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攻破麓川,云南平定!
A+A-
腾冲乃入德宏地区的门户,刀干孟将莫里耶留在腾冲,就是看重莫里耶能力强,为人可靠。
传令兵都快哭了,道:“首领,消息千真万确,有不愿意跟随莫里耶的兵卒逃了回来,他们,腾冲来了一个人,似乎是孟贡方物,孟贡方物到了腾冲没过半日,莫里耶便投降了。”
莫里耶与孟贡方物的关系,少有人知道,就算是刀干孟都不了解这二人的深厚交情,否则刀干孟就算再糊涂,也不可能将腾冲这种要地,交给孟贡方物的好友。
亲信们面面相觑,方才他们还畅想未来,想着刀干孟接管麓川后他们的好日子,这才过了多久?他们从天堂跌入地狱,亲信们人心惶惶,害怕明军顷刻间就杀到。
“首领,明军凶猛不可力敌,吾等还是快快撤退吧!这陇川我们是待不下去了。”
“首领,好汉不吃眼前亏,莫里耶背叛了您,实属意外,千万不能耽搁下去了。”
“莫里耶可恶至极,坏我军大事,首领,我们先避其锋芒,再找会报仇!”
众人七嘴八舌,有一点意见倒是统一:撤,立刻撤退,不能继续与思任法纠缠。
思任法老爹落入明军里,与大明是不死不休的关系,刀干孟却不是。
别看刀干孟参与了攻打景东城、大理城,沿途做了不少的坏事,但他有信心与明军讲和,因为自己所在的木邦,距离大明实控的云南地区太远了,还隔着德宏、保山、怒江以及车里等地。
木邦,位于后山的缅甸腊戍附近,而与刀干孟交好的孟养,则位于后世的缅甸克钦邦莫宁一带。
大明将思伦法麾下的麓川部分地区纳入图,彻底消化掉,至少需要个三五年时间,故刀干孟有后路,他在思考,是否要赌一把,赶在大明军队抵达前,击破思任法。
思来想去,刀干孟都不敢冒险,他不话,其他的将官们都大眼瞪眼地等着。
良久,刀干孟方一声长叹,道:“莫里耶可恶!蓝玉可恶,思任法更可恶,传本首领号令,立刻撤离陇川,返回木邦,将大型辎重全部丢下!”
见刀干孟做出撤退的决断,他麾下的将官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真的害怕刀干孟钻牛角尖,明军战力之强悍,他们可是领教过的,若是在外野战,他们断无取胜的可能。
六月初。
木邦首领刀干孟,主动从陇川撤离,逃亡木邦,明军长驱直入直取麓川。
思伦法之子思任法,死守木邦,欲与明军决一死战。
蓝玉率领明军日夜不停的进攻,鏖战七日后攻破陇川,思任法逃亡瑞丽,欲重整旗鼓,蓝玉自然不会给思任法再组织抵抗力量的会,奔袭三日,在距离瑞丽三十里的山中,将思任法生擒。
思任法被擒,麓川的反抗势力群龙无首,纷纷各自为战,然而一群散兵游勇,如何敌得过蓝玉、
六月初到七月初,一个月的时间,蓝玉陆续攻克瑞丽、孟定、耿马等地区,麓川的核心区域德宏、保山、临沧三个地区,尽数落入大明的中。
接着,蓝玉气势如虹,还想要继续进攻木邦、孟养、江头城(今缅甸杰沙)等地,他心比天高,欲为大明继续开疆拓土,奈何天不遂人愿,大雨来了。
缅甸的气候受季风影响,每年五月到十月都有雨水,而七月、八月,乃是雨水最多的时候。
大雨滂沱阻断了明军继续进军的道路,蓝玉的战略不得不中断,偃旗息鼓。
至此,洪武十九年大明针对麓川之战,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此战,明军破麓川六万精锐,杀敌五万,剩余的一万麓川兵被分散到大明各地,只有少数留在云南,另外,明军平定了云南腹地的十几股反叛力量,肃清了隐藏在云南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思伦法、麓川大将刀斯郎、思伦法之子思任法,全部被生擒。
思伦法麾下将官,十有八九都被击杀、擒拿,经过蓝玉与沐英的商议,决定将思伦法、刀斯郎、思任法送往金陵。
朱元璋力排众议,进军云南,如今麓川上下都被生擒,由朱元璋处置,正好可以彰显朱元璋的权威与武德。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亦恢复了往日平静,车里府宣慰使刀坎上书,为其弟刀光请罪,请朝廷看在他刀坎多年为大明效忠的份上,饶过刀光一次,保全其性命。
沐英不敢擅自决断,将刀坎的上书送往金陵,至于刀光能否活下来,就看朱元璋圣心裁断。
元江府前土知府那直、那直亲信铜养等,兵败于新化州,连带着六股叛军被击溃。
那直从新化州逃亡元江府,又被沐春、刀坎等追击,在元江府又败了一阵,他率领残兵败将,逃亡木邦,亏得天降大雨,前往木邦的路途被阻断,不然他刚刚投奔木邦,就会迎来蓝玉的雷霆打击。
经过了两个月的激战,云南内部损失不,但也算是刮骨疗毒,隐藏在云南内部的隐患基本被肃清,还将麓川的精华区域,纳入囊中。
然而,打仗虽然进行得很快,但战后的修缮、安民,以及最重要的“改土归流”才刚刚开始。
云南,西平侯府,蓝玉、沐英、晋王朱棡,以及冯诚、沐春等大明文武官员齐聚,商议“改土归流”之事。
沐英轻声道:“改土归流乃陛下圣意,由晋王殿下来主持,然改土归流涉及各地土司利益,若贸然进行,恐怕又要出乱子。”
蓝玉浑不在意,道:“他们敢,陛下的调令来之前,本侯还得待在云南,哪个土司敢不遵从,吾灭他全族!”
蓝玉携大胜叛军之威势,云南之内谁敢触他霉头?
沐英微微一笑,道:“永昌侯固然勇武,我明军亦英勇善战,然治理云南不是朝夕之功,土司叛乱可出重拳整治,但对付寻常的云南当地百姓,又怎好用铁腕整治?”
沐英文武双全,不仅领兵打仗的本事厉害,治理地方的能力亦超群。
朱元璋能留沐英永镇云南,可不是单单因为沐英是他第一个义子,若沐英没有真本事,朱元璋焉能委以重任?
蓝玉闻言有些焦躁,道:“那西平侯你,究竟要怎么办?陛下的圣旨可是下来了,若耽搁了‘改土归流’,苦的是你自己。”
沐英微微颔首,早已经有了办法,道:“以我之见,推行‘改土归流’宜恩威并施,令云南百姓信服,土司俯首。”
朱棡眸子微微闪动,道:“还请西平侯详细,怎么个‘恩威并施’的法子?”
云南当地的情况,沐英最了解,故主持“改土归流”,朱棡虽然为总指挥,但具体的策略却需要沐英来想法子。
“首先将陛下之圣旨公之于众,云南之内,包括我大军刚打下的麓川土地,都要将政令释放出去,第一批主动接受陛下旨意、政令的土司,宜给予优待,土司首领可在未来兴建的卫所之中,担任职务。”
卫所制度乃巩固麓川并入大明的土地被大明实控的最好的制度,故待云南稳定下来,设置卫所势在必行。
都督冯诚闻言,颇为担忧,道:“西平侯,让那些土司首领进入卫所,会不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冯诚被思伦法偷袭,兵败景东,对那些土司极为不信任。
沐英微微一笑,道:“土司自然不能担任卫所指挥使,了不得担任个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且后代要降级世袭传承,未来他们的后代想要为大明效力,就要靠真本事,靠对大明的忠诚。”
冯诚微微颔首,松了一口气,旋即又道:“可是这样一来,恐怕会有很多的土司不满。”
这些土司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土皇帝,改土归流之后,他们仅能担任卫所的武官,还不是稳定世袭,那群土司焉能服气?
“不满又如何,思伦发前车之鉴在此,他们安敢造次!”沐英冷笑一声,慢慢道:“若是他们能主动接受‘改土归流’,我大明可在卫所给予他们武官职位,未来在我大明也可拥有一席之地,若是不愿意接受的,朝廷也可给他们最后一次会,要求他们配合新政。
有幡然醒悟者,我大明也能接纳,不过他们与之前的那群土司待遇可不一样,不会有入卫所为武官的会,顶多当地官府,给他们一个闲职,更不可世袭。”
闻言,朱棡眼眸微微发亮,道:“西平侯此计甚妙,分批分化土司,使他们不能形成合力。”
如此一来,第一批与第二批的土司,在利益上已经发生了冲突,也就杜绝了联的可能。
“不过,若是依旧还有不愿意接受朝廷新政,不想‘改土归流’的土司呢,当如何?”
沐英听闻晋王朱棡的话,深吸一口气,道:“那就休怪我不客气了,此等冥顽不灵之徒,到时还请永昌侯出兵,剿灭之。”
沐英请蓝玉清剿土司,就是上不想沾染太多云南人的鲜血,非沐英心慈软,而是他未来注定到死都会镇守云南,执政一方,蓝玉早晚都要班师回朝,不如将屠戮的活儿交给蓝玉,展示明军的武德,沐英再行安抚之事。
这便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此所谓“恩威并施”。
洪武十九年,七月末,大明,金陵。
今日的早朝,朱元璋的情绪高涨,少有的脸上挂着笑容。
“今个儿,咱收到了云南送来的战报。”
朱元璋背着,来回踱步,目光在六部尚书等重臣的身上打转,颇有几分得意显摆的样子。
吏部尚书李信见状,轻声问道:“不知云南的战况如何了?那思伦法狡诈,恐难以一战功成吧?”
李信心里琢磨,蓝玉与沐英或许占据上风,但是大的战果应当是没有的,不然他们早就收到消息了。
朱元璋等的就是李信这话,他当即笑呵呵的道:“蓝玉、沐英已经联肃清了云南腹地的叛乱,更是在顺宁府广邑州,彻底击溃思伦法的军队,思伦法、刀斯郎,以及思伦法之子思任法,俱被生擒,正在押送往金陵的路上。”
朱元璋的话让李信、刘仲质、赵仁等又吃惊又难堪,毕竟当初他们可是强烈反对进攻西南。
长兴侯耿炳文眼眸一转,问道:“陛下,既然思伦法与刀斯郎都被生擒,麓川之地如何了?”
“蓝玉已经攻克了瑞丽,将德宏、保山、临沧一带全部攻克,纳入我大明之图!”
朱元璋高声道,放声大笑道:“我大明天下无敌,思伦法有何惧哉?诸位爱卿,咱当初要出兵云南,是对是错啊?”
朱元璋今日心情看来好得不得了,竟然有心思揶揄大臣。
户部尚书郭允道赶忙站出来,赞道:“陛下高瞻远瞩,我大明铁军战无不胜,有陛下您圣明决断,大明必将蒸蒸日上!”
老狐狸!
许多大臣在心里第一个站出来,当初郭允道对待明军出征的态度很是暧昧,一听麓川有铜矿,郭允道便佯装支持出兵,谁知道郭允道是不是为了讨朱元璋欢心?
长兴侯耿炳文面色一正,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瑞丽、腾冲等地,皆为战略要冲,将德宏等三地区域拿下来,从此大理府、云南府、楚雄府三地无忧矣,麓川失去这三个区域,从此将不能对我大明有太大的威胁,陛下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耿炳文不是在恭维朱元璋,他精于军务,对麓川的情况也了解,是打心眼里佩服朱元璋的魄力。
朱元璋仰面而笑,道:“蓝玉、沐英果然没有让咱失望,如此,改土归流可以顺利推行下去了!”
群臣对朱元璋的赞美如同潮水一般涌来,不过,朱元璋心里还记挂着一件事,那就是滇铜,赣铜已经快要枯竭,而若是朱辰的滇铜没法被发现、开采,对于大明的经济来,将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