来,征麓川,势在必行,若能实控麓川,他日我大明进取南洋,扼守东西贸易要道,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